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09)
- 2023(14704)
- 2022(12442)
- 2021(11287)
- 2020(9381)
- 2019(21769)
- 2018(21311)
- 2017(41249)
- 2016(22300)
- 2015(25443)
- 2014(25361)
- 2013(25201)
- 2012(24097)
- 2011(22125)
- 2010(22531)
- 2009(21163)
- 2008(21285)
- 2007(19439)
- 2006(17076)
- 2005(15616)
- 学科
- 济(106820)
- 经济(106720)
- 业(66643)
- 管理(65992)
- 企(53895)
- 企业(53895)
- 方法(47008)
- 数学(40527)
- 数学方法(40100)
- 中国(29574)
- 农(28411)
- 地方(25830)
- 财(24296)
- 业经(23634)
- 学(20830)
- 技术(19663)
- 农业(19389)
- 贸(19072)
- 贸易(19055)
- 制(18742)
- 易(18358)
- 银(17519)
- 银行(17479)
- 融(17393)
- 金融(17391)
- 行(16820)
- 理论(16513)
- 和(15851)
- 环境(15295)
- 务(14501)
- 机构
- 大学(333141)
- 学院(332914)
- 济(142715)
- 经济(139788)
- 管理(127824)
- 研究(115872)
- 理学(109293)
- 理学院(108047)
- 管理学(106309)
- 管理学院(105670)
- 中国(88953)
- 京(71092)
- 科学(69676)
- 财(65833)
- 所(59401)
- 农(56817)
- 研究所(53514)
- 中心(53094)
- 财经(51789)
- 江(51720)
- 业大(47967)
- 经(46946)
- 北京(45414)
- 范(44586)
- 经济学(44570)
- 农业(44464)
- 师范(44163)
- 州(41421)
- 院(41352)
- 经济学院(40216)
- 基金
- 项目(214339)
- 科学(169463)
- 研究(157559)
- 基金(154832)
- 家(134460)
- 国家(133287)
- 科学基金(114438)
- 社会(101233)
- 社会科(96123)
- 社会科学(96098)
- 省(84831)
- 基金项目(80946)
- 教育(72647)
- 自然(72215)
- 划(71037)
- 自然科(70602)
- 自然科学(70582)
- 自然科学基金(69333)
- 资助(64310)
- 编号(63512)
- 成果(52389)
- 发(50767)
- 重点(48609)
- 部(47962)
- 创(46291)
- 课题(44857)
- 创新(43432)
- 国家社会(42083)
- 教育部(41145)
- 发展(40961)
- 期刊
- 济(160473)
- 经济(160473)
- 研究(101328)
- 中国(69650)
- 农(52143)
- 财(50474)
- 学报(50249)
- 管理(47991)
- 科学(46987)
- 教育(38287)
- 大学(38145)
- 学学(35655)
- 农业(35471)
- 融(33913)
- 金融(33913)
- 技术(30302)
- 业经(26686)
- 财经(26072)
- 经济研究(26045)
- 经(22524)
- 问题(21285)
- 业(19881)
- 技术经济(18790)
- 统计(18069)
- 贸(17086)
- 策(16717)
- 商业(16234)
- 图书(16139)
- 科技(15631)
- 理论(15366)
共检索到5094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乔晓楠 马飞越
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文章尝试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构建一个涵盖理论机理、测度方法与经验证据的分析框架。在理论机理方面,主张从投入产出的视角理解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的本质即投入产出关系的改变及其导致的生产效率提升,并且新质成分既可作用于生产资料、通过直接改变生产过程影响生产效率,又可作用于劳动者、通过提升劳动技能间接影响生产效率。在测度方法方面,综合计算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在内总的劳动时间投入,进而以全劳动生产率评估生产效率,同时分别从生产投入和劳动力再生产投入中识别新质成分及其动态变化。在经验证据方面,以数字经济为例,利用投入产出数据并通过计量分析发现,数字设备的投入显著促进了生产效率提升,而数字服务的投入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具有先降后升的U型特征,这说明新质成分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可能具有非线性特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宋佳荣 同雪莉
文章基于2014—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探讨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韧性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对产业链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通过替换被解释变量、调整样本时间区间等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创新要素配置能够强化新质生产力对产业链韧性的促进作用。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用于产业链韧性。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低创新要素错配地区,新质生产力对产业链韧性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彭继增 吴文贝 凌娇娇
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12~2022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研究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了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机制分析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强化人力资本、缓解融资约束和提高创新质量三个方面提升企业新质生产力。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因企业所有权性质、规模特征以及产业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在国有企业、小规模企业以及非实体企业中数字化转型对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效应更加显著。本文研究为扎实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开辟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新举措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谷良俊 杨春清
产业结构升级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载体,为了科学评估产业结构升级对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影响效果,选择I县作为样本,通过建立VAR模型和因果检验以及脉冲响应等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进一步提出相应的转型策略。研究发现:I县产业结构的调整能促进或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化的产业体系越完善,这种产业产值的增长越明显,新质生产力也能越快摆脱传统的经济增长形式。据此提出未来加快培育县域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一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二是分主体实行优惠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政策;三是鼓励高科技经济,集中资源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四是促进人才发展,集聚新质生产力人才资源。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谷良俊 杨春清
产业结构升级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载体,为了科学评估产业结构升级对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影响效果,选择I县作为样本,通过建立VAR模型和因果检验以及脉冲响应等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进一步提出相应的转型策略。研究发现:I县产业结构的调整能促进或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化的产业体系越完善,这种产业产值的增长越明显,新质生产力也能越快摆脱传统的经济增长形式。据此提出未来加快培育县域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一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二是分主体实行优惠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政策;三是鼓励高科技经济,集中资源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四是促进人才发展,集聚新质生产力人才资源。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安民
利用2010-2022年中国274个城市的数据,分析职业教育发展对城市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职业教育显著提升了城市新质生产力,这一结论经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职业教育通过促进技术成果市场化和产业数字化,提升了城市新质生产力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职业教育发展对城市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呈现多维异质性,职业教育对中西部区域、教育经费投入大的城市和新质生产力分位数较高城市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据此,应紧扣社会需求,大力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畅通转化渠道,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加快技术成果市场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机制作用;遵循比较优势,制定差异化职业教育发展政策。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贾品荣 杨雨萌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促进科技水平实现质的飞跃,推进高精尖产业转型升级。高精尖产业发展需要以契合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技术革新作为推进动能、需要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市场环境支撑、需要遵循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政策支持,同时应呈现出能够彰显新质生产力的先进特征的竞争力水平。本文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要旨,结合高精尖产业自身特点,构建十大高精尖产业趋势分析框架,分别对其技术趋势、市场趋势、政策趋势和竞争力趋势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发达经济体的经验,对我国高精尖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徐毅 杜凤龙 徐政
