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390)
- 2023(17324)
- 2022(14482)
- 2021(13255)
- 2020(10953)
- 2019(24744)
- 2018(24449)
- 2017(45875)
- 2016(25540)
- 2015(28025)
- 2014(27715)
- 2013(27499)
- 2012(25709)
- 2011(23248)
- 2010(24036)
- 2009(22599)
- 2008(22808)
- 2007(21064)
- 2006(19181)
- 2005(17683)
- 学科
- 济(108683)
- 经济(108548)
- 业(100150)
- 管理(81806)
- 企(81497)
- 企业(81497)
- 农(48465)
- 方法(38909)
- 业经(34900)
- 中国(33277)
- 农业(32498)
- 财(32004)
- 数学(29326)
- 数学方法(29033)
- 制(26415)
- 地方(25673)
- 技术(23742)
- 务(21311)
- 财务(21285)
- 财务管理(21244)
- 学(21180)
- 理论(20323)
- 企业财务(20209)
- 银(19502)
- 银行(19454)
- 体(19415)
- 贸(18993)
- 贸易(18971)
- 行(18892)
- 策(18790)
- 机构
- 学院(367174)
- 大学(361547)
- 济(153658)
- 经济(150567)
- 管理(139046)
- 研究(130587)
- 理学(117581)
- 理学院(116280)
- 管理学(114533)
- 管理学院(113837)
- 中国(102009)
- 科学(78727)
- 京(77907)
- 农(77290)
- 财(73306)
- 所(67994)
- 江(60981)
- 研究所(60821)
- 农业(59519)
- 中心(58720)
- 业大(57598)
- 财经(55884)
- 经(50542)
- 北京(49420)
- 范(48676)
- 师范(48159)
- 州(47846)
- 院(46301)
- 经济学(45473)
- 省(44446)
- 基金
- 项目(232143)
- 科学(183550)
- 研究(172203)
- 基金(166272)
- 家(145820)
- 国家(144357)
- 科学基金(123393)
- 社会(110410)
- 社会科(104353)
- 社会科学(104326)
- 省(94491)
- 基金项目(87083)
- 教育(78256)
- 自然(78034)
- 划(77760)
- 自然科(76250)
- 自然科学(76230)
- 自然科学基金(74942)
- 编号(69336)
- 资助(66683)
- 成果(56995)
- 发(55255)
- 创(53307)
- 重点(52827)
- 部(51128)
- 课题(49699)
- 创新(49054)
- 业(48645)
- 国家社会(45453)
- 性(45185)
- 期刊
- 济(189041)
- 经济(189041)
- 研究(116709)
- 中国(88095)
- 农(77375)
- 财(59601)
- 学报(59158)
- 管理(57597)
- 科学(55670)
- 农业(51987)
- 教育(46799)
- 大学(45583)
- 学学(42777)
- 融(40609)
- 金融(40609)
- 业经(35674)
- 技术(33791)
- 财经(29287)
- 业(28832)
- 经济研究(28155)
- 经(25418)
- 问题(24692)
- 技术经济(20497)
- 世界(19174)
- 版(19147)
- 科技(18587)
- 贸(17866)
- 现代(17427)
- 商业(17037)
- 农村(16348)
共检索到5901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罗必良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重大的理论命题。本文梳理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体系,并将创新特别是颠覆性技术创新置于核心位置。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大分流”与长期经济增长的历史考察和对经济长波与增长根源的经验分析,揭示技术创新的革命性意义。经济的长期增长,不仅取决于颠覆性技术的创新,也取决于与之关联的技术采纳和技术渗透。文章从“凡勃伦命题”出发,将人类的“三项本能”及其对应的“三类主体”与新质生产力的“三大催生”连接起来,构建“三项本能×三类主体×三大催生”的分析框架,以期揭示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其中,由“求知本能”驱动的颠覆性技术创新,其创新主体主要是思想家与战略科学家,其有效性来源于思想市场及其竞争;由“功利本能”驱动的技术采纳与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其创新主体主要是企业家群体,其有效性来源于企业家市场及其竞争;由“亲善本能”驱动的技术渗透与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其创新主体主要是政府,其有效性来源于国家之间的战略竞争。进而,文章基于“熊彼特-张培刚”生产函数及其基要性变革,阐明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决定机理。最后,文章进一步关注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与努力方向,提出了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方案性策略。
[期刊] 改革
[作者]
方晓霞 李晓华
加快颠覆性创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颠覆性技术的演化、新兴产业的成长都离不开应用场景的支撑。新兴技术的应用场景具有多样性、规模性、演进性、协同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在其“工程化—商业化—产业化”动态演进过程中发挥着技术验证、需求验证和生态构建的作用。实践中,促进一些突破既有法律和政策边界的创新在特定场景中的应用,需要提升政策适配性。为此,应坚持统筹设计,推进包容、审慎监管;增加场景供给,加大场景示范推广力度;提升场景创新能力,夯实场景创新基础;培育融合创新生态,优化服务保障。最终,通过创新、构建和发展应用场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关键词:
