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90)
2023(12105)
2022(9817)
2021(8663)
2020(6948)
2019(15485)
2018(14767)
2017(27425)
2016(14729)
2015(16182)
2014(15593)
2013(15441)
2012(14739)
2011(13433)
2010(13935)
2009(13241)
2008(12229)
2007(11205)
2006(10225)
2005(9682)
作者
(43581)
(35914)
(35716)
(33678)
(22844)
(17330)
(16055)
(13939)
(13848)
(12943)
(12391)
(12152)
(11676)
(11671)
(11472)
(11312)
(10635)
(10628)
(10538)
(10246)
(9119)
(8970)
(8795)
(8386)
(8292)
(8143)
(8094)
(7966)
(7432)
(7279)
学科
(62540)
经济(62483)
(45278)
管理(43969)
(36577)
企业(36577)
中国(28071)
(26696)
金融(26693)
(24679)
银行(24645)
(24067)
地方(21860)
(18627)
方法(17689)
业经(17064)
(16278)
技术(15921)
(15475)
数学(14618)
数学方法(14451)
农业(13397)
(12171)
(11398)
(11352)
贸易(11334)
中国金融(11249)
地方经济(11138)
(10928)
技术管理(10916)
机构
学院(204573)
大学(201823)
(86672)
经济(84756)
研究(78822)
管理(72520)
中国(65884)
理学(60304)
理学院(59570)
管理学(58605)
管理学院(58235)
科学(46722)
(44614)
(41305)
(40543)
(37741)
中心(36964)
研究所(36399)
(33802)
财经(31176)
农业(29349)
业大(29212)
北京(29014)
(28975)
(28149)
(27848)
(27752)
师范(27380)
经济学(27048)
(25405)
基金
项目(130795)
科学(102809)
研究(97246)
基金(91999)
(81232)
国家(80463)
科学基金(68021)
社会(61990)
社会科(58893)
社会科学(58880)
(53854)
基金项目(47291)
(44550)
教育(43489)
自然(41937)
自然科(40980)
自然科学(40968)
自然科学基金(40231)
编号(38567)
资助(37247)
(35238)
成果(32046)
重点(30574)
(30529)
课题(29210)
创新(28768)
发展(28366)
(27869)
(27479)
国家社会(25828)
期刊
(104729)
经济(104729)
研究(69065)
中国(53072)
(37371)
金融(37371)
(36479)
学报(32415)
(31243)
管理(31088)
科学(30196)
教育(27606)
大学(24695)
农业(24285)
学学(23132)
技术(18614)
业经(18074)
经济研究(17291)
财经(15753)
(13662)
(13218)
问题(12786)
科技(11000)
技术经济(10431)
(10201)
国际(10158)
世界(10026)
(9993)
论坛(9993)
商业(9508)
共检索到3431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田国立  
中国建设银行在四年前开始提出新金融理念,推进新金融实践,主要是基于新时代金融逻辑的几个转变。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金融工作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要实现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就需要金融机构配套与之相应的金融产品。二是金融科技在全球快速发展,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让我们有机会和能力更好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敏安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仍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尤其是城乡发展失衡问题较为突出,国内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也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近年来,伴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再次面临挑战,推动共同富裕任重而道远。共同富裕对于普惠金融提出的新要求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四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围绕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作出重要部署,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坚定决心。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应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促进共同富裕。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姜起晓  赵敏慧  章若川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其中,广大山区县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短板补齐重点。浙江自2021年6月获批创建共同富裕示范区,相关探索走在前列。作为浙江省26个山区县之一的天台县,当地人民银行找准山区共富发展实际,牵头着力发挥金融有力支撑,以“构建金融助富路线图、优化民营经济创富链、铸就乡村奔富主引擎、构筑全民造富生态圈、筑牢山区安富服务网”等探索实践,精准助力共同富裕标杆县建设。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立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如何理解和认识高质量发展,学术界做了一些探讨,主要是认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体现为数据指标的变化或者是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的发展,这些理解主要还是从“质量”的字面含义去解释。我们认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放在时代背景和语境下,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特别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语境下去理解。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雍和明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社会保障、科技文卫等各方面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推动共同富裕奠定了经济、社会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依据中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背景,进而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了重大部署,旗帜鲜明地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前提,而共同富裕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共同富裕是初心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便一直探索如何实现共同富裕。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探索,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尹栾玉   张驰   肖双娇  
文章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考察数字金融创新对农民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金融创新能正向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且该促进作用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数字金融创新能够通过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间接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数字金融创新对农民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在西部地区及欠发达地区更强。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赖德胜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国要实现的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不是少数人的共同富裕,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强调过程和结果都要公平,而且我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制定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共同富裕要紧紧围绕增进经济增长的充分性、发展的平衡性以及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这三个方面做文章,这注定是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过程。