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85)
- 2023(9410)
- 2022(7177)
- 2021(6598)
- 2020(4894)
- 2019(10516)
- 2018(9804)
- 2017(18005)
- 2016(9377)
- 2015(9968)
- 2014(9291)
- 2013(8908)
- 2012(8118)
- 2011(7615)
- 2010(7621)
- 2009(7237)
- 2008(6770)
- 2007(6462)
- 2006(5849)
- 2005(4661)
- 学科
- 济(42290)
- 经济(42252)
- 业(31614)
- 农(27387)
- 管理(26263)
- 企(19863)
- 企业(19863)
- 农业(19391)
- 地方(15660)
- 业经(14649)
- 中国(13949)
- 技术(11728)
- 方法(10037)
- 制(9197)
- 技术管理(8998)
- 财(8613)
- 发(8551)
- 数学(8505)
- 收入(8490)
- 数学方法(8404)
- 地方经济(8316)
- 农业经济(7717)
- 银(7363)
- 银行(7357)
- 发展(7163)
- 行(7153)
- 展(7147)
- 融(7142)
- 金融(7139)
- 环境(6850)
- 机构
- 学院(130874)
- 大学(124261)
- 济(54710)
- 经济(53499)
- 管理(48916)
- 研究(45131)
- 理学(42126)
- 理学院(41615)
- 管理学(41002)
- 管理学院(40715)
- 中国(34427)
- 科学(26140)
- 京(24716)
- 农(23789)
- 财(23490)
- 中心(21484)
- 所(20853)
- 江(20604)
- 范(19851)
- 师范(19751)
- 研究所(18891)
- 财经(18164)
- 业大(17885)
- 经济学(17187)
- 州(17003)
- 农业(16819)
- 院(16760)
- 经(16397)
- 师范大学(15509)
- 经济学院(15452)
- 基金
- 项目(91444)
- 科学(74356)
- 研究(73664)
- 基金(65027)
- 家(55482)
- 国家(54882)
- 社会(50326)
- 科学基金(47827)
- 社会科(47381)
- 社会科学(47372)
- 省(38672)
- 基金项目(34359)
- 教育(31974)
- 划(30866)
- 编号(30625)
- 自然(25832)
- 自然科(25208)
- 自然科学(25204)
- 自然科学基金(24699)
- 成果(24682)
- 发(23540)
- 资助(22518)
- 创(22434)
- 课题(21850)
- 国家社会(21345)
- 创新(21047)
- 重点(20809)
- 发展(20030)
- 展(19686)
- 制(19631)
共检索到1970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红娥 童星
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背景之一是全球消费社会的到来。这使得新穷人现象日渐凸显,并成为影响甚至主导整个社会转型的核心线索。作为新穷人的典型表现,乡村新贫困既包括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村民难以获得以城市生活方式为参照的社会公认生活水准而引发的结构性贫困,也包括由消费欲望激发的社会心理性贫困。由此,乡村消费转型表现为如下困境:私人消费中,个体消费认同在地和脱嵌的困境以及家庭消费规范物质化和人伦的两难;集体消费中,消费品"上移"和"下乡"的悖论。为应对这些困境,必须从消费角度,破解"新穷困"的结构性和文化困境,实行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并举。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翠英 杨可欣
教育作为一项基本民生工程构筑了个人发展机会基础,通过优化乡村贫困人群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符号资本,增强可行能力,增加个人内生动力,进而有效阻断贫困恶性循环。运用布迪厄场域理论分析发现贫困家庭中匮乏的资本要素是形成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原因。基于乡村教育的视角提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路径:加强教育顶层设计、加快乡村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乡村贫困群体真脱贫、不返贫;教育赋能“多维资本”,协同满足贫困群体多样化学习需求,构建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保障机制;深度发掘乡土文化,增强乡村贫困人群文化自信,重塑乡村教育场域惯习,助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最终惠及贫困家庭,阻断精神贫困。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翠英 杨可欣
教育作为一项基本民生工程构筑了个人发展机会基础,通过优化乡村贫困人群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符号资本,增强可行能力,增加个人内生动力,进而有效阻断贫困恶性循环。运用布迪厄场域理论分析发现贫困家庭中匮乏的资本要素是形成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原因。基于乡村教育的视角提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路径:加强教育顶层设计、加快乡村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乡村贫困群体真脱贫、不返贫;教育赋能“多维资本”,协同满足贫困群体多样化学习需求,构建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保障机制;深度发掘乡土文化,增强乡村贫困人群文化自信,重塑乡村教育场域惯习,助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最终惠及贫困家庭,阻断精神贫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尚艳春
虽然我国目前已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但返贫现象时有发生,贫困地区尤其是乡村连片困难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反贫困工作任务依旧艰巨。基于此,本文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探究了社会工作介入乡村反贫困的可行性以及乡村反贫困效果提升面临的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乡村反贫困效果提升路径,包括重视加强贫困者能力,社工机构参与脱贫绩效考评;丰富脱贫方法,健全社会支持网络,引入社会资源;引导治理主体积极参与,优化扶贫政策宣传方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吉庆 田庆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极具必要性和紧迫性,只有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才能够深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确保高效且有序地进行。文章着重于从价值、困境及路径三个主要方面入手,就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问题展开探究。其中,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包括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有助于促进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助于改善农村农民生产生活面貌。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困境,在于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某些陈规陋习尚存,农民主体意识缺乏。对此,可以通过强化思想引导,提升政治素养;完善制度设施,创新治理体系;发挥主体作用,培育新型农民;优化人文环境,弘扬优秀文化等有效路径,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成效。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文明建设 价值 困境 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轶舫
推进乡村振兴是国家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部署,而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为“点亮”农民的精神世界注入了持续动力。然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长期存在,使得乡风文明的建设步伐明显滞后于城市,乡风文明建设面临着基层政府行动逻辑出现偏差、传统规范日渐式微、乡村文化载体作用欠缺等现实困境,因而需要明确乡村振兴中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充分发挥乡镇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村规民约以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以文化嵌入作为重要抓手等实践路径,进而为乡村振兴奠定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志业 张丹阳
