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54)
2023(14964)
2022(12915)
2021(11969)
2020(10200)
2019(23001)
2018(22869)
2017(43810)
2016(23947)
2015(26737)
2014(25804)
2013(25522)
2012(23221)
2011(20604)
2010(20368)
2009(18759)
2008(18622)
2007(16017)
2006(13792)
2005(11696)
作者
(69541)
(57724)
(57462)
(54354)
(36725)
(27887)
(25920)
(22756)
(21841)
(20398)
(19604)
(19448)
(18313)
(18089)
(17640)
(17625)
(17567)
(17283)
(16573)
(16358)
(14619)
(14085)
(13993)
(13132)
(12990)
(12886)
(12775)
(12689)
(11585)
(11568)
学科
(91927)
经济(91833)
管理(73403)
(70352)
(60122)
企业(60122)
方法(43938)
数学(38018)
数学方法(37590)
(25794)
(23574)
中国(23543)
(21009)
业经(20998)
技术(18662)
地方(18350)
(17380)
贸易(17369)
(17298)
财务(17234)
财务管理(17211)
(16823)
企业财务(16367)
(16264)
农业(16067)
理论(15499)
环境(14574)
(14457)
(14256)
银行(14184)
机构
大学(334447)
学院(331729)
管理(132938)
(128611)
经济(125926)
理学(116627)
理学院(115314)
管理学(113060)
管理学院(112492)
研究(109427)
中国(80452)
科学(71339)
(70554)
(59008)
(58203)
(55357)
业大(54793)
研究所(50980)
中心(48971)
财经(47423)
农业(46732)
(46667)
北京(43927)
(43207)
(42238)
师范(41723)
(39848)
经济学(38256)
(38242)
财经大学(35481)
基金
项目(236221)
科学(184719)
基金(171775)
研究(166256)
(152129)
国家(150882)
科学基金(128999)
社会(105291)
社会科(99786)
社会科学(99760)
(92813)
基金项目(92145)
自然(86365)
自然科(84362)
自然科学(84335)
自然科学基金(82832)
(78320)
教育(75548)
资助(69979)
编号(65960)
重点(52696)
成果(52019)
(51014)
(50842)
(49527)
创新(47693)
科研(45833)
课题(45235)
计划(44450)
大学(43193)
期刊
(133171)
经济(133171)
研究(92634)
中国(60887)
学报(60322)
科学(52455)
(51970)
管理(47343)
大学(44693)
(44211)
学学(42417)
农业(35709)
教育(32963)
技术(26645)
(25759)
金融(25759)
财经(22603)
业经(22439)
经济研究(22189)
(19219)
(18746)
科技(18436)
问题(17375)
(16967)
图书(16681)
技术经济(16170)
业大(16094)
理论(15472)
商业(15157)
现代(14244)
共检索到4683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孙健  
为了提升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银监会对国内部分大型银行提出了实施新资本协议的要求。本文通过对2006年颁布的新资本协议监管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的定量研究,力图解释风险参数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期限对银行监管资本充足率的影响,通过比较银行业务监管资本计算公式的差异,得出如下结论:违约概率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呈抛物线趋势,巴塞尔委员会对银行零售业务给与了风险优惠政策,银行的不同业务发展倾向对银行资本充足率有较大影响。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胜邦  陈颖  
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大幅度提高了资本监管的风险敏感度,有助于增强银行体系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但可能导致信贷运行和经济周期的过度波动。本文认为,由于信用风险是变化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以及违约风险暴露具有亲周期的特点,亲周期程度取决于银行所采用的模型方法和预测时间;通过第一支柱下降低风险参数的风险敏感度、降低风险权重函数曲线的斜率,第二支柱下的压力测试、设立超额资本要求、平滑风险权重函数的输出值,以及提取动态准备金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等方法能够有效缓解内部评级法的亲经济周期效应;监管当局应在更宏观的框架下分析内部评级法的宏观经济效应,选择合理的政策工具解决亲经济周期效应问题。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朱惠惠  马永波  
内部评级法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核心。本文主要对内部评级法的框架思想、风险要素以及信用风险衡量步骤进行了全面剖析,并且提出了我国国内商业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应该分三阶段逐步推进的建议。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鲍静海  苏立光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我国银行将最早于2010年底实施新资本协议,其中信用风险实行内部评级法(IRB)。IRB法更多的要求银行自己估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武剑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强调内部评级法在风险管理和资本监管中的重要作用,倡导国际活跃银行基于内部数据和管理标准,建立包括客户评级和债项评级的两维评级体系,以增强风险计量的精确性、敏感性和标准化。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分别是客户评级和债项评级的定量基础,两者构成了IRB法的核心变量。本文将围绕新资本协议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对LGD的测算要求、计算方法和模型构建进行较为深入的论述和探讨。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展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出台影响了银行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战略。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的现状和问题,指出其在组织管理架构、风险计量模型体系、风险缓释管理、内部评级应用、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挑战。为此,本文从组织架构、模型开发、系统建设、评级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就如何推进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在中小商业银行的应用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沈沛龙  邵长毅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已经定稿,本文就新资本协议中涉及的信用评级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其中包括内部评级、外部评级、债项评级和发行人评级,同时还讨论了现行的贷款分类与债项评级之间的关系,探究了贷款分类的理论依据,提出了将贷款分类向贷款评级过渡的办法。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姜海军  惠晓峰  
内部法关于信用风险损失覆盖的基本框架是:首先,制定统一的监管资本标准和储备金标准;其次,明确用资本金覆盖一定置信度和期限下的未预期损失,用储备金覆盖预期损失的损失覆盖机制。文中指出内部法损失覆盖机制存在的应用问题和理论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或建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申俊华  赵晓英  
内部评级体系是一个集各种方法、过程和控制的复杂体系,它包括了数据收集、支持评估信用风险的IT系统、内部风险评级的确定、违约和损失的量化过程。我国在构建内部评级体系过程中存在着诸如借款人评级和债项评级无数据跟踪;低风险评级级别少,风险可辨性差;评级方法偏定性等问题,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评级方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内部评级体系。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王胜邦  陈颖  
正在演进中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对银行监管制度的有效性提出了一系列挑战,刚刚开始在发达国家实施的新资本协议也是争议焦点之一。本文首先讨论业界争论的四个重要问题:(1)国际化大银行遭受重创与新资本协议实施的关系;(2)流动性危机与资本监管的关系;(3)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对资本监管的影响;(4)资本监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第二部分评述巴塞尔委员会最新发布的几个新资本协议修改建议,最后分析金融危机和修改建议对我国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影响。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陈德胜  姚伟峰  冯宗宪  
巴塞尔协议的阶段性成果既是一定时期内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经验教训的总结,也代表着银行业监管原则的发展趋势,成为许多国际性银行遵守的共同原则和国际银行监管框架与风险管理原则发展与演变的重要标志。作者以2003年4月发表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三次征求意见稿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监管原则为分析框架,考察巴塞尔协议的演化动因和路径,研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国际银行业的不同影响和反应,并针对中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欧志伟  侯皓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制定与实施,在全球范围内金融监管方面将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为加强金融监管新协议要求各监管者当局使用强力有效的监管手段——信用评级制度。我国的信用评级起步较晚,参照国际资信评估的“标准法”做法,积极为金融监管服务,以促进我国银行风险资本管理由外部评级向“内部评级法”的顺利过渡,实现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完全接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