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66)
2023(10645)
2022(8783)
2021(8125)
2020(6554)
2019(14304)
2018(13953)
2017(25196)
2016(13240)
2015(14616)
2014(13833)
2013(12971)
2012(11646)
2011(10469)
2010(10815)
2009(10080)
2008(9817)
2007(9300)
2006(8235)
2005(7007)
作者
(35781)
(29791)
(29676)
(27834)
(18916)
(14262)
(13144)
(11184)
(11101)
(10624)
(9996)
(9992)
(9494)
(9340)
(9109)
(9033)
(8724)
(8658)
(8533)
(8513)
(7258)
(7192)
(7062)
(6783)
(6727)
(6723)
(6645)
(6573)
(5995)
(5846)
学科
(48364)
经济(48320)
(44485)
管理(43151)
(37737)
企业(37737)
中国(17019)
(16804)
技术(16607)
方法(15991)
业经(14367)
数学(12388)
数学方法(12206)
地方(11975)
农业(11194)
(10979)
技术管理(10722)
(10385)
贸易(10375)
(10104)
(10073)
理论(9662)
(9200)
银行(9185)
(9018)
(8951)
(8875)
(8692)
(8624)
(8401)
机构
学院(178740)
大学(174178)
(71860)
经济(70294)
管理(69636)
研究(61164)
理学(59019)
理学院(58373)
管理学(57426)
管理学院(57063)
中国(46097)
(37313)
科学(35961)
(31811)
(29295)
(28613)
中心(28023)
(27029)
研究所(26376)
(24689)
财经(24582)
师范(24489)
业大(24166)
北京(23290)
(23027)
(23019)
(22245)
技术(21404)
经济学(20788)
农业(20691)
基金
项目(118636)
科学(94615)
研究(92501)
基金(83305)
(72955)
国家(71893)
科学基金(61866)
社会(58444)
社会科(55363)
社会科学(55348)
(48898)
基金项目(43160)
教育(42149)
(40048)
编号(38646)
自然(37670)
自然科(36836)
自然科学(36826)
自然科学基金(36142)
资助(32185)
成果(31201)
(28660)
课题(27551)
(27339)
重点(26927)
创新(26780)
(24822)
国家社会(24032)
项目编号(23709)
(23075)
期刊
(86043)
经济(86043)
研究(54104)
中国(43429)
管理(30392)
教育(27434)
(26213)
科学(24566)
(24202)
学报(23617)
大学(18708)
农业(18451)
技术(18365)
学学(17026)
业经(16367)
(15746)
金融(15746)
经济研究(13749)
科技(12206)
图书(11653)
财经(11603)
(11337)
论坛(11337)
(11081)
问题(10290)
(10258)
技术经济(9665)
现代(9021)
(8988)
职业(8954)
共检索到2817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劲   吴丰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不断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从跟踪、集成式向原始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范式转变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出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逻辑须从创新驱动发展演进为更强调通过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突破来引领产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创新引领发展。基于这一逻辑转换,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须不断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从跟踪、集成式向原始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范式转变,基于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尤其是培育和发展未来产业。实践中,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重点任务包括培育以先导能力为核心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围绕产业创新强化创新联合体建设,以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基础保障。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任保平   郭晗  
新质生产力是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生产力现代化历史演进的最新表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使数字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形成了全新的生产力“质态”。从战略逻辑来看,在新科技革命背景下,作为落实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中质量效益战略的客观需要,必须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新动能的转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从实践逻辑来看,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是要使新科技融入新产业,即以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为核心引领,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产业集群为主阵地,以前瞻性布局和培育未来产业为突破点,以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为重要支撑,在新发展阶段培育起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陆岷峰   窦博闻  
长三角一体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自实施以来已取得可喜的成绩。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体化战略目标不断提高,同时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特别是体制与机制障碍依然是主要瓶颈。文章认为,在全面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大背景下,不断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层次,必须重塑促进其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即通过深化改革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保障。本文具体分析了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成就、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及其影响,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改革路径和措施,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借鉴价值。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朱晓妍   张惠元  
劳动者的精神特质既是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劳动者精神世界的集中体现,又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精神力量。劳动者的精神特质是全面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视角。从价值维度看,探究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劳动者的精神特质,对于全面把握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中的劳动者要素,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从内涵维度看,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劳动者的精神特质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可以凝练为:胸怀祖国、一心为民的爱国精神,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精益求精、技艺高超的工匠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合作的协同精神,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奋斗精神。从实践维度看,需要从政策引导、现实需求、人才培养、社会熏陶这四个方面形成合力,探寻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涵养劳动者精神特质的实践路径,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魏瑞华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财务数智化转型,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和数据驱动,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率和创新能力。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文章详细阐述财务数智化转型的关键要点,包括技术生产力、要素生产力、融合生产力、协作生产力和开放生产力五个维度,并探讨具体的实现路径,如自动化财务流程、整合多源数据信息、实现财务与业务的深度融合等。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的财务数智化转型,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决策效率和资源配置的精准性,也可以为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支持。结论强调,财务数智化转型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自然   马原   杨玉玲  
