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64)
2023(4305)
2022(3721)
2021(3801)
2020(3105)
2019(7386)
2018(7517)
2017(13137)
2016(7840)
2015(8684)
2014(8904)
2013(8229)
2012(7977)
2011(7277)
2010(7789)
2009(7368)
2008(7804)
2007(6985)
2006(6622)
2005(6148)
作者
(22850)
(19297)
(19165)
(18522)
(12484)
(9325)
(8726)
(7463)
(7371)
(7183)
(6829)
(6777)
(6382)
(6333)
(6290)
(5844)
(5827)
(5722)
(5611)
(5577)
(5212)
(4848)
(4814)
(4524)
(4495)
(4383)
(4378)
(4256)
(4067)
(3993)
学科
(25494)
经济(25436)
管理(18377)
(17043)
(13923)
企业(13923)
(9588)
(9268)
方法(8835)
中国(8352)
(8278)
(7578)
理论(7304)
(7285)
数学(6862)
数学方法(6564)
业经(6479)
教学(6402)
教育(6392)
农业(6079)
体制(5973)
(5622)
银行(5603)
(5550)
金融(5549)
(5425)
地方(4614)
(4247)
(4180)
(4134)
机构
大学(112110)
学院(109881)
研究(43325)
(37917)
经济(36905)
管理(34314)
中国(31911)
理学(28437)
科学(28093)
理学院(27961)
管理学(27015)
管理学院(26809)
(25507)
(23789)
(21553)
研究所(21509)
(21219)
(19565)
师范(19358)
(19121)
中心(18681)
农业(16779)
北京(16580)
业大(16431)
师范大学(15841)
财经(15408)
(15076)
教育(15055)
(14873)
技术(14192)
基金
项目(66132)
科学(50377)
研究(49393)
基金(45355)
(40664)
国家(40250)
科学基金(32667)
社会(28300)
社会科(26435)
社会科学(26424)
(25872)
教育(25439)
基金项目(23098)
(22577)
编号(21221)
自然(20966)
自然科(20481)
自然科学(20470)
成果(20104)
自然科学基金(20091)
资助(18981)
课题(16312)
重点(15836)
(14649)
(13847)
(13654)
(13379)
(12968)
大学(12841)
教育部(12420)
期刊
(50792)
经济(50792)
研究(37665)
中国(29972)
教育(25335)
学报(21378)
(20964)
科学(18636)
(16913)
大学(16332)
学学(14876)
管理(14428)
农业(13675)
(11362)
金融(11362)
技术(10755)
财经(8257)
(7216)
(7138)
经济研究(7090)
业经(7054)
(6993)
职业(6666)
问题(6262)
图书(6086)
业大(5949)
(5595)
论坛(5595)
(5303)
世界(5145)
共检索到1848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良  刘茜  
新课程改革的思维方式中不乏简单性思维的倾向,主要表现为机械线性思维、二元对立思维以及还原论思维。走出简单性思维的困顿,应走向课程改革的复杂性逻辑,即强调课程改革的非线性品质、两重性逻辑以及关系思维的旨趣。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郝德永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整体的、复杂的、系统的基础教育建设工程,尤其是受制于文化心理积淀不足、教师准备不足等方面因素,新课程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速战速决的。新课程改革所赋予基础教育的新思路、新使命、新方法的实现,以及可能带来的基础教育的新局面与新范式的形成,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才能完成。新课程改革的路径在于明确课程与教学认识论的当代视野、立场与逻辑,建立恰切的课程改革方法论和建立“研究与发展”型教师队伍。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折祎  
阿拔斯一世即位初期,国家经济凋敝,王权衰弱,社会动荡,领土被周边国家蚕食。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他审时度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内加强王权,迁都伊斯法罕,组建新军,扶持什叶派,重视经济发展;对外收复失地,加强贸易往来。阿拔斯一世推行的全面改革,不仅对萨法维王朝和伊朗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实现了伊朗的民族复兴和国家统一。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刘学东  
斯坦福大学分别在2012年和2013对通识教育进行改革,并于2013年秋季学期实行新的通识教育方案,包括思维与行为方法、有效思考、写作与语言等四类必修课。本研究对2011-2013年通识教育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发现,在改革的过程中,斯坦福大学始终秉持通识教育理念,不断深化对通识教育内涵的认识,基于不同的通识教育哲学观建构了个性化的课程体系。新的通识教育方案实现了从学科到能力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有效表达能力。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阎亚军  王月芬  
