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42)
2023(13292)
2022(10642)
2021(9652)
2020(7827)
2019(17412)
2018(17039)
2017(32809)
2016(17588)
2015(19160)
2014(18444)
2013(18258)
2012(16770)
2011(14669)
2010(15238)
2009(14442)
2008(14492)
2007(13265)
2006(12032)
2005(11065)
作者
(48353)
(40663)
(40408)
(38004)
(25851)
(18970)
(18146)
(15494)
(15287)
(14700)
(13805)
(13427)
(13179)
(12957)
(12658)
(12331)
(12091)
(11929)
(11674)
(11651)
(9943)
(9925)
(9821)
(9255)
(9209)
(9044)
(9033)
(8992)
(8124)
(8080)
学科
(82191)
(74219)
企业(74219)
(73018)
经济(72938)
管理(69475)
业经(28646)
方法(27972)
(27242)
(25292)
中国(20046)
数学(19981)
数学方法(19747)
技术(19509)
农业(19329)
(18229)
财务(18209)
财务管理(18194)
(17820)
(17423)
企业财务(17171)
(14534)
贸易(14520)
(14517)
理论(14412)
(14222)
(14161)
地方(14066)
技术管理(12876)
(12326)
机构
学院(247925)
大学(239711)
(108323)
经济(106111)
管理(103499)
理学(87651)
理学院(86897)
管理学(85922)
管理学院(85434)
研究(79336)
中国(64821)
(51371)
(49575)
科学(44609)
(41591)
(40618)
财经(39124)
(38840)
中心(36995)
(35474)
研究所(34471)
业大(33910)
农业(32274)
(31839)
经济学(31551)
北京(31116)
(28956)
(28826)
商学(28634)
师范(28607)
基金
项目(158242)
科学(127257)
研究(121693)
基金(114587)
(98243)
国家(97267)
科学基金(85730)
社会(79665)
社会科(75652)
社会科学(75632)
(63846)
基金项目(59464)
教育(53617)
自然(52784)
自然科(51624)
自然科学(51609)
(51544)
自然科学基金(50769)
编号(49494)
资助(45123)
成果(39738)
(38300)
(36884)
(35845)
重点(35082)
创新(34931)
(34369)
课题(33818)
国家社会(33127)
(32360)
期刊
(129346)
经济(129346)
研究(75048)
中国(52903)
管理(45184)
(42667)
(40195)
科学(31311)
学报(30415)
农业(27734)
(27150)
金融(27150)
教育(25024)
技术(24408)
大学(24359)
业经(23926)
学学(22824)
经济研究(20023)
财经(19590)
(17594)
(17112)
问题(16044)
技术经济(15279)
(13638)
现代(13561)
图书(12626)
商业(12378)
科技(12375)
世界(12325)
国际(11786)
共检索到3899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文凯   陈辉民  
传统观点认为,制造业是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服务业是低耗能低污染的绿色产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考虑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副产品”后,服务业的发展并不绿色。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基础,推动服务业绿色转型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质量发展,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明确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鉴于数字经济具有绿色属性,能为我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新途径,加之数字经济大发展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依靠数字经济推动服务业绿色转型已经具备现实基础,为助力我国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搭建完整理论分析框架,梳理新质生产力赋能服务业绿色转型的理论逻辑。随着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产业的新型经济形态,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形态,可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服务业绿色转型提供可行的路径机制:从现实案例看,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数字经济赋能物流业绿色转型;从理论分析看,新质生产力能够依靠数字经济所具有的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优势为服务业绿色转型提供关键支撑,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率、形成规模效应为服务业绿色转型提供可行路径。我国服务业绿色转型起步较晚,目前在理念、资金、技术、市场环境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发展数字经济,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服务业绿色转型,政府应从以下方面着手提供配套的政策和措施:一是完善数字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二是强化服务业绿色转型的技术和人才支撑;三是加大对服务业绿色转型的资金支持力度;四是培育和规范服务业绿色转型的市场环境。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周昊天   段小梅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贸易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前沿阵地,也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厘清新质生产力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从技术革命性突破为绿色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为绿色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绿色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主体支撑等三方面总结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绿色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当前,新质生产力赋能绿色贸易高质量发展还面临着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人才储备相对不足、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外贸形势复杂严峻等现实困境。要从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强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全球绿色贸易规则制定等方面总结新质生产力赋能绿色贸易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何柏略   刘衍峰  
