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07)
2023(13695)
2022(11312)
2021(10161)
2020(8214)
2019(18079)
2018(17566)
2017(32636)
2016(17257)
2015(18975)
2014(18298)
2013(17960)
2012(16627)
2011(15156)
2010(15310)
2009(14147)
2008(13642)
2007(12155)
2006(10956)
2005(9842)
作者
(48841)
(40902)
(40801)
(38477)
(25751)
(19424)
(18135)
(15697)
(15482)
(14433)
(13844)
(13683)
(13071)
(12896)
(12588)
(12494)
(12049)
(11863)
(11758)
(11702)
(10227)
(10021)
(9868)
(9315)
(9304)
(9098)
(9049)
(9032)
(8191)
(8161)
学科
(76578)
经济(76518)
(50885)
管理(50005)
(40742)
企业(40742)
中国(24840)
地方(23657)
(23332)
方法(23287)
业经(21297)
数学(18700)
数学方法(18514)
技术(18345)
农业(15823)
(14885)
(14554)
(14200)
(14043)
贸易(14026)
产业(13805)
(13541)
银行(13516)
(13498)
地方经济(13317)
(13222)
(13114)
(13102)
金融(13101)
环境(12705)
机构
学院(242587)
大学(236070)
(102812)
经济(100787)
管理(90901)
研究(87646)
理学(77247)
理学院(76356)
管理学(75128)
管理学院(74681)
中国(66452)
科学(52500)
(50411)
(45837)
(43763)
(40090)
中心(39704)
研究所(39477)
(38610)
财经(35427)
(34282)
师范(33967)
业大(33818)
(32255)
(32076)
北京(31759)
经济学(31319)
(31128)
农业(31002)
经济学院(28109)
基金
项目(161179)
科学(129052)
研究(122427)
基金(114826)
(100142)
国家(99263)
科学基金(85428)
社会(79205)
社会科(75257)
社会科学(75245)
(66235)
基金项目(60322)
教育(54712)
(54514)
自然(52102)
自然科(50931)
自然科学(50922)
自然科学基金(50001)
编号(49748)
资助(44417)
(42303)
成果(39457)
重点(37396)
(37237)
课题(35701)
创新(34823)
发展(34390)
(34110)
(33814)
国家社会(33027)
期刊
(122934)
经济(122934)
研究(75709)
中国(54927)
(38667)
管理(37229)
科学(34220)
学报(33781)
(33403)
教育(31507)
农业(26816)
大学(26023)
学学(24322)
(24196)
金融(24196)
业经(23480)
技术(22635)
经济研究(20191)
财经(16916)
问题(15820)
(14953)
(14951)
科技(13372)
技术经济(12950)
商业(12752)
(11997)
现代(11844)
(11704)
论坛(11704)
资源(11040)
共检索到3789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鹏   靳开颜  
新质生产力以新产业发展为主导,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它既是指引产业格局发展的核心生产力,也是提升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应用的广泛普及,需要广纳科技人才,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同时,需要构建高效的制度框架,统筹好新质生产力与未来产业的关系,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做好牵引与衔接工作。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化的现状,中国需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进而推动未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未来,通过不断的创新实践,中国经济将更好地适应与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真正实现数字化经济转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鹏   靳开颜  
新质生产力以新产业发展为主导,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它既是指引产业格局发展的核心生产力,也是提升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应用的广泛普及,需要广纳科技人才,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同时,需要构建高效的制度框架,统筹好新质生产力与未来产业的关系,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做好牵引与衔接工作。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化的现状,中国需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进而推动未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未来,通过不断的创新实践,中国经济将更好地适应与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真正实现数字化经济转型。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姜长云  
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文章探讨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和发展要求,揭示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意义和战略重点,分析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面临的制约,提出要面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的需求,科学处理农业新质生产力与农业传统生产力、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农业新质生产力特殊性与新质生产力一般性等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政策建议。如实施若干重大工程或计划,完善激励机制,设立未来农业专项,加强和创新农业新质生产力支持体系,加强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支持,等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姜长云  
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文章探讨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和发展要求,揭示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意义和战略重点,分析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面临的制约,提出要面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的需求,科学处理农业新质生产力与农业传统生产力、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农业新质生产力特殊性与新质生产力一般性等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政策建议。如实施若干重大工程或计划,完善激励机制,设立未来农业专项,加强和创新农业新质生产力支持体系,加强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支持,等等。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姜长云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前瞻性地谋划和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本文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探讨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提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载体,并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概括为创新驱动、以人为本、绿色低碳、融合赋能和链网联动。在此基础上,揭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作用,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重点包括:完善人才脱颖而出和合理流动的激励机制,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推动科技主导的生产力软要素更好地赋能生产力实体性要素转型升级,创新拓展数字经济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新领域新赛道,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位载体和服务平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仕潮   魏引娣   张飞扬  
文章从要素协同的视角构建了新质生产力概念模型,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10—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采用系统聚类、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收敛模型刻画了其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1)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东部地区水平最高,增速最快,东高西低格局明显。(2)总体差异呈现先降后升的发散态势,其主要来源是地区间差异,且东-中地区间、东-西地区间差异均呈现扩大态势。(3)全国及东部地区存在逐渐减弱的极化现象。(4)邻近省份能够产生溢出效应,能够促进本省向高等级状态转移。(5)全国及三大地区不存在σ收敛特征,但均存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特征,且中西部地区的收敛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障碍度排名前三的指标依次为技能型劳动力、产业前沿性、创新型劳动力。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钰靖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对劳动的介入主要基于学习、理解和处理等基本要素展开,不同应用层级通过自动化特定任务、全智能功能模拟以及机器智能质性跃迁的方式介入劳动过程,由此对技能劳动力产生替代和补偿机制的叠加效应。这不仅表现为本体层面对技能需求量和结构产生深刻改变,也体现为社会层面对技能劳动者就业和收入带来重塑性影响。基于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系统平衡理论,人工智能视域下技能劳动力需求呈现以高学历高技能为核心竞争力、技术强渗透领域就业吸纳显著、技能和任务二维偏向属性以及跨区域迁移促进劳动力再分配的典型特征。结合技能劳动力需求特征与职业教育供给的内在关联逻辑,围绕提质存量和增量两个维度提出职业教育优化技能劳动力供给的发展思路。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洪俊杰   孙乾坤  
