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95)
- 2023(8048)
- 2022(6546)
- 2021(6150)
- 2020(4982)
- 2019(11066)
- 2018(10896)
- 2017(18198)
- 2016(11433)
- 2015(12445)
- 2014(12321)
- 2013(11230)
- 2012(10284)
- 2011(9338)
- 2010(9645)
- 2009(8529)
- 2008(8277)
- 2007(7589)
- 2006(6803)
- 2005(6161)
- 学科
- 济(31560)
- 经济(31512)
- 管理(27197)
- 业(24582)
- 教育(19704)
- 企(18933)
- 企业(18933)
- 中国(16121)
- 方法(13346)
- 数学(11879)
- 数学方法(11705)
- 农(11146)
- 财(10059)
- 学(9854)
- 理论(8449)
- 业经(7842)
- 贸(7760)
- 贸易(7756)
- 易(7571)
- 制(7546)
- 农业(7521)
- 技术(7221)
- 教学(6766)
- 发(6303)
- 地方(6238)
- 银(6001)
- 银行(5967)
- 行(5640)
- 务(5637)
- 财务(5630)
- 机构
- 大学(150526)
- 学院(144980)
- 研究(54187)
- 济(50340)
- 经济(49052)
- 管理(48964)
- 理学(42266)
- 理学院(41676)
- 管理学(40799)
- 管理学院(40518)
- 中国(34493)
- 科学(33771)
- 京(33110)
- 教育(30722)
- 农(29915)
- 范(28933)
- 师范(28624)
- 所(27431)
- 研究所(25202)
- 业大(24772)
- 江(24538)
- 中心(24434)
- 农业(23786)
- 财(23784)
- 师范大学(23663)
- 北京(21442)
- 技术(19630)
- 院(19425)
- 州(18801)
- 财经(18663)
- 基金
- 项目(98178)
- 科学(77913)
- 研究(73210)
- 基金(68424)
- 家(61634)
- 国家(60936)
- 科学基金(50522)
- 社会(44959)
- 社会科(42380)
- 社会科学(42370)
- 教育(41974)
- 省(39775)
- 划(36473)
- 基金项目(35730)
- 自然(32870)
- 自然科(32147)
- 自然科学(32132)
- 自然科学基金(31599)
- 编号(30704)
- 资助(26670)
- 成果(26591)
- 课题(24835)
- 重点(23907)
- 部(22978)
- 发(21862)
- 创(21001)
- 年(20341)
- 教育部(19914)
- 规划(19514)
- 创新(19352)
共检索到2270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亚群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不断变革,在选拔人才、促进教育发展、保障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国务院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上海、浙江率先试点,2017年9月全面实行新高考。之后京、津、鲁、琼等第二批试点省份开始分步实施,其他省市区也将完善或发布高考改革方案。新高考对基础教育和高校招生开始产生广泛影响。从改革实践来看,新高考已初显成效。一是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分类考试,减少录取批次,适应了不同类型高校人才选拔与培养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扩大考生与高校的双向选择。二是高校招生标准从单一考试走向多元评价,正在推动高中教育转型和育人方式变革,引领中学生全面发展。三是高中学业考试改革,扩大了教学科目组合,减少了文理分科弊端。四是结合高考综合改革,统筹实施和推进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全面系统考核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促进了中学素质教育的发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海涛 景安磊
在我国重启教育改革议程的关键期,以高考改革为核心的新一轮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旨在破解教育发展中的难题,推动整个教育链条的良性发展,追求适合的教育目标,优化课程体系,促进社会公正和教育公平,培育教育改革新动力。
关键词:
考试招生 高考改革 教育发展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任子朝 赵轩 陈昂
新高考改革对统考科目和学业等级性考试都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区分要求。改革的关键问题可以归纳为学科考试的定位和作用、考查目标、命题原则、考查方式以及对中学教学的导向。解决这些问题要进一步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建构科学的高考评价体系,制定严谨规范的考试标准,创新试题设计,考查关键能力,调控试题难度,合理减轻学生的负担,助推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高考改革 关键问题 解决措施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玉春
