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35)
- 2023(7577)
- 2022(5874)
- 2021(5324)
- 2020(4012)
- 2019(8860)
- 2018(8194)
- 2017(14931)
- 2016(7804)
- 2015(8501)
- 2014(7781)
- 2013(7652)
- 2012(7027)
- 2011(6687)
- 2010(6826)
- 2009(6684)
- 2008(6359)
- 2007(6010)
- 2006(5484)
- 2005(4404)
- 学科
- 济(34105)
- 经济(34076)
- 业(31407)
- 农(25958)
- 管理(23371)
- 企(20376)
- 企业(20376)
- 农业(17812)
- 业经(13484)
- 技术(11472)
- 中国(11264)
- 方法(10495)
- 地方(9091)
- 数学(8845)
- 技术管理(8809)
- 数学方法(8759)
- 制(8110)
- 财(7828)
- 农业经济(7590)
- 发(7535)
- 发展(6601)
- 收入(6522)
- 展(6502)
- 贸(6178)
- 贸易(6170)
- 银(6087)
- 银行(6073)
- 易(6036)
- 行(5917)
- 策(5840)
- 机构
- 学院(114100)
- 大学(109250)
- 济(50015)
- 经济(48999)
- 管理(44308)
- 研究(38508)
- 理学(38218)
- 理学院(37818)
- 管理学(37261)
- 管理学院(37034)
- 中国(29705)
- 农(25007)
- 科学(21880)
- 京(21766)
- 财(20837)
- 中心(18440)
- 江(18147)
- 农业(18031)
- 所(18020)
- 业大(17820)
- 研究所(16264)
- 财经(16119)
- 范(15728)
- 经济学(15714)
- 师范(15627)
- 经(14633)
- 州(14443)
- 经济学院(14156)
- 院(13578)
- 省(13359)
- 基金
- 项目(77822)
- 科学(62841)
- 研究(61151)
- 基金(56043)
- 家(48412)
- 国家(47861)
- 社会(42060)
- 科学基金(41537)
- 社会科(39673)
- 社会科学(39668)
- 省(32737)
- 基金项目(29355)
- 教育(26421)
- 划(25641)
- 编号(24817)
- 自然(23223)
- 自然科(22745)
- 自然科学(22742)
- 自然科学基金(22338)
- 资助(20349)
- 成果(19657)
- 创(19541)
- 发(18885)
- 创新(18366)
- 国家社会(18171)
- 课题(17358)
- 重点(17273)
- 制(16685)
- 部(16506)
- 发展(15952)
共检索到1743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连宏萍 熊学振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深远。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战略工程,以颠覆性技术创新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乡村振兴创造了全新机遇。新质生产力通过更新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丰富农村产业形态、优化农村治理体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提供了强劲动力支撑。当前,尚不健全的赋能体制机制以及在农业科技研发、成果推广应用、专业人才供给、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等方面的不足,制约了新质生产力对乡村振兴赋能成效的充分释放。因此,需要从深化赋能体制机制改革、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成果转化应用体系、构建复合型人才队伍、系统谋划战略推进优先序等途径完善政策体系,实现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的紧密衔接和有效赋能。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侯冠宇 张楚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摆脱传统增长路径,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在加强科技创新广度、深度及融合度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为乡村地区新型产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改善人才结构和明确产权划分等诸多方面,成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节点。通过大力推动数字乡村建设、金融制度创新、改革产权制度、提高教育质量与文化创新等手段,不断提高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影响,以此为契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打造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与新优势。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侯冠宇 张楚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摆脱传统增长路径,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在加强科技创新广度、深度及融合度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为乡村地区新型产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改善人才结构和明确产权划分等诸多方面,成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节点。通过大力推动数字乡村建设、金融制度创新、改革产权制度、提高教育质量与文化创新等手段,不断提高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影响,以此为契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打造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与新优势。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魏文刚 李英杰
乡村振兴为耕读文化建设提供价值指引,耕读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创造支撑条件。当前,耕读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呈现出传承与建设的主体缺位、开发与保护的体制机制不完善、重构与弘扬的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可从顶层设计健全配套设施、交流互鉴激发农民活力、推动耕读文化的适应与自觉等方面探索耕读文化建设的实践进路,促进耕读文化向纵深发展,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
耕读文化 乡村振兴 文化适应 文化自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文丰安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数字经济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及乡村振兴的发力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繁重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数字经济的红利扩散到农业领域和农村地区,形成了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可以为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提供新活力、新支撑,极大地促进智慧农业建设、催生乡村数字经济新形态和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但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乡村数字环境较差,数字基础设施尚未实现全覆盖;乡村高素养数字人才比较缺乏;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不够完善;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制度不够健全。进入新阶段,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需要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强化乡村高素养数字人才支撑、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和加强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法治保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蛟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在当前城乡发展格局失衡的大背景下,乡村产业发展欠缺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而工商资本可以带动各类要素下乡,这也是国家引导工商资本下乡的政策逻辑之所在。不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了工商资本与农村资源的有效融合面临着多重阻碍,资本下乡非但没有促进乡村振兴,反而陷入了经营困境甚至“亏本跑路”。因此,为了顺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亟需探寻工商资本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关珊珊
