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71)
- 2023(14135)
- 2022(11717)
- 2021(10777)
- 2020(8997)
- 2019(19809)
- 2018(19714)
- 2017(37187)
- 2016(20663)
- 2015(22742)
- 2014(21789)
- 2013(21310)
- 2012(19340)
- 2011(17087)
- 2010(17153)
- 2009(16075)
- 2008(16031)
- 2007(14607)
- 2006(13013)
- 2005(11318)
- 学科
- 业(90990)
- 济(81601)
- 经济(81499)
- 企(73173)
- 企业(73173)
- 管理(66990)
- 农(47110)
- 方法(32908)
- 农业(31412)
- 业经(30990)
- 财(25352)
- 数学(24984)
- 数学方法(24799)
- 中国(21735)
- 技术(20101)
- 务(18505)
- 财务(18498)
- 财务管理(18483)
- 制(17583)
- 企业财务(17463)
- 理论(15848)
- 地方(15740)
- 贸(15622)
- 贸易(15614)
- 策(15414)
- 易(15188)
- 划(14472)
- 体(14400)
- 和(13442)
- 技术管理(12930)
- 机构
- 学院(288580)
- 大学(276966)
- 济(119256)
- 经济(117061)
- 管理(113586)
- 理学(98410)
- 理学院(97417)
- 管理学(96083)
- 管理学院(95563)
- 研究(91924)
- 中国(72379)
- 农(69790)
- 科学(57571)
- 京(57310)
- 农业(54143)
- 财(51491)
- 业大(51212)
- 所(46744)
- 江(45604)
- 中心(43126)
- 研究所(42437)
- 财经(41187)
- 经(37484)
- 州(35475)
- 经济学(35025)
- 北京(34640)
- 范(34400)
- 农业大学(34142)
- 师范(33970)
- 经济管理(33331)
- 基金
- 项目(194523)
- 科学(153557)
- 研究(141649)
- 基金(140185)
- 家(123313)
- 国家(122026)
- 科学基金(105317)
- 社会(91806)
- 社会科(86647)
- 社会科学(86624)
- 省(80702)
- 基金项目(75722)
- 自然(68081)
- 自然科(66566)
- 自然科学(66545)
- 自然科学基金(65431)
- 划(65218)
- 教育(63396)
- 编号(57410)
- 资助(54353)
- 创(45586)
- 业(44868)
- 发(43396)
- 成果(43327)
- 重点(43236)
- 创新(41894)
- 部(41812)
- 课题(39068)
- 国家社会(37761)
- 农(37606)
- 期刊
- 济(139407)
- 经济(139407)
- 研究(77731)
- 农(71293)
- 中国(61063)
- 农业(48285)
- 学报(47282)
- 科学(44025)
- 管理(43343)
- 财(41829)
- 大学(36188)
- 学学(34811)
- 业经(30807)
- 教育(27952)
- 技术(26278)
- 融(26273)
- 金融(26273)
- 业(26213)
- 财经(20157)
- 经济研究(19976)
- 问题(19188)
- 经(17494)
- 技术经济(16302)
- 版(15959)
- 科技(15023)
- 世界(14711)
- 农村(14594)
- 村(14594)
- 现代(14172)
- 农业经济(14129)
共检索到4269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米巧 杜逍颖 贾娟娟
本文以棉花生产为例,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角度出发,选取了2005—2021年中国22个棉花主产省份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从业人员比例及农业人力资本存量对棉花生产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整体来说,农业劳动力从业人员比例和农业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能够促进棉花总产量增加,而现阶段的土地流向不利于棉花总产量的提高。(2)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棉花主产区来看,无论是增加两个区域的农业人力资本存量和农业劳动力比例、还是提高土地流转率都将提升棉花总产量。(3)西北内陆地区在制定增加棉花总产量的政策时,需同时考虑现阶段低技能农业劳动力过剩及土地流向问题。根据以上结论,建议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提高新型经营主体承包率,降低撂荒可能性,并加强西北内陆地区农业劳动力技能培训,提升新质农业劳动力水平,解决低技能劳动力过剩问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玛兰 李晓云
文章采用1981—2015年的省域面板数据,在分析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变动趋势的基础上,利用线性混合模型探究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与1981年相比,2015年中国省域粮食作物、棉花种植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蔬菜、油料种植比例整体呈增长趋势;大豆种植比例在大多数省份呈下降趋势,少数省份呈上升趋势;在粮食作物内部,小麦种植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玉米则呈增长趋势,水稻种植比例在部分省份呈下降趋势。②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省际差异性。农业劳动力转移会促进大宗粮食作物种植比例的增加,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发达地区及大型农产品集散区的经济作物(蔬菜)种植比例增加。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有利于促进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的增加,尤其是蔬菜种植比例,但不利于传统粮棉作物种植比例的增加,尤其是棉花种植比例。③除此之外,工业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率、人均耕地面积、农业补贴、化肥、灾害率均对作物种植比例的形成及变动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志海 麦尔旦·吐尔孙 王雅鹏
