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34)
2023(6594)
2022(5316)
2021(4989)
2020(3766)
2019(8163)
2018(7884)
2017(13725)
2016(7899)
2015(8929)
2014(8263)
2013(7673)
2012(6651)
2011(6128)
2010(6271)
2009(5757)
2008(5616)
2007(5263)
2006(4517)
2005(3825)
作者
(21639)
(18433)
(18187)
(17171)
(11538)
(8665)
(7828)
(6943)
(6885)
(6394)
(6199)
(6014)
(5909)
(5841)
(5726)
(5558)
(5401)
(5383)
(5295)
(5254)
(4590)
(4491)
(4453)
(4301)
(4166)
(4035)
(4028)
(3979)
(3734)
(3724)
学科
(26321)
经济(26311)
(25046)
管理(24292)
(20675)
企业(20675)
技术(12195)
(9751)
方法(9604)
中国(9061)
技术管理(9059)
业经(8488)
数学(7665)
理论(7584)
数学方法(7549)
教育(7214)
农业(6515)
地方(6012)
教学(5781)
(5579)
(5398)
(5213)
贸易(5206)
(5063)
(4987)
(4791)
银行(4767)
(4723)
(4628)
(4575)
机构
学院(106223)
大学(101643)
(41125)
经济(40260)
管理(37934)
研究(36638)
理学(32536)
理学院(32190)
管理学(31611)
管理学院(31421)
中国(26034)
科学(23057)
(21237)
(20247)
(18515)
(17231)
(17217)
业大(17134)
研究所(16967)
农业(15933)
中心(15899)
技术(14854)
(14811)
师范(14630)
(13822)
(13711)
财经(13549)
北京(13085)
经济学(12631)
(12300)
基金
项目(73489)
科学(57759)
研究(56493)
基金(49814)
(44322)
国家(43897)
科学基金(37102)
社会(34748)
社会科(32926)
社会科学(32918)
(32349)
教育(27316)
(26250)
基金项目(25861)
编号(23273)
自然(22590)
自然科(22120)
自然科学(22113)
自然科学基金(21693)
(19387)
资助(19134)
成果(18216)
创新(18176)
课题(18002)
(17509)
重点(17360)
(15163)
(14736)
(14695)
(14406)
期刊
(46107)
经济(46107)
研究(31117)
中国(27084)
教育(21833)
(19482)
学报(17800)
管理(16456)
科学(15831)
农业(13701)
大学(13612)
学学(12714)
(12704)
技术(12403)
业经(8890)
(8090)
金融(8090)
(7902)
职业(7593)
经济研究(7549)
科技(7404)
财经(6624)
技术经济(6055)
(5957)
(5760)
论坛(5760)
问题(5722)
(5328)
业大(5004)
技术教育(4735)
共检索到1607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盛朝迅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也是新时代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行动指南,具有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要素配置优、环境友好等特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具有客观必然性,是新技术持续涌现和群体性突破带来新赛道、数据等新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函数、“科技—产业—金融”顺畅循环、强大国内市场有力支撑、产业基础积淀和高素质劳动者、企业活力和企业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等六个方面因素相互交织孕育形成的结果。应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推动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加速涌现,促进数据等新生产要素活力充分释放,构建顺畅的“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夯实高素质劳动者和产业基础,充分激发企业活力和企业家才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汇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磅礴动力。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程恩富   刘美平  
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生产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就高质量生产力而言,新质生产力是新核心生产要素提升传统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数据、信息、网络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因其自身的强渗透性、多兼容性、超时空性扩散力,具备了驾驭和整合传统核心生产要素资本的能力,成为撬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原发性突破口。新质生产力是群体性新科技体系和全产业链升级支撑的生产力,前沿性基础科学与开发性应用科学协同创新、全产业链集成优化共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式发展。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而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性生产关系,国有企业和民族性私有企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微观载体,建构高效有为政府与高效公平市场之间的良好关系是为新质生产力规范发展秩序。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新机制、开创新场域、开辟新赛道、营造世界和平新环境来培育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魏琪嘉   刘浩杰   徐斯  
<正>202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从金融视角看,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的先进生产力形态,而实现科技创新、技术突破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科技和金融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打好金融赋能“组合拳”,立足地方产业特色和转型发展需求,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持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更加精准高效地支持科技创新,形成“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关键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祥智   谢东东  
剖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是准确把握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着力点的前提。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农业产业特性,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进行讨论,可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维度展开,高素质的新农科人才是其第一要素,创新所带来的高技术含量生产资料是其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动态性、时代性、可持续性和应用性等特征,其发展壮大的过程,正是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成果对农业进行改造升级的过程。为此,应坚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支持涉农领域科技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和协同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各类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水平。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祥智   谢东东  
剖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是准确把握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着力点的前提。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农业产业特性,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进行讨论,可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维度展开,高素质的新农科人才是其第一要素,创新所带来的高技术含量生产资料是其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动态性、时代性、可持续性和应用性等特征,其发展壮大的过程,正是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成果对农业进行改造升级的过程。为此,应坚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支持涉农领域科技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和协同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各类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水平。
[期刊] 改革  [作者] 周文   许凌云  
