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5427)
2022(4864)
2021(4606)
2020(4108)
2019(9691)
2018(9875)
2017(18114)
2016(10144)
2015(11179)
2014(11158)
2013(11105)
2012(10711)
2011(9699)
2010(10268)
2009(9970)
2008(10173)
2007(9252)
2006(9064)
2005(8905)
2004(7925)
作者
(30563)
(25285)
(25090)
(24518)
(16350)
(12237)
(11431)
(9881)
(9627)
(9501)
(8876)
(8662)
(8550)
(8481)
(8368)
(8072)
(7606)
(7579)
(7575)
(7198)
(6820)
(6478)
(6347)
(6136)
(5903)
(5806)
(5722)
(5668)
(5474)
(5290)
学科
(38251)
经济(38174)
管理(26600)
(23347)
(19922)
企业(19922)
(13979)
中国(13272)
(12020)
(11613)
方法(11027)
(10476)
(9595)
(8929)
银行(8906)
业经(8805)
数学(8752)
(8566)
数学方法(8435)
地方(8370)
(8013)
金融(8013)
体制(7895)
理论(7831)
(7682)
教育(7666)
税收(7187)
(7113)
农业(7078)
(6824)
机构
大学(141732)
学院(137488)
研究(57905)
(54694)
经济(53253)
中国(46711)
管理(44986)
理学(35609)
理学院(35110)
科学(34600)
管理学(34193)
管理学院(33918)
(33423)
(31885)
(31671)
(27987)
研究所(27895)
(26482)
中心(26114)
北京(22684)
(21976)
财经(21861)
农业(21531)
(20897)
(20712)
师范(20630)
(20468)
业大(19955)
(19576)
师范大学(16595)
基金
项目(77159)
科学(58779)
研究(57047)
基金(53594)
(48268)
国家(47803)
科学基金(38538)
社会(33520)
社会科(31408)
社会科学(31395)
(29818)
教育(27541)
(26083)
基金项目(26071)
自然(24996)
自然科(24381)
自然科学(24368)
自然科学基金(23918)
资助(23896)
编号(23180)
成果(22704)
课题(18627)
重点(18478)
(17114)
(16790)
(15569)
(15222)
(14848)
科研(14703)
大学(14702)
期刊
(75461)
经济(75461)
研究(54629)
中国(41082)
(26655)
教育(26109)
(26041)
学报(25271)
科学(21535)
管理(21250)
(20440)
金融(20440)
大学(19059)
学学(16983)
农业(16682)
技术(12461)
财经(11784)
经济研究(11526)
业经(10834)
(10303)
问题(9756)
图书(9629)
(8969)
(8729)
国际(8213)
书馆(7716)
图书馆(7716)
(7566)
(7261)
世界(7180)
共检索到2581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邵光华  吴维维  
新高考改革的两个主要亮点是选考和一科两考,但一些专家对此两点并不看好,认为选考面临学科间分数不等值,一科两考存在诸多危险,提议暂缓实施。通过对选考和一科两考存在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发现:选考困境的根本是物理学科选考失衡,根源在于物理学科自身学习难度大,而其他选考科目之间不等值问题不突出,妥善解决物理选考问题是完善选考制度的关键;同时一科两考的危险并没有研究者所说的那么大,尤其是英语考试接近水平参照考试水平,英语两考并裸分计不会带来大的问题。高考公平与否的判断应以高考改革价值取向为标准。建议在完善选考制度方面,对物理学科给予特殊"待遇",可通过高校适当限定专业科目选择或规定必考选考科目来调节,或缩小改革"步伐"改任意选考为提供固定选考科目组合;英语一科两考应继续实施,最好是只按等级制赋级而不计入总分,而该等级作为不同层次高校录取的自主要求;对选考科目的一科两考建议可暂缓。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于涵  韩宁  关丹丹  章建石  焦丽亚  
新高考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将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实行等级赋分,并计入高考总成绩。结合新一轮高考改革的相关政策文件和相关研究结果,以及试点省份的实践反馈等,通过梳理现有选考科目等级赋分的优点和可能存在的缺陷,并对其原因进行探讨,从兼顾科学性、公平性和可操作性出发,提出改进选考科目赋分的方案,为进一步深化考试改革提供参考建议。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崔海丽  
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提出,"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然而,这一政策的实施需要建设标准化题库、实现考试的标准参照、合理安排考试时间等条件作为支持与保障。新一轮考试制度改革即将在全国大范围内启动,但我国实施"一科两考"的条件尚不成熟,在这种条件下推行"一科两考",将可能产生考试评价科学性不足、考生刷分或排挤他人、各方面负担加重、扰乱正常教学秩序等问题,危害到我国考试评价的科学性与公平性、教学育人的方向正确性等。因此,本文建议暂缓实施"一科两考",适当降低本次招生考试改革的政策目标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于世洁  徐宁汉  杨帆  尹佳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标志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综合试点启动。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核心内容之一,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尤为引人注目。本文分析了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对考生、中学以及高校的影响,探讨了高校在制定选考科目时应考虑的原则并给出了具体建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海峰  
全国统一高考制度因其所具有的权威性、科学性、高效性等方面的优点,在为高校选拔优秀新生、促使青少年努力学习、鼓励公平竞争、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也因统得过死、无法体现各地区各高校特色、加重应试的激烈程度等方面的局限,成为教育发展的瓶颈。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高考改革比以往更具有迫切性,本组笔谈试图从不同角度探讨高考改革的方向、路径及对策。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盛大林   吴星晔   钟笑寒  
新高考改革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考试科目,但考生为追求高分而进行的策略性科目选择也可能导致意料之外的政策后果。本文研究了科目选考机制下的纳什均衡。研究表明,科目选考制度存在多重纳什均衡的问题,且其中一些均衡可能会导致选考不同学科的人数比例差异过大。选考科目保障机制能够有效缓解这一问题。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臧铁军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改革正在全国铺开,提出并论证高考改革的原则,既是对高考理念和其支撑性理论的一个解读,也是对高考的现实发展和未来走向的一种诠释。"高考改革的系统性的原则"、"考试内容改革和命题的能力立意原则"、"平稳过渡的原则"是当前和未来高考改革都需要始终遵从的,因而带有根本性;而"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原则"、"适应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的原则"、"多元评价录取的原则",是目前正在进入到高考改革操作中的理念,在今后占有的比重将会逐步加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海涛  景安磊  
