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98)
- 2023(10877)
- 2022(9459)
- 2021(8681)
- 2020(7444)
- 2019(16921)
- 2018(16636)
- 2017(31329)
- 2016(17108)
- 2015(19295)
- 2014(19233)
- 2013(18916)
- 2012(17509)
- 2011(16027)
- 2010(16216)
- 2009(15308)
- 2008(15206)
- 2007(13994)
- 2006(12067)
- 2005(10718)
- 学科
- 济(70499)
- 经济(70441)
- 管理(53979)
- 业(52570)
- 企(43169)
- 企业(43169)
- 方法(32933)
- 数学(28443)
- 数学方法(28138)
- 农(20676)
- 中国(18855)
- 技术(17997)
- 财(16511)
- 业经(16238)
- 地方(16003)
- 学(16000)
- 环境(14154)
- 农业(13937)
- 贸(12840)
- 贸易(12830)
- 制(12710)
- 技术管理(12438)
- 易(12416)
- 和(11828)
- 理论(11794)
- 划(11530)
- 银(11189)
- 银行(11151)
- 行(10650)
- 融(10401)
- 机构
- 学院(248027)
- 大学(247342)
- 济(101309)
- 经济(99182)
- 管理(96502)
- 研究(84098)
- 理学(83084)
- 理学院(82138)
- 管理学(80692)
- 管理学院(80230)
- 中国(63067)
- 科学(53932)
- 京(52678)
- 农(45152)
- 财(44374)
- 所(43085)
- 业大(39645)
- 研究所(39468)
- 中心(39275)
- 江(39148)
- 农业(35576)
- 财经(35341)
- 北京(32927)
- 范(32570)
- 师范(32209)
- 经(31953)
- 州(30846)
- 经济学(30810)
- 院(30190)
- 经济学院(27895)
- 基金
- 项目(168085)
- 科学(132367)
- 研究(121010)
- 基金(120468)
- 家(105937)
- 国家(105081)
- 科学基金(89846)
- 社会(76765)
- 社会科(72846)
- 社会科学(72826)
- 省(68651)
- 基金项目(64232)
- 自然(58184)
- 划(57065)
- 自然科(56823)
- 自然科学(56806)
- 自然科学基金(55791)
- 教育(55711)
- 资助(48193)
- 编号(48160)
- 创(39996)
- 重点(38521)
- 成果(38221)
- 发(37100)
- 创新(36584)
- 部(36150)
- 课题(34152)
- 科研(32111)
- 国家社会(31788)
- 计划(31625)
- 期刊
- 济(110217)
- 经济(110217)
- 研究(68670)
- 中国(51867)
- 学报(40694)
- 农(40109)
- 科学(37423)
- 管理(36296)
- 财(34464)
- 大学(30244)
- 学学(28388)
- 教育(27939)
- 农业(27416)
- 技术(24089)
- 融(20235)
- 金融(20235)
- 业经(18826)
- 经济研究(17283)
- 财经(16895)
- 业(16505)
- 经(14681)
- 问题(14508)
- 技术经济(14377)
- 科技(14312)
- 策(12656)
- 统计(12608)
- 版(12522)
- 资源(12377)
- 图书(11814)
- 商业(11561)
共检索到3660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祝志勇 杨凤梅 李维莉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颠覆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一切利用新技术提升生产力水平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领域,都属于新质生产力的应用范畴。从创新生态系统角度构建新质生产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Kernel密度估计法和空间Markov链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如下:首先,新质生产力在微观层面表现为新质人才、新质生产单元和新质企业组织;在中观层面表现为新质产业部门、新质产业链、新质创新网络、新质产业集群;在宏观层面表现为国家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其次,基于新质生产力的三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的综合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测度发现,中国新质生产力总体水平较低,但呈逐年增长趋势,东部地区新质生产力水平远高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最后,利用Kernel密度估计法和空间Markov链法分析可知,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均衡问题较为凸显,空间效应也是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寅 贾翠雪 张明明 张建宇 蔡双立
依据现有系统创新分类,以2010—2019年中国31个省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数据为样本,利用因子分析构建系统双元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战略三角理论构建“资源基础—共生网络—制度环境”前因条件组态,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探究上述组态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高开发、高探索及高水平双元创新的复杂因果关系。研究发现:(1)系统高开发、高探索及高水平双元创新不存在必要条件,但共生网络包含于各简约解;(2)4种组态可实现系统高开发性创新:数字化—资源获取—共生网络、资源获取—共生网络—经济制度、资源获取—共生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数字化—共生网络—经济制度—非知识产权保护;(3)3种组态可实现系统高探索性创新:数字化—资源获取—共生网络、数字化—共生网络—经济制度—非知识产权保护、资源获取—共生网络—经济制度—知识产权保护;(4)2种组态可实现系统高水平双元创新:数字化—资源获取—共生网络和数字化—共生网络—经济制度—非知识产权保护。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寅 贾翠雪 张明明 张建宇 蔡双立
依据现有系统创新分类,以2010—2019年中国31个省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数据为样本,利用因子分析构建系统双元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战略三角理论构建“资源基础—共生网络—制度环境”前因条件组态,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探究上述组态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高开发、高探索及高水平双元创新的复杂因果关系。研究发现:(1)系统高开发、高探索及高水平双元创新不存在必要条件,但共生网络包含于各简约解;(2)4种组态可实现系统高开发性创新:数字化—资源获取—共生网络、资源获取—共生网络—经济制度、资源获取—共生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数字化—共生网络—经济制度—非知识产权保护;(3)3种组态可实现系统高探索性创新:数字化—资源获取—共生网络、数字化—共生网络—经济制度—非知识产权保护、资源获取—共生网络—经济制度—知识产权保护;(4)2种组态可实现系统高水平双元创新:数字化—资源获取—共生网络和数字化—共生网络—经济制度—非知识产权保护。