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84)
- 2023(12855)
- 2022(10175)
- 2021(9621)
- 2020(7496)
- 2019(17067)
- 2018(16799)
- 2017(31215)
- 2016(16887)
- 2015(19357)
- 2014(18703)
- 2013(17855)
- 2012(16033)
- 2011(14589)
- 2010(14626)
- 2009(13611)
- 2008(13695)
- 2007(12057)
- 2006(10759)
- 2005(10018)
- 学科
- 济(70080)
- 经济(70006)
- 管理(49037)
- 业(47998)
- 企(39210)
- 企业(39210)
- 方法(26299)
- 中国(25241)
- 数学(21607)
- 数学方法(21413)
- 农(20960)
- 业经(18503)
- 技术(15726)
- 财(15471)
- 贸(14762)
- 贸易(14746)
- 理论(14466)
- 制(14465)
- 易(14419)
- 农业(13692)
- 学(13433)
- 银(12409)
- 银行(12392)
- 地方(12115)
- 行(11965)
- 发(11507)
- 融(11492)
- 金融(11491)
- 教育(11018)
- 体(10805)
- 机构
- 大学(234716)
- 学院(234383)
- 济(104308)
- 经济(102457)
- 管理(86640)
- 研究(83516)
- 理学(73795)
- 理学院(72990)
- 管理学(71936)
- 管理学院(71491)
- 中国(65225)
- 京(50554)
- 财(46847)
- 科学(46518)
- 所(40488)
- 财经(36766)
- 中心(36714)
- 研究所(36668)
- 江(34651)
- 经济学(34092)
- 农(33805)
- 经(33696)
- 北京(32594)
- 范(32517)
- 师范(32245)
- 经济学院(30502)
- 院(30135)
- 业大(29408)
- 州(27911)
- 财经大学(27360)
- 基金
- 项目(151910)
- 科学(121192)
- 研究(118049)
- 基金(110317)
- 家(95784)
- 国家(94985)
- 科学基金(81466)
- 社会(77469)
- 社会科(73407)
- 社会科学(73390)
- 省(57459)
- 基金项目(56451)
- 教育(55430)
- 划(48645)
- 自然(47801)
- 编号(47562)
- 自然科(46745)
- 自然科学(46736)
- 自然科学基金(45952)
- 资助(43564)
- 成果(39580)
- 重点(35083)
- 部(34792)
- 创(34685)
- 发(34270)
- 课题(34206)
- 国家社会(33844)
- 创新(32561)
- 教育部(30633)
- 中国(30610)
- 期刊
- 济(117146)
- 经济(117146)
- 研究(76294)
- 中国(54928)
- 教育(36622)
- 财(36219)
- 管理(36215)
- 农(32463)
- 科学(32126)
- 学报(31849)
- 大学(25716)
- 学学(23495)
- 技术(23381)
- 农业(22698)
- 融(22110)
- 金融(22110)
- 经济研究(20602)
- 财经(19341)
- 业经(18065)
- 经(16995)
- 问题(15328)
- 业(14235)
- 贸(14036)
- 世界(13382)
- 国际(12448)
- 技术经济(12086)
- 图书(12049)
- 坛(11432)
- 论坛(11432)
- 职业(11372)
共检索到3642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刘莉 任广乾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掌握经济发展形势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主动。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本文提出一个理解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新质生产力是新形态和跃迁式的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有助于深化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随后,阐释新质生产力通过新生产要素创新、科技赋能、产业结构升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最后,提出以数字化转型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新兴未来产业为引擎的实践路径,为新质生产力驱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徐昕
发展关乎一个社会的存续与兴衰,决定人类现代化何以可能。党的二十大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从生成逻辑来看,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研判、是一百多年来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而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在把握重大机遇与现实挑战中实现发展水平新跃升的时代要求。从实践路径来看,高质量发展应在发展理念、产业体系、经济制度、开放水平等方面对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从价值意蕴来看,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厚植了经济社会的物质技术根基,而且提升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创造力和国际影响力,为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提供了丰富资源,从而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全面超越。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雅静
作为中国共产党谱写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成果,新质生产力将关注点更多地聚焦于技术和产业领域的“新形态”、过程涵盖和目标锁定的“高质量”,体现了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新质生产力既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在逻辑蕴含,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探索中进行理论创新的必然结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现实考量,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任务使然。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实现从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变和跃升,需要依托系统性的路径建构,从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坚持不懈推动高水平科技创新、着力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强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等维度协同推进,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加速生成和持续发展。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新城 霍忻
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回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课题。本文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范式,从生成逻辑、理论蕴涵和价值意蕴三重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深入研究。在生成逻辑上,中国式现代化是理论、历史与实践三重逻辑合一的现代化道路。在理论蕴涵上,中国式现代化包含“是什么”的质的规定、“怎么样”的目标设定、“如何实现”的原则遵循在内的完整科学理论体系。在价值意蕴上,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实践和世界等维度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其中,在理论维度,对现代化理论体系做出了原创性贡献;在实践维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路径遵循;在世界维度,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倪国良 朱楠楠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进而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是当今世界科技革命的核心议题,是指引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支撑。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具有现实紧迫性、显著必要性、高度契合性,展示出清晰的驱动逻辑与运行机理:在勃发开端环节变革要素系统,提升农业驱动能力;在核心中枢环节优化技术系统,强化农业支撑载体;在终端输出环节联动产业系统,革新农业发展方式。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任重道远,需要发展“大农业”,提升“大科技”,倡导“大融合”,促进“大开放”: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树立并践行大食物观,驱动产学研的深度融通创新,转化农业成果贡献;破解城乡一体发展障碍,注入乡村治理活力;面向国际拓展竞争优势,助力农业贡献世界。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赋能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
[期刊] 改革
[作者]
湛泳 李胜楠
产业链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质生产力在产业间协同、适应外部冲击、维护安全可控、融入全球高端价值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它还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着力点。通过解析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现代化的概念,分析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链现代化的高端链接效应、效率提升效应、创新控制效应和市场竞争效应。在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链现代化过程中,仍存在产业链整合能力较差、基础能力薄弱、自主控制能力不足、整体附加值不高等问题。未来应畅通产业链信息流通道,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筑安全包容的产业新高地,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为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链现代化提供能量。