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学生观,在现实实施中存在着一定的悖论与偏差。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在实践中经常演变为学生无约束地极度膨胀自己所谓的个性,进而滑向极端的自由;而教师则因为种种理念、理论、舆论的限制,无意识或有意识地成了学生无限自由发展的"推波助澜"者。我们应冷静反思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科学、客观地认识学生,不能将学生过于理想化。否则,各种所谓的先进教育观念或理论将成为教师的"镣铐",最终阻碍教育的发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斌辉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时代的需要,但在现实中它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博弈论角度来看,由于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背离,课程改革呈现出一种"囚徒困境"的博弈。要走出这种困境,必须提高各博弈主体的理性水平,建立选择性激励制度。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段作章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评价改革遭遇难以自拔的困境:呈愈演愈烈之势的应试教育,评价目标的多元性与考试功能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课程评价改革目标的理想化与现实教育条件相脱离等等,致使课程评价改革层层衰减,改革方案难以贯彻落实到实处。要使课程评价改革走出困境,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正确认识并积极采取措施遏制应试教育的泛滥,为学校推进课程评价改革“减压”“松绑”;进一步推进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发挥考试对课程评价改革的导向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主体作用,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邓友超  
良好的教师思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实效的关键,但实际情况是不少教师思维出现了失衡,如观念维持与更新上的失衡、看待教育手段与教育目的上的失衡、由不思考引起的失衡等。缩小这种反差的方式有二:一是内化别人的思想,二是生成自己的思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国政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现代工业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第一个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这是西藏经济体制转轨的探索时期;第二个阶段是从90年代中期起直到现在,这是市场经济体制在西藏确立的时期。如果说西藏现代工业在第一个阶段主要表现为困顿和摸索,那么在第二个阶段则表现为转型与发展。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增强西藏现代工业的自我发展能力,走出符合西藏特点的发展道路是西藏现代工业发展的关键。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谢鸣敏  
图书馆规章制度是建立和维持图书馆的正常秩序、保证图书馆功能正常发挥的必要手段。但由于其自身存在的某些局限性,造成了执行过程中的种种尴尬与困顿,文章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剖析来说明存在的问题,旨在引起同行们的重视。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艳玲  
教师角色转型是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新课程倡导课程实施由"忠实取向"向"创生取向"的转变,蕴含了教师形象从"忠实执行者"向"反思性实践者"的转变。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课程角色是对课程与教师的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对教师价值的重新发现。那种认为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的角色转型是"把改革的成败推加在教师身上"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丁念金  
中国21世纪的新课程改革遭遇到文化困境,其中深层困境是利益文化的多方面阻碍。素质文化方略有助于突破新课程改革困境,而且素质文化方略是切实可行的。具体而言可以从三大层面来展开素质文化方略:强化素质文化的基本精神、创造素质文化的美好形式、营造素质文化的积极情境。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仲建维  
所谓"国情派"认为新课程改革是以西方理论和话语为平台,来构建中国课程改革的思想和话语框架,并以此指导中国的学校课程和教学实践。在对此加以否定的同时,"国情派"为课程改革确定了三个方向来寻求理论基础:重新回到凯洛夫教育学主线、回归文化传统寻找课程教学理论资源和扎根现实教育国情。但回到凯洛夫教育学主线是走不通的僵路,回归传统和扎根实践却又非所谓"国情派"所独倡,而是教育学人共同标举的永恒课题,不过这两个方向,并不能否定学习和借鉴西方课程教学理论这一教育主潮。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冯翠典  
美国国家研究协会提出了三维性科学学习的概念,这个概念体现了美国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学习的理念。如何评价三维性科学学习是重要的问题。对于如何在课堂情境中进行评价三维性科学学习,美国国家研究协会提出的思路是:从新的课程标准中的表现期望开始,明确课堂评价实施的目的,设计多重成分的多样性任务,然后实施体现三维性学习的教学,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描述性的解释和及时的反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