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04)
- 2023(11471)
- 2022(9343)
- 2021(8523)
- 2020(7211)
- 2019(15789)
- 2018(15707)
- 2017(29576)
- 2016(16065)
- 2015(17893)
- 2014(17354)
- 2013(17242)
- 2012(15770)
- 2011(13951)
- 2010(14620)
- 2009(14102)
- 2008(14284)
- 2007(13451)
- 2006(12254)
- 2005(11266)
- 学科
- 业(85585)
- 济(69276)
- 经济(69184)
- 企(68829)
- 企业(68829)
- 管理(60944)
- 农(45566)
- 农业(30338)
- 业经(29393)
- 方法(25301)
- 财(22971)
- 中国(19648)
- 技术(19125)
- 制(17482)
- 数学(17481)
- 数学方法(17345)
- 务(16738)
- 财务(16715)
- 财务管理(16700)
- 企业财务(15732)
- 策(15171)
- 地方(13894)
- 理论(13465)
- 体(13392)
- 划(13392)
- 和(12942)
- 技术管理(12434)
- 贸(12242)
- 贸易(12225)
- 易(11895)
- 机构
- 学院(230317)
- 大学(220029)
- 济(100769)
- 经济(98885)
- 管理(95964)
- 理学(81277)
- 理学院(80608)
- 管理学(79723)
- 管理学院(79298)
- 研究(71477)
- 中国(60682)
- 农(51190)
- 财(46311)
- 京(45856)
- 江(39868)
- 科学(39662)
- 农业(38579)
- 业大(36293)
- 财经(35180)
- 中心(35089)
- 所(34862)
- 经(31696)
- 州(30861)
- 研究所(30592)
- 经济管理(28643)
- 经济学(28519)
- 北京(28218)
- 范(26892)
- 师范(26706)
- 省(26372)
- 基金
- 项目(143286)
- 科学(115182)
- 研究(112734)
- 基金(102941)
- 家(87183)
- 国家(86130)
- 科学基金(76410)
- 社会(74201)
- 社会科(69974)
- 社会科学(69959)
- 省(60168)
- 基金项目(54586)
- 教育(49852)
- 编号(47497)
- 划(46685)
- 自然(45981)
- 自然科(44975)
- 自然科学(44967)
- 自然科学基金(44251)
- 资助(39568)
- 成果(37265)
- 业(35886)
- 创(35242)
- 发(32823)
- 创新(32094)
- 课题(32034)
- 部(31693)
- 重点(31263)
- 制(30602)
- 国家社会(30303)
- 期刊
- 济(127513)
- 经济(127513)
- 研究(69341)
- 农(55406)
- 中国(54799)
- 管理(39865)
- 财(38762)
- 农业(37258)
- 科学(29943)
- 学报(28426)
- 业经(28421)
- 融(25999)
- 金融(25999)
- 教育(25602)
- 技术(23923)
- 大学(23804)
- 学学(22168)
- 业(20222)
- 财经(17620)
- 经济研究(17272)
- 问题(16961)
- 经(15372)
- 技术经济(14992)
- 农村(14657)
- 村(14657)
- 农业经济(14114)
- 世界(13209)
- 现代(12093)
- 版(11886)
- 经济问题(11884)
共检索到3699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万龙 董心意
本文从理论逻辑、时代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维度论述了新质生产力引领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强化农业前沿科技的研究与运用、拓展涉农新业态和培养农业新质人才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三个核心着力点。传统农业生产领域科技水平的突破、先进要素的引入和集成、农业功能的跨界突破是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的主要实现途径。与此同时,在新质生产力引领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进程中,还需要注意处理好发展与底线的关系、提升效率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关系、新质生产力和常规生产力的关系,注意避免把新质生产力简单等同于现有生产力的提升、在传统农业业态范畴思考农业新质生产力、“一窝蜂”式的盲目跟风等三个认识和行动上的误区。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农业强国建设 乡村振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万龙 董心意
本文从理论逻辑、时代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维度论述了新质生产力引领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强化农业前沿科技的研究与运用、拓展涉农新业态和培养农业新质人才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三个核心着力点。传统农业生产领域科技水平的突破、先进要素的引入和集成、农业功能的跨界突破是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的主要实现途径。与此同时,在新质生产力引领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进程中,还需要注意处理好发展与底线的关系、提升效率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关系、新质生产力和常规生产力的关系,注意避免把新质生产力简单等同于现有生产力的提升、在传统农业业态范畴思考农业新质生产力、“一窝蜂”式的盲目跟风等三个认识和行动上的误区。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农业强国建设 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毛世平 张琛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新的动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点是“新”和“质”,“新”表现为技术应用新、产业业态新、发展模式新、价值创造新,“质”表现为生产力的质态新和质效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的遵循与延伸,是对传统农业生产力的一脉相承,也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应对农村人口结构快速转变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现实需要。农业新质生产力依托科技创新和质态创新的路径推动了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代表的农业质效提升,助力农业强国建设。数字技术、育种技术、农机装备技术、合成生物技术将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实践应用场景。未来,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全面实施“数据要素×现代农业”行动、加快农机智能装备技术提档升级、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在农业中应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和加强农业科技性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农业强国 技术进步 数字化
[期刊] 改革
[作者]
魏后凯 吴广昊
现代化大农业是以系统、全局的大农业观为指导,对传统小农经济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先进农业发展模式,具有多维生产空间、多种农业功能和多元实践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以现代化大产业为核心架构,以绿色高效为根本属性,以强带动能力为突出作用。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途径。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具有引领作用,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明确了着力点,提供了内在支撑,开辟了新起点、新机遇和新路径。实践中,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及功能,弥合农业科技短板,推动农业形成大产业格局,促进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由此引领、支撑并推动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需要加快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化大农业产业体系,强化与之相配套的现代化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与之相协调的体制机制适应性变革。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小鹤 王金丽 崔玥晗 孙振宇
今年全国两会,“新质生产力”是备受关注的热词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种业振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农业新质生产力如何催生、怎样发展,值得思考。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农业农村 绿色发展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伟 汪祥耀
本文在学习体会“新质生产力”含义及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首先从生产力与会计联系的视角,简要回顾了会计从原始记录到古代会计、近代簿记和现代会计的发展史,指出社会生产力始终是会计发展的原动力和恒动力。然后,分别从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对象(要素)、会计本质、会计程序、财务报告、审计鉴证等七个方面,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将对会计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新挑战。最后,对我国深化会计改革、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完善会计学科建设等方面作出若干思考和前景展望。
[期刊] 改革
[作者]
