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33)
- 2023(16345)
- 2022(14126)
- 2021(13379)
- 2020(11052)
- 2019(25345)
- 2018(25266)
- 2017(48365)
- 2016(26173)
- 2015(29506)
- 2014(29461)
- 2013(28671)
- 2012(26061)
- 2011(23393)
- 2010(23281)
- 2009(21070)
- 2008(20221)
- 2007(17873)
- 2006(15443)
- 2005(12954)
- 学科
- 济(103847)
- 经济(103650)
- 业(74337)
- 管理(68683)
- 企(53419)
- 企业(53419)
- 农(51418)
- 方法(46795)
- 数学(40184)
- 数学方法(39587)
- 农业(34185)
- 业经(28135)
- 中国(26163)
- 财(24117)
- 学(23403)
- 地方(20758)
- 理论(18502)
- 制(18189)
- 贸(16877)
- 贸易(16870)
- 易(16408)
- 和(16133)
- 技术(16095)
- 环境(15224)
- 发(14894)
- 务(14752)
- 财务(14681)
- 财务管理(14649)
- 教育(14374)
- 策(14248)
- 机构
- 学院(364782)
- 大学(361915)
- 管理(144445)
- 济(141034)
- 经济(137958)
- 理学(126564)
- 理学院(125195)
- 管理学(122818)
- 管理学院(122160)
- 研究(118051)
- 中国(85318)
- 农(75584)
- 科学(75302)
- 京(75058)
- 财(61188)
- 业大(60790)
- 所(58163)
- 农业(58160)
- 中心(55295)
- 研究所(53412)
- 江(52279)
- 范(51489)
- 师范(51037)
- 财经(49945)
- 北京(46285)
- 经(45750)
- 州(42376)
- 院(41835)
- 经济学(41463)
- 师范大学(41012)
- 基金
- 项目(257523)
- 科学(202344)
- 研究(190785)
- 基金(185217)
- 家(161073)
- 国家(159612)
- 科学基金(137338)
- 社会(119751)
- 社会科(112520)
- 社会科学(112484)
- 省(102543)
- 基金项目(98970)
- 教育(88976)
- 自然(88838)
- 自然科(86751)
- 自然科学(86724)
- 划(85434)
- 自然科学基金(85134)
- 编号(80079)
- 资助(74683)
- 成果(64240)
- 重点(57539)
- 部(56995)
- 发(55340)
- 课题(54360)
- 创(53438)
- 创新(49761)
- 科研(49234)
- 教育部(48747)
- 国家社会(48502)
- 期刊
- 济(154264)
- 经济(154264)
- 研究(101858)
- 农(76626)
- 中国(68865)
- 学报(60538)
- 科学(54662)
- 农业(52452)
- 教育(47965)
- 管理(47925)
- 大学(46680)
- 财(45315)
- 学学(44025)
- 技术(32625)
- 业经(31150)
- 融(28081)
- 金融(28081)
- 业(24359)
- 财经(23331)
- 经济研究(21990)
- 问题(21209)
- 版(19946)
- 经(19935)
- 图书(18389)
- 科技(17884)
- 业大(17015)
- 技术经济(16617)
- 理论(16439)
- 资源(15913)
- 现代(15876)
共检索到5167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葛春 费秀芬
"日常反抗"是一种"弱者"自我保护和抗争的"武器",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对外在控制所做出的持续性、隐密性的抵制与不合作。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农村教师的"日常反抗"行为普遍存在,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新乡土社会"环境的影响、课程改革自身设计中的缺陷与实施上的偏差以及农村教师个人情感、自身特点、群体文化与课程改革存在内在的冲突等。对于农村教师的"日常反抗"行为,研究者们应当理性地看待,既要正视它的消极影响,也要看到它的正面功能。
关键词:
新课程实施 农村教师 日常反抗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寿继国
目前,以新课程培训为突破口,根据农村教师的不同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需要对现行的农村教师培训模式进行反思,通过对农村教师培训模式的构建和创新,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及整体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新课程 农村 教师培训模式 构建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纪莉萍
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生活对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乔超的《贫瘠抑或兴起:农村体育文化的社会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11月)就是一部从社会学视角审视我国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学术专著。该书共分七章。第一章导论,从农村体育文化这一问题的提出,到研究意义以及农村体育对象、体育方式进行了探究;第二章主要交代了调查点的选取与资料搜集、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思路;第三章以农村体育的主要对象为关键切入点,对农村老人的生活观作了分析,从快乐、健康观念、疾病关注度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力 黄小莲
参照美国“基于关心的变革采纳模式(CBAM)”的研究理论以及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课程实施现状,可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水平大致分为机械实施、常规化、精致加工、整合、创新五个层次,而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态势主要表现为夹杂着改革与抗拒成分的“激进主义、保守主义和中庸主义”三种倾向。新课程改革必须关注教师的态度与态势,才能促进教师与新课程同行。
关键词:
新课程实施 改革 抗拒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樊凡
本文通过对一些与"农村社会结构和特征""农村社会组织""小农化(去小农化)""农村留守人口问题""村民自治问题""乡村教育问题"等有关的文献进行"再田野化"的调查和反思性研究发现,在农村社会学研究中至少存在以下四个没有受到关注的问题:一是有些研究者常常基于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知识偏好对研究对象进行刻意的裁剪和装扮,进而出现了普遍且严重的学术割据现象;二是有的学术表述中不乏"符号暴力"面相;三是有的研究者刻意把农村社会问题话题化;四是有些文献更多展现的是研究者对农村社会的"消费"而非责任。上述问题的存在是部分学者"责任伦理"匮乏的表现。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为了促成学术责任的落实,有必要对农村社会学研究进行重新定位。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静
