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96)
- 2023(7887)
- 2022(6055)
- 2021(5533)
- 2020(4224)
- 2019(8872)
- 2018(8427)
- 2017(15736)
- 2016(8389)
- 2015(9087)
- 2014(8377)
- 2013(8072)
- 2012(7214)
- 2011(6421)
- 2010(6496)
- 2009(6186)
- 2008(6014)
- 2007(5543)
- 2006(4739)
- 2005(4265)
- 学科
- 业(31261)
- 济(30921)
- 经济(30889)
- 管理(27658)
- 企(23612)
- 企业(23612)
- 中国(12700)
- 技术(12009)
- 方法(11969)
- 险(10828)
- 保险(10737)
- 农(10490)
- 数学(10373)
- 数学方法(10254)
- 业经(9309)
- 银(9302)
- 银行(9291)
- 技术管理(9186)
- 行(8873)
- 制(8612)
- 财(8425)
- 融(7770)
- 金融(7767)
- 农业(7182)
- 地方(6157)
- 理论(5741)
- 贸(5511)
- 贸易(5506)
- 易(5370)
- 体(5079)
- 机构
- 学院(112253)
- 大学(109688)
- 济(48884)
- 经济(47946)
- 管理(44408)
- 理学(37401)
- 理学院(37052)
- 管理学(36535)
- 管理学院(36313)
- 研究(36000)
- 中国(32045)
- 财(25088)
- 京(22276)
- 科学(19830)
- 财经(19136)
- 江(17516)
- 经(17468)
- 中心(17354)
- 所(16586)
- 农(16371)
- 经济学(15641)
- 研究所(14835)
- 业大(14565)
- 财经大学(14377)
- 经济学院(14142)
- 州(14035)
- 北京(13989)
- 院(13600)
- 范(12998)
- 师范(12892)
- 基金
- 项目(75516)
- 科学(61134)
- 研究(58413)
- 基金(54932)
- 家(47418)
- 国家(46981)
- 科学基金(41247)
- 社会(39483)
- 社会科(37414)
- 社会科学(37405)
- 省(30489)
- 基金项目(28005)
- 教育(25943)
- 划(24934)
- 自然(24360)
- 自然科(23865)
- 自然科学(23860)
- 自然科学基金(23445)
- 编号(23013)
- 资助(21072)
- 创(19591)
- 创新(18514)
- 成果(18099)
- 发(17135)
- 国家社会(17066)
- 重点(16981)
- 课题(16455)
- 制(16270)
- 部(16196)
- 性(15168)
共检索到1754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宋泽莲 杨二美
在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数字时代下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效能。“新质生产力”的“新”表现为生产力要素的样态出新与能级革新,“质”表现为生产力要素的质态优化与质效提升,以上两点特征对于推进共同富裕而言具有积极效能。但基于“共同富裕”在“富裕”(包括精神与物质富裕)与“共同”(主要体现为富裕的普惠共享)方面的二维内涵,运用新质生产力也可能存在多重风险。就此,应当构建共同富裕目标下运用新质生产力的完善方案并逐步落实,具体而言应当以市场保障人才流动的高效畅通、以创新供能生产力要素的优化组合、以科技驱动产业与市场体系转型、以制度强化发展中的监管与责任。
[期刊] 改革
[作者]
徐政 郑霖豪 丁守海
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有机结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就理论层面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进一步创新;就现实意义而言,新质生产力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突破口;从长远实践层面来看,新质生产力能够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新质生产力通过经济赋能、就业筑基、区域联动、精神铸魂和环境保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面临着数字鸿沟、劳动保障、平台垄断和产业短板四重困境。为使新质生产力更好促进共同富裕,应缩小区域和群体间数字鸿沟,完善新业态从业者的劳动权益保障体系,引导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周海涛 施悦琪
促进共同富裕,关键在于提升后富群体的能力。高校育人体系需加快聚焦以增能赋能为目标的育人内容创新,增强现实适应性、领域交叉性、素质立体性;强化以多元适切为特征的育人方式创新,促进多样性、加强实践性、突出全过程性;推动以师生为中心的育人制度创新,健全便捷型、个性化、普惠性的规则设计。优化有利于能力提升培养的高校共育环境,构建能力主导的社会发展环境,营造多主体协同育人的共同体氛围,厚植公益取向的高等教育反哺文化。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后富群体 高校育人 创新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任福兵 郭倩蓉
流量经济是数字时代催生的新兴经济模式,对实现共同富裕作用重大。纵观理论、实践和价值三个维度,助力生产力发展是流量经济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的物质基础、运用数字赋能是流量经济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的新质生产力、以人民为中心是流量经济为实现共同富裕遵循的价值追求。当前,流量经济凭借巨大的发展基数和潜力,为促进经济复苏以及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发展动能,但也面临着发展主体联动不足、营商环境尚需优化、运营模式后备力不足、创新发展动力不足等现实挑战。因此,实现流量经济助力共同富裕持续向好发展,要着力从主体共生、平台共建、载体共享、发展共荣四个方面夯实举措。
关键词:
流量经济 共同富裕 数字经济 新质生产力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郑素兰 范芹
现阶段,中国进入共同富裕恰好与数字经济时代相吻合,意味着数字经济将成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依托力量。数字经济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数字经济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助力全面富裕;数字经济能够拓宽就业渠道,助力全民富裕;数字经济能够促进均衡式发展,助力共建共富。但与此同时,数字经济在部分领域又对共同富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的效果有差异、数字经济对就业存在一定冲击、“数字鸿沟”依然存在这些风险和挑战同样值得重视和深思。因此,通过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就业帮扶、努力消除“数字鸿沟”等途径迈向更高质量的共同富裕。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共同富裕 高质量发展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侯冠宇 张震宇
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核心、产业为载体的新型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更是促进社会财富合理分配、实现公平与效率统一的重要手段。面对新一轮技术变革带来的经济结构失衡、全球经济转型、财富分配不均等一系列现实挑战,本研究提出了综合策略路径,包括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贸易模式、平衡财富分配、培养战略人才、协同发展速度。为落实这些措施,需要国家、企业与社会的协同合作,通过深化系统性改革增强国际竞争力,从宏观和微观层面综合施策,稳步推进全体人民向共同富裕目标迈进。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振家 彭正德
新质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向更高层级跃升的产物,对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特定功能。新质生产力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全民共建和成果共享中筑牢共同富裕的社会保障,以高质量发展提升共同富裕的品质。受发展条件的制约,当前新质生产力在赋能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科技创新发展不充分不协调限制了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技术鸿沟”的潜在风险引发社会不平等扩大化的隐忧,技术要素对社会生活的渗透给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带来挑战。因此,需要重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培育,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共同富裕的支撑力量,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强化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础,在文化发展和技术治理中厚植共同富裕的精神根基,发挥新质生产力对推进共同富裕的正向功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江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能够为共同富裕注入新动能。文章基于2011—2022年我国27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多种计量模型实证考察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促进共同富裕。异质性分析表明,新质生产力对胡焕庸线以东地区的共同富裕影响效应更显著。由机制检验结果可知,新质生产力可通过经济内循环及经济外循环渠道间接赋能共同富裕。空间溢出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静 李国志