职业教育是技术创新、传递与推广、应用的社会活动,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发展有着双向互构的内在逻辑,体现为技术创新与人才需求的循环驱动、产业与教育的互动合作、知识与技能的双向补充等。当前,职业教育在赋能新质生产力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困境,包括教育内容更新滞后、产教融合浅层化、教育模式与方法更新不足以及教师能力提升的迫切需求。为此,职业教育必须通过加速产教融合、加快更新教育内容、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从而以高质量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生成。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徐政   郑霖豪   程梦瑶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又一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延续与创新。新质生产力作为新质态的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其关键特征为:以新发展理念为思想指引、以科技创新为根本驱动力和以产业培育为主要着力点。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实现发展目标、增强发展动力、改善发展结构、拓展发展内容以及优化发展要素,赋能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构想:逐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不断补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短板,利用数字融合改善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红利”以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云飞   张政利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高职院校责任重大。农业高职院校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包括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农业高职院校作为服务“三农”事业发展的重要机构,应全面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意蕴,人才培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产教融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思维导向,科教融汇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变革动力,社会服务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行动策略,国际合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质量加持。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明星   胡建  
新质生产力是新发展阶段我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基础,是加速与驱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具有目标的同向性、使命的同质性、价值的同一性、实践的互动性。针对新发展阶段我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存在的发展要素组合亟需优化、产业创新有待加强、科技驱动动力不足、亟需汇聚多元建设力量等困境,亟需采取重组织、强产业、兴科技、聚力量等多元融合的举措,实现发展要素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发展优化、注重科技赋能、汇聚多元建设主体合力,巧借新质生产力赋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推动新阶段我国乡村振兴实践高质量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谢地   钟玲玲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大国竞争不断升级,发达经济体纷纷加大了产业政策实施力度,旨在促进前沿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发展,抢占制高点。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进一步推动制度、体制、机制系统集成式改革,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和市场赋能新质生产力不可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如何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不断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亟须系统性研究。鉴于此,本文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3个方面来阐释市场有效与政府有为共同为新质生产力赋能的内在逻辑,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邓小华   卢浩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本质上是一个跨区域的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促进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新型产教融合型组织,其在助推新质生产力涌现中发挥重要作用。从新质生产力的“新”“质”和“生产力”三要素出发,可将技术突破、要素创新和产业升级视为产教融合共同体赋能新质生产力涌现的前提条件、核心环节和现实表征。从实现策略上看,企业主导创新、场景驱动应用、知识协同治理和资源高效配置是产教融合共同体赋能新质生产力涌现的主要路径,它们分别构成了产教融合共同体赋能新质生产力涌现的基本理念、主要范式、关键机制和根本保障。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郝晓燕   韩一军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本研究深入探讨了粮食产业发展中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并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升级,推动粮食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组织优化、经营增效、韧性增强和安全发展,从而实现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结合粮食产业的发展现状,本研究分析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前沿技术发展滞后、高水平人才支撑不足、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协同不足以及科研人才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合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提出了四大重点方向:核心技术集成创新、不同层次科技人才梯队优化建设、不同类型组织体系的协同创新以及重点区域基础设施的改善升级。最后,从顶层设计、重点任务支撑和政策支持三个角度,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施路径。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周子铭   高鸣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引领粮食全链条减损的核心驱动力。本文以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要求为出发点,从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环节梳理了我国当前粮食损失的现状与困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全链条减损的理论逻辑、现实基础和关键问题,并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全链条减损的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在理论逻辑上,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要素创新性配置、风险科学性防范和生产关系适应性优化来赋能粮食全链条减损。在现实基础方面,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全链条减损的客观条件日益完备,包括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完善、资源投入水平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和农业机械装备提档升级。然而,仍存在节粮减损体系有待健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面临挑战、高效粮食流通体系尚未形成以及节粮减损监管力度仍需提升等关键问题。未来应以制度系统性完善为先导,优化节粮减损工作体系;以技术跨越性提升为核心,夯实节粮减损条件基础;以组织适应性优化为重点,推进节粮减损协同参与;以策略匹配性协同为保障,强化节粮减损工作落实。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赵敏娟   杜瑞瑞  
