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39)
- 2023(14807)
- 2022(12322)
- 2021(11223)
- 2020(9200)
- 2019(20657)
- 2018(20372)
- 2017(37468)
- 2016(20188)
- 2015(22719)
- 2014(22018)
- 2013(21669)
- 2012(19732)
- 2011(17777)
- 2010(18315)
- 2009(17048)
- 2008(16986)
- 2007(15613)
- 2006(14116)
- 2005(12841)
- 学科
- 济(77863)
- 经济(77792)
- 管理(69328)
- 业(66200)
- 企(56254)
- 企业(56254)
- 中国(26545)
- 方法(25025)
- 农(23983)
- 地方(22540)
- 业经(22368)
- 财(21496)
- 技术(20485)
- 数学(19388)
- 数学方法(19166)
- 制(17297)
- 农业(16248)
- 银(16227)
- 银行(16202)
- 学(15584)
- 行(15542)
- 理论(15402)
- 贸(14618)
- 贸易(14599)
- 融(14301)
- 金融(14299)
- 务(14138)
- 财务(14083)
- 易(14060)
- 财务管理(14053)
- 机构
- 学院(278797)
- 大学(272183)
- 济(109712)
- 管理(108163)
- 经济(107028)
- 研究(95493)
- 理学(89705)
- 理学院(88681)
- 管理学(87267)
- 管理学院(86729)
- 中国(76680)
- 京(59377)
- 科学(57897)
- 财(53520)
- 所(48212)
- 江(46923)
- 中心(44960)
- 农(44923)
- 研究所(43125)
- 财经(39818)
- 范(38919)
- 师范(38525)
- 业大(38281)
- 北京(37870)
- 州(37761)
- 经(35839)
- 院(34920)
- 农业(34664)
- 技术(32911)
- 省(32653)
- 基金
- 项目(177375)
- 科学(140144)
- 研究(134928)
- 基金(123944)
- 家(107797)
- 国家(106809)
- 科学基金(92028)
- 社会(83712)
- 社会科(79375)
- 社会科学(79356)
- 省(73780)
- 基金项目(65180)
- 教育(62324)
- 划(60744)
- 自然(57726)
- 自然科(56416)
- 自然科学(56408)
- 编号(56360)
- 自然科学基金(55387)
- 资助(48961)
- 成果(45876)
- 发(43983)
- 创(42431)
- 课题(40758)
- 重点(40702)
- 创新(38723)
- 部(37251)
- 发展(35192)
- 展(34602)
- 项目编号(34112)
- 期刊
- 济(136953)
- 经济(136953)
- 研究(86690)
- 中国(70126)
- 管理(47472)
- 财(43942)
- 农(42277)
- 教育(41332)
- 科学(38796)
- 学报(38516)
- 融(30460)
- 金融(30460)
- 大学(29782)
- 农业(29028)
- 技术(28520)
- 学学(27442)
- 业经(24865)
- 经济研究(20944)
- 财经(19326)
- 业(18351)
- 经(16897)
- 问题(16208)
- 科技(15315)
- 图书(15003)
- 技术经济(14786)
- 商业(13892)
- 坛(13891)
- 论坛(13891)
- 现代(13811)
- 职业(12759)
共检索到4522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冯圆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动因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下产业体系的内在需求,展现的是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等新的质态特征。新质生产力的范式创新与成本管理范式变迁具有共生性和一致性。本文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动因和范式特征,结合成本管理的概念属性,深入分析了成本管理的应用环境与变化规律。同时进一步开展新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创新互动研究,通过完善成本管理的结构性与执行性动因,使新质生产力建立在丰富的微观实践基础之上,提高科技创新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表明,新质生产力下的成本管理需要结合范式特征不断拓展功能边界,在强化微观职能的同时,扩大中观与宏观的管理职能及范围,具体表现在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的包容性扩展、积极利用智能化成本管理的贡献性增长,以及对共同富裕等社会生产关系产生联动作用的社会性价值这三个方面。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成本管理 范式特征 创新发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郭冠清 谷雨涵
本文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首先对传统教科书的生产力范畴、生产力核心要素、生产力核心命题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搭建了马恩经典作家的生产力理论;然后,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进程进行了研究,概括了毛泽东和邓小平对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最后从对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范畴进行了术语革命、对生产关系的内涵和形式进行了创新表述、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进行了创造性思考、构建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高质量发展引擎等方面概括总结了新质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宋丽梅
<正>投资山西,深耕山西,赢在山西。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山西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推进境内外招商引资、对外合作和投资促进工作,服务山西投资贸易便利化、内外贸一体化和申建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新要求,优化营商环境、展示山西形象、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整合各类投资要素,吸引各种潜在投资者,把招商引资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与财务审计协同创新发展有机融合,精心打造“投资山西会客厅”,2024年5月17日,由山西省投资促进局、山西省会计学会、山西省审计学会、山西省内部审计协会主办,《会计之友》杂志社承办,厦门网中网软件有限公司、浪潮通用软件有限公司、北京隆安(太原)律师事务所支持的新质生产力下的财务审计创新发展研讨会在龙城太原隆重召开。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邱斌 易昱玮 孙少勤
人工智能(AI)从供给侧(生产要素配置的结构性调整)、需求侧(平台主导下的消费二元边际扩大效应)及技术端(劳动力技能结构再调整)等维度,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与此同时,AI创新赋能下的新质生产力,通过提升出口附加值、加强国内与国际生产网络的协同创新效应等,提升外贸企业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贸易模式创新,助推外贸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作用下,数字经济在外贸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凸显。应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高质量、稳定的数字化支持提升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和运营效率;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基础制度与法律法规建设,有效激励外贸企业的创新和协同;提升数字治理水平,确保数据在外贸和跨境电商领域的高效与安全应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鹏 靳开颜
新质生产力以新产业发展为主导,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它既是指引产业格局发展的核心生产力,也是提升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应用的广泛普及,需要广纳科技人才,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同时,需要构建高效的制度框架,统筹好新质生产力与未来产业的关系,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做好牵引与衔接工作。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化的现状,中国需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进而推动未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未来,通过不断的创新实践,中国经济将更好地适应与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真正实现数字化经济转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鹏 靳开颜