在我国重启教育改革议程的关键期,以高考改革为核心的新一轮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旨在破解教育发展中的难题,推动整个教育链条的良性发展,追求适合的教育目标,优化课程体系,促进社会公正和教育公平,培育教育改革新动力。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边新灿  
新高考物理遇冷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热烈讨论,物理遇冷的直接原因是等级赋分,等级赋分的直接原因是选考,实行选考除了高校教育内容专业性、学生智能结构多元性等客观因素和学习迁移原理、学分制理论的依据外,更有文理融通、培养创新人才的现实需求。高考探索选考经历了"高中会考基础上体现选择性""新课改高考体现选择性"和"新高考扩大选择性"三个阶段。出发点是在选拔环节体现素质教育的美好愿望,但素质教育的理想遭遇功利应试的惯性,使选考的功能发生异化。功利应试既有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客观因素,又有公平和效益难以完美兼顾的制度设计因素和集体文化心理积淀的支撑,短期难以消除。要全面认识制约高考改革的多种因素,把握好共同基础和专业性向、理想目标和现实条件、改革力度和速度、个人选择和国家需要及学校需求的关系,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森  
新高考改革赋予了考生选择高考科目、多次参加考试的权利,有效缓解了"唯分数论"和"文理过度偏科"等现象。然而,选考科目计分机制却出现了与政策设计初衷相矛盾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与"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选考的政策设计相矛盾;二是与"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政策设计相矛盾。应在新高考试点地区完善相关政策,解决计分方式的"失灵";在未开展试点地区,应加强研究,使用国际通行的计分与分数校准方式,实现选考科目计分的科学与公平。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边新灿  蒋丽君  雷炜  
新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可以概括为"一体四面"。"一体"是:以学生为本体,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根本目标。"四面"是:"融通",取消文理分科,实现知识融通,跨越非黑即白的两极思维习惯;"综合",实行综合评价,拓宽评价的宽度,改变"唯分数论"线性评价模式;"过程",探索过程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延伸评价的长度,破解"一考定终身"难题;"选择",扩大选择,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扭转"共性淹没个性"局面。高考改革面临众多两难问题,处理好科学性、公平性和可行性的各要素平衡就形成各种两难;制约新高考改革的两对最基本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亚群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不断变革,在选拔人才、促进教育发展、保障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国务院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上海、浙江率先试点,2017年9月全面实行新高考。之后京、津、鲁、琼等第二批试点省份开始分步实施,其他省市区也将完善或发布高考改革方案。新高考对基础教育和高校招生开始产生广泛影响。从改革实践来看,新高考已初显成效。一是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分类考试,减少录取批次,适应了不同类型高校人才选拔与培养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扩大考生与高校的双向选择。二是高校招生标准从单一考试走向多元评价,正在推动高中教育转型和育人方式变革,引领中学生全面发展。三是高中学业考试改革,扩大了教学科目组合,减少了文理分科弊端。四是结合高考综合改革,统筹实施和推进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全面系统考核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促进了中学素质教育的发展。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于涵  韩宁  关丹丹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考试质量监测与评价要求:科学监测高考作为考试工具自身的质量,以监测促考试质量提升;科学监测和评价考试改革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以监测推动考试改革动态调整。教育部考试中心以"大评价"观为指导,以提高考试质量为核心,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在建立全维度、全流程、全功能的考试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上进行了不断探索。下一步将聚焦改革,全力迎接新高考考试性质的再认识、新高考难度模型重构,以及大数据分析等带来的新挑战,进一步建立健全考试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为提升教育质量、推进考试改革服务。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冯成火  
新高考实行"3+3"考试科目设置,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另3门选考科目由考生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中自主选择。受文理不再分科、考生功利性选择、高校选考科目要求不尽合理、赋分方式不够完善等多因素的叠加影响,出现了考生选考物理人数持续下降问题。这一情况如不加以改变,势必不利于国家科学人才培养,不利于维护老百姓切身利益。为此,浙江省高度重视,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切实落实高中学校引导考生科学合理选考的主体责任,确保考生的自主选择权;制订规范的高校专业选考科目指引,引导高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选考范围要求;针对当前报考人数非理性下降现象,率先建立物理选考科目基本保障制度。同时,还要根据物理选考人数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进一步研究优化赋分办法、引入计分权重等措施引导学生合理选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袁靖宇  
高考综合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并向纵深发展。秉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实践认识论,考察江苏样本,推进新高考“3+1+2”模式行稳致远,要构建科学选科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选考科目偏差的问题,推进国家选才要求、学生成才需求和社会公平追求有机统一;要完善多元综合的招生体系,强化高考综合改革目标性和公平性的统一,兼顾弱势人群的机会公平与较好资质禀赋特别是智力超强人群的结果公平;要发挥高考评价的导向效应,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着力营造和谐健康的教育教学生态;要筑牢平安高考的底线思维,适应疫情常态化和新兴科技革命挑战,稳定社会预期,突出数字赋能,提升应急处置规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