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54)
- 2023(12401)
- 2022(9986)
- 2021(9459)
- 2020(7515)
- 2019(16930)
- 2018(16509)
- 2017(31381)
- 2016(16904)
- 2015(18718)
- 2014(18290)
- 2013(17921)
- 2012(16868)
- 2011(15242)
- 2010(15979)
- 2009(14956)
- 2008(15146)
- 2007(14138)
- 2006(12953)
- 2005(11673)
- 学科
- 济(70300)
- 经济(70238)
- 业(62440)
- 管理(51150)
- 农(47805)
- 企(41189)
- 企业(41189)
- 农业(31943)
- 业经(22556)
- 方法(22360)
- 中国(21653)
- 数学(17825)
- 数学方法(17557)
- 技术(17241)
- 地方(16515)
- 策(16215)
- 财(16127)
- 制(16102)
- 贸(13127)
- 贸易(13116)
- 易(12802)
- 理论(12605)
- 发(12526)
- 学(12424)
- 银(12396)
- 银行(12381)
- 行(11957)
- 体(11096)
- 及其(11047)
- 划(10973)
- 机构
- 学院(242497)
- 大学(235724)
- 济(105954)
- 经济(103714)
- 管理(95877)
- 研究(83864)
- 理学(81480)
- 理学院(80670)
- 管理学(79637)
- 管理学院(79144)
- 中国(66688)
- 农(54261)
- 京(49502)
- 财(48208)
- 科学(47007)
- 农业(41034)
- 所(40969)
- 江(39850)
- 中心(39427)
- 业大(37914)
- 研究所(36456)
- 财经(36321)
- 经(32917)
- 范(32301)
- 师范(32102)
- 州(31122)
- 北京(30879)
- 经济学(30558)
- 院(29668)
- 经济管理(28131)
- 基金
- 项目(153323)
- 科学(122266)
- 研究(121442)
- 基金(109056)
- 家(93624)
- 国家(92634)
- 科学基金(79877)
- 社会(78143)
- 社会科(73731)
- 社会科学(73717)
- 省(61903)
- 基金项目(56294)
- 教育(54405)
- 编号(51873)
- 划(50228)
- 自然(47273)
- 自然科(46142)
- 自然科学(46134)
- 自然科学基金(45343)
- 成果(42818)
- 资助(42675)
- 课题(36024)
- 发(35859)
- 创(34851)
- 重点(34368)
- 部(34334)
- 创新(32514)
- 国家社会(32255)
- 制(31508)
- 性(31490)
- 期刊
- 济(130317)
- 经济(130317)
- 研究(75849)
- 农(58789)
- 中国(58305)
- 农业(39852)
- 管理(36172)
- 财(35594)
- 教育(32819)
- 科学(32459)
- 学报(31736)
- 融(28075)
- 金融(28075)
- 业经(26675)
- 大学(26059)
- 学学(24184)
- 技术(23581)
- 业(20120)
- 经济研究(18166)
- 财经(17811)
- 问题(17547)
- 经(15507)
- 农村(14967)
- 村(14967)
- 农业经济(14678)
- 世界(13889)
- 技术经济(13646)
- 版(12782)
- 经济问题(12322)
- 科技(12318)
共检索到3878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姚志 何可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实现农业强国目标的必经之路。本研究在解析新质生产力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阐释了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理论逻辑,梳理了“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历史与现实基础条件,给出了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关键任务与行动策略。研究表明,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技术保障、产业支撑与人力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演变经历了“提出建设任务→规范建设标准→全部全面建成”三个阶段。农业从业人口结构性变迁、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粮食总产量逐年稳步攀升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打下了现实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新技术为手段,以新方法为突破,以新理论为抓手,助推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的长效利用、地力的可持续利用和种粮利益共享分配机制的形成。未来重点需要培育本地种田能手吸引能人返乡,创新农田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建立多元主体利益联结共享机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应良 龚燕玲
基于全国10省1032份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使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研究发现:(1)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显著提升农民种粮收益,且平均处理效应表明,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使农民种粮收益提高2.77%。(2)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小农户,规模户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提升种粮收益;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不仅促进兼业农户增加种粮收益,而且促进纯农户增加种粮收益;相较于非粮食主产区,粮食主产区农户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种粮收益提升效果更明显。(3)机制分析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通过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从而提高农民种粮收益。据此,鼓励农民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工作,制定出台农户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差异化政策,同时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实现农民种粮收益提升。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应良 龚燕玲
基于全国10省1032份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使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研究发现:(1)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显著提升农民种粮收益,且平均处理效应表明,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使农民种粮收益提高2.77%。(2)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小农户,规模户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提升种粮收益;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不仅促进兼业农户增加种粮收益,而且促进纯农户增加种粮收益;相较于非粮食主产区,粮食主产区农户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种粮收益提升效果更明显。(3)机制分析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通过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从而提高农民种粮收益。据此,鼓励农民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工作,制定出台农户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差异化政策,同时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实现农民种粮收益提升。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何柏略 刘衍峰
职业教育是技术创新、传递与推广、应用的社会活动,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发展有着双向互构的内在逻辑,体现为技术创新与人才需求的循环驱动、产业与教育的互动合作、知识与技能的双向补充等。当前,职业教育在赋能新质生产力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困境,包括教育内容更新滞后、产教融合浅层化、教育模式与方法更新不足以及教师能力提升的迫切需求。为此,职业教育必须通过加速产教融合、加快更新教育内容、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从而以高质量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生成。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新质生产力 人才培养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侯冠宇 张震宇
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核心、产业为载体的新型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更是促进社会财富合理分配、实现公平与效率统一的重要手段。面对新一轮技术变革带来的经济结构失衡、全球经济转型、财富分配不均等一系列现实挑战,本研究提出了综合策略路径,包括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贸易模式、平衡财富分配、培养战略人才、协同发展速度。为落实这些措施,需要国家、企业与社会的协同合作,通过深化系统性改革增强国际竞争力,从宏观和微观层面综合施策,稳步推进全体人民向共同富裕目标迈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肖琴 李建平
