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89)
2023(3950)
2022(3288)
2021(3044)
2020(2434)
2019(5240)
2018(5057)
2017(9184)
2016(4911)
2015(5464)
2014(4845)
2013(4707)
2012(4171)
2011(3799)
2010(3860)
2009(3734)
2008(3846)
2007(3589)
2006(3215)
2005(2834)
作者
(13814)
(11699)
(11499)
(10757)
(7251)
(5426)
(4957)
(4386)
(4278)
(3960)
(3957)
(3790)
(3747)
(3704)
(3498)
(3486)
(3433)
(3376)
(3261)
(3224)
(2825)
(2734)
(2725)
(2655)
(2613)
(2542)
(2525)
(2520)
(2389)
(2311)
学科
(20946)
管理(19897)
(19374)
经济(19367)
(18107)
企业(18107)
技术(10902)
技术管理(8695)
方法(7864)
数学(6268)
数学方法(6202)
中国(5894)
业经(5879)
(5532)
(4207)
(4174)
(4053)
贸易(4046)
理论(4044)
地方(3971)
(3935)
(3770)
银行(3757)
农业(3695)
(3630)
(3598)
(3499)
环境(3234)
教育(3205)
(3170)
机构
学院(67913)
大学(66888)
(30954)
经济(30423)
管理(28112)
理学(24036)
理学院(23797)
管理学(23504)
管理学院(23363)
研究(23061)
中国(17916)
(14114)
科学(13475)
(12775)
(11422)
(11401)
(11265)
中心(10446)
研究所(10133)
业大(9933)
财经(9894)
经济学(9585)
(9023)
农业(8843)
(8813)
北京(8644)
经济学院(8569)
(8544)
(8368)
师范(8304)
基金
项目(45595)
科学(37212)
研究(34229)
基金(33100)
(29187)
国家(28940)
科学基金(25402)
社会(23216)
社会科(22178)
社会科学(22172)
(19066)
基金项目(17308)
自然(15498)
(15266)
自然科(15221)
自然科学(15218)
教育(15098)
自然科学基金(14957)
(13222)
编号(12776)
创新(12577)
资助(12404)
(10639)
重点(10337)
国家社会(10165)
(9889)
(9671)
(9658)
成果(9612)
课题(9247)
期刊
(34193)
经济(34193)
研究(21390)
中国(16991)
管理(13199)
(10169)
(9901)
科学(9661)
学报(9418)
教育(9147)
技术(7829)
大学(7474)
农业(7054)
学学(6850)
(6206)
金融(6206)
业经(5793)
经济研究(5668)
技术经济(5400)
科技(5394)
财经(4968)
(4907)
(4461)
问题(4174)
(3760)
(3694)
论坛(3694)
图书(3600)
商业(3484)
(3449)
共检索到1076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彦斌   张永山   刘瑞   王艺明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财经问题研究》编辑部组织策划了“新质生产力”系列专题。本期特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陈彦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永山副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刘瑞教授、厦门大学王艺明教授等专家学者,分别围绕“新质生产力和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高质量发展阶段新质生产力的新特征、新格局”“新质生产力、全要素生产率和新质劳动者”“从马克思的创新发展理论视角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等问题,研究阐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特刊发笔谈,以飨读者。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邱海平   蒋永穆   刘震   张辉   方敏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大理论命题,亦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首要任务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增强对新质生产力的学理化体系化阐释,丰富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建言与政策参考,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组织了一系列学习和研讨活动,就新质生产力在理论层面的内涵特征、核心要义、原创贡献等,以及实践层面的现存问题、培育方向、政策导向等展开研究。本刊将其中部分精彩发言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关键词: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冬梅   杨瑞龙   朱旭峰   伊彤  
自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后,“新质生产力”一词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为了进一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深挖其与科技创新、社会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之间的关系,本刊编辑部邀请来自智库、科研院所、高校等机构的专家分享和交流其理论与实践思考,为读者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水兴   刘勇  
人工智能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智能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是人工智能作为时代主导性技术与社会生产深度融合的产物,是人类为了实现自我解放而不断深化对自然力运用的结果。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智能生产力具有以人工智能生产力要素化为引擎的先进性,以生产力要素智能化为依托的快速迭代性,满足多样发展需求的普惠性,使各领域联系日益紧密的通约性,推动人类持续发展的绿色性。智能生产力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新质态的生产力。解放和发展智能生产力,要深刻认识加强人工智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坚持以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培养规模宏大的创造性劳动阶层为抓手,以突破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动力,以构建风险防范体系为保障。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齐承水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时代化表达,其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新质生产力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在坚持污染防治优先基础上深度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新质生产力以现代绿色技术的融合协作、生产力结构要素的创新联动为基础,在绿色生产关系培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以及国际交往合作的拓展中,推动了绿色技术的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发展清洁能源,不断推动能源技术革命,注重资源的循环集约利用,充分利用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推动经济社会的低碳循环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在打造高效生态产业群,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发挥政府、企业与社会各方的合力以及绿色产业法规的完善等方面,积极推动构建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为人们绿色消费方式的转变、主体绿色生活空间的拓展以及高品质生活的实现等提供了新动能,从而为人们构建绿色生活方式。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朱富显   李瑞雪   徐晓莉   孙家昌  
加快构建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创新体系,是中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从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资料和新质劳动对象3个维度构建了新质生产力水平指标测度体系,采用投影寻踪模型测度了2011~2022年中国地级市层面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Kernel密度估计法以及Moran's I全面探究并验证了新质生产力对不同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的动态演变特征。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稳步增长态势,相比于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对象,新质劳动资料占新质生产力比重更大。各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东部地区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地,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洼地,并且地区内新质生产力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同时,新质生产力的涌现与生产关系具有一定的协调性,且新质生产力能够正向促进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本文为如何捕捉新质生产力的动态演化特征以及生产关系如何更好的引导新质生产力能效发挥提供了参考。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松   徐政   邓颖  