产业结构升级是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因素,而新质生产力是当前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基于2011—2021年我国七大城市群城市的地方政府年度工作报告,通过文本分析法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地方政府新质生产力注意力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新质生产力注意力的提升能够显著促进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这种促进作用在特大型及以上城市、中部城市群城市和东部城市群城市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地方政府新质生产力注意力通过提高城市人力资本存量和固定资产投资促进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研究结论一定程度上可为地方政府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蒋永穆 薛蔚然
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概括总结,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理论体系,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在体系框架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彰显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创新、质优和先进生产力体现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新”与“质”的有机结合表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新发展理念蕴含着新质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在路径设计中,要从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优化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促进产业要素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等五大方面入手,推动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迈向新阶段。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鞠晓生 尹雪 杨若瑾
分析企业总部迁移行为及其对生产力规模和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总部驻地的高级要素交易效率状况对公司总部迁移决策有重要影响,驻地高级要素交易效率越低,公司总部迁移的可能性越高,对规模小、成长速度快的公司尤为明显。公司总部迁移的经济后果与迁移类型密切相关,总部跨省市迁移显著提升了公司生产力规模、提高了财务绩效,对创新贡献不大;与之相比,同市跨区县迁移,公司生产力规模扩展不明显、财务绩效提升较小,但创新投入增加较大。研究表明,企业迁移总部是突破外部环境约束的一种策略,企业迁移总部后受益于新驻地高效的交易效率,实现了生产力规模的扩大,还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了企业生产力结构的升级。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马宁 张越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以高质量发展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以先进生产力质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必然。作为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职业教育创新链的重要联结枢纽,职业教育需要深刻领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意蕴,把握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机遇,从构建“大职教”体系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优化产学研用生态系统以改善培育和发展环境,打造类型教育优势以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三重维度,搭建行动框架并落地实施,进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占平 王辉
扎实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命题。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力,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日渐凸显。文章在测度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借助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新质生产力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技术创新扩散与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新质生产力影响实体经济的重要渠道。异质性检验结果证实,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在东部地区更为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欢欢 刘传明
文章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从新技术、新经济和新业态三个维度构建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统计测度,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解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采用Kernel密度估计和Moran’s I揭示其空间演变趋势及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东部地区发展水平遥遥领先,区域非均衡发展态势明显。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差异呈波动上升态势,区域间差异是主要来源。全国和四大地区的核密度曲线主峰位置均呈现右移态势,并存在右拖尾现象。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呈现“高-高”“低-低”集聚的现象。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区域差异 动态演进 区域协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哲 李季刚 汤努尔·哈力克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对于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5—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进行测算分析,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核密度估计法、全局以及局部莫兰指数分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空演进特征。结果表明:第一,中国总体、四大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状态,但存在区域差异,四大地区呈“东部—中部—东北—西部”递减状态;第二,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差异及东部、中部、东北地区区域内差异呈上升的趋势,西部地区区域内差异呈下降的趋势。四大地区中,区域间差异是新质生产力发展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第三,新质生产力发展呈现空间正相关性,且东部地区多呈现“H-H”型集聚,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多呈现“L-L”型集聚。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戴翔 刘长鹏 成鹏东
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至关重要,而开放条件下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形成与之相匹配的国内国际层面新型生产关系。具有对内制度创新与对外国际经贸规则嵌入双向协同特征的制度型开放,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适应性调整,因而能够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以理论分析为先导,在创新性测度2013—2022年中国省域制度型开放水平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开展计量检验。结果表明:第一,制度型开放显著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测试和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第二,从作用机制来看,制度型开放主要通过集聚全球高端要素、强化技术创新激励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等途径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第三,在制度型开放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地区政策执行力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第四,制度型开放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影响,不仅呈现一定的异质性特征,而且在空间上还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
关键词:
制度型开放 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