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91)
2023(16321)
2022(13755)
2021(12452)
2020(10386)
2019(23574)
2018(22877)
2017(43419)
2016(23341)
2015(26304)
2014(25955)
2013(25722)
2012(24100)
2011(21991)
2010(22342)
2009(20928)
2008(20658)
2007(18835)
2006(16626)
2005(15048)
作者
(68916)
(57604)
(57417)
(54376)
(36365)
(27552)
(26127)
(22247)
(21596)
(20468)
(19484)
(19235)
(18250)
(18238)
(17870)
(17765)
(17292)
(16995)
(16617)
(16513)
(14302)
(14146)
(14022)
(13068)
(13045)
(13019)
(12916)
(12785)
(11653)
(11560)
学科
(105026)
经济(104937)
(68267)
管理(67761)
(55097)
企业(55097)
方法(40045)
数学(33700)
数学方法(33349)
中国(30965)
(30615)
地方(27771)
业经(26136)
(23083)
技术(20561)
农业(20503)
(19988)
贸易(19972)
(19952)
(19815)
(19298)
(17800)
银行(17758)
(17147)
(17081)
金融(17079)
理论(16480)
(16163)
环境(15947)
地方经济(15333)
机构
学院(339443)
大学(335048)
(143034)
经济(140023)
管理(127819)
研究(119718)
理学(108813)
理学院(107576)
管理学(105768)
管理学院(105119)
中国(90482)
科学(72451)
(71672)
(64480)
(61279)
(59058)
研究所(55272)
中心(54734)
(53417)
财经(50396)
业大(49471)
农业(46204)
(46121)
师范(45669)
(45519)
北京(45338)
经济学(43680)
(43129)
(42831)
经济学院(39349)
基金
项目(220722)
科学(173789)
研究(164507)
基金(156779)
(136514)
国家(135302)
科学基金(115510)
社会(104393)
社会科(99036)
社会科学(99011)
(89570)
基金项目(82417)
教育(75092)
(74260)
自然(71942)
自然科(70297)
自然科学(70278)
自然科学基金(69021)
编号(67546)
资助(62901)
成果(54931)
(53700)
重点(50457)
(48569)
课题(47773)
(47771)
创新(45443)
发展(43296)
国家社会(43061)
(42601)
期刊
(165405)
经济(165405)
研究(101751)
中国(73132)
(55430)
学报(50774)
(49687)
管理(49395)
科学(48005)
教育(40915)
大学(38262)
农业(37852)
学学(35762)
(33225)
金融(33225)
技术(31776)
业经(29522)
经济研究(26709)
财经(24655)
问题(21811)
(21491)
(21202)
技术经济(18472)
(17531)
商业(17026)
科技(16839)
图书(16510)
统计(15656)
(15630)
现代(15478)
共检索到5214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贾品荣   杨雨萌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促进科技水平实现质的飞跃,推进高精尖产业转型升级。高精尖产业发展需要以契合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技术革新作为推进动能、需要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市场环境支撑、需要遵循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政策支持,同时应呈现出能够彰显新质生产力的先进特征的竞争力水平。本文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要旨,结合高精尖产业自身特点,构建十大高精尖产业趋势分析框架,分别对其技术趋势、市场趋势、政策趋势和竞争力趋势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发达经济体的经验,对我国高精尖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贾品荣  
本文以北京为例,分析了高精尖产业发展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提出高精尖产业发展需要把握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双碳”目标、就业优先战略、健康中国战略“五大宏观力量”,需要把握产业互动、产业升级、空间重构、产业生态、数字化驱动“五大中观力量”,需要把握技术引领、应用场景牵引、人才与企业的匹配、服务化创新、迭代进化“五大微观力量”。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高怡冰   任沛阳   陈钰鑫  
新质生产力的测算是研究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但当前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鉴于新质生产力是质和量的统一、能力和效率的统一、现实性和可比性的统一,依据生产力理论,结合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及新质生产力在科技创新、要素提升、生产组织等方面的特征,系统分析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构成要素、实现途径、培育载体和支撑环境,在此基础上构建包括技术、要素、数字、产业和环境五维度的指标体系,对中国30个省份2022—2022年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发展格局和演进趋势。结果表明:30个省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增长较快,但区域差异、经济带差异、城市差异明显;要素生产力保持较高水平,数字生产力和创新生产力加快发展,绿色生产力和产业生产力成为发展的短板。其中,从区域格局来看,东部高于30个省份的平均水平,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低于30个省份的平均水平;从经济格局来看,长江经济带最高,其次是泛珠三角,而丝绸之路经济带低于30个省份的平均水平;从城市格局来看,三大城市群从高到低依次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并且均高于30个省份的平均水平。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云小鹏  朱安丰  郭正权  
文章构建了高精尖产业发展创新驱动机制分析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模拟了基准情景、改善营商环境、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和人才政策等对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政府可以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科技创新,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实施金融政策短期内能够引起高精尖产业迅速发展;相较于其他政策,税收政策对构建创新驱动体系的促进作用较弱;实施人才政策能够有效提高技术水平,增强高精尖产业创新驱动力。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云小鹏  朱安丰  郭正权  
文章构建了高精尖产业发展创新驱动机制分析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模拟了基准情景、改善营商环境、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和人才政策等对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政府可以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科技创新,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实施金融政策短期内能够引起高精尖产业迅速发展;相较于其他政策,税收政策对构建创新驱动体系的促进作用较弱;实施人才政策能够有效提高技术水平,增强高精尖产业创新驱动力。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江成   聂丽君   张嘉诚  
新质生产力强调数据元素与技术、资本和人才的协同整合,超越资源地理限制,展现出虚实交融的多时空交互复杂性。面对新质生产力,传统的生产力系统理论分析框架“失灵”,必须探索新的研究手段和研究范式。从复杂系统视角出发,提出一种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分析框架,阐述了新质生产力具有多样性、自组织性、动态适应性、非线性和涌现性的特点;然后,利用复杂网络方法构建新质生产力概念模型,从网络系统的微观、中观、宏观层面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系统内部结构动态变化和复杂互动的特征,分析新质生产力内部耦合作用机制;最后,根据理论研究结果提出四点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研究结果丰富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从定量角度提供了评价新质生产力和优化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及方法,对推动新质生产力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江成   聂丽君   张嘉诚  