高水平开放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动力,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展现出较强韧性与活力,正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吸引更多全球要素和创新成果进入中国市场,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水平开放可从推动技术创新与跨国合作、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深化分工、优化供应链结构和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等理论层面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但由于国际形势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我国的开放发展还面临着国外打压、制度型开放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以及高端要素短缺等困境。对此,我国可通过深化国际合作,扩大制度型开放,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加快对外贸易数字化转型等措施,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江成   聂丽君   张嘉诚  
新质生产力强调数据元素与技术、资本和人才的协同整合,超越资源地理限制,展现出虚实交融的多时空交互复杂性。面对新质生产力,传统的生产力系统理论分析框架“失灵”,必须探索新的研究手段和研究范式。从复杂系统视角出发,提出一种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分析框架,阐述了新质生产力具有多样性、自组织性、动态适应性、非线性和涌现性的特点;然后,利用复杂网络方法构建新质生产力概念模型,从网络系统的微观、中观、宏观层面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系统内部结构动态变化和复杂互动的特征,分析新质生产力内部耦合作用机制;最后,根据理论研究结果提出四点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研究结果丰富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从定量角度提供了评价新质生产力和优化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及方法,对推动新质生产力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江成   聂丽君   张嘉诚  
新质生产力强调数据元素与技术、资本和人才的协同整合,超越资源地理限制,展现出虚实交融的多时空交互复杂性。面对新质生产力,传统的生产力系统理论分析框架“失灵”,必须探索新的研究手段和研究范式。从复杂系统视角出发,提出一种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分析框架,阐述了新质生产力具有多样性、自组织性、动态适应性、非线性和涌现性的特点;然后,利用复杂网络方法构建新质生产力概念模型,从网络系统的微观、中观、宏观层面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系统内部结构动态变化和复杂互动的特征,分析新质生产力内部耦合作用机制;最后,根据理论研究结果提出四点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研究结果丰富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从定量角度提供了评价新质生产力和优化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及方法,对推动新质生产力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宏春  
论文讨论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其演进,从新发展理念、产业载体等角度对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大判断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动员或对绿色发展的强调,在此基础上提出绿色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对新质生产力特别是绿色生产力可以驱动、支撑和赋能的重点领域进行了详细研讨,提出了绿色生产力可以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并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可以支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构建,可以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可以让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拉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最后,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解决的需求角度提出应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包括提高劳动者素质、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以及提高我国环境治理能力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宏春  
论文讨论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其演进,从新发展理念、产业载体等角度对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大判断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动员或对绿色发展的强调,在此基础上提出绿色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对新质生产力特别是绿色生产力可以驱动、支撑和赋能的重点领域进行了详细研讨,提出了绿色生产力可以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并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可以支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构建,可以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可以让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拉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最后,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解决的需求角度提出应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包括提高劳动者素质、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以及提高我国环境治理能力等。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邱海平   蒋永穆   刘震   张辉   方敏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大理论命题,亦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首要任务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增强对新质生产力的学理化体系化阐释,丰富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建言与政策参考,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组织了一系列学习和研讨活动,就新质生产力在理论层面的内涵特征、核心要义、原创贡献等,以及实践层面的现存问题、培育方向、政策导向等展开研究。本刊将其中部分精彩发言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关键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宁   刘宏伟   龚宇润  
文章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生态、融合共享4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我国31个省份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进行水平测度,并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莫兰指数、核密度估计以及收敛模型分析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来源、时空特征以及收敛性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逐年增长但总体差异较大,其中区域间差异是导致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从空间特征看,我国不同区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从时间特征看,除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外,其余地区均呈现两极甚至多极化发展趋势;从收敛性特征看,全国整体、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以及条件β收敛,东北地区则不存在收敛性。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原磊   张弛  
<正>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成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深刻把握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正值我国内外部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之际——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大国竞争加剧,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一系列新现象新趋势。
关键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