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51)
- 2023(6578)
- 2022(5592)
- 2021(5202)
- 2020(4336)
- 2019(9483)
- 2018(9329)
- 2017(17629)
- 2016(9529)
- 2015(10416)
- 2014(9700)
- 2013(9444)
- 2012(8474)
- 2011(7733)
- 2010(7880)
- 2009(7285)
- 2008(6978)
- 2007(6305)
- 2006(5490)
- 2005(4773)
- 学科
- 济(37753)
- 经济(37740)
- 业(30863)
- 管理(30232)
- 企(25542)
- 企业(25542)
- 方法(17090)
- 数学(14884)
- 数学方法(14733)
- 技术(12591)
- 农(10599)
- 中国(10167)
- 技术管理(9411)
- 业经(9030)
- 学(8835)
- 财(8567)
- 制(8024)
- 地方(7731)
- 农业(7102)
- 产业(6996)
- 银(6636)
- 银行(6603)
- 贸(6400)
- 贸易(6395)
- 环境(6361)
- 行(6330)
- 理论(6297)
- 易(6203)
- 融(5883)
- 金融(5882)
- 机构
- 大学(133704)
- 学院(133518)
- 济(56059)
- 经济(55057)
- 管理(52159)
- 研究(46369)
- 理学(45630)
- 理学院(45072)
- 管理学(44240)
- 管理学院(43990)
- 中国(34442)
- 科学(29972)
- 京(28530)
- 农(26423)
- 业大(23321)
- 所(23302)
- 财(23266)
- 研究所(21563)
- 中心(21019)
- 农业(20964)
- 江(20207)
- 财经(18794)
- 经济学(17378)
- 北京(17355)
- 经(17133)
- 范(17042)
- 师范(16769)
- 院(16768)
- 州(15685)
- 经济学院(15668)
- 基金
- 项目(95502)
- 科学(76640)
- 基金(70644)
- 研究(66340)
- 家(63487)
- 国家(62987)
- 科学基金(54225)
- 社会(43879)
- 社会科(41886)
- 社会科学(41872)
- 省(38465)
- 基金项目(37688)
- 自然(35831)
- 自然科(35033)
- 自然科学(35024)
- 自然科学基金(34469)
- 划(32415)
- 教育(30463)
- 资助(27643)
- 编号(24601)
- 创(23134)
- 重点(22120)
- 创新(21905)
- 发(21133)
- 部(20638)
- 国家社会(19007)
- 成果(18869)
- 计划(18686)
- 科研(18021)
- 课题(17623)
共检索到1931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黄群慧 盛方富
每次人类社会大变局都蕴含着生产力的巨大革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内在要求孕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的质变跃迁,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从系统论视角来看,新质生产力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生产力要素、生产力结构、生产力功能构成的“要素—结构—功能”系统。其中,新质生产力要素由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对象、新型劳动工具、新型基础设施等构成,新质生产力在结构承载上表现为由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主导发展形成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功能则凸显新发展理念、追求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取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应扩大新型要素供给、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强化新质生产力系统功能取向,通过继续深化改革塑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杨继瑞 黄善明 汪锐
生产力理论随着生产力的演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力、资本、土地)作为基础性要素处于生产力系统的第一层次,科学技术作为发展性要素处于生产力系统的第二层次,管理与信息作为组合性要素处于生产力系统的第三层次。生产力三个层次的要素各有其特殊功能,共同构成一个完善的、动态创新的现代生产力系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文婷 郑明霞 夏青 苏婧 席北斗 向维 虞敏达 傅雪梅
为达到水环境承载力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包括17个细化工业类型在内以及受水资源、水污染、水生态多要素约束的白洋淀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敏感性分析获得了32个敏感指标,同时结合当地实际发展需求,通过设置6种适用于白洋淀流域的水环境承载力调控情景,得到2017~2035年白洋淀水环境承载力情景模拟与调控结果:(1)如果维持现状,人口和经济的增长会导致各方面对水资源需求增多、水体污染加剧,2020年以后将出现水资源缺口,并且缺口将进一步增大,2021年以后同时会出现水污染加剧的状况。(2)与现状情景相比,单独采取产业结构调整措施或水环境保护措施可使得未来一段时间内白洋淀流域水环境超载情况改善10.78%或10.42%,GDP增加0.22%或0.26%;如果采取更严格的水环境保护措施,改善效果将更好为34.56%,但是GDP会减少5.06%,经济发展受到较大限制;因此,考虑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型情景方案更优,GDP增加0.22%时对水环境超载情况改善更为明显为16.23%。(3)综合以上分析,必须统筹规划,大力发展高端高新产业和服务业,合理调减第一和第二产业规模,控制牲畜养殖规模,抑制纺织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等高耗水、重污染产业发展规模并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对其进行提升和改造,建立多元补水机制,保证淀区水位,减少地下水开采,完善流域水污染治理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污水回用率,同时恢复森林和湿地,高标准开展流域污染治理,以使经济、人口和环境协调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庆芳 王小坤 朱青 宋金平 闫秋宇 赵育
基于PSR模型,从“三生”功能出发,实证评价西藏自治区水资源承载力,并采用耦合协调模型进一步探析水资源承载力“三生”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西藏的水资源承载力偏低,总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演化态势,但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2)水资源“三生”子系统承载力差异显著,生产、生活和生态子系统的承载力均呈现提升态势;生产和生态子系统的承载力在空间上表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生活子系统承载力则呈现“中部强于四周”的交替式分布规律。(3)西藏水资源承载力子系统处于较高水平耦合状态,水资源承载力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出“藏东南高于藏西北,林芝市显著优于其他地市”的空间分布特征。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郭铁成
<正>2024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新质生产力,而要搞清楚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生产力。从哲学的角度看,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自然界获得生活资料的能力,它有三个构成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生产力是人们制造物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包括资本品、劳动力、土地三个生产要素。研究新质生产力要以哲学的生产力为指导,以经济学的生产力为依托,重在生产要素的形成和积累。不能把新质生产力停留在哲学概念上,也不能把新质生产力混同科技创新、新兴产业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孔庆新 孔宪毅
生产力系统观是从系统论角度,运用系统科学思想、系统科学理论与系统分析方法对生产力进行研究、反思和再认识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生产力观,它从一个新角度阐明了生产力的定义,揭示出了生产力的层次结构规律,指明了优化生产力功能的途径,使人们对生产力的研究和认识系统化、深化和优化。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柯丹 刘颖 汪寿阳