在我国教育工作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农村教师培训,是促进我国教育工作发展的根本。为强化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我们需要分析农村教师培训需求现状,反思农村教师培训需求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农村教育工作现状,提出农村教师培训策略,以提高我国农村教师水平,强化我国农村教育能力。
关键词:
农村教师 培训需求 义务教育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柏大鹏 程天君
乡村教师向城流动一定程度上契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也符合学校保持活力的规律,但乡村教师流动凸显出典型的“单向性上流”,致使教育本就落后的乡村雪上加霜,制约着乡村的振兴与纵深发展。基于空间社会学的视角,对两所乡村学校进行田野调查研究发现:在空间同质化下教师面临着区隔的困境,即乡村教师身处于衰落化的乡村空间、居住于城市圈的家庭空间、就职于脱嵌式的学校空间和执教于低回报的教学空间;教师向城流动是由三维空间共同催生,即城挤乡萎的物理空间、城乡趋同的精神空间、离乡进城的社会空间共同驱动乡村教师流向城区学校。为缓解乡村教师单向性向城流动问题,应摒弃空间同质化的系统性编制,采取空间融合的策略,创设城乡一体的空间正义秩序,走向城乡文化共生的空间关系,增强乡村教师的空间认同观念。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唐丽芳 吕立杰
从2001年到2004年,从国家级实验区到地市、县、镇、村级实验区,从发达省市到贫困的农村,课程改革正逐渐深入到全国各地及学校的常规教学活动。教师的态度和能力影响着文件课程向实施课程的转化。那么,在课程改革走向推广的阶段,教师如何解读和实践新课程呢?“新课程实施与实施过程评价”课题组受教育部的委托,在2004年12月对重庆、辽宁、山西、河南、江西、安徽、湖北7个省市的实验区进行了调研,共回收教师问卷1400份。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教师对新课程的感悟。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白文静 蔡燕航
詹姆斯·斯科特的农民日常反抗理论包含两个层面的论证,第一个层面是小农反抗的道义基础、标准和逻辑,即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小农具有特殊的公正感和道德感,它包含两个基本原则:"安全第一"和"互惠",忽视或破坏这两个原则,会激起小农的愤怒和反抗。第二个层面是,小农的力量和文化习惯等因素决定了小农的反抗是"日常反抗",而非大规模的革命。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隐微反抗,包括行为层面的和象征性符号层面的,有其自身逻辑和意义,并影响着日常政治的运行。斯科特的研究堪称农民研究史上的一个拐点,对当今农民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彭爱辉
教师是课程改革方案的最终实施者和使用者,教师的支持是课程改革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通过对现有理论的分析,我们以“关注为本采用模式”(CBAM)为基础,对欧美较为成熟的关注阶段问卷进行了一定的修改,调查了新课程实施中西南地区238名小学数学教师的关注阶段。研究结果表明:小学数学教师主要处于CBAM的任务关注阶段;不同教龄组的教师在关注阶段上有显著差异,而农村和城市地区的教师在关注阶段上并未呈现显著差异。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唐恒钧 李忠如
教育发展的滞后已成为制约西藏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教师是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2005年西藏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改以来,反映西藏藏族数学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研究还较为鲜见。为了解西藏藏族数学教师新课程实施的现状,笔者分析了拉萨市M中学4位藏族教师的数学课,发现在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师需要在观念、实施途径等方面加以改善,以进一步提高数学新课程的实施水平。
关键词:
藏族数学教师 新课程实施 个案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周守军 袁小鹏
农村教师的社会资本受制于集体本位与情感本位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一种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生存性资本。农村教师的社会资本在维持和改善农村教师社会地位的同时,也因为保守性和贫困性阻碍着农村教师社会地位的获得与发展。要切实提升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一方面,农村教师要丰富自身的社会资本,另一方面政府也要从改革社会结构入手,建立并完善有利于资本均衡供给的农村教师地位保障制度。
关键词:
农村教师 社会地位 社会资本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管竹笋 鲍宏礼
文章从生态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和农村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探讨了农村土地货币化的模式及其效应。研究表明农村土地货币化可分为非农用模式和农用模式,同时产生一系列效应:农业生态系统受到影响、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社区转型加速和农村社会阶层出现分化等,为此可通过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合理规划城镇化进程、加强转型期农村社区建设、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等方式推动土地货币化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农村土地货币化 模式 效应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志强 王凤芝
当前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问题。河北省首创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初步解决了这一问题,并已在全省推广。在市场经济主义泛滥的现代社会,以熟人社会邻里相助为依托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是由于农村文化和社会结构冲突下农村社区互助文化基因发挥作用的结果。这是符合我国乡土社会实际的理性选择,具有很强的文化适应性。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蒙雅
随着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政府为其新建了大批安置社区,用于安置农村转移人口。然而,这部分社区人口尽管已获得城市居民身份,但依然难以较好地融入社区。为更好更快地融入社区,农村转移人口往往希望通过教育克服当下面临的困境。故而,各相关主体还需基于教育社会学理论,分别从客观与主观视角下分析农村转移人口的社区教育需求,推进宣传工作,优化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时间与地点,完善保障体系。
关键词:
教育社会学 农村转移人口 社区教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