罗必良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强国目标的重要突破口和核心着力点。就理论层面而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要素特征主要涵括新型劳动力、新型劳动工具和新型劳动对象三个方面;从基本国情来说,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目标在于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生产领域的大幅拓展、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生产韧性的大幅增强和生产收益的大幅增加;从本质规定来说,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重点应聚焦于推动颠覆性农业技术创新、推动农业要素创新性配置、推动农业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并着力实施六大行动计划。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应深化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研究,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加强高水平农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强化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 农业科技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姜长云
本文就如何认识农业强国的问题做了进一步讨论,提出要注意区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两个概念,重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个概念的独特性和存在价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三农”工作的两个主要抓手。建设农业强国要注意从产业链供应链的视角,提升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注意区分成本和价格竞争力与品牌、质量和服务竞争力,并更加重视提升农业的品牌、质量和服务竞争力。要科学厘清关于“三农”工作诸多目标任务之间的关系。要用高质量的农业强省建设,推动建设农业强国行稳致远和高质量发展,谨防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误区。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刘晨曦 王茜 姚岚
目前,我国需要全面认识新质生产力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理论支撑、历史经验和实践要求,精准把握其核心理念和深刻意蕴,明确新质生产力助力健康中国的战略方向,科学谋划并精准施策,以期找到新质生产力推动健康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最佳实践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迪 叶林祥
文章在深入分析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从农业劳动者、农业劳动对象和农业劳动资料三个维度构建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12—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数据,采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Markov链等方法对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动态演变特征进行了测度与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升明显,但整体水平仍然偏低,粮食主销区的发展水平较高。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分维度发展水平由高至低依次为新质劳动对象、新质劳动者和新质劳动资料。各地区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极化现象,但极化效应的影响在研究期间逐渐弱化。组间差异是导致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空间分布格局会影响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演变过程,相邻省份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提高本省向高水平转移的概率。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区域差异 动态演变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应良 龚燕玲
基于全国10省1032份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使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研究发现:(1)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显著提升农民种粮收益,且平均处理效应表明,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使农民种粮收益提高2.77%。(2)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小农户,规模户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提升种粮收益;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不仅促进兼业农户增加种粮收益,而且促进纯农户增加种粮收益;相较于非粮食主产区,粮食主产区农户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种粮收益提升效果更明显。(3)机制分析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通过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从而提高农民种粮收益。据此,鼓励农民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工作,制定出台农户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差异化政策,同时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实现农民种粮收益提升。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应良 龚燕玲
基于全国10省1032份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使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研究发现:(1)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显著提升农民种粮收益,且平均处理效应表明,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使农民种粮收益提高2.77%。(2)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小农户,规模户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提升种粮收益;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不仅促进兼业农户增加种粮收益,而且促进纯农户增加种粮收益;相较于非粮食主产区,粮食主产区农户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种粮收益提升效果更明显。(3)机制分析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参与通过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从而提高农民种粮收益。据此,鼓励农民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工作,制定出台农户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差异化政策,同时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实现农民种粮收益提升。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青平 王敬斌 蔡炜炜
乡村产业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本要求和必然前提,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优化城乡要素循环、推进农村三产融合、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重要支撑。新时代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但当前乡村产业振兴仍面临产业融合发展失衡、要素与科技支撑乏力、经营体系急需优化和市场作用发挥失灵等问题。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要从促进产业融合与转型、加强要素流动与科技装备支撑、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经营体系、发挥政府与市场协同效应四个方面发力,同时处理好乡村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农民增收、城乡融合和国内外循环四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
农业强国 乡村振兴 乡村产业经济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杰 张金英 刘刚
“诺德豪斯之问”促使人们寻找生产力提升与节能减碳的平衡点,而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一种可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有望解决“诺德豪斯之问”。理论分析阐明,智慧城市建设同时具有经济效应和低碳效应,能够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基于2009—2019年中国22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智慧城市建设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提升了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机制分析表明,智慧城市建设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和产业升级效应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异质性分析发现,大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更能拉动新质生产力提升;资源型城市依赖于技术创新效应提升新质生产力,非资源型城市则依赖于综合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拓展研究表明,智慧城市建设对邻近地区的新质生产力提升存在正向影响。研究结论为数字经济时代提升新质生产力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郝敬胜
作为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重点建设的商品粮基地,安徽在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科技含量,打造品牌产业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丰硕的科研成果如何及时、高效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文章从安徽水稻入手,通过调研提出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
安徽水稻 科技成果 转化 农业 生产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