新质生产力强调数据元素与技术、资本和人才的协同整合,超越资源地理限制,展现出虚实交融的多时空交互复杂性。面对新质生产力,传统的生产力系统理论分析框架“失灵”,必须探索新的研究手段和研究范式。从复杂系统视角出发,提出一种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分析框架,阐述了新质生产力具有多样性、自组织性、动态适应性、非线性和涌现性的特点;然后,利用复杂网络方法构建新质生产力概念模型,从网络系统的微观、中观、宏观层面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系统内部结构动态变化和复杂互动的特征,分析新质生产力内部耦合作用机制;最后,根据理论研究结果提出四点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研究结果丰富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从定量角度提供了评价新质生产力和优化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及方法,对推动新质生产力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鲁尔  
郑新桐在《哲学研究》撰文说,生产力今后的发展趋势是:(一)无机自然力的变化规律,从深度、广度和宏观、微观等方面,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乔晓楠   马飞越  
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文章尝试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构建一个涵盖理论机理、测度方法与经验证据的分析框架。在理论机理方面,主张从投入产出的视角理解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的本质即投入产出关系的改变及其导致的生产效率提升,并且新质成分既可作用于生产资料、通过直接改变生产过程影响生产效率,又可作用于劳动者、通过提升劳动技能间接影响生产效率。在测度方法方面,综合计算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在内总的劳动时间投入,进而以全劳动生产率评估生产效率,同时分别从生产投入和劳动力再生产投入中识别新质成分及其动态变化。在经验证据方面,以数字经济为例,利用投入产出数据并通过计量分析发现,数字设备的投入显著促进了生产效率提升,而数字服务的投入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具有先降后升的U型特征,这说明新质成分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可能具有非线性特点。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鹏   靳开颜  
新质生产力以新产业发展为主导,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它既是指引产业格局发展的核心生产力,也是提升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应用的广泛普及,需要广纳科技人才,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同时,需要构建高效的制度框架,统筹好新质生产力与未来产业的关系,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做好牵引与衔接工作。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化的现状,中国需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进而推动未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未来,通过不断的创新实践,中国经济将更好地适应与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真正实现数字化经济转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鹏   靳开颜  
新质生产力以新产业发展为主导,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它既是指引产业格局发展的核心生产力,也是提升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应用的广泛普及,需要广纳科技人才,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同时,需要构建高效的制度框架,统筹好新质生产力与未来产业的关系,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做好牵引与衔接工作。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化的现状,中国需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进而推动未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未来,通过不断的创新实践,中国经济将更好地适应与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真正实现数字化经济转型。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马宁   张越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以高质量发展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以先进生产力质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必然。作为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职业教育创新链的重要联结枢纽,职业教育需要深刻领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意蕴,把握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机遇,从构建“大职教”体系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优化产学研用生态系统以改善培育和发展环境,打造类型教育优势以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三重维度,搭建行动框架并落地实施,进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洪俊杰   孙乾坤  
高水平开放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动力,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展现出较强韧性与活力,正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吸引更多全球要素和创新成果进入中国市场,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水平开放可从推动技术创新与跨国合作、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深化分工、优化供应链结构和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等理论层面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但由于国际形势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我国的开放发展还面临着国外打压、制度型开放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以及高端要素短缺等困境。对此,我国可通过深化国际合作,扩大制度型开放,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加快对外贸易数字化转型等措施,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志彪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下,以智能化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会塑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形式、结构与性质,如人-人关系的协调地位降低,人-机关系的协调等重要性上升;所有权关系、企业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和管理结构等都会发生根本性革命。与前三次工业革命相适应的经济学的假设、逻辑与范式等都会遇到巨大的挑战。为此要全面深化对现实经济体制的改革,及时调整不适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资本制度、产业政策、就业与分配政策、市场政策、教育科技人才政策等。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棒   陆雯   余家斌  
从空间生产的视角来看,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各生产要素空间样态不断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空间关系不断重构,生成新空间的过程。产教融合可以通过打造以校企合作优化各生产要素的物质空间、塑造以校企协作共生共荣为格局的社会空间、营造以产教协同创新文化为主导的精神空间等机理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但现实中仍面临校企协同合作效果尚需优化、校企协作共生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及产教协同创新文化尚待大力培育等挑战,亟须通过提升校企协同合作效果,优化各生产要素;构建校企协作共生格局,塑造新型社会关系;培育产教协同创新文化,凝聚集体创新意识等策略予以应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