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88)
2023(12043)
2022(9513)
2021(9043)
2020(7021)
2019(15821)
2018(15555)
2017(28900)
2016(15508)
2015(17804)
2014(17114)
2013(16403)
2012(14579)
2011(13215)
2010(13114)
2009(12251)
2008(12113)
2007(10723)
2006(9613)
2005(8853)
作者
(41811)
(35068)
(34727)
(33349)
(22197)
(16512)
(15484)
(13411)
(13353)
(12229)
(12106)
(11598)
(11366)
(11118)
(10879)
(10785)
(10452)
(10081)
(10035)
(9775)
(8844)
(8412)
(8376)
(7922)
(7823)
(7822)
(7724)
(7704)
(6986)
(6897)
学科
(64875)
经济(64816)
(44080)
管理(43856)
(34507)
企业(34507)
中国(24303)
方法(23564)
(20932)
数学(20053)
数学方法(19891)
业经(17287)
技术(15367)
(14793)
贸易(14778)
(14474)
农业(13744)
(13369)
(12578)
地方(12532)
(11582)
银行(11564)
(11222)
(11125)
(10786)
理论(10784)
(10510)
金融(10508)
技术管理(10446)
(9953)
机构
学院(215968)
大学(213832)
(97379)
经济(95748)
管理(79657)
研究(78372)
理学(67843)
理学院(67110)
管理学(66134)
管理学院(65741)
中国(61086)
(45981)
科学(44426)
(41688)
(38396)
研究所(34923)
中心(34326)
(33204)
财经(33144)
经济学(31691)
(31576)
(30463)
北京(29543)
(28871)
师范(28630)
经济学院(28493)
(28385)
业大(28301)
农业(25742)
(25270)
基金
项目(142866)
科学(114070)
研究(109939)
基金(103450)
(90397)
国家(89665)
科学基金(76601)
社会(72450)
社会科(68780)
社会科学(68763)
(54919)
基金项目(53390)
教育(50402)
(46340)
自然(45143)
自然科(44213)
自然科学(44205)
编号(43798)
自然科学基金(43446)
资助(40856)
成果(35712)
(33369)
重点(33073)
(32948)
(32241)
课题(31764)
国家社会(31538)
创新(31062)
中国(28946)
教育部(28062)
期刊
(108800)
经济(108800)
研究(69078)
中国(49174)
管理(33055)
(32660)
(30585)
科学(30417)
学报(30235)
教育(30090)
大学(24158)
农业(22920)
学学(22314)
技术(20954)
(20806)
金融(20806)
经济研究(19309)
业经(17775)
财经(16980)
(15034)
问题(14458)
(14030)
(13556)
世界(12718)
国际(12073)
技术经济(11371)
科技(10877)
(10382)
论坛(10382)
现代(10075)
共检索到3322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周文   何雨晴  
纵观西方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是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生产力的巨大跃升都以一系列开创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为先导,因而科技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新质生产力将取代传统生产力,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的生产力,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力的一次重大跃升。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在宏观层面坚持市场与政府有机结合,使二者协力推动科技创新;应在中观层面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强发展新动能;应在微观层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旭   于蒙蒙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课题,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实践与理论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发展,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守正创新。明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问题、主攻方向,重视制度保障与内生动力在其中发挥的驱动作用,把握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即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对于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重大意义。在综述新质生产力时代意义、实践路径及其与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关联的基础上,对当前学界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研究进行反思与洞察,以“述”为主,以“论”为辅,以期为学界更多从原理层面深化新质生产力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亚军  
作为传统生产力的跃迁,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引擎与新动能。选取我国2015—2022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可显著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中介效应表明,经济双循环在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发挥中介效应,且国内经济循环是核心驱动力。门槛效应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间存在新质生产力的单一门槛效应和经济双循环的双重门槛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赋能效应在东部地区更强。基于此,提出构建新质生产力多元化形成机制、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渠道以及实施差异化新质生产力推进方针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助益。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林  
中国式现代化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现代化驱动发展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状况,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质量互变,以物质现代化为基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它能够以科技现代化这个“关键所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它能够以“首要任务”驱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质生产力也是为美好生活服务的生产力,它与中国式现代化拥有人民至上的共同价值驱动力,而以新型发展方式和新发展格局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则在深层逻辑上成为二者内在的发展趋势、价值驱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充分激活和挖掘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潜力。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任保平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背景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要求,是打造中国式现代化质量版的客观要求,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转型的必然要求。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在于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培育现代化新动能、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形成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驱动力,推动供给侧的产业结构升级,以新质生产力形成中国式现代化新优势;推动动力转换,形成中国式现代化新动力;实现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以数字新质生产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升级版;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形成新型工业化的新优势。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亚军  
作为传统生产力的跃迁,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引擎与新动能。选取我国2015—2022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可显著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中介效应表明,经济双循环在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发挥中介效应,且国内经济循环是核心驱动力。门槛效应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间存在新质生产力的单一门槛效应和经济双循环的双重门槛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赋能效应在东部地区更强。基于此,提出构建新质生产力多元化形成机制、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渠道以及实施差异化新质生产力推进方针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助益。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健  
