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07)
2023(14060)
2022(12005)
2021(10805)
2020(8943)
2019(20470)
2018(19917)
2017(37616)
2016(20547)
2015(23326)
2014(23362)
2013(23110)
2012(22309)
2011(20502)
2010(21031)
2009(19673)
2008(19569)
2007(17958)
2006(16034)
2005(14898)
作者
(62106)
(52092)
(52024)
(49490)
(33207)
(25023)
(23636)
(20105)
(19621)
(18618)
(17913)
(17254)
(16774)
(16746)
(16397)
(16190)
(15498)
(15433)
(15080)
(15056)
(13361)
(12976)
(12588)
(11921)
(11808)
(11760)
(11713)
(11551)
(10634)
(10459)
学科
(106640)
经济(106554)
管理(59170)
(57814)
(45007)
企业(45007)
方法(37308)
数学(32306)
数学方法(32049)
中国(29834)
地方(28319)
(27159)
业经(22439)
(22289)
(20815)
农业(18658)
技术(18488)
(17543)
(17190)
贸易(17174)
地方经济(16798)
(16516)
(16132)
银行(16092)
(16026)
金融(16024)
(15587)
环境(14949)
(14560)
理论(14410)
机构
学院(306288)
大学(305699)
(136267)
经济(133477)
研究(113478)
管理(111957)
理学(94237)
理学院(93089)
管理学(91642)
管理学院(91039)
中国(85251)
科学(67874)
(65969)
(60484)
(59033)
(54235)
研究所(53122)
中心(50579)
(49120)
财经(46968)
业大(44095)
经济学(42726)
北京(42440)
(42437)
(42311)
农业(42299)
师范(42044)
(40037)
(39050)
经济学院(38244)
基金
项目(191898)
科学(150309)
研究(142517)
基金(136096)
(118527)
国家(117498)
科学基金(99314)
社会(91299)
社会科(86536)
社会科学(86514)
(77111)
基金项目(71032)
教育(65289)
(63907)
自然(61078)
自然科(59628)
自然科学(59610)
自然科学基金(58554)
编号(57666)
资助(55563)
成果(48022)
(47693)
重点(43954)
(42218)
(41661)
课题(41373)
创新(39260)
发展(38782)
(38166)
国家社会(37780)
期刊
(163068)
经济(163068)
研究(98930)
中国(69351)
(50695)
学报(47271)
(46924)
科学(43506)
管理(43367)
教育(38083)
大学(35443)
农业(34446)
学学(32958)
(30954)
金融(30954)
技术(28841)
经济研究(26971)
业经(25906)
财经(24234)
(21104)
问题(20957)
(19255)
技术经济(18044)
(16580)
世界(15676)
图书(15427)
统计(15113)
商业(14992)
科技(14398)
国际(14353)
共检索到4877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黄茂兴   薛见寒  
新质生产力是以突破性技术创新为主导,以生产要素优化升级为重要抓手,重塑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以人类推动生产力变革的历史进程为鉴,根植于中国共产党发展生产力的百年实践,不仅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发展逻辑、战略逻辑、辩证逻辑、价值逻辑层面具有高度的逻辑一致性,而且以新技术业态、新产业组织、新生产方式催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能,代表着我国经济发展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突破的生产力发展趋势,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征程上,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持续健全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高水平开放,以高水平生产力跃升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胡怀国  
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选择,是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积极培育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并推动其优化组合的跃升,特别是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好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处理好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之间的关系。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杜传忠   疏爽   李泽浩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算法+算力”占据价值链高端,成为推动创新范式变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本文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入手,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历史地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基础,从“生产要素—组织形态—产业体系—技术创新”四个维度揭示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在信息化、数智化生产条件下因科学技术持续突破创新和产业不断升级发展所衍生的新形式和新质态,其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广泛的渗透性、高效的提质性、明显的动态性和显著的融合性。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提升生产要素质量,催生新型生产组织形态,实现核心主导产业、交叉融合产业、潜在关联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之间的互联互动,并赋能创新生态系统,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应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使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内生动力。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俊山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规定性,包括基本质和非基本质。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非基本质的发展可能妨碍基本质的实现。事物的质量就是事物表现出的属性与人们所认同的事物的基本质的符合程度。经济的基本质是向人们、首先是向最广大的劳动者提供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过程。经济发展的质量是指经济活动实现这一基本质的程度。经济发展质量直接受到社会生产关系的影响,只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经济发展才与经济发展质量要求相一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质量要求和表现内容各不相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这一要求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从技术基础、部门功能和比例、国家和政府作用、振兴农业基础及转变消费方式等多方面做出努力。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周文  李思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长达四十年的快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高速增长带来的诸如经济社会结构失衡、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阶段性特征,推进中国由大到强的关键转变,也是抓住世界大环境变革机遇,提升国际地位的有力转变。高质量发展正在掀起我国经济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带来从理念到实践的全面革命。2018年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内讨论热点,学者们已从不同角度对高质量发展进行了阐释,然而现有文献中从政治经济学角度阐述高质量发展的较少,基于此,本文力求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解析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即高质量的发展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顺应时代潮流的伟大转变,是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革的统一。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求解决生产力内部要素的矛盾,以推进生产力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深化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胡怀国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和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本文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现代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以经济现代化为基础的人的现代化,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韩喜平   马丽娟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是科技创新,主要载体是现代化产业体系,进阶旨向是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质的跃迁。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实践硕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显著标志,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实现人才强、科技强,进而促进产业强、经济强,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辟广阔空间。