颠覆性创新 应用场景 新质生产力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丁元竹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充分发挥创新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原创性创新(即基础研究)具有探索性强、把知识生产摆在核心位置等特点,颠覆性创新引入能够彻底改变现有市场或商业模式的全新理论、方法或技术,二者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动能的基础。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在信息技术上寻求颠覆性创新的突破口,在人工智能支持的可再生能源方面标新立异,积极参与航空航天领域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与此同时,要在培育原创性颠覆性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发展生态、建立和完善原创性颠覆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风险投资体制、培育企业和企业家的长期主义价值理念与经营理念、统筹原创性颠覆性科学技术创新的相互关联因素等方面,完善原创性颠覆性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夯实科学技术基础。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原创性创新 颠覆性创新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雪琼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绿色生产力,是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考察新质生产力对碳福利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提升碳福利绩效,且该影响效应在东部地区和制度环境良好地区更显著;影响机制检验表明,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间接实现碳福利绩效增长;调节效应检验显示,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向调节了新质生产力对碳福利绩效的影响。因此,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加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逻辑支撑。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靳宗振 罗晖 曹俐莉
颠覆性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科技创新发展路径。在基于前人研究颠覆性创新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科技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提出颠覆性创新"本土化"新内涵,并基于颠覆性创新发展的全过程,以创新主体和发展路径为两维坐标,将颠覆性创新按照创新链、产业链和时间链划分为四类需求,并构建颠覆性创新因果关系模型,系统分析颠覆性创新关键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形成"探索一代、研发一代、生产一代"的创新发展新格局,并提出了我国颠覆性创新发展的导向策略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
颠覆性创新 创新驱动 导向策略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高帆
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立足新时代发展背景提出的经济概念。本文将这一概念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相联系,在梳理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产业维度对这一概念的内涵特征进行再审视,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取决于产业“三力”:产业形态重构力、产业结构重塑力、产业跃迁支撑力。在产业形态重构力方面,新时代我国农业的市场需求、生产方式、流通体系在发生深刻变革,农业内部存在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农业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一大来源。在产业结构重塑力方面,新时代我国农业对非农部门发展具有基础作用,包括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在内的非农部门对农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不同产业间的协同功能得以凸显。在产业跃迁支撑力方面,生产关系维度的经济制度完善,对于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支撑功能,新时代我国要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就需着力完善与农业需求扩展、农业技术进步、农业组织创新、城乡要素流动、社会秩序平稳相关的经济制度。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伟
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的局限性暴露的一览无余。很多金融投资者习惯采用净现值(NPV)、组合管理(portfolio)、现金牛(cash cow)和沉没成本(sunken cost)之类的常规性财务工具和传统的决策原则分析处理颠覆性的创新投资机会,完全不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王鹏 张路阳
<正>新质生产力指明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动力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新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邱斌 易昱玮 孙少勤