科技金融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模式,能够塑造发展新优势,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推进共同富裕注入新活力。基于2012—2022年全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科技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结果表明,科技金融对共同富裕及其子维度均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且此种作用在腰尾部省份与数字基础设施水平较高省份更强。分维度考察发现,市场科技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更强,且公共科技金融与市场科技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协同效应。空间检验显示,科技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机制检验表明,科技金融可通过加速新质生产力培育,间接促进共同富裕。对此,有关部门应从提升科技金融专业水平,推进新质生产力加速涌现等方面着手,助力共同富裕取得新进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文婕 康玉梅
文章基于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2011—2022年的统计数据,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新质生产力、产业结构升级对共同富裕的影响,进一步应用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检验其影响机制。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产业结构升级对共同富裕有显著正向影响;在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中,产业结构升级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技术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交互项对共同富裕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交互项对共同富裕发挥负向调节作用。为此,应当全力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强化新质生产力嵌入深度;优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环境;强化技术创新的正效应,防止贫富差距扩大。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静 李国志
科技金融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模式,能够塑造发展新优势,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推进共同富裕注入新活力。基于2012—2022年全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科技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结果表明,科技金融对共同富裕及其子维度均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且此种作用在腰尾部省份与数字基础设施水平较高省份更强。分维度考察发现,市场科技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更强,且公共科技金融与市场科技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协同效应。空间检验显示,科技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机制检验表明,科技金融可通过加速新质生产力培育,间接促进共同富裕。对此,有关部门应从提升科技金融专业水平,推进新质生产力加速涌现等方面着手,助力共同富裕取得新进展。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许光建 黎珍羽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的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共同富裕的内涵和本质,共同富裕具有发展性、共享性、阶段性、协调性、全面性等多重特征。实现共同富裕,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因此,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分配和交换对促进共同富裕有着深刻的影响,应通过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的关键因素,可通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公共消费规模,优化公共消费结构和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等措施拉动居民消费。
关键词:
共同富裕 生产 分配 消费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高鸣 魏佳朔
实现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远景目标,短板和弱项在农民农村。当前,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仍有缩小空间,也还需将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稳定在合理区间内,农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生活建设有待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等公益事业仍有发展空间。对此,中央及有关部门、部分地区已有一些政策安排,但在范围上和内容上还有优化空间。面向2035年加快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还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完善优先向农业农村投入支持的长效体制机制、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并实现更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张恒 郭梦恬
当前,我国已实现9899万贫困人口绝对脱贫,正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大踏步迈进。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5G技术的广泛应用,“零工经济”通过算法更加高效地匹配供需,由此创造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增加了零工人员的收入水平。尤其是近几年疫情期间,依托互联网发展起来的“零工经济”异军突起,在稳定就业和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零工经济”在释放增长潜能、稳定就业、增加收入等方面效果显著,但也存在劳动保障不健全、议价能力较弱等问题。在提高收入(做大“蛋糕”)、收入分配(分好“蛋糕”)方面,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和收入再分配理论,为“零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径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
零工经济 共同富裕 收入再分配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张文珂 张琳雪 万立全 张国献
作为新经济形态的数字经济,通过产业数字化赋能乡村经济增长“做大蛋糕”,基于收入分配平等化“分好蛋糕”,使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建共享。当前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共同富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数字技术与数字金融的约束、数字人才与数字素养的局限性、数字鸿沟与数字统治的显现、数据效应与数字红利的偏向。其制约机制在于:数字设施与产业弱质制约数字赋能、认知差异与技能异化制约共享能力、低度融合与数字转型弱化共富基础、制度缺位与保障低弱抑制共富追求。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共同富裕的优化路径在于:完善数字设施,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共同富裕提供硬件支撑;发展数字经济,为乡村振兴和促进乡村共同富裕提供经济基础;培育数字人才,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共同富裕提供智力保障;加强就业帮扶,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共同富裕提供人力支持;注重分配公平,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共同富裕提供原则遵循;推动均等服务,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共同富裕提供社会条件。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共同富裕 赋能 乡村振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