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28)
- 2023(16542)
- 2022(13764)
- 2021(12934)
- 2020(10669)
- 2019(23824)
- 2018(23258)
- 2017(44306)
- 2016(23550)
- 2015(26188)
- 2014(25264)
- 2013(24401)
- 2012(21738)
- 2011(19429)
- 2010(19253)
- 2009(17797)
- 2008(17092)
- 2007(15121)
- 2006(12916)
- 2005(11222)
- 学科
- 济(89208)
- 经济(89092)
- 管理(76090)
- 业(71905)
- 企(61549)
- 企业(61549)
- 方法(40739)
- 数学(34678)
- 数学方法(34186)
- 财(25891)
- 农(25592)
- 中国(24832)
- 业经(22938)
- 制(21328)
- 技术(20326)
- 学(17238)
- 农业(17055)
- 理论(16870)
- 务(16073)
- 地方(16040)
- 财务(16014)
- 财务管理(15977)
- 贸(15888)
- 贸易(15875)
- 银(15498)
- 银行(15463)
- 易(15455)
- 企业财务(15161)
- 体(14857)
- 行(14732)
- 机构
- 学院(324906)
- 大学(324532)
- 济(132132)
- 经济(129543)
- 管理(129171)
- 理学(112002)
- 理学院(110848)
- 管理学(109022)
- 管理学院(108376)
- 研究(102037)
- 中国(77077)
- 京(66074)
- 财(63293)
- 科学(60555)
- 财经(50323)
- 农(48443)
- 中心(48400)
- 江(48359)
- 所(48105)
- 业大(46525)
- 经(45803)
- 研究所(43544)
- 范(42392)
- 师范(41967)
- 经济学(40999)
- 北京(40322)
- 州(38084)
- 农业(37674)
- 财经大学(37550)
- 院(37365)
- 基金
- 项目(225447)
- 科学(180994)
- 研究(168410)
- 基金(165651)
- 家(143503)
- 国家(142241)
- 科学基金(124435)
- 社会(109984)
- 社会科(104421)
- 社会科学(104397)
- 省(89063)
- 基金项目(87608)
- 教育(79122)
- 自然(78599)
- 自然科(76869)
- 自然科学(76853)
- 自然科学基金(75536)
- 划(74600)
- 编号(67402)
- 资助(64800)
- 成果(54111)
- 创(52026)
- 重点(50857)
- 部(50321)
- 发(48150)
- 创新(47876)
- 制(46829)
- 课题(46711)
- 国家社会(46440)
- 教育部(44324)
- 期刊
- 济(142158)
- 经济(142158)
- 研究(93543)
- 中国(64826)
- 财(51128)
- 管理(50402)
- 学报(48358)
- 科学(45587)
- 农(44161)
- 教育(39363)
- 大学(38668)
- 学学(36265)
- 技术(30898)
- 农业(30057)
- 融(27883)
- 金融(27883)
- 财经(25803)
- 业经(24002)
- 经济研究(22353)
- 经(22308)
- 问题(18588)
- 科技(16735)
- 技术经济(16251)
- 业(16107)
- 版(16066)
- 理论(14616)
- 图书(14512)
- 现代(14340)
- 贸(13936)
- 商业(13884)
共检索到4725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树斌 侯博文 李彦昭
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高度概括了中国经济发展新形势、新特征、新趋势。然而,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解析、系统构成、动力机制等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指导框架。从系统论视角,依据“理论阐释—要素机制—创新逻辑—路径突破—政策启示”的分析逻辑对新质生产力系统进行解析。基于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从系统论要素视角,解析新质生产力系统要素的构成特征;从系统论结构视角,探明新质生产力系统要素的动态机制;从系统论功能视角,阐述新质生产力系统创新体系的四个维度及其功能目标。此外,在系统环境效应下,基于“输入—系统—输出”执行逻辑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二四八”模式;进而立足系统控制目标,提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路径。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严金明 蒲金芳 夏方舟
研究目的:剖析土地要素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挖掘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土地要素的需求,探讨创新配置土地要素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施路径与实现机制。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1)土地要素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遵循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创新逻辑、新质生产力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相适应的结构演进逻辑、土地要素需求侧和供给侧结构性匹配的市场竞争逻辑、新质生产力需要适配新型生产关系的机制保障逻辑;(2)新质生产力发展可以具象化为4类基本模式,数字虚拟化生产模式需要数字产业支撑空间、特殊需求保障空间和宜居宜工复合空间,绿色低碳化生产模式需要循环利用生产空间、清洁能源供给空间和产业污染处理空间,智能制造化生产模式需要集约高效生产空间、灵活动态调整空间和多维功能融合空间,网络链接化生产模式需要物流仓储配送空间、自由功能组团空间和多元主体共享空间;(3)创新配置土地要素需要以数量精准保障新质生产力需求、以空间统筹协调新质生产力布局、以时序动态适应新质生产力变化,并以规划引导机制、市场决定机制和社会共治机制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结论:创新配置土地要素是保障新质生产力在空间上落位的关键,更是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的重要手段。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深化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认知,在复杂性、多变性和动态性发展过程中不断细化生产模式,精准识别不同生产模式的具体实际需求,才能持续优化创新配置土地要素的实施路径与实现机制,从而有效打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堵点卡点,推进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土地要素 生产模式 创新配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冯永琦 林凰锋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水平的质变跃迁,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鉴于数据要素在数字经济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开辟发展新质生产力新举措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数据要素和新质生产力的内在统一性为基础,探讨了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从理论逻辑看,数据要素不仅能够直接赋能生产力升级形成新质生产力,还能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进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催生的众多新业态和新模式,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从现实挑战看,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存在数据要素价值难以充分释放、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尚不健全以及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相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滞后等问题。