新高考政策旨在扩大学生的选择权、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增加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实现高考政策从选拔到兼顾育人的价值转型。在公共政策的复杂实施系统中,"选科走班"在高中学校的实践中表现为"选科容易走班难"、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高校招生实践中没有得到真正参考、部分省份放缓执行新高考政策的节奏。从高考政策变化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发现,政策影响利弊各有:其中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难度加大,执行效果亦受限于政策执行决策空间和专业模式;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取得突破,"专业+学校"招生模式给予高校专业化的空间;高中教师短期内工作难度、强度增大,但其专业发展将长远受益;高中学生成为新高考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其个性化发展需求得到满足。新高考政策需要明确中央与地方的决策权限、明晰分权合作共治框架;教育治理须尊重科学规律,纵向上健全国家公共教育决策机制;引入教育政策执行评价,逐步确立公共教育政策的决策与执行评价的平衡机制;完善社会组织参与、协同社会治理的机制,引导民众力量有序参与公共教育治理;顺应新公共管理发展趋势,引导新高考决策体系走向教育善治。
关键词:
新高考 公共教育政策 教育决策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李政
高考在沟通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中发挥着"旋转门"机制的功能,在这一机制中,高等教育、类型化的知识体系以及高中教育均对高考内容的设计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对职业教育高考而言,其内容设计受到职业高等教育、技术知识体系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基于此,职业教育高考的内容设计可遵循"双扇形"模型,按照"基础性、关联性、思维性"的筛选机制,以及"体系化、定向化、结构化"的组织机制,选择和设计出科学合理,且平衡多方需求的考试内容。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吴宇川 丁延庆
本轮高考录取机制改革,主要表现为投档方式从院校平行志愿改革为专业组平行志愿或专业平行志愿。基于2019、2020年北京、天津、山东、重庆、河南五省(直辖市)高考录取面板数据,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经验分析发现:专业组和专业平行志愿改革的平均效应均是提升考生与本科高校之间的录取匹配质量;专业组平行志愿投档更有利于考生与“双一流”建设高校之间的匹配,而专业平行志愿投档更有利于考生与双非高校之间的匹配;大多数情况下,专业组平行志愿改革对录取匹配质量的影响程度小于专业平行志愿改革。
关键词:
新高考 录取机制 匹配质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金红昊 张文杰
志愿填报与招生录取机制是高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赋予学生更广泛的升学选择空间,新高考改革从投档单位、科目要求、志愿数量、专业分配等多维度重塑了志愿填报与招生录取机制,这一制度调整对高校各专业的录取情况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基于2016—2018年浙江省高考录取数据,探究新高考改革对各专业生源质量的影响效应。实证分析发现,由于高考改革释放并满足了学生对于专业的偏好,经济学类、计算机类以及医学类专业的招生位次在高考改革后有所上升。值得担忧的是,土木工程类、材料工程类、电气工程类、能源工程类以及机械工程类等工科专业的招生位次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此外,基于院校选拔性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各专业生源质量的波动集中体现于非"双一流"建设高校。
关键词:
新高考改革 生源质量 专业选择 升学选择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臧铁军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改革正在全国铺开,提出并论证高考改革的原则,既是对高考理念和其支撑性理论的一个解读,也是对高考的现实发展和未来走向的一种诠释。"高考改革的系统性的原则"、"考试内容改革和命题的能力立意原则"、"平稳过渡的原则"是当前和未来高考改革都需要始终遵从的,因而带有根本性;而"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原则"、"适应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的原则"、"多元评价录取的原则",是目前正在进入到高考改革操作中的理念,在今后占有的比重将会逐步加大。
关键词:
新课程 高考 高考改革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南晓鹏 王新凤
新高考生源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是了解高考改革成效和学生学业质量的重要指标。基于试点省份大规模问卷调查发现:新高考生源大学生在总体学习适应性、认知与学习能力、学习投入与专业知识、学习环境、学习策略适应性五个方面表现较好,但在课程与教学安排方面存在适应困难的情况。新高考生源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既受个体、家庭因素的影响,也因新高考改革措施与成效、学校的学习支持策略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提高学生学习适应性,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家庭背景因素,更应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探索适应新高考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袁旦 方萌萌