[期刊] 改革  [作者] 尹俊   孙巾雅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新质生产力注重科学技术因素对社会生产的影响,强调政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作用,形成劳动者新技能化、劳动资料科技化、劳动对象种类和形态多样化等要素特征。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包括所有权类型的新样式、更为紧密复杂系统化的协作关系、适配度更高的要素市场、共享型的分配趋势等。不断调整体制机制以适应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力点。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前沿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发展不同区域的特色新质生产力,持续完善科技、教育、人才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机制,畅通优质生产要素流动,打通新质生产力运动作用过程的堵点和卡点。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高桂爱  刘刚  杜曙光  
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学基础在于生产方式的历史演进。通过梳理学界关于生产方式的各种定义,可以得出狭义和广义生产方式的二维视角,前者聚焦不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劳动方式,后者关注"生产为谁服务"的生产目的。就狭义生产方式而言,高质量发展是新一轮工业革命在规模化生产之外追求质量效益的必然要求;就广义生产方式而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为目的的发展。因此,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学基础可以归结为新科技革命所要求的劳动方式,以及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生产社会型式。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宋冬林  谢文帅  
生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关乎我国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关乎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梳理生猪产业生产方式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生猪购销体制变革的历史逻辑,发现我国生猪产业在生产方式上经历了种养关系的转变、养殖模式的转变及猪粮关系的转变,而在购销体制上则经历了自由购销、派购统销、议购议销及新的自由购销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从现代经济体系发展要求的角度提出,应在建立现代生猪养殖体系和现代生猪经营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现代化生猪产业体系和生猪产业宏观调控体系,实现生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焦方义   杜瑄  
生产要素会加快生产力的发展,为生产力质变创造条件,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变革,不同生产要素的共同作用带动技术进步,改变生产方式,形成新生产关系,助推生产力跃升,生产要素与技术、生产关系、产业互动促进生产力质变。数据要素作为新型生产要素能够推动生产力变革和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催生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资料、新质劳动对象;辅助传统生产要素释放价值,产生乘数效应,通过协同优化加快技术变革、复用增效改变传统生产方式、融合创新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以数智技术应用为基础的新业态不断涌现、以数据算力服务为基础的新模式日新月异、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的新产业体系加快重构,显著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为此要积极培育数智技术人才,坚持构建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大力开发数据产业、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引导数据要素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蒋永穆   李明星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总结提炼,也是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导。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繁荣农村经济、巩固生态底座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都具有重大意义。文章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就如何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进行一系列思考与探索。研究认为:农业新质生产力源于生产力发展之应然、始于农业科技进步之实然、丰于农业农村现代化之必然,其根本内涵是生产力内核在农业这一既定场景中,以“新”“质”相结合的现实表达,并体现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主要特征;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关键在于要素整合、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等环节,即加快推动农业资源要素的新质化整合、农业科学技术的新质化创新和农业结构的新质化转型。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健   郭冠清  
新形势下,统筹发展和安全在中国经济发展全局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也成为政治经济学关注的研究内容。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中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的背景下,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核心在于把握发展和安全的战略主动权。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主动权来自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党的领导为本质特征的政治引领经济的主动性,这形成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制度优势。新形势下,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新发展理念实现了更高层次的有机统一,新发展理念、总体国家安全观相互贯通,共同指引新发展格局和新安全格局的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新安全格局全方位内在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和动态平衡。同时,新发展格局和新安全格局共同推动国际共同安全和国际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塑造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世界性视角,促使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和动态平衡也具有世界意义。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陆铭  
大国要实现长期、全局、多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以此为参照系,地方间竞争、官员考核晋升机制所推动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短期、局部和单维的经济增长,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冲突,且这一冲突随着中国经济集聚的趋势而增强。为此,在未来的大国治理中,需要在中央和地方间关系方面改革激励、明确责权,并硬化约束,使地方政府行为有利于实现国家整体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赵跃先   崔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作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其核心要义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新的视角。新质生产力促进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交互融合,深化了新型生产关系,指明了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高质量人才创新、先进制造业发展等实践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