作为传统生产力蝶变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推进重点产业全链条数智化改造升级的核心动力,亦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本文以2010~2022年我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多种计量模型,对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关系以及作用机制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可通过提升创业活跃度正向促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数字化转型在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间的关系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在南方地区、小规模产业地区中,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建设的正向推动作用较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梁华  
基于2012-2022年中国内地31个省域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由异质性分析可知,数字经济对资源型省份、经济发达地区与东部地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从作用机制来看,新质生产力是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路径。进一步检验发现,数字经济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促进邻近省域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唐文昊  
数字经济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能够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选取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为研究样本,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作用机制模型以及门槛面板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影响,以及新质生产力在二者间发挥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数字经济可通过促进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数字经济对西部地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促进作用更强;在跨过数字经济的单门槛后,数字经济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据此,应释放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大新质生产力培育力度以及打造差异化现代产业发展机制,以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理论参照。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一鸣  
<正>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是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这为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唐文昊  
数字经济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能够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选取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为研究样本,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作用机制模型以及门槛面板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影响,以及新质生产力在二者间发挥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数字经济可通过促进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数字经济对西部地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促进作用更强;在跨过数字经济的单门槛后,数字经济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据此,应释放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大新质生产力培育力度以及打造差异化现代产业发展机制,以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理论参照。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程恩富   陈健  
习近平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关于科技生产力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习近平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具有在实践中凸显中国式现代化关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等内涵特征。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加速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基于此,必须加大顶层布局力度,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宏观指导;大力发展新产业,形成新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大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拓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优势,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许东海   卢越  
选取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基准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金融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创新可以显著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新质生产力在金融科技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之间发挥显著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低人口密度地区,金融科技创新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促进作用在高人口密度地区更加显著。基于此,提出夯实金融科技创新基础、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涌现、打造差异化发展模式的建议,以期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许东海   卢越  
选取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基准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金融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创新可以显著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新质生产力在金融科技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之间发挥显著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低人口密度地区,金融科技创新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促进作用在高人口密度地区更加显著。基于此,提出夯实金融科技创新基础、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涌现、打造差异化发展模式的建议,以期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倪国良   朱楠楠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进而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是当今世界科技革命的核心议题,是指引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支撑。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具有现实紧迫性、显著必要性、高度契合性,展示出清晰的驱动逻辑与运行机理:在勃发开端环节变革要素系统,提升农业驱动能力;在核心中枢环节优化技术系统,强化农业支撑载体;在终端输出环节联动产业系统,革新农业发展方式。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任重道远,需要发展“大农业”,提升“大科技”,倡导“大融合”,促进“大开放”: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树立并践行大食物观,驱动产学研的深度融通创新,转化农业成果贡献;破解城乡一体发展障碍,注入乡村治理活力;面向国际拓展竞争优势,助力农业贡献世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