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47)
- 2023(4200)
- 2022(3429)
- 2021(3263)
- 2020(2650)
- 2019(5982)
- 2018(5685)
- 2017(11216)
- 2016(5568)
- 2015(6150)
- 2014(5932)
- 2013(5556)
- 2012(4972)
- 2011(4282)
- 2010(4275)
- 2009(4113)
- 2008(3887)
- 2007(3276)
- 2006(2822)
- 2005(2497)
- 学科
- 济(18808)
- 经济(18773)
- 业(17435)
- 管理(15923)
- 企(14683)
- 企业(14683)
- 方法(7178)
- 财(6621)
- 农(6434)
- 中国(6226)
- 数学(5801)
- 数学方法(5755)
- 贸(5077)
- 贸易(5074)
- 易(4996)
- 业经(4950)
- 融(4837)
- 金融(4837)
- 银(4694)
- 银行(4692)
- 制(4604)
- 行(4438)
- 农业(4280)
- 务(4155)
- 财务(4152)
- 财务管理(4140)
- 企业财务(3950)
- 技术(3322)
- 理论(3111)
- 体(3040)
- 机构
- 大学(74141)
- 学院(73246)
- 济(32818)
- 经济(32267)
- 管理(30054)
- 理学(26011)
- 理学院(25756)
- 管理学(25499)
- 管理学院(25355)
- 研究(23137)
- 中国(20804)
- 财(16393)
- 京(14729)
- 财经(13352)
- 中心(12507)
- 经(12327)
- 科学(11700)
- 经济学(10917)
- 江(10669)
- 财经大学(10316)
- 农(10279)
- 所(10180)
- 经济学院(9946)
- 范(9547)
- 师范(9490)
- 研究所(9112)
- 银(9069)
- 北京(9009)
- 商学(8850)
- 银行(8784)
- 基金
- 项目(51099)
- 科学(41859)
- 研究(40115)
- 基金(39250)
- 家(34413)
- 国家(33644)
- 科学基金(29350)
- 社会(27687)
- 社会科(26275)
- 社会科学(26267)
- 基金项目(20599)
- 省(18553)
- 教育(17968)
- 自然(17483)
- 自然科(17111)
- 自然科学(17105)
- 自然科学基金(16813)
- 划(15832)
- 编号(15819)
- 资助(14824)
- 成果(13041)
- 国家社会(12137)
- 部(12050)
- 制(11440)
- 创(11411)
- 重点(11273)
- 教育部(11029)
- 人文(10996)
- 发(10784)
- 性(10704)
共检索到1110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郭荣华 龚欣 杜美妮
本文在以往助学贷款违约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思路,对违约原因在二维空间上进行分类,提出了一个更加明晰的框架,即对(信用制度完善、信用制度缺位)×(贷款者、借款者)四种情况进行详细的阐述。文章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实际的现象和数据为依托,检验理论推导所得的结果,得出“还款方式、银行追款成本和学生违约成本是影响助学贷款偿还的主要原因”的结论,并提出了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助学贷款违约 还款能力 信用制度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美珍
本文对高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还款违约情况进行了分析,根据造成毕业生还贷违约的原因而将违约情况分为“缺乏时间观念、遗失贷款文件却不主动查询还款信息、还款能力不足、缺乏诚信意识的恶意违约以及利息调整造成违约”,并针对每种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国家助学贷款 违约 原因 对策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邹薇 陈云 陈旭
高违约问题是当前制约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发展的主要障碍。本文认为受信学生资产信用不足是该问题出现的关键原因,并通过一个最优激励模型的分析指出,向受信学生提供较高的正面激励,在受信学生资产信用相对薄弱的阶段相应调整贷款追索政策,可以较好地解决助学贷款高违约问题。
关键词:
国家助学贷款 资产信用 正面激励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廖茂忠 沈红
学生贷款违约是国家助学贷款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学生贷款违约日益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性问题。学生之所以违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参与主体可能因其立场、利益和处境的差异而对违约有其不同的观察方式与不同的理解。通过对学生贷款的参与者,即学生、高校(教师)和经办银行的深度调研发现,大学毕业生的经济收入状况、借款者的还贷意愿和社会信用环境是影响贷款违约的主要因素,而大学毕业生的经济收入水平则是最核心的因素。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宋冰 聂圣平
国家助学贷款是高等院校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推行国家助学贷款这一政策,2004年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等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在贷款政策、实施机制、风险防范等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和完善,建立了以风险补偿机制为核心的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新机制。新政策、新机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贷款风险,提高了银行为贫困生提供贷款的积极性,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春晖 王鹏辉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处于起步阶段,违约风险过高阻碍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正常运行。本文借鉴发达国家实施国家助学贷款的经验,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防范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的建议。