基于劳动力转移模式分化以及不同农作物机械化程度存在差异的事实,将劳动力转移分为本地转移和异地转移,利用江汉平原农户调查数据和DEA-TobiT方法,实证检验不同模式劳动力转移对农户水稻和棉花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模式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且这种影响因作物不同而异。具体而言,本地转移和异地转移均对样本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作用;异地转移对样本农户棉花生产技术效率造成了显著的负向影响,而本地转移的正向影响不显著。提高农户耕地经营规模,提高生产机械化水平以及加强农业技术培训等均能有效提高农户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祥江 杨锦秀
农业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民增收并推动农村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但也带来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失问题。当转移劳动力边际生产率大于零时,转移会减少农村总产出。通过模型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社会整体产出的影响,从农业劳动力转移数量应有合理规模的视角,对四川省这一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生产大省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四川农业产出随转移数量变化呈现出分阶段特点,分析认为2004年是转折点,转移规模达到了合理水平,此后增加的转移量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建议四川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应得到合理控制,以确保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玉江,陈培安
以组群式城市淄博市为例,深入探讨了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客观分析了满负荷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性,定性与定量研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对乡村劳动力所产生的排斥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成德宁 杨敏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劳动力不断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农业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基于2003-2012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方法测算了我国农业劳动力结构转变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结构变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其中,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受教育程度提高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产生了正向影响;而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并没有降低非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但对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产生了负面影响。针对农业劳动力的新变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陆岐楠 张崇尚 仇焕广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可能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冲击,农业生产环节外包被认为是实现资本对劳动力替代的现实路径。关于老龄化是否会增加外包需求,已有研究尚未达成共识,并且存在一个重要的不足之处:没有考虑到兼业化的非农劳动力协助农业生产的作用,非农劳动力协助农业生产往往与老龄化存在正相关关系,这导致老龄化对于外包影响的估计结果存在显著偏误。本文引入非农劳动力是否住家这一重要变量,剥离出非农劳动力协助农业生产的作用,仅评估老龄化对于外包的边际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老龄化对外包的影响在不同的环节存在差异,在低劳动强度环节,老龄
关键词:
农业劳动力 老龄化 兼业化 生产环节外包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陆岐楠 张崇尚 仇焕广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可能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冲击,农业生产环节外包被认为是实现资本对劳动力替代的现实路径。关于老龄化是否会增加外包需求,已有研究尚未达成共识,并且存在一个重要的不足之处:没有考虑到兼业化的非农劳动力协助农业生产的作用,非农劳动力协助农业生产往往与老龄化存在正相关关系,这导致老龄化对于外包影响的估计结果存在显著偏误。本文引入非农劳动力是否住家这一重要变量,剥离出非农劳动力协助农业生产的作用,仅评估老龄化对于外包的边际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老龄化对外包的影响在不同的环节存在差异,在低劳动强度环节,老龄化非但不会增加外包,反而显著降低了外包概率;在高劳动强度环节恰好相反,老龄化显著增加了外包概率。此外,在农业劳动力年龄相同的条件下,相比于非农劳动力住家的家庭,非农劳动力不住家的家庭外包概率更高。
关键词:
农业劳动力 老龄化 兼业化 生产环节外包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范东君 朱有志
论文结合二元经济理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思想,运用1990—2009年的统计数据,构建了一个现代产业与传统农业存在报酬差异的两部门模型来分析农业劳动力流动机制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表明,两部门报酬差距拉大会引致大量有效农业劳动力外流,直接引起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抑制农业技术进步与推广,引起耕地抛荒增加,进而影响粮食产量增加。要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关键在于不断改善和优化农村地区的投资环境,加大对农民的投资,提升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报酬,缩小产业报酬差距,从根本上消除有效农业劳动力外流的动因。同时,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吸引部分农村劳动力返回农村发展,以解决农村有效劳动力...