数字经济是推动我国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驱动力。数字赋能,让农村治理提效率,让农业生产添智慧,让农民生活增品质。目前,农村数字经济发展依然存在农村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善、农业生产技术装备落后、农民数字信息素养不高等现实困境。未来,需要从加强数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农业技术创新推广、加大数字农民人才培育力度等方面提高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更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乡村振兴 数字技术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陈健 张颖 王丹
新质生产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重要保障。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下,农村发展呈现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增长方式集约化、经营循环市场化、生产组织社会化、生产绩效高优化及劳动者智能化等特征,实现农村传统生产方式、交易流通方式和融资方式的革新,促进传统农村经济从低技术、高投入的传统发展方式向高质量、低消耗、高效益的绿色发展方式转变。当前,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还存在传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较低、乡村产业体系发展滞后、缺乏有效保障机制等障碍性因素。应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生产力三要素跃迁升级,全面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步伐;以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红霞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宏观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有效贯彻落实可赋能并助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农村职业教育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打造高素质农村从业人才的切实保障,更是促进乡风文明的有效抓手。然而,农村职业教育也面临着受重视程度偏低、教育体系有待完善和创新等现实困境,亟待通过具体策略的设计与实施予以突破和转型。
[期刊] 改革
[作者]
黄朝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引擎。数字技术作为推动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集聚生产要素、发挥驱动作用、重构治理方式、畅通信息渠道、更新发展路径,推动乡村在产业转型升级、人力资本价值提升、乡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成、乡村治理联动融通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数字技术所包含的技术要素、技术原理、技术规范与乡村发展实现了全方位的深度融合,使乡村各领域呈现新的特征与内涵。数字技术在催生乡村变革新文明、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新的转型道路与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不足、数字化人才培养效果不佳、数字文化品牌建设滞后、生态建设技术运用不到位、治理冲突导致共治失效等难题。摆脱数字技术赋能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实现数字技术的赋能效应真正由简单的生产生活便利向“颠覆性”全面革新的转变,需聚焦兴产业、育人才、塑乡风、净生态、强治理,通过强化产业支撑、做好人才培育、重塑乡风特色、优化生态管理、强化治理方式等进行纾困引导,推动乡村数字化转型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
数字技术 乡村振兴 农业农村现代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新勤
乡村人才是保障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然而,新时代乡村人才短缺、老龄化、学历层次偏低,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障碍。通过分析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及其原因,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引、用、育、留方面提出乡村人才振兴困境的破解对策。
关键词:
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 困境 破解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柴春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其中,农村青年拥有巨大潜力。农村青年振兴乡村的内生动力和知识能力、乡村提供的参与空间以及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条件,共同构成农村青年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农村青年自身素养和外部环境支持均存在一定不足,赋能效果不佳。对此,农村青年首先要认清定位,积极发挥振兴乡村主动性;政府要强化政策顶层设计,构筑乡村高质量发展空间;乡村还要完善社会保障,加强基础性公共服务供给。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青年 赋能 逻辑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臧昊 梁亚荣
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土地供应则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前提。乡村旅游用地具有权属集体性、类型多样性、利用复合性、价值乡村性、建设用地分散性等突出特点。点状供地作为新型的土地供应模式,符合新时期土地利用活动的发展规律及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方向,降低了建设活动对乡村土地农业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影响,与乡村旅游的用地特点十分契合。目前乡村旅游点状供地面临点状供地模式缺乏立法支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范围模糊、生态保留用地利用的稳定性不足和适配村庄规划缺失等实践困境,应在赋予点状供地模式明确的法律地位、将旅游用途纳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范围、优化生态保留用地的取得方式、编制兼具"刚性"和"弹性"的村庄规划等方面寻求破解之道。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田勇 陈辉 徐美玲
数字普惠金融基于模式创新、降低融资成本、扩大服务范围,能带动乡村产业兴旺,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助力乡村高效治理,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数字普惠金融已成为支持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的重要推手。但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乡村征信系统建设不足、数字化转型迟缓、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配套不足等问题迟滞了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建设。由此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乡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升级、完善金融政策体系,以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潘宗英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趋于成熟,数字技术在全国各个领域的应用日渐广泛,且随着金融业务的普惠性增强,数字普惠金融逐渐成为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武器。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产业基础尚不充分,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转型、业务创新、风险防控等方面同样面临着多种问题,削弱了金融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能力。因此本文主要分析目前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据此提出有效的应对方式。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乡村产业 振兴 困境 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