共同富裕为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提供价值指引,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为共同富裕创造支撑条件。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呈现多元主体参与欠缺、联结平台发展孱弱以及相关机制供给不足等问题,可从深入开展科学有效的乡村文化认同教育、优化开发多元多样的乡村文化载体以及建立健全系统长效的乡村文化发展机制等方面探索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进路,促进乡村文化共同体的纵深发展,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罗贤宇 李清泽
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是具有多重功能和多元价值的绿色宝库。森林“四库”视域下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推动乡村“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促进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人民福祉需求有效协同、破解乡村“生态共富”发展关键性难题、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整体效能提升,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目前,中国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依然面临着林水多元价值挖掘阻力制约、森林经济价值有效转化阻碍、森林食品有效供给能力不足、森林碳汇发展水平滞后等现实困境,掣肘着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据此,提出了构筑“绿色水库”、发挥林水协同发展“乘数效应”,践行“两山”理念、创新森林生态资源多层次富民机制,树立“大食物观”、促进森林食品高质量多元化供给,聚焦“双碳”目标、推进森林碳汇内生性可持续发展等对策建议,以协同发力破解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难题,助推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迈上新台阶。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林克松 曾亭
乡村工匠作为农村中具有特殊技艺或技能的专业人才,在建设技能乡村和技能型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乡村工匠的培育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涉及多个不同的参与主体,既包括乡村工匠这一关键利益主体,又包括政府、企业、培训机构、职业院校等多个利益相关者,并且各主体之间形成了利益交织、关系复杂的网络关系。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各利益相关者在乡村工匠培育中的作用和面临的现实困境:政府发挥“统筹”与“服务”作用,协调各方利益;农民转变“意识”和“惯习”,关注长远利益;培育机构提升培训“质量”和“能力”,实现利益共赢;企业明确“利益”与“责任”并重,寻求利益平衡。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郭磊
乡村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抓手。针对当前乡村治理面临着村民自治水平不高、政府越位干涉、乡村文化异化、村干部工作能力亟待提升等诸多困境这一现状,应该从增强村民主人翁意识、理顺乡镇与村委的关系、完善乡村文化繁荣机制、提升村干部乡村自治能力四个方面入手,推动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村治理工作。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困境与对策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沈霞 谢昌炜 杨敏
作为新型基础设施的垂直应用,教育新基建借助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优势赋能产教深度融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新基建赋能产教深度融合,当以塑建新领域、助力数字化、构筑新场域、迈向高质量为应然向度。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存在顶层设计“碎片化”、智慧职教“滞后化”、产教融合“内卷化”、产教评价“薄弱化”等诸多现实梗阻,引发教育新基建驱动产教深度融合何以知之、何以为之、何以言之以及何以改之的深入思考。根植于此,创新提出以建立健全“顶层设计”为旨向、以全面推进“数字职业”为指引、以着力深化“产业适配”为准心、以综合应用“大智移云”为依托,切实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质增效的工作策略。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谭林 陈岚
土地制度改革属于生产关系的重新调整,新时期的土地制度改革显化了其经济社会价值,通过制度创新使得土地市场得到重塑、城乡发展要素畅通、农民发展权利获得保障,从而为乡村振兴及其产业空间重构提供了制度支撑、物质基础与人力条件。研究进一步结合乡村产业空间现状及其现实需求指出,可建立人—地—形三位一体的联动路径,一方面重视培育多元化、专业化的新型主体,另一方面通过优化乡村生产空间、社会空间和生态空间形态促进发展要素与资源重组,同时加快土地利用的隐形与显性转型,形成规模集聚、高效生态的用地格局,进而重塑乡村产业空间系统。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吴丹婷
新时代,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坚持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这项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活力之源与灵魂所在。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起到关键作用。文章结合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针对建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过程中出现的三类问题,分别是物理维度上的空间规划和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精神维度上的机制不全面、价值内涵浅薄等问题,以及社会维度上的文化单向输出、参与主体单一且孤立等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建构路径与方法。第一,在建构物理空间过程中应科学规划空间、整合空间资源;第二,在建构精神空间过程中应建设长效机制、打造文化符号;第三,在建构社会空间过程中应实现向双向互动模式的转型,同时协同多元力量主体共同参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工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苏彩云
近几年,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有效促进了乡村经济转型,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手段,乡村旅游扶贫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乡村旅游扶贫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贫困地区人们参与度不够,扶持力度有限,难度大以及人才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扶贫的深度与广度,不利于实现贫困地区脱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文通过分析乡村旅游扶贫困境的一系列因素,给出有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 扶贫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赵泉民
制度结构的特征直接影响制度变迁的方向和进程,制度结构决定着制度选择集合和制度选择的空间。中西方社会制度结构上的多元与二重的差异性,决定了内生于西方的合作经济制度,在被移植嵌入到中国乡村而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在"强制"状态下单兵推进时,其原来与之匹配的各种制度之间协调演进而形成的均衡机制已不复存在,故而在运行方面出现的合作社的"异化"和"异化"的合作社等困境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对此探讨或许会有助于政府在倡导新农村建设运动时的制度安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