关键词:
产业报酬差异 农业劳动力流动 粮食生产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范东君 朱有志
农业劳动力流动会改变农业结构和影响土地利用率,对粮食生产的效率、产量产生一定的影响。结合二元经济理论、新兴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构建一个农业劳动力流出对粮食生产影响的模型。实证分析表明,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使得大量有效农业劳动力外流,影响了农业技术进步与推广,容易出现农业耕地抛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产量。
关键词:
二元经济 农业劳动力流动 粮食生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淑雯 田旭 王善高
为厘清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与小麦生产的关系,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10年调研数据,从生产方式(机械化)和生产技术效率2个方面考察了不同地形下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促进了小麦机械要素的投入,且对丘陵山地地区的促进作用更大;此外,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平原地区小麦生产的技术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丘陵与山地地区小麦生产的技术效率则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为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提高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应结合不同地区地形地貌的特点,进一步提高机械对劳动的替代程度以及机械作业效率,加大农业机械的创新和研发力度,同时创建农机跨区作业市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淑红 杨志海
本文利用1991—2016年27个省(区)的粮食生产投入产出数据,在运用单元调查评估法测算各省份粮食生产污染排放量的基础上,采用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与方向性距离函数测度了各省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全国大部分省份的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样本期内呈现出逐步增长的趋势,但仍处于一种低效率状态;此外,不同省份之间的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状况差异也较大,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表现状况整体优于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2)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与我国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之间呈现出显著的"U型"关系,即伴随着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先降后增的趋势,并且这种关系在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均较为稳定。3)工资性收入比重以及受灾率的增高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均具有负向影响,而财政支农力度的提高则能够显著促进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范东君 朱有志
农业劳动力外流会改变农业结构和影响土地利用率,对粮食生产的效率、产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基于二元经济理论、新兴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构建一个农业劳动力流出对粮食生产影响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使得大量有效农业劳动力外流,影响了农业技术进步与推广,容易出现农业耕地抛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产量。
关键词:
二元经济 农业劳动力 外流 粮食生产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魏佳朔 高鸣
基于2009-2020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调查数据,本文运用结合工具变量法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内生转换模型,实证检验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小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减缓了小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且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这一负面影响将会扩大。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是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降低了小麦种植户采用新型技术的概率,减缓了技术进步。进一步分析表明,农业教育或培训、养老金收入、农村集体开展的农业技术推广、产前和产中环节的社会化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以上负面影响。为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本文建议构建适应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形势的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基本养老金收入标准,着力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健 李谷成 李欠男
基于1998—2014年7种主要农作物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农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成本每上涨1倍,稻谷、小麦播种面积比例分别降低8.1%和8.0%,玉米、蔬菜、油料播种面积比例分别提高8.0%、6.3%和2.3%;农机对劳动力的替代提升了玉米和稻谷等易于机械种植品种的播种比例,农机总动力每增加1%,玉米和稻谷播种面积比例分别提高0.34%和0.17%;地区非农经济比例通过对农作物的产品替代来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其对蔬菜等高附加值经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