关键词:
产业链现代化 新质生产力 数字产业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提超 刘儒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抓手和根本保证。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中国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三农”工作的艰辛探索,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创新发展的现实诉求,具有严密的理论逻辑、深厚的历史逻辑和鲜活的实践逻辑。从历史演进历程来探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的发展脉络来解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中国现代化版图中的重要位置,进一步厘清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的机理机制。探析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所处的历史方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而全方位破解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现实境遇。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巩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治基石;以农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夯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以农业数字化发展为引擎,激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以农村绿色发展为底色,筑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生态屏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加速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农业高新技术研发与推广,着力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以此全面支撑乡村振兴,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强国发展道路。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晨倩 岳吉瑞 李培繁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具有助力脱贫攻坚,促进共同富裕;推动技术升级,赋能产业兴旺;激活乡风文明,推进乡村治理;丰富职教内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价值意义。基于破解现实困境的逻辑起点,解决“三农”问题的逻辑主线和提供多方保障的逻辑支点,构建起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框架,并以“嵌入理论”为着力点,从价值嵌入、资源嵌入和关系嵌入三个方面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职业教育 乡村振兴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韩飞 郭广帅
职业教育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职业教育对新质生产力驱动的逻辑意蕴在于促进国家对技能的重视、推动产业升级、全面提供技能资源,从而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并通过技术再提质锻造新质生产力,成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和重要变量。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职业教育驱动新质生产力亟需推动职教理念的更新、培养模式的变革以及国际对接的优化。针对这一时代背景,相应对策是:贯彻系统理念,树立科技、经济、人才协调发展的“大职教观”;弘扬工匠精神,加强职教品牌建设,振兴实体经济;坚持对外开放,加快迈向世界职业技术强国;实施一体创新,通过“产学研用”模式培养高质量工匠人才。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职业教育 逻辑意蕴 实践路径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沈尤佳 陈若芳
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之路经历了从“效仿欧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自力更生”再到“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的历史演进过程,实现了对“以殖民掠夺为实现资本积累和扩张手段”的西式现代化、通过“非暴力”谈判方式取得政治独立和依附发展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超越,并在发展推进中形成了以生产方式现代化为内核,兼顾人口、资源、环境、分配、物质生产和思想意识发展的独有理论内涵。未来现代化实践中,应以史为鉴、以理为纲,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坚持以创新、绿色发展谋和谐,以协调、共享发展谋共富,以创新、开放发展谋和平。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郑建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原创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本文基于对这一理论的学习,着眼于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阐释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作用机制,梳理新质生产力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主要在于:强化顶层设计,推进制度创新;推进“数商兴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攻克关键技术,培养科技人才;强化创新主体,培育新型农业劳动者;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未来产业;推进技术应用,发展智慧农业。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李炳炎 余飞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下重塑中国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本质内涵来看,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义、以产业链现代化为载体依托、以经济发展的质效提升为价值归宿的新时代新型生产力;从时代价值来看,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抓手;从理论逻辑来看,新质生产力主要通过新技术、新要素、新需求、新产业、新模式、新制度等六个方面的创新与突破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实践路径来看,要以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推进重大颠覆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适应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培养及体制机制改革等举措来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从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胡怀国
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结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心任务,探讨新时代新征程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研究认为,新时代新征程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三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主要矛盾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汤尚 彭晨曦
中国式图书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图书馆领域的具体表达,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工程,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式图书馆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图书馆发展实际的现代化,具有规模性、普惠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开放性、全面性特征。推进中国式图书馆现代化,需加强党的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图书馆高质量发展,提升图书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伟亮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进一步完善现代财政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在于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引,以全面发展为特征,以人的现代化为目标。因此,以财政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具有学理上的理论逻辑,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逻辑,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价值取向上,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财政秉承人民性、普惠性与发展性三位一体的价值取向。实践进路上,中国财政必须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指导、以人民为中心、以深化改革创新为持久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