本文利用2012—2022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考察新质生产力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显著降低了碳排放强度;新质生产力的碳减排效应在中西部地区和碳排放强度较高的地区更加明显;在构成新质生产力的三大维度中,绿色生产力对碳排放强度的负向影响最大,科技生产力的影响次之,创新生产力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不明显。产业集聚对新质生产力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存在非线性调节作用:当产业集聚水平低于门槛值时,新质生产力的碳减排效应更大;当产业集聚水平高于门槛值时,新质生产力的碳减排效应被削弱。因此,要加大对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投入力度,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应用和完善绿色制度激励,强化跨区域产业合作和政策协同,合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整体碳减排。
[期刊] 改革  [作者] 罗必良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强国目标的重要突破口和核心着力点。就理论层面而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要素特征主要涵括新型劳动力、新型劳动工具和新型劳动对象三个方面;从基本国情来说,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目标在于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生产领域的大幅拓展、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生产韧性的大幅增强和生产收益的大幅增加;从本质规定来说,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重点应聚焦于推动颠覆性农业技术创新、推动农业要素创新性配置、推动农业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并着力实施六大行动计划。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应深化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研究,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加强高水平农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强化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罗铭杰  
新质生产力以新质的发展理念、新质的生产资料把握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产力层面上提升推进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因而蕴含着独特的生态内涵。这内在的逻辑机理表现在: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驱动,新时代不论是理念创新还是科技创新都锚定于生态文明的战略导向,从而使新质生产力具有了生态属性。在生态属性的作用下,新质生产力将生态价值置于重要考量地位,形成其着眼于脱碳转型、降耗增效以及可持续性的生态关切。正因为表达出鲜明的生态关切,新质生产力具有强烈的生态担当,蕴藏了发展绿色生产方式、绿色消费理念与绿色低碳产业的生态效能。为了释放生态效能,新质生产力进一步要求实现生态转化,而当前可以从上层建筑、科技研发与人才资源三方面着手将新质生产力的生产优势转化为生态优势。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牛同训  
新质生产力是一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针对新质生产力时代产业向“新”、岗位向“融”、技术技能人才向“软”的发展趋势,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应为:保障人力资本增值、赋能新质劳动者,开展技术技能创新、赋能新质科学技术;职业教育的能为:通过转变培养理念、更新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重构培养体系、健全教学治理体系,构建一个新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范式。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原磊   张弛  
<正>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成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深刻把握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正值我国内外部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之际——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大国竞争加剧,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一系列新现象新趋势。
关键词: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韩国强  
<正>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牢牢把握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机遇,苦练内功、守正创新,持续强化金融服务“硬支撑”科技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一直要求必须抓实抓好的“国之大者”,并且赋予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任务。上海银行业肩负着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时代使命,理应更好地发挥金融改革“试验田”作用,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走在前列,增强“金融承载力”,深植“文化软实力”,服务“科技硬实力”,打造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最佳实践。
关键词: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冯均科  
<正>自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加快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因此,以新质生产力为突破口,推动组织高质量发展,继而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然是我国内部审计今后一段时期内应当重点布局的新任务。内部审计推动组织提升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关键词: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广越  
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质态跃迁,也是未来生产力的重要基石。国内学界对新质生产力的出场逻辑、丰富意涵、时代价值和形成路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初步形成了新质生产力的研究系统。但是,现有研究也存在理论体系未形成、历史经验欠总结、价值系统不全面以及实践路径待完善等薄弱情况。为此,今后研究应聚焦以下四点:一是加强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体系研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支撑;二是细化新质生产力的经验供给研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为直接的经验启迪;三是优化新质生产力的价值系统研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为深厚的精神动力;四是深化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路径研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为多样的路径选择。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郭铁成  
<正>2024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新质生产力,而要搞清楚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生产力。从哲学的角度看,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自然界获得生活资料的能力,它有三个构成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生产力是人们制造物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包括资本品、劳动力、土地三个生产要素。研究新质生产力要以哲学的生产力为指导,以经济学的生产力为依托,重在生产要素的形成和积累。不能把新质生产力停留在哲学概念上,也不能把新质生产力混同科技创新、新兴产业等。
关键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