人工智能(AI)从供给侧(生产要素配置的结构性调整)、需求侧(平台主导下的消费二元边际扩大效应)及技术端(劳动力技能结构再调整)等维度,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与此同时,AI创新赋能下的新质生产力,通过提升出口附加值、加强国内与国际生产网络的协同创新效应等,提升外贸企业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贸易模式创新,助推外贸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作用下,数字经济在外贸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凸显。应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高质量、稳定的数字化支持提升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和运营效率;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基础制度与法律法规建设,有效激励外贸企业的创新和协同;提升数字治理水平,确保数据在外贸和跨境电商领域的高效与安全应用。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黄鲁成 谢富纪 于渤 吴伟伟
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的加速变革,中国需要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谋求竞争优势、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核心战略,将能够带来产业和市场双重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创新作为把握科技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抓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重视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杨文霞 孔嘉 闫晓慧 邓三鸿
[目的/意义]为解决传统颠覆性指数计算过程中不考虑焦点文献的参考文献数量的问题,提出权重颠覆性指数(权重D指数),有助于更加合理有效地评估文献的创新性。[方法/过程]提出一种针对焦点文献的参考文献数量的调整方法——权重颠覆性指数,以1950—2023年获得化学诺奖及其对照组的论文为数据来源,一方面,从合理性与有效性两方面对比颠覆性指数与权重D指数;另一方面,针对一篇焦点文献的参考文献被其引证文献多次引用的情况,具体分析焦点文献的创新性、焦点文献的影响力、焦点文献的参考文献的影响力与焦点文献的参考文献收到引用数量的相关性。[结果/结论 ]权重D指数具有合理性,且比传统颠覆性指数更能有效识别论文的创新性;当焦点文献的创新程度和影响力越高时,引证文献越倾向于引用其参考文献;当焦点文献的参考文献影响力越高时,引证文献也倾向于引用其参考文献。
关键词:
颠覆性指数 D指数 权重D指数 创新性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杨杰 邓三鸿 王昊
在破“五唯”的背景下,科学研究的创新性测度尤为重要,创新性较高的论文往往会对既有研究领域的学科范式产生颠覆性影响,甚至开创新的范式。颠覆性指数是近几年被提出的可以直接测度论文颠覆性创新程度的计量指标,基于网络中论文节点的深层引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单一维度评价的缺点,引起了文献计量学、信息科学和网络科学等多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对颠覆性指数的最新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拓展,深入剖析了指标局限性及因素,并提出了新的计量指标——相对颠覆性指数(relative disruptive index,RDI),它在颠覆性指数的基础上,涵盖了引文网络的深层引用比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颠覆性指数分布不均匀、评价不一致的问题,能够对科学研究的颠覆性创新程度进行更为精确和客观的衡量。实证结果表明,颠覆性指数的参数量级不一致,相对颠覆性指数可以更有效地衡量科学研究的创新性,且相比于原始颠覆性指数以及Bornmann等学者提出的修正颠覆性指数(DI5)具有更佳的评价一致性,巩固性论文的相对颠覆性指数较低,创新性论文的相对颠覆性指数较高。
关键词:
科学计量 引文网络 创新性 颠覆性指数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许泽浩 张光宇 黄水芳
通过对颠覆性技术产生动因的分析可知,新技术的颠覆性创新潜力可通过其在不同的创新轨迹上解决原技术与市场冲突、自身技术发展与市场冲突的能力进行评价。在建立评价体系基础上,通过专家打分,运用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较为客观和有效地评价了新技术的颠覆性创新潜力,为政府培育和企业选择颠覆性技术提供新思路。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传喜 梁慧楠 秦辉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加速农业科技资源流动、塑造农业发展生产力动能、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在农业新质生产力视阈下,运用熵值法、对数双引力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2010—2020年农业科技资源流动、创新能力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路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表现出“东高西低”的区域性特征;农业科技资源流动表现出异质性特征,人才主要向西部和东北部省份聚集,资本则是向西部和中部省份倾斜;农业科技人才流动通过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科技资本流动会削弱区域创新能力进而阻碍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此,提出完善涉农领域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保障、提升地区人才吸引力、消除农业科技人才流动障碍等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梁冰 张凤杰 陈继祥
论文对颠覆性创新、后发企业和跨越式发展概念进行了界定,对颠覆性创新因子及后发企业跨越式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亚马逊公司利用颠覆性市场营销策略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案例分析,以期为我国后发企业实现自身跨越提供借鉴。
关键词:
颠覆性创新 跨越式发展 后发企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