关键词:
国家助学贷款 违约风险 防范对策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若鹏
<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助学贷款在缓解教育不平等问题方面发挥了较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助学贷款额度进一步提高,助学贷款政策与实践进一步发展。但在助学贷款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助学贷款的违约风险也不容忽视。本文分析我国助学贷款违约现状及主要成因,借鉴了美国助学贷款违约的相关政策,并结合我国情况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于基伯 朱学义 顾冬玲
随着各类奖助学金资助力度的增大,贫困大学生申请的国家助学贷款中未用于缴纳学费和住宿费而用于其他支出的部分形成了对国家助学贷款的过度需求。助学贷款过度需求增大了助学贷款的道德风险和还款能力不足导致的违约风险。基于江苏省8所高校的贫困生调查数据分析可知,助学贷款过度需求违约风险有在校收入、认知、个性心理和诚信四个影响因素,可以采取以精准资助为目标更新高校助学贷款工作理念、建立助学贷款申请者重要收入备案制度、调整年度申请额度续放确认时间、加强经济理性教育四项措施进行国家助学贷款过度需求违约风险的管理。
关键词:
国家助学贷款 过度需求违约风险 风险管理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蔡江海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杜安国 高海燕 徐征
由于信用障碍,银行普遍不愿发放助学贷款,导致大学生获取助学贷款困难;由政策性银行发放助学贷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助学贷款难的问题,但不能从根本上控制助学贷款风险,最终形成大量坏账,由政府买单,成为一种社会成本。因此,本文提出,加强个人征信体系建设,通过构建完善的失信惩罚机制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助学贷款风险控制问题。
关键词:
助学贷款 违约率 信用风险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任辉
贷后风险难以监控是国家助学贷款发放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在发放助学贷款的同时,预测其违约率成为了关键。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规定,助学贷款的类别变化符合Markov链的状态转移规律。在搜集了足够的数据之后,可以利用Markov链进行助学贷款违约率的预测,以期帮助商业银行加强贷后风险管理。
关键词:
Markov链 助学贷款 违约率 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任辉
贷后风险难以监控是国家助学贷款发放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在发放助学贷款的同时,预测其违约率成为了关键。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规定,助学贷款的类别变化符合Markov链的状态转移规律。在搜集了足够的数据之后,可以利用Markov链进行助学贷款违约率的预测,以期帮助商业银行加强贷后风险管理。
关键词:
Markov链 助学贷款 违约率 作用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吴开俊 陈宇红
本文对广东省四所高校的国家助学贷款大学生当事人(贷款学生)开展了较大样本的问卷调查,力图揭示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的成因,开展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的控制对策研究。
关键词:
高校 国家助学贷款 风险 控制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于基伯 朱学义
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中,高校充当了业务介绍人、见证人、后期协助催还者及风险共同承担者的角色。高违约率背景下,这些角色扮演的成本及风险与高校的收益是不匹配的。通过对江苏省11所高校工作人员进行的调查发现,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越高,高校存在的教育资源被分化、财务损失、校友关系不良、学校声誉受损等担忧越强。根据博弈分析结果,高校应积极推动银行做好多期违约学生的贷后管理,给予承担贷款催还工作的辅导员相应的激励,开展智力投资算账教育活动,提升诚信教育的有效性,做好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管理。
关键词:
国家助学贷款 高违约率 博弈 风险管理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徐韶华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省衢州市金融运行出现过两次矛盾较为尖锐的贷款两难问题的争论。一次是出现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波之后的“慎贷”与“慎借”之争。另一次则是在2004年下半年以来日趋突出的“贷款难”与“难贷款”之争。两次争论均出现在宏观调控后之后,固定资产投资与金融机构贷款增速双双明显放缓之时。“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因此,认真比较分析两次争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对地方经济金融可能造成的冲击与影响,对于解决当前的贷款两难问题,促进地方经济金融的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