绿色转型是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应有之义,新质生产力必然是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关键动能。相对而言,农业具有较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叠加特征,产业链环节间存在更复杂的客观关联及相互影响,农业绿色转型要求在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视域下实现全产业链稳健转型,这和新质生产力的本质高度契合。本文以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为指导,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从生产要素配置均衡和产业链动态均衡两个方面,阐释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绿色转型的经济学逻辑;从产业融合、科技支撑、公众需求和政策支持四个方面概括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绿色转型的现实条件;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农业全产业链绿色转型还面临产业链衔接不充分、绿色科技支撑不足、高水平农业人才匮乏、生态增值效应不突出及治理主体单一等挑战。未来,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绿色转型需要在优化全产业链绿色发展制度、打造绿色产业科技链、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拓展农业生态发展空间和推动多主体协同共治等方面持续发力。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杨寅  
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本质,结合会计数字化转型的内在特征和价值能力,对新质生产力赋能会计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运行机理与逻辑框架展开系统研究。技术生产力、要素生产力、融合生产力、协作生产力、开放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会计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良性的重塑运行能力构建了强大的科技创新体系,促使会计数字化转型的要素系统、技术系统、场景系统变革升级。新质生产力赋能会计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及运行机理奠定了会计数字化转型的逻辑框架,该逻辑框架以数据要素为底座、数字技术为广义会计场景提供数字化能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我国会计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也使得会计面临着由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而引发的机遇与责任。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谭志雄   王伟   穆思颖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进过程中,面对国外技术封锁局面和国内高质量发展要求,亟需找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本文立足数字金融作为生产系统关键要素的助推作用,深入剖析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探究数字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多维度阐述新形势下数字金融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路径。研究发现,数字金融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科技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动力与支撑;数字金融通过打造全过程服务机制、构建数字金融生态链整合机制、完善数字金融融资增信机制、创新数字金融普惠服务机制,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谭志雄   王伟穆   穆思颖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进过程中,面对国外技术封锁局面和国内高质量发展要求,亟需找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本文立足数字金融作为生产系统关键要素的助推作用,深入剖析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探究数字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多维度阐述新形势下数字金融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路径。研究发现,数字金融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科技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动力与支撑;数字金融通过打造全过程服务机制、构建数字金融生态链整合机制、完善数字金融融资增信机制、创新数字金融普惠服务机制,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金晓斌   沈镭   黄贤金   邓祥征   胡守庚   柯新利   吴志峰   赵多平   刘晶  
中国社会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已成为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加快构建和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对于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围绕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的逻辑与路径,邀请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相关学者,就“新质生产力”与自然资源管理的逻辑关系、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定位与功能、对自然资源管理的启示与要求、促进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的重点领域,以及新质生产力应对气候变化与践行“双碳”目标、赋能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建设、重塑城乡协调发展新形态、保障粮食安全与助推农业强国建设路径等前沿议题发表观点。旨在深入解析这一议题及相关关键问题的解决路径,探索新质生产力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为推动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参考。综合各位专家的主要观点,以新质生产力推动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目标的实现,应特别关注以下关键问题:(1)面向全域、全要素、全过程、多部门协同的自然资源系统管理与机制创新;(2)面向综合保障自然资源安全与强化关键资源供给稳定的新质生产力培育重点领域与路径;(3)面向自然资源高效利用与精准管理的“数智化”新质生产力培育体系建设与实践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