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士健 张翼彤 周忠宝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阈,将高技术企业创新活动分为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两个子系统,在充分考虑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构建超效率网络DEA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9年~2016年间我国30个省份高技术企业的创新效率及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研究发现:考察期内我国高技术企业的整体创新效率和子系统创新效率均较高,且转化应用效率略高于技术研发效率,但各地区的创新效率水平存在明显差异;高技术企业传统发展格局面临重整,东部地区发展势头强劲,西部地区后发效应渐显,中部凹陷问题依然严重;一些资源大省、传统产业强省发展不足,而部分西部省区开始崛起。耦合协调分析表明,不同地区高技术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发展水平不同,其中北京、广东、上海等地协调度较高,四川、湖北等地基本协调,内蒙古、青海等则存在系统失调问题。我国创新系统失衡问题将长期存在,但预计四川、贵州、陕西、重庆等地将有明显改善。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胡曙虹 黄丽 杜德斌
该文首先总结了三螺旋理论中大学、企业、政府三类创新主体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借鉴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解析各创新主体和要素的特征以及创新环境的重要性。进而以硅谷为例,从实践上深入探究这一独特、高效且持续引领创新发展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建构过程和机理。研究认为硅谷创新体系的形成是各种创新主体、要素与创新环境良性互动的结果,其中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引擎"企业、奋发有为的政府是硅谷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密集的风险投资、大量的专业性服务机构、各种行业协会和非正式社交网络为重要的支撑要素并催化各类创新活动的产生,完善的创新基础设施和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孕育了硅谷持续创新的土壤。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王方方 涂先青 杨智晨 胡星楠
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客观存在性、动态发展性和价值创造功能,本文从生产力的先进性、发展潜力和实现水平3个维度构建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CRITIC-熵权法测算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标准差椭圆与重心迁移模型、Markov链分析等方法刻画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各地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持续提高,但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先缩小(2012—2016年)后扩大(2016—2021年),地区差异及其变化主要来源于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三大区域间的差异,东部与西部最大,东部与中部次之,中部与西部最小;区域内各省份间的差异,东部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新质生产力空间分布重心位于河南省内,并先向西(2012—2017年)后向南(2017—2022年)移动;新质生产力在空间上趋于集中分布(标准差椭圆面积减小);各省份新质生产力的相对发展水平较为稳定,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和“俱乐部收敛”趋势;地区新质生产力相对发展水平的变化受到邻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各地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地区间的相互影响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空间格局的演进。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吴洁 彭晓芳 盛永祥 刘鹏 施琴芬
基于共生理论,探讨专利创新生态系统主从视角下三主体的共生关系问题,构建三主体共生演化Lotka-Volterra模型,以新能源汽车的专利数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共生作用系数不同取值组合下三主体专利增长的演化规律,揭示三主体在专利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互惠共生的关系下高校的引入显著推动两企业的专利增长;偏利共生的关系下高校更能快速推动核心企业的专利增长,间接带动卫星企业的发展;寄生共生的关系下卫星企业抑制主体间的专利增长。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永凯 韩梦怡
创新生态系统是城市和区域创新活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它是一个由创新主体、创新组织和创新环境等要素组成的动态性开放系统,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是创新生态系统的子系统。根据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提出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是城市的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及创新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构成的有机整体,并基于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等子系统,构建城市创新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对北京和上海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北京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整体上具有优势。北京创新资源比较丰富,拥有大量的高等学校及科研机构,技术环境和服务环境较为优良,拥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技术交易市场更为活跃,科技创新基础服务设施相对完善,创新服务机制更加优质,但创新市场机制不完善,法制建设有待健全,市场开放程度不高;上海集聚了更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其市场环境、生态环境及法制环境更为完善,更加注重市场化建设,吸引外商投资能力较强,但服务环境和技术环境相对欠佳,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技术交易市场及科技创新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亟待完善。
关键词:
创新生态系统 北京 上海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徐君 任腾飞 戈兴成 贾倩