新高考改革强调“选择性”教育理念,其直接体现就是取消文理分科、实行科目选考制。将学生科目选择动机分为兴趣型、策略型两种,尝试构建科目选择动机与学生进入大学后的专业承诺、专业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模型,考察两种动机对专业满意度的直接影响以及专业承诺在动机与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通过对浙江省高考生源的1 273份调查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学生选科的兴趣型动机要高于策略型动机,兴趣型动机在性别、父亲学历上存在显著差异;两种动机均会对专业满意度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且兴趣型动机影响更强;专业承诺在兴趣型动机影响专业满意度时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在策略型动机影响专业满意度时则具有完全中介作用,且在两种动机各自影响路径中,情感承诺的中介作用比经济承诺更大。研究表明,学生按兴趣选科更有利于大学的专业学习,因而在新高考改革之下更需引导学生从兴趣因素选择考试科目。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吴红斌 蒋承
本文采用2017年"高中生发展和核心能力测评"(ACC)大型实验研究项目的测试与问卷调查数据,以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为理论基础,通过偏离度、逐步回归、分位数回归等多种方法,就新高考改革下资优高中生的文理科科目选择及新高考改革对文理科成绩的影响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新高考改革后资优高中生在文科科目选择的偏离度上相对较大,更多的具有文科兴趣的资优高中生放弃文科科目而选择理科科目。新高考改革对资优高中生的文科成绩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理科成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新高考改革对文科成绩的负向影响在高分位上更加明显,而对理科成绩的显著影响则在低分位上更为明显。因此,对于资优高中生群体,不必过多担心以物理为代表的理科科目选择比例的下降,更应重视和合理引导资优高中生根据兴趣选择文科科目,以避免未来我国人文社科领域优质人才的缺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袁旦 唐敏 余秀兰
新一轮高考改革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生高中-大学教育衔接。围绕新高考科目自选政策,以经历新高考学生进入大学后的专业适应性、高中学习投入与大学专业适应性之间的关联性分别作为“高中-大学教育衔接”的表征,基于院校影响力理论构建变量间关系模型,考察政策认同对教育衔接的直接影响、调节作用,用以评估新高考政策的实施成效。通过对新高考试点省浙江的1 403名本科新生的样本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对新高考科目自选政策的认同度较高,且在个体、家庭等因素上存在差异;政策认同对学生进入大学后的专业适应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政策认同在学生高中学习投入与大学专业适应性的关系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新高考科目自选政策促进了学生高中-大学教育衔接,新高考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谢鸿柔 姜蓓佳
职教高考制度的平稳推进离不开科学完善的组织实施,这关系到考试公信度。职教高考技能考试的组织实施需要多方位的支持与保障,不仅要满足技能考试的考场和考试设备的特殊要求、平衡专业试题设计的专业性和公共性,还要平衡国家与省域的权责划分。目前,我国职教高考技能考试的组织工作呈现出中心化特征,其隐含的问题是:单个学校技能考试组织工作压力较大;考题在专业大类与专业之间的公共性和专业性难以得到平衡;无论是国家统一还是省级统筹,院校招生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尊重。未来,职教高考技能考试的组织实施应该加强技能考试的标准化考场与考务制度建设;完善职业教育能力标准与建设职教高考题库;协调央地权责划分,更加尊重院校的招生自主权。
关键词:
职教高考 高考改革 技能考试 组织实施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蒋丽君 边新灿 卓奕源
高职院校长期依附于普通高校统一考试招生制度进行招生,影响了高职教育作为一个独立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壮大。高职教育现存考试内容不科学、不公平,考试方式单一,招生批次"低本一等"等问题。新高考改革提出提高"职业技能"的考试内容占比,探索多元录取机制改革,推进"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进一步适应了高职的人才培养需要。为此,高职教育应推动其体系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以专业建设为主线,突出课程教学的职业特色,建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从专业撤并、院校调整切入推进现代职业学校治理。
关键词:
问题分析 高考改革 高职教育 发展路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鄢烈洲 石俊华
数字化正在变革和重塑职业教育生态。职教高考作为在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基础上,基于职业教育类型发展而建立的高等职业学校招生制度,自2019年提出以来备受关注。数字化赋能职教高考,不仅能够更好地顺应数字时代的要求,提升制度的生命力,而且能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促进职业教育的整体数字化转型,以及更快地提升人才选拔质量和效率,支持技能人才多样化成长。同时“,全流程”赋能可以构建更加科学规范的职教高考落地新生态“,全要素”保障则可以实现更大程度的教育公平。因此,为实现职教高考数字化转型,需要做好数字新基建,为其构建底层支撑;深化治理,探索数字化转型的创新路径;全面提高一线教师、考务人员和中职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的数字素养和技能等。
关键词:
数字化 职教高考 价值再释 实施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