最后,从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数据要素倍增效应等视角提出了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数据要素 新质生产力 理论逻辑 实践路径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谭洪波 耿志超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优质生产要素,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论述了数据要素在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指出数据已成为驱动创新、重塑生产方式的核心力量。具体而言,数据要素不仅塑造了新型劳动者、催生出新质劳动资料、孕育出新质劳动对象,还促进了以上新质生产力要素的优化组合。但这一“创造性破坏”和“创造性转型”过程也伴随着对劳动者综合能力要求提高、劳动资料更新带来转型困境、劳动要素的循环流转存在阻滞、数据生态建设的系统性挑战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进一步提出数据要素驱动新质生产力的推进路径,具体包括:优化教育内容体系,提升劳动者综合能力;鼓励企业数字化改造,加大金融支持;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培育专业数据服务机构;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数字生态系统建设。
关键词:
数据要素 新质生产力 新型劳动者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宋丹 徐政
在数字化时代,传统物流业面临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全面挑战,新质生产力成为物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质生产力和数字物流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物流双向交互逻辑和路径有助于推动我国物流业转型升级,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现代物流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保障。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物流双向交互的逻辑机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物流具有内在一致性,两者均以数据资源要素为核心纽带、以新模式新业态为表现形式、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发展趋势;二是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数字物流发展的重要动力,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为物流业提供增量的新方向,绿色低碳提升物流社会价值;三是数字物流发展催生新质生产力,促进技术创新,打造高素质劳动者队伍,促进新要素双向流动。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物流双向交互面临四个方面的现实困境:一是数字物流基础设施薄弱,复合型人才匮乏;二是行业组织架构运行难度大,物流市场大而不强;三是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滞后,绿色发展意识不强;四是数据安全风险高,跨境数字物流发展受限。因此,应夯实数字物流基础设施,加强数字物流人才培养;加强经济建设,组建数字物流产业联盟;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绿色数字物流经济生态圈;构建开放格局,打造高水平跨境数字物流。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赵星 李向前 金陶胜
会计数据要素属于新型生产要素,加速会计数据要素的开发、流通和利用,对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首先从理解数智化时代会计数据要素内涵出发,探讨数智化时代会计数据要素的重要地位及功能。在此基础上,结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系统阐述会计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制,即通过自身发挥作用以及与其他生产要素融合发挥作用两种方式,逐渐渗透至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环节,提升各环节生产效率,进而催生新质劳动资料、创造新质劳动对象、培育新质劳动力,从而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然后,根据会计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制,从企业、行业和国家层面探索会计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现路径。最后,从推动高质量的会计数据要素供给、打破会计数据要素流通体制机制障碍以及加强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此打通会计数据要素在质量、合规、流通及应用等层面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柯丹 刘颖 汪寿阳
数据要素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动力引擎,而绿色发展是衡量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探究数字化与绿色化之间的内在逻辑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利用2010—2022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实证研究了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数据要素对企业绿色创新质量的影响机制与实现条件。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对企业绿色创新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数据要素的绿色赋能作用在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企业及低金融约束程度的企业中更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数据要素能够通过提高企业创新投入和帮助企业获得政府支持的方式提升企业绿色创新质量;大数据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质量是数据要素驱动企业绿色创新的有效条件。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实现新质生产力的数字化与绿色化“双化协同”,也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薛钦源 史丹 史可寒
新质生产力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创新性内容,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内涵。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实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基础上,继承了生产力中国化发展的实践经验,提出的新发展格局下用以指导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生产力理论。“新质”特征体现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及应用是核心要素和主要路径,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核心标志,“质优”是关键要求,绿色发展是内在属性,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基础保障。以创新创造者为主体的新质劳动者、以智能工具为主体的新质劳动资料以及具备更高级资源形态的新质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构成要素。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重点在于法律法规层面营造更加公平、开放和竞争的生产力发展环境,科技体制层面构建更加开放、灵活和高效的创新体系,经济体制层面完善促进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的市场机制,人才和社会保障层面畅通教育、人才和社会保障的良性循环。