新质生产力以新产业发展为主导,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它既是指引产业格局发展的核心生产力,也是提升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应用的广泛普及,需要广纳科技人才,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同时,需要构建高效的制度框架,统筹好新质生产力与未来产业的关系,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做好牵引与衔接工作。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化的现状,中国需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进而推动未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未来,通过不断的创新实践,中国经济将更好地适应与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真正实现数字化经济转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莉 任广乾
面对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顺应大势的大局观念,是先进理论的精神升华,也是实践经验的价值凝炼。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也能够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因此,应该以数字化转型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主阵地,以高素质人才为重要支撑,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实效。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莉 任广乾
面对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顺应大势的大局观念,是先进理论的精神升华,也是实践经验的价值凝炼。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也能够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因此,应该以数字化转型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主阵地,以高素质人才为重要支撑,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实效。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周雷 殷凯丽 车旻昌 高敏 郭成学芷
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是新时期保险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险创新主要通过科技保险、绿色保险、数字保险和保险资金运用四条路径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且这四条路径已在宁波保险创新实验区科技攻关保险、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人保资本设立科技保险创业投资基金等实例中得到初步印证。但是,保险创新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需要完善监管与支持政策,开发和丰富产品体系,探索构建“保险元宇宙”生态,优化保险资金配置结构,以期进一步推动保险业守正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和强劲支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仕潮 魏引娣 张飞扬
文章从要素协同的视角构建了新质生产力概念模型,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10—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采用系统聚类、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收敛模型刻画了其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1)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东部地区水平最高,增速最快,东高西低格局明显。(2)总体差异呈现先降后升的发散态势,其主要来源是地区间差异,且东-中地区间、东-西地区间差异均呈现扩大态势。(3)全国及东部地区存在逐渐减弱的极化现象。(4)邻近省份能够产生溢出效应,能够促进本省向高等级状态转移。(5)全国及三大地区不存在σ收敛特征,但均存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特征,且中西部地区的收敛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障碍度排名前三的指标依次为技能型劳动力、产业前沿性、创新型劳动力。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赵跃先 崔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作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其核心要义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新的视角。新质生产力促进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交互融合,深化了新型生产关系,指明了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高质量人才创新、先进制造业发展等实践路径。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丁志勇
<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明确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金融机构应深入贯彻落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向“新”而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机遇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包括新劳动者、新劳动对象、新劳动工具和新型基础设施。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国臣 果永宽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发展文化产业要加强文化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研究,提高创造型、应用型和基础型三种类型文化生产力水平,发挥好我国文化生产力的张力大、面临突破性机遇两个优势,加强文化劳动资料和材料的生产,科学把握好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消费两个要素关系。
关键词:
文化生产力 文化产业 发展措施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杜岩岩 唐晓彤
社会情境的改变是科学研究转向创新的重要因素。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为区域国别教育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学术立场以及更为开阔的视野。区域国别教育研究者要把握时代意义,以新的价值意蕴为指引,冲破区域国别教育研究的现实藩篱,开创中国式区域国别教育研究新局面。应通过对域外教育进行整体性、系统性和关系性深层寻绎,来挖掘域外教育的深层次意义,阐释域外教育本质特征,透视域外教育发展理路,构建人类普遍意义上的区域国别教育知识谱系,实现对欧美区域国别教育知识生产模式的超越。新时期区域国别教育研究需要以鲜明的时代意识作为指引,切实回应新发展格局急需破解的关键问题;拓展研究视域,以更新和构建整全的区域国别教育知识谱系;转变研究立场,以教育共同利益来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推动跨学科研究,致力于基于中国特色的本土理论创生。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区域国别教育研究 范式创新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冉征 郑江淮
以颠覆式创新为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设计了包含技术范式变革的知识生产函数,构造了技术多样化和技术专业化共存的内生增长模型,基于1985~2017年各省发明专利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技术范式变革引领了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缺乏技术范式变革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率下行的重要原因,当前处于新一轮技术范式变革爆发前阶段。(2)在既定的技术范式下,受知识溢出和范式限制的共同影响,技术多样化的经济增长效应随着地区技术种类增加呈现先增强后衰退的趋势。(3)随着地区中间品平均质量的提升,两类技术创新活动的经济增长效应均出现明显衰减。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含义是,加快加大一系列颠覆性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实现技术范式加速变革;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自由度,优化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预见性创新治理,推动各地区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先发地区应当完善多主体协同创新体系,推动技术范式变革,使得技术多样化加速涌现,后发地区重点进行有选择地促进技术专业化投资,再逐渐转向技术多样化投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