自新质生产力提出以来,相关研究就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然而,当前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人们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存在误区。例如,将传统产业排除在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之外;否认政府推动科技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混淆生产力进步与新质生产力形成边界。在澄清上述误区的基础上,从制度保障、技术支撑、市场条件、产业基础四个方面明确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条件。形成新质生产力,应从如下方面着手: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保障;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激发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动能;建设成熟的国内统一大市场,夯实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市场基础;构建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根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佳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产力形态。破除生产力发展的梯度思维,培育乡村新质生产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乡村振兴的需要。乡村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是乡村未来产业体系的构建过程,是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型的过程。形成乡村新质生产力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信息时代使得乡村与城镇一样,可以及时获取必要信息及其相关资源条件;乡村经济的发展已经达到资源的规模化利用水平,为较大规模利用资源提供了资源支持;乡村科学技术应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知识和技术的基础。通过促进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的发展,促进高能级产业生态体系形成,通过建立起与新质生产力体系相适应的人才发展体系,可以促进乡村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以乡村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实现乡村的充分发展、城乡平衡发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三希   刘希   孙海琳  
科技创新是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而耐心资本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其发展壮大对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动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阐释了耐心资本的定义及其与传统资本的差异,并深入探讨了耐心资本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意义。当前,中国的耐心资本由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国际资本共同构成,面临着资本市场整体呈现出短期化倾向、各类资本的长期投资意愿不足、现有的“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体系中存在多个堵点,以及耐心资本的退出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等方面的问题与挑战。围绕耐心资本的培育路径,本文提出三条针对性政策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强化长期导向,以政策定力激发耐心资本活力;二是分类精准施策,培育类型多元的耐心资本;三是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精准赋能关键技术领域科技企业。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洪银兴  
新质生产力反映生产力的新性质、新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新旧动能的转换。新质生产力概括为新科技、新能源和新产业以及这三个方面融合发展的数字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途径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在深度融合中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所要建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内容。当前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提供的产业基础是数字化和智能化。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超前部署和培育未来产业也就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突出在建立人才高地,集聚高端创新人才,突出科技企业家的作用。相应地建立激励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建立科技和产业融合的创新高地。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赵永志  
<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方法路径。山东电工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山东电工电气)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践行“三个转变”,发挥“三个作用”,锚定世界一流,服务国家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持续发挥特高压装备国际领先优势,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胡继晔   付炜炜  
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特征之一就是数据生产要素通过创新全面赋能其他生产要素。随着数据生产要素的引入,生产力三要素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演变,传统生产力跃变为新质生产力,而数据价值的应用是区分新旧生产力的关键。数据要素价值化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所要面临的技术创新、要素配置和产业转型等难题提供了突破口。本文立足于数字经济时代生产力三要素改变这一基本事实,以“数据集—数据资源—数据资产—数据资本”的数据全生命周期为基础,从数据价值实现的视角出发,构建“价值形成—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共享”的数据价值化理论框架。围绕数据价值化这一进程,本文构建了包含“技术—人才—产业”三个层面的理论分析框架,以厘清数据要素价值化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在机理和实践路径。本文从交叉学科视角出发,针对数据确权、数据资产入表、估值、交易和数据资产证券化等关键问题,对完善中国数据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和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要素市场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连俊华  
<正>要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支撑,通过优化创新环境,推动整个社会的要素配置实现结构重组和效率改善当前,以数字技术颠覆式应用为代表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使得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推动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用创新的方式激发生产要素的活力,构建对创新更为友好的要素资源支持体系。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有效支持。
关键词: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腾讯研究院大模型研究课题组  
<正>将大模型作为研发或孵化项目,不强求短期财务指标的绝对达成,而是关注业务、技术等指标的相对提升。通用大模型技术快速发展,但很多传统行业推进得并不快。对企业而言,大模型应用需要综合考虑专业性、数据安全、持续迭代和综合成本等多种因素。针对这些现实情况,腾讯集团提出重点发展行业大模型的理念。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焦方义   杜瑄  
本文采用2013~2022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从数据要素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治理4个维度出发,实证检验了我国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在我国东部地区最为明显,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较为不明显。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基础与我国新质生产力水平关联度最强。考察作用机制发现,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治理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有效路径。大力发展数字化产业,促进数字技术创新;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数字治理能力,缩小新质生产力地区差距,成为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政策启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胡莹  
劳动分工与生产力相联结,具有生产力的属性,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从专业技能的劳动分工来看,劳动过程从以传统技能为基础转变为以新型智能为基础。专业技能劳动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为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具体任务,也指明了具体方向。从作为劳动分工产物的产业分工来看,基于劳动分工的专业化生产能够推动生产技术、管理方式以及销售手段的创新,进而延长产品价值链。现代化产业深度融合,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主要阵地。从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推力来看,劳动资料的革新引发劳动分工协作组织方式的变革,劳动分工与协作的进一步发展对生产的社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然会推动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升。从劳动分工的视角审视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路径,要求在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同时弥合劳动者的社会分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产业价值链现代化水平、促进产业协同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劳动组织形式和社会劳动组织形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