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57)
- 2023(6769)
- 2022(5325)
- 2021(4487)
- 2020(3407)
- 2019(7435)
- 2018(6880)
- 2017(12408)
- 2016(7040)
- 2015(7737)
- 2014(7051)
- 2013(6861)
- 2012(6119)
- 2011(5390)
- 2010(5467)
- 2009(5163)
- 2008(5044)
- 2007(4721)
- 2006(4121)
- 2005(3607)
- 学科
- 济(27152)
- 业(27140)
- 经济(27134)
- 管理(25049)
- 企(20935)
- 企业(20935)
- 中国(12179)
- 技术(11467)
- 方法(10882)
- 农(9806)
- 数学(9121)
- 数学方法(9044)
- 技术管理(8884)
- 业经(8024)
- 农业(7589)
- 财(6437)
- 劳(6230)
- 劳动(6212)
- 地方(5699)
- 贸(5330)
- 贸易(5318)
- 易(5182)
- 理论(5066)
- 制(4928)
- 产业(4674)
- 划(4589)
- 学(4434)
- 银(4409)
- 教育(4395)
- 银行(4395)
- 机构
- 学院(96852)
- 大学(95543)
- 济(44122)
- 经济(43440)
- 管理(38852)
- 理学(33769)
- 理学院(33440)
- 管理学(32994)
- 研究(32918)
- 管理学院(32803)
- 中国(24120)
- 京(19803)
- 科学(18689)
- 财(18210)
- 所(15656)
- 农(15563)
- 江(15087)
- 财经(14642)
- 中心(14588)
- 经济学(14401)
- 研究所(14207)
- 业大(13925)
- 经(13421)
- 经济学院(12948)
- 范(12502)
- 师范(12401)
- 院(12369)
- 北京(12158)
- 农业(12071)
- 州(11621)
- 基金
- 项目(67714)
- 科学(55126)
- 研究(51187)
- 基金(49236)
- 家(43202)
- 国家(42817)
- 科学基金(37523)
- 社会(35135)
- 社会科(33471)
- 社会科学(33466)
- 省(27427)
- 基金项目(25345)
- 教育(23414)
- 划(22367)
- 自然(22322)
- 自然科(21892)
- 自然科学(21886)
- 自然科学基金(21498)
- 编号(19621)
- 资助(18854)
- 创(17399)
- 创新(16407)
- 国家社会(15550)
- 发(15536)
- 重点(15344)
- 成果(15236)
- 部(14619)
- 课题(14321)
- 制(13652)
- 业(13177)
共检索到1467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敏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能够推动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提升,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驱动力。文章采用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基准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推动共同富裕,在经过内生性检验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可通过提升劳动力就业质量间接赋能共同富裕。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在地形区Ⅰ和数字经济发达地区,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更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江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能够为共同富裕注入新动能。文章基于2011—2022年我国27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多种计量模型实证考察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促进共同富裕。异质性分析表明,新质生产力对胡焕庸线以东地区的共同富裕影响效应更显著。由机制检验结果可知,新质生产力可通过经济内循环及经济外循环渠道间接赋能共同富裕。空间溢出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静 李国志
科技金融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模式,能够塑造发展新优势,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推进共同富裕注入新活力。基于2012—2022年全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科技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结果表明,科技金融对共同富裕及其子维度均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且此种作用在腰尾部省份与数字基础设施水平较高省份更强。分维度考察发现,市场科技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更强,且公共科技金融与市场科技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协同效应。空间检验显示,科技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机制检验表明,科技金融可通过加速新质生产力培育,间接促进共同富裕。对此,有关部门应从提升科技金融专业水平,推进新质生产力加速涌现等方面着手,助力共同富裕取得新进展。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静 李国志
科技金融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模式,能够塑造发展新优势,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推进共同富裕注入新活力。基于2012—2022年全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科技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结果表明,科技金融对共同富裕及其子维度均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且此种作用在腰尾部省份与数字基础设施水平较高省份更强。分维度考察发现,市场科技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更强,且公共科技金融与市场科技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协同效应。空间检验显示,科技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机制检验表明,科技金融可通过加速新质生产力培育,间接促进共同富裕。对此,有关部门应从提升科技金融专业水平,推进新质生产力加速涌现等方面着手,助力共同富裕取得新进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聂贤波
将数字经济创新纳入共同富裕分析框架,选取2012—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创新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创新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该影响效应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平地区更强。机制检验表明,劳动力非农就业是数字经济创新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渠道。鉴于此,应以创新驱动为牵引,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以非农就业为渠道,助力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因地制宜,实现数字经济统筹协调,以期更好释放数字经济创新红利,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取得新成效。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聂贤波
将数字经济创新纳入共同富裕分析框架,选取2012—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创新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创新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该影响效应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平地区更强。机制检验表明,劳动力非农就业是数字经济创新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渠道。鉴于此,应以创新驱动为牵引,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以非农就业为渠道,助力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因地制宜,实现数字经济统筹协调,以期更好释放数字经济创新红利,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取得新成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怀月
