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81)
2023(11026)
2022(9512)
2021(8791)
2020(7709)
2019(17579)
2018(17189)
2017(33708)
2016(18374)
2015(21021)
2014(20848)
2013(20648)
2012(19735)
2011(17525)
2010(17936)
2009(16983)
2008(17403)
2007(16038)
2006(13751)
2005(12259)
作者
(53884)
(45301)
(45194)
(42978)
(29024)
(21832)
(20575)
(17648)
(16952)
(16266)
(15384)
(15329)
(14424)
(14329)
(14190)
(14040)
(13905)
(13407)
(13253)
(13205)
(11344)
(11155)
(11148)
(10319)
(10214)
(10201)
(10139)
(10135)
(9225)
(9152)
学科
(80312)
经济(80229)
(60000)
管理(59874)
(49705)
企业(49705)
方法(41624)
数学(37001)
数学方法(36632)
(22874)
(21251)
中国(20079)
技术(19778)
(15983)
业经(15961)
(15259)
贸易(15252)
(15234)
(15010)
财务(14974)
财务管理(14928)
(14813)
农业(14562)
企业财务(14232)
地方(13802)
(13528)
银行(13490)
(13009)
金融(13007)
(12687)
机构
大学(271557)
学院(269275)
(113764)
经济(111443)
管理(105245)
理学(90212)
理学院(89274)
研究(88549)
管理学(87816)
管理学院(87290)
中国(68977)
(56671)
(54484)
科学(53047)
(45529)
(45071)
财经(43014)
中心(42293)
(41554)
研究所(40509)
业大(39540)
(39023)
经济学(35973)
农业(35966)
北京(35752)
(33853)
师范(33504)
经济学院(32808)
(32766)
财经大学(31874)
基金
项目(174646)
科学(137498)
研究(127442)
基金(127028)
(110544)
国家(109612)
科学基金(93912)
社会(81338)
社会科(77211)
社会科学(77186)
(68024)
基金项目(66660)
自然(60051)
教育(59548)
自然科(58686)
自然科学(58671)
自然科学基金(57656)
(57191)
资助(52994)
编号(50962)
成果(42011)
(39965)
重点(39496)
(38654)
(37079)
创新(36440)
课题(35338)
教育部(34478)
国家社会(34072)
科研(33680)
期刊
(120554)
经济(120554)
研究(78652)
中国(53606)
(45021)
学报(42605)
(40434)
科学(38455)
管理(38190)
大学(32315)
学学(30381)
教育(28974)
农业(27179)
(26795)
金融(26795)
技术(26137)
财经(22188)
经济研究(19803)
(19051)
业经(18464)
技术经济(16260)
问题(15972)
(15850)
统计(14319)
(14148)
科技(13547)
(13524)
(13324)
理论(12963)
图书(12711)
共检索到4027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安慧  
本文认为,理论上采用现值计量技术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能反映通货膨胀与风险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但现实中现值计量又不可避免地带来折现率的估计及风险因素的调整、未来现金流量时间序列的可选择性、后续期现金流量增长率假设是否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现值计量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必须建立良好的现金预算管理体系,对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计量在资产减值中的运用做出明确的规范和说明,并对职业判断加以必要的限制,这样才能提高企业资产减值信息的质量。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郭均英  赵钰婷  
长期资产减值损失对资产的账面价值和会计收益都有较大的影响,于是中国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原相关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存在的某些漏洞,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作为常用的盈余管理手段。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有望从制度上压缩上市公司的此种盈余管理空间。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新资产减值准则颁布的当年,我国上市公司中确实存在着大量转回以前年度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现象;2007年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抑制了上市公司的此种盈余管理行为。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娟  赵惠萍  张世举  
本文以2005~2006年我国沪深股市的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企业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颁布对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转回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资产减值期初额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显著正相关,且在分年度的样本中该关系保持稳定;2006年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比例远远高于2005年。由此可以推断:资产减值会计政策变化将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上市公司利用减值会计政策进行盈余操纵的空间。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享  
文章认为,资产减值可以与资产处置交易配合使用,形成一条"前期超额计提,后期伴随交易转出"的减值(盈余)操纵通道。其经验证据表明,亏损上市公司在亏损年度通过超额计提长期资产减值进行"大洗澡";如果计划下一年处置长期资产,则会加大亏损年度的超额计提;亏损的下一年能否扭亏与该年是否发生资产处置(减值转出)正相关。研究结果还说明,会计操纵可以与交易规划在纵向上配合使用;新准则条件下应当加强对资产减值计提和转出行为的监控。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郭均英  齐乐  
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新资产减值准则颁布的当年,我国上市公司中确实存在着大量转回以前年度已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现象;新资产减值准则的颁布和实施抑制了上市公司利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为工具而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
[期刊] 财会通讯(综合版)  [作者] 周融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会计准则体系,在此次会计准则的重大变革中,《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下简称"新准则")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万宇洵  杨翊  