数据要素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动力引擎,而绿色发展是衡量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探究数字化与绿色化之间的内在逻辑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利用2010—2022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实证研究了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数据要素对企业绿色创新质量的影响机制与实现条件。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对企业绿色创新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数据要素的绿色赋能作用在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企业及低金融约束程度的企业中更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数据要素能够通过提高企业创新投入和帮助企业获得政府支持的方式提升企业绿色创新质量;大数据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质量是数据要素驱动企业绿色创新的有效条件。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实现新质生产力的数字化与绿色化“双化协同”,也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白冰 彭雪清
作为引领科技革命的新型经济驱动力,数字经济对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并深入分析创新要素配置在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存在地理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异质性。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创新要素配置在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即数字经济通过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边际递增”的非线性门槛效应。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史丹 孙光林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标志、核心是创新,数据要素对于提升创新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试点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基于我国2009—2021年制造业和服务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识别数据要素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果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据要素显著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对服务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大于制造业企业;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据要素主要通过数字化变革和创新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间接影响。调节效应表明,产业融合与数据要素会共同发挥作用、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在中、高产业融合区域的作用效果没有显著差异,在低产业融合区域的效果不显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子江 韩伟超 杨恩秀
针对昆明市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和水资源系统所具有的复杂系统特征,在综合考虑水资源需求、水资源供给、污水再生利用、外地供水、缺水程度的影响等因素的情况下,利用系统动力学(SD)方法建立了昆明市水资源承载力SD模型,在现状延续型、经济发展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协调发展型5种方案下模拟2015~2030年昆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动态变化,寻求提高昆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途径。结果表明:现状延续型用水模式出现十分严重的水资源匮乏问题,水资源承载能力很容易达到极限承载值,不能实现昆明市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型模式虽然提高了经济水平,但是加剧了生态环境污染和缺水问题,供需比低至0.25;采用资源节约型或环境友好型模式,虽然可以适当缓解生态环境污染及缺水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缺水现象依然严峻;而在建设资源节约型或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前提下,适当减缓城市发展规模增速,实施水资源集约利用、污水处理再生和加强外地供水的协调发展型方案可以实现昆明市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5种方案中的最优方案。
关键词:
水资源 承载力 系统动力学 模拟 预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海燕 张昕 李光永 穆乃君 陈瑾
利用系统动力学(SD)方法建立了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SD模型,选取工业、农业总产值和可承载的城镇人口数量作为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的衡量指标,在现状延续、节水兼污水再生回用、节水兼境外调水和综合型4种方案下模拟2003—2020年北京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动态变化,寻求提高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的途径。结果表明:现状延续型用水模式水资源承载能力十分脆弱,难以满足未来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承载的城镇人口自2010年开始递减,城市规模开始萎缩;采用污水回用或境外调水模式,虽然工农业总产值维持快速发展,但仍然承载不了与之对应的城市人口规模。在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前提下,实施污水回用和境外调水的综合型方案,到202...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文龙 任圆
在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系统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城市综合承载力仿真模型研究。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了呼和浩特市未来10年不同社会经济情景下的城市综合承载力变化,得出相对较优方案,并根据模拟结果提出了解决呼和浩特城市承载力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城市综合承载力 系统动力学 呼和浩特市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树斌 侯博文 李彦昭
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高度概括了中国经济发展新形势、新特征、新趋势。然而,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解析、系统构成、动力机制等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指导框架。从系统论视角,依据“理论阐释—要素机制—创新逻辑—路径突破—政策启示”的分析逻辑对新质生产力系统进行解析。基于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从系统论要素视角,解析新质生产力系统要素的构成特征;从系统论结构视角,探明新质生产力系统要素的动态机制;从系统论功能视角,阐述新质生产力系统创新体系的四个维度及其功能目标。此外,在系统环境效应下,基于“输入—系统—输出”执行逻辑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二四八”模式;进而立足系统控制目标,提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路径。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编者
<正>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深入推进“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激活企业聚数能力和用数场景,推动构建统一开放、活跃高效的数据要素市场,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本刊推出系列专题,总结不同行业和领域的企业以数据要素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先进经验,以期起到典型案例示范引领作用。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段学慧 张娜
生产要素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范畴。数据成为生产要素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结果。数据要素通过对生产要素和再生产各个环节的渗透,提高生产要素效率,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从而创造新质生产力。数字生产力包括数据生产力和数据要素的转化力(产业数据化所产生的生产力)。数据生产力的实质是数据劳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中的基础性生产力。数据产业化是提高数据生产力、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根本途径。产业数据化是实现数据要素经济价值的关键环节和实现路径,是通过数实融合创造新质生产力。随着数据要素对各种生产要素和各个生产环节的全方位、全过程渗透,必将使社会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