[目的] 阐释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逻辑,剖析实践困境,探明实现路径,以期为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逻辑主要包括要素整合、空间优化和价值增值三个方面;2)当前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面临资金来源、动力差异、组织效率、实施阻碍、管护效能等五大困境;3)为扎实推进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应积极引导金融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因地制宜推进多目标协同建设、完善全过程组织协调机制、系统优化建后管护。[结论] 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涵更丰富、目标更多元、内容更广泛、实施更复杂,从基本逻辑、实践困境和实现路径进行全面解析,有利于系统理解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理论研究对建设实践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 整区域推进 基本逻辑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洋 李浩源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领域竞争加剧,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目标,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生产力演化实现从“旧质”到“新质”的能级跃迁过程中展现出的“以质促新”的核心要义,意味着创新驱动是新质生产力“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是新质生产力“质”的锚点。创新驱动发展成效的日益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及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潜能优势。以深化改革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配的新型生产关系,以坚持践行绿色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注入绿色新动力,以完善人才制度体系建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积蓄最活跃因素,是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实践路径。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陈美球 洪土林 刘桃菊
建设高标准农田,既是落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大国变为农业强国的内在需求。然而,这项利国利民的基础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种种困境。主要困境农户配合不够充分。一是沟渠、道路难以落地。项目规划设计时,面对规整的设计图,农户都很赞同,但施工时,却因基建占用承包地的份额不同而遭农户阻工,致使沟渠、道路难以落地。二是表土剥离工程难以实施。不少农户担心自家承包地肥沃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陈美球 洪土林 刘桃菊
建设高标准农田,既是落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大国变为农业强国的内在需求。然而,这项利国利民的基础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种种困境。主要困境农户配合不够充分。一是沟渠、道路难以落地。项目规划设计时,面对规整的设计图,农户都很赞同,但施工时,却因基建占用承包地的份额不同而遭农户阻工,致使沟渠、道路难以落地。二是表土剥离工程难以实施。不少农户担心自家承包地肥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鹿光耀 廖镇宇 翁贞林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保障国家耕地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从试点到全面、从五牛治土到一牛耕田”的嬗变,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且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为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撑。本文以政府推进力度和制度改革为主线,梳理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发展历程,并对其演进的内在逻辑规律进行了概括总结,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土地整治 高标准农田 粮食安全 政策演变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朱云峰 吴当 谢荣洲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结合增减挂钩、占补平衡等政策,可实现科学合理利用土地,保障城乡建设,促进地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但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地方存在着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工作积极性不高、推进速度不快等问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常见问题一是政出多门,资源整合不力。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发改、国土、农业、水利、财政等多个部门,在实施中,由于项目申报、资金拨付、项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建设 后期管护 土地流转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谭志雄 王伟 穆思颖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进过程中,面对国外技术封锁局面和国内高质量发展要求,亟需找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本文立足数字金融作为生产系统关键要素的助推作用,深入剖析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探究数字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多维度阐述新形势下数字金融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路径。研究发现,数字金融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科技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动力与支撑;数字金融通过打造全过程服务机制、构建数字金融生态链整合机制、完善数字金融融资增信机制、创新数字金融普惠服务机制,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数字金融 理论逻辑 实现路径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谭志雄 王伟穆 穆思颖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进过程中,面对国外技术封锁局面和国内高质量发展要求,亟需找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本文立足数字金融作为生产系统关键要素的助推作用,深入剖析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探究数字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多维度阐述新形势下数字金融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路径。研究发现,数字金融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科技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动力与支撑;数字金融通过打造全过程服务机制、构建数字金融生态链整合机制、完善数字金融融资增信机制、创新数字金融普惠服务机制,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数字金融 理论逻辑 实现路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冯永琦 林凰锋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水平的质变跃迁,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鉴于数据要素在数字经济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开辟发展新质生产力新举措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数据要素和新质生产力的内在统一性为基础,探讨了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从理论逻辑看,数据要素不仅能够直接赋能生产力升级形成新质生产力,还能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进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催生的众多新业态和新模式,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从现实挑战看,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存在数据要素价值难以充分释放、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尚不健全以及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相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滞后等问题。最后,从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数据要素倍增效应等视角提出了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数据要素 新质生产力 理论逻辑 实践路径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谢地 钟玲玲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大国竞争不断升级,发达经济体纷纷加大了产业政策实施力度,旨在促进前沿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发展,抢占制高点。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进一步推动制度、体制、机制系统集成式改革,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和市场赋能新质生产力不可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如何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不断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亟须系统性研究。鉴于此,本文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3个方面来阐释市场有效与政府有为共同为新质生产力赋能的内在逻辑,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