[期刊] 改革
[作者]
湛泳 李胜楠
产业链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质生产力在产业间协同、适应外部冲击、维护安全可控、融入全球高端价值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它还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着力点。通过解析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现代化的概念,分析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链现代化的高端链接效应、效率提升效应、创新控制效应和市场竞争效应。在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链现代化过程中,仍存在产业链整合能力较差、基础能力薄弱、自主控制能力不足、整体附加值不高等问题。未来应畅通产业链信息流通道,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筑安全包容的产业新高地,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为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链现代化提供能量。
关键词:
产业链现代化 新质生产力 数字产业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段兰兰
新质生产力是以AI技术、生物技术等为基础,以创新、科技、知识等为动力,以新经济、新产业、新商业为载体的生产力形态。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战场,不仅能够促进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还能够为新质生产力培养新人才、创建新机制。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赋能新质生产力能力不足、自身结构与新质生产力需要不适应、对外开放程度不够等挑战。为此,要确立以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新定位,建立以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育人新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供给侧与产业结构需求侧相协调,建构深度参与全球教育合作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梁昊光 岳启明
国家创新体系创新范式的转变,以及以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为主导的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发展为国家创新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劳动者、资本、科学技术、自然条件、信息数据、社会过程这六大要素不断变化,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创新体系政策、人才培养、科技金融建设及信息化发展对新质生产力产生了正面推动作用。在国家创新体系变革的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最终目标的具体实践,是国家创新模式转变的科学回答,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也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平衡之道。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周文 李雪艳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由于生产关系自身的相对稳定性,生产关系的调整可能与生产力的发展不同步,从而形成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为此,应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强化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畅通“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综合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制度型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强 程长明
推动农业强国建设需要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根据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加快推进生产关系变革,形成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文章在厘清农业新质生产力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农业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并提出通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破除阻碍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研究认为,以新型生产关系塑造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正确处理好人与地、人与技、人与业和人与村的关系,并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农业产业体系改革、要素市场配置改革和农村人才体制改革,塑造适应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安排。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强 程长明
推动农业强国建设需要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根据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加快推进生产关系变革,形成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文章在厘清农业新质生产力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农业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并提出通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破除阻碍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研究认为,以新型生产关系塑造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正确处理好人与地、人与技、人与业和人与村的关系,并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农业产业体系改革、要素市场配置改革和农村人才体制改革,塑造适应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安排。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周文 李雪艳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由于生产关系自身的相对稳定性,生产关系的调整可能与生产力的发展不同步,从而形成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为此,应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强化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畅通“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综合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制度型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