新质生产力作为引领市场经济变革的关键引擎,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从理论视角系统梳理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调节效应,并选取中国31个省份2005—2022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提升新质生产力水平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该结果在经过增加关键变量、剔除特殊样本与处理内生性问题之后仍然成立。调节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新质生产力与共同富裕之间发挥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且此调节效应在东部地区及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更明显。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高小涵 王立娟
本文立足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视角,在系统梳理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理论基础上,利用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展开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可显著推动共同富裕,该结论经过诸多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作用机制分析发现,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是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重要中介渠道;异质性分析表明,在高科技创新水平地区和东部地区,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更强。根植于此,提出应强化数字赋能,提升数字新质生产力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施差异战略,加快缩小区域经济差距。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桂花 李旭东
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是内含对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规定的系统性思想,按劳分配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分配方式,但这一系统思想在现实中表现为生产端、分配端、交换端和消费端的“系统悖论”。按劳分配与共同富裕的理论兼容性与实践契合性应从描述性、规范性和系统性三重视野观照:现行两套分配体系边界的逐渐消融要求重新审视通往共富之路;按劳分配内蕴的革命性精神是当下推动共同富裕的根本精神;新质生产力发展下生产物化趋势与消费人化本性间的张力造成的“劳动”分配标准的弱化呼唤“新质”的分配标准。新质生产力的“颠覆性”影响要求对未来社会分配方式进行初步构建:在新质生产力的解放初期实行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新质生产力深入发展阶段实行按“所有权”分配;在新质生产力的高度发达阶段实行按“需”分配。
关键词:
按劳分配 新质生产力 共同富裕 分配方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文婕 康玉梅
文章基于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2011—2022年的统计数据,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新质生产力、产业结构升级对共同富裕的影响,进一步应用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检验其影响机制。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产业结构升级对共同富裕有显著正向影响;在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中,产业结构升级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技术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交互项对共同富裕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交互项对共同富裕发挥负向调节作用。为此,应当全力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强化新质生产力嵌入深度;优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环境;强化技术创新的正效应,防止贫富差距扩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炳序 孙春伟
文章基于2010—202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种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数字金融与共同富裕间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数字金融可以显著促进共同富裕,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城市最强。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可通过推动劳动力统一大市场建设来促进共同富裕。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字金融与共同富裕间存在城乡劳动力统一大市场和区域劳动力统一大市场的单一门槛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彰
文章以2011—2022年作为考察区间,选取中国2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能显著推进共同富裕。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及大规模城市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更强;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农业产业链延伸助推共同富裕,农业产业链延伸在数字新质生产力与共同富裕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门槛回归结果表明,在全国及东部地区,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呈现边际效益递增的非线性动态影响;而在中部地区及西部地区,则呈现正向“N”型非线性影响。
关键词:
共同富裕 数字新质生产力 农业产业链延伸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明圆
选取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共同富裕的影响及乡村产业振兴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可显著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新质生产力可通过提高乡村产业振兴水平正向影响农民共同富裕;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和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地区的影响更加显著。基于此,提出坚持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乡村产业振兴水平;合理规划农村资源,探索农业差异化发展路径,以期为加快农民共同富裕提供助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明圆
选取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共同富裕的影响及乡村产业振兴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可显著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新质生产力可通过提高乡村产业振兴水平正向影响农民共同富裕;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和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地区的影响更加显著。基于此,提出坚持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乡村产业振兴水平;合理规划农村资源,探索农业差异化发展路径,以期为加快农民共同富裕提供助力。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杨秋菊 王文福
数字普惠金融具有科技性、政策性、靶向性等特点,有助于拓宽金融服务边界,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城乡共同富裕具有至关重要作用。基于2010—2022年我国31个省份(未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促进城乡共同富裕,且该结论在通过替换核心解释变量、改变样本范围、更换回归方式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数字普惠金融可通过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城乡共同富裕;随着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呈现J字形特征;与农业现代化水平低的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相比,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在农业现代化水平高的地区和非粮食主产区更强。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新质生产力均构成城乡共同富裕的格兰杰原因;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数字普惠金融不仅能够促进本地城乡共同富裕,而且可以带动邻近地区城乡共同富裕。因此,应大力提升涉农金融服务质效,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着力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为扎实推进城乡共同富裕注入蓬勃动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