为探索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新思路,从生态学视角考察资源型城市的创新生态系统。从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创新资源、创新环境4个层面明确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驱动因子,构建基于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室(DEMATEL)方法的关键驱动因子识别模型;分析各驱动因子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并类比资源型城市的演化过程,将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划分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分化期4个阶段,分析每个阶段内关键驱动因子和集聚机制、扩散机制的作用机理,揭示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实现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资金对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大,企业容易受到其他驱动因子的影响,创新体制及政策对其他驱动因子的影响度最大,企业和技术创新的中心度最大;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随着演化状态的提升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创新资源的集聚和扩散是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基础。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戈兴成 季璐
促进数字经济产业与创新生态系统深度耦合、实现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数字经济产业和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分析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和演化阶段,研究表明: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数字经济产业聚集、数字经济产业群落、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和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之后,按照“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更新期”的演化路径,由低级化向高级化不断演化,维持着系统的稳定。因此,应通过加强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系统主体结构以及构建系统发展政策体系等推动数字经济创新生态系统有序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芳 饶德坤 游静 何晓敏
结合"创新3.0",基于技术、市场和社会生态位构造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框架;采用生物进化理论描述各生态位影响变量之间的关系,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模型,并通过8家新材料上市公司的演化来验证模型的适用性。演化仿真结果表明:技术生态位与企业发展并非线性相关,企业应根据政策和市场情况确定合适的研发费用率;市场生态位与企业发展正向相关,但对以研发费用率为代表的技术生态位影响不大;社会生态位与企业发展正向相关,但受限于市场和技术生态位,在其到达一定程度后对企业发展影响较小。
关键词: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生物进化 演化分析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孔维龙 王兴邦 周家和 张正峰
研究目的:从供地结构、价格和方式三维视角明晰土地供应行为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经验证据。研究方法: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全国层面上,供地结构的工业用地偏向和供地方式的市场化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正向影响,供地价格的扭曲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负向影响,上述影响均存在时间滞后特征。(2)区域层面上,东部地区供地方式的影响不显著,供地结构的影响与全国层面相反,即工业用地供应偏向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抑制作用。中西部地区土地供应行为三个维度的影响均与全国层面一致,但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影响效应更大,时间滞后性更强。(3)门槛效应上,土地供应行为对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特征,且在供地结构维度尤为凸显。随着经济发展水平跨过第二门槛值,工业用地供应偏向所发挥的影响由正转负。研究结论:应通过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因地制宜优化土地供应结构,减轻土地价格扭曲以及推进制度联动改革来发挥土地要素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海刚 茹少峰 张鹏
高校科研人员是科技创新成果产出的重要来源之一,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路径。文章以高校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基础绩效、成果转化绩效和创新绩效3个维度构建了高校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测度指标体系,基于统计和调研数据,应用灰色综合评价法测度了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结果显示,高校科研人员基础绩效表现良好,表现出较强的原创能力;而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水平较低,创新应用不足。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荆玲玲 黄慧丽
区域创新能力是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要素,识别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子、挖掘区域创新能力联动机制是加速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运用动态QCA分析方法,在构建“数字创新主体—数字创新平台—数字创新生态环境”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从时空双维视角综合分析2017-2021年我国内地31个省市面板数据,探索驱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和数字治理环境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中发挥重要核心作用。其中,高水平区域创新能力组态有“4条路径,可归纳为创新主体+创新平台”驱动型、“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创新环境”驱动型、“创新环境”驱动型3种模式;低水平区域创新能力组态路径有8条,可归纳为“创新主体+创新环境”限制型、“创新环境”限制型、“创新主体+创新平台”限制型3种模式;在时间维度上,4条高水平组态路径均在2020年呈现一致性下降趋势;在空间维度上,区域创新能力呈现出明显的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现象。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董铠军 杨茂喜
严格说来,创新系统和创新生态系统均未形成完善成熟的理论架构,但已具有各自明显的研究范式特征。从理论源起开始,通过对二者在概念、分类、结构与机制等方面比较,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得以深入澄清。而对其研究方法和未来走向的进一步探讨,更加深了对二者的辨析。
关键词:
创新系统 创新生态系统 范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