随着企业会计制度中对资产定义的重大调整,资产的“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本质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伴随着资产定义的调整,新会计制度中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提出了更加严格和细化的要求,但同时又并未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的具体方法做出明文规定。本文在对国际会计准则中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规定的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在我国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做了具体的说明。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罗进辉  李超  
本文以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横截面数据为基础,利用邹至庄检验方法分析了新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对资产减值准备与会计盈余质量间关系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新会计准则的颁布虽然降低了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规模,但却相应地提高了流动资产减值准备的规模;(2)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规模都显著降低了会计盈余质量;(3)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显著降低了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的转回、流动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对盈余质量的负面影响,但并没有改善长期资产减值计提对会计盈余质量的负面影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倩  刘斌  杨茵  
准则弹性的增加是否会诱致企业的盈余管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2006年我国颁布的新会计准则改变了商誉及其后续计量的核算办法,为企业利用商誉减值进行利润操纵提供了一定的弹性。文章以此为契机,对上市公司是否利用该准则弹性来进行利润操纵进行了实证检验,并进一步考察了其市场反应。结果发现:上市公司确实利用了准则变化带来的弹性的增加进行了相应的利润操纵;投资者对企业这种行为给予了负面的市场评价。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吴虹雁  顾义军  
上市公司在不同制度背景下计提资产减值会计行为存在差异。新准则削弱了企业利用长期资产减值操纵会计利润的动机,但2007年后上市公司短期资产减值规模大幅上升,预示着上市公司可能转而利用短期资产减值操纵会计盈余。2001~2010年度上市公司短期资产减值数据统计表明,企业主要利用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调节会计利润。准则应完善对短期资产减值会计的制度约束。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志斌  程培堽  殷志扬  
以2016年沪深两市涉农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消耗性生物资产和资产减值损失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并首次引入制度与诚信文化因素这一宏观变量,考察不同制度与诚信环境下,消耗性生物资产和资产减值损失对审计收费的影响。结果显示,消耗性生物资产规模、资产减值损失都与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且消耗性生物资产规模对资产减值损失与审计收费之间的影响程度具有放大效应。与此同时,在好的制度与诚信环境下,消耗性生物资产规模对审计收费的影响较弱,但资产减值损失对审计收费的影响会加强。进一步分析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程序对审计收费的影响,结果显示,注册会计师更加关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而不是转回的审计风险。最后,对会计师事务所、涉农上市公司和政府监管部门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付同青  
一、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资产减值的迹象是指可能导致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情况。资产减值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会计期末对各项资产进行核查,判断是否有迹象表明资产可能发生了减值。某项资产如存在减值迹象,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以确定减值损失;如不存在减值迹象,不应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从准则可知,按与企业的关系,可以将资产减值迹象分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建新  
通过对2001~2004年我国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转回行为的分析,我们发现,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转回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和长期投资上。平均地说,如果不允许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减值转回公司的净利润将下降40.53%,资产将减少0.42%。在控制相关影响因素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金额与公司盈利水平、当年是否亏损显著负相关,与公司是否扭亏显著正相关。这表明上市公司的长期资产减值转回并非由于其资产质量的改善与经济因素的好转,而是出于其盈余管理的动机所致。整体来说,我们的经验证据支持了新《资产减值》准则的修订。"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这一规定有助于压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制度空间,使得资产减值更好地反映...
[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作者] 步丹璐  叶建明  
2006年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不但改变了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的内容,还修改了资产减值的披露格式,即取消了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只要求披露资产减值准备总额。通过对我国2001-2006年的上市公司数据的分析,研究了资产减值的披露格式和信息含量的关系。研究发现,资产减值的明细数据的信息含量显著高于资产减值总额,同时资产减值的各项明细数据的预测能力和解释能力是有差异的。研究结论表明,资产减值的披露格式的改变(即取消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降低了会计报表的信息含量。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苏丹宁  
本文以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为研究背景,采用2001年至2004年进行配股的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了影响公司计提减值准备行为的动机:经济动机和盈余管理动机。研究结果表明,配股公司计提的减值准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司所在行业和自身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体现了稳健性原则;在控制了经济因素影响后,提供了配股公司在配股当年少计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