为此,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普惠性人力资本投资,改善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杜运周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企业都以跟随战略为主,外面有成功的领先样板可以学习,方向的正确性已经得到检验,企业只要把效率提高,就可以实现增长目标。但是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国家的发展理念、逻辑和模式已经改变,组织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思维调整。一、发展理念和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2019年中国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中国已进入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即发展理念从实现物质富裕转向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裕,发展模式从效率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阶段。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宁   张贺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抓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力助推剂。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同向同行,需要普惠金融为其赋能。文章以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理念为统领,探索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在“两个大局”中的重要战略意义以及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同向同行的理论机制。基于此,探索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共同支持路径,最后提出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同向同行的政策措施。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瑞峰  
为回应学界对于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民收入之间的争议并揭示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在辨析农民共同富裕经济内涵、价值维度的基础上,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及动力变革三个维度阐释并构建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而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指数、农业劳动生产率、涉农专利申请量为调节变量,基于SEM复杂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利用2011—2020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以及我国31个省、区、市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复杂影响效应分析。研究发现:从全国范围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总体富裕程度和发展成果共享均呈现出较为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引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及动力变革三个调节变量后,数字普惠金融则对农民总体富裕程度和发展成果共享呈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在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民共同富裕之间调节效应的区域异质性并不明显,而质量变革在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民共同富裕之间的调节效应则存在显著异质性,且动力变革在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民共同富裕之间的调节效应最为明显,效率变革次之,质量变革最小。机制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可以通过驱动动力变革提升农民工资性收入并缩小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而且可以通过推动效率变革提升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并缩小城乡工资、经营、财产收入差距,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加深则能够引导质量变革提升农民工资性收入并缩小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可见,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和农民工资性收入是数字普惠金融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因此,为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需要从明确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调节作用、突出工作重点、注重深度融合、紧抓着力点等方面进行政策优化设计。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张新月  师博  甄俊杰  
基于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从经济增长效率与分配公平两方面阐释了数字普惠金融所蕴含的信息技术属性和金融普惠属性对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理论逻辑,进而采用“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显著促进共同富裕,其中,金融普惠属性相较于信息技术属性对推进共同富裕的效应更为明显。数字技术在资本整合类金融业务上的效果优于资本配置类,借助数字技术优化资本配置将成为未来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关键。地理区位、经济发展、资本配置、金融机构分布和城市双创能力存在优势的城市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红利。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打破数字鸿沟、促进数字技术与金融业务的自我发展和良性融合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陈良雨  
共同富裕的推进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涉及国家的各个层面与诸多领域的协调发展。其中,教育与共同富裕之间也存在较强的共同演进关系。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在教育领域的诉求,在相对贫困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科技创新驱动上,与共同富裕存在明显的交汇点,并构成二者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但现实中,职业教育资源供给的有效性缺乏、效率优先主导下公共价值的现实偏离、普及性科学教育推进的滞后性等问题,成为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驱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有效发挥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可以通过政策工具组合、公共价值整合、创新环境优化等机制建设来实现。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孙颖鹿   宋凤轩  
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税收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税收作为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在促进共同富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税收促进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需要健全的税收征管制度予以助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蔡宁  王明月  
新时代共同富裕要求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要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共同富裕视域下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处理好供给与需求、公平与效率、生产与分配等关系。然而,当前乡村产业发展中却存在相应关系失衡的问题。基于此,要从政府力推、产业自强、目标明确等维度形成合力去破解,扫清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