本文基于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及创新基础设施共3个子系统29个具体指标,采用熵权法核算中国新型基础设施指数,并根据达格姆基尼系数、重心法以及马尔可夫链方法刻画新型基础设施及组成部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演进趋势。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新型基础设施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逐渐形成以东部沿海地区及四川为密集区的双核心结构,总体空间差异的最主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次之,超变密度差异最小。重心以向西南方向迁移为主,发展水平存在路径依赖,但随着跨期延长,低水平省份在跨期3年后呈跨越式迁移。本文的研究为掌握中国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缩小区域发展差异提供了政策参考。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安培  
新质生产力与行业产教融共同体具有双向契合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超组织”,有超大集成优势,表现为“超功能”平台“、超资源”流通配置“、超开放”组织形态等,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支撑、创造条件。然而,目前面临主体性挑战、凝聚挑战、监督挑战、考核挑战等多重因素。因此,提出五重思考,坚持以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导向,为行业龙头企业“加码”赋能;释放主体性,以合作溢出增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增进凝聚共识,以凝聚活力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活力;重视监督,以有效监督体系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质增效;完善考核机制,以考核倒促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翁智兵   田苗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其特征彰显于技术突破和产业结构转型中,这一进程高度依赖于高技能人才、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资料和广泛的劳动对象。在此背景下,高职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基石,也是推动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高职教育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育人理念的更新、师资队伍建设的革新、科教融合水平的提升等。基于此,通过系统更新教育理念、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深化科教融合等策略,推动高职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同步进步,为国家经济的持续繁荣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倪淑萍   包佳佳  
高职教育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队伍的主体力量,在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劳动教育应契合新质生产力对新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在劳动价值观上实现从“责任义务”向“个性创造”转变,在劳动技能观上实现从“专精单一”向“跨界复合”转变,在劳动素养观上实现从“标准高效”向“自主创意”转变。但目前高职劳动教育实施在理念层面存在地位“失重”且导向“有偏”,在实践层面存在过程“失真”且内容“陈旧”,在师资层面存在数量“不足”且能力“不够”,在保障层面存在评价“失准”且投入“失焦”等问题。为此,应提升地位明导向,重塑劳动教育观;依托课程求实效,更新劳动教育内容;强化队伍增力量,提升劳动教育水平;科学评价立准绳,夯实劳动教育效果。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周密   王雷   郭佳宏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形成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和重要支撑。本文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求,基于技术驱动产业融合的视角,利用2012~2021年337个城市1879.82万条中国专利申请数据及专利-产业匹配信息,采用专利共分类分析方法,测算中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水平,并从时间、产业、区域、网络四个维度考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从时间维度来看,中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数数融合水平明显高于数实融合水平。第二,从产业维度来看,实体产业方面,具有第三、第二、第一产业依次递减、非均衡发展的融合特征。数字产业方面,数字产品服务业与实体产业的融合水平最高,且数实融合开始逐渐由产品制造领域的融合向以要素驱动和技术应用为导向的融合转变。第三,从区域维度来看,四大板块、不同城市群以及大中小城市的融合水平均存在明显分化。第四,中国数实融合网络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样本期内网络密度由0.20提高至0.25,数实融合仍有较大的产业扩展空间。本文为测算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结论为推动数实融合以及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潘海生   杨影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我国面对当前经济环境的精准把握和未来走势的深度考量,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然选择的战略取向。新质生产力在本质上仍属于生产力范畴,代表着生产力在质态上的跃升,其发展遵循着以科技创新突破为动力、以产业深度转型为载体、以人力资本跃升为关键的逻辑。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目标要求职业教育通过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夯实人才根基,通过立地式研发注入根本动力,通过强调面向产业办学形成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的格局。为此,职业教育需要从加强产教融合一体化统筹、积极培育“数字人才”、提升职业院校科技创新能力三个方面着重发力,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职业教育力量。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吴静   黄学文   陈恩强  
为精准评估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的现状及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趋势,以高被引科学家群体特征计量与政策分析为视角,运用文献计量方法等,对粤港澳大湾区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的人员分布、人才流动、优势学科及政策供给等情况给予分析。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存在高水平创新人才分布不平衡、流动不顺畅,部分关键领域的核心科技创新人才不足,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短缺,支撑政策衔接系统性不够等问题。据此,提出探索大湾区内高水平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建立“科教产才”融合的人才支撑体系、构筑高水平全周期梯队式人才队伍、完善以服务为导向的人才保障体系等对策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瑞   郑霖豪   陈哲昂  
国家经济安全是新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主权。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传承与发展,体现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信心和决心。新质生产力通过经济赋能、安全筑基、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和内生保障,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但同时也面临产业挑战、资源挑战、贸易挑战、技术挑战和数据挑战等现实挑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新质生产力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构想:突破瓶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开源节流,健全关键矿产资源的安全保障体系;以我为主,完善与开放相适应的风险防范体系;协同攻关,构建适应科技强国的科技创新体系;监管升级,构筑多方协同的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鑫  
新质生产力作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适应了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框架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立足生态文明的宏大视野,从多个视角解析新质生产力生态属性的内涵与特征,论证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一致性,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提炼出生态文明视角下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析促进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中生态转化的具体路径,为构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策略,进而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有益探索和贡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鑫  
新质生产力作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适应了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框架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立足生态文明的宏大视野,从多个视角解析新质生产力生态属性的内涵与特征,论证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一致性,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提炼出生态文明视角下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析促进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中生态转化的具体路径,为构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策略,进而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有益探索和贡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