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19)
2023(10915)
2022(8561)
2021(8058)
2020(6135)
2019(13856)
2018(14106)
2017(24923)
2016(14353)
2015(15531)
2014(15208)
2013(13379)
2012(11587)
2011(10377)
2010(10600)
2009(9925)
2008(9389)
2007(8098)
2006(7570)
2005(6919)
作者
(33443)
(27665)
(27615)
(26694)
(17477)
(13054)
(12778)
(10843)
(10487)
(9756)
(9308)
(9294)
(8757)
(8692)
(8690)
(8592)
(8251)
(8189)
(8118)
(7921)
(7010)
(6745)
(6595)
(6505)
(6270)
(6226)
(6188)
(6185)
(5533)
(5525)
学科
(42951)
经济(42885)
管理(34029)
(30439)
(25764)
企业(25764)
中国(21037)
教育(20719)
(15356)
业经(13457)
(13440)
(13143)
方法(11953)
理论(11780)
(11036)
(10086)
(9680)
农业(9565)
数学(9275)
数学方法(9110)
教学(9103)
体制(8930)
地方(8741)
发展(8587)
(8465)
(8284)
银行(8278)
(8197)
金融(8196)
(8036)
机构
大学(176584)
学院(175511)
(65441)
经济(63930)
研究(63533)
管理(58836)
理学(50068)
理学院(49445)
管理学(48443)
管理学院(48073)
中国(42687)
(37839)
科学(34910)
(33890)
师范(33703)
(33655)
教育(32209)
(29954)
(27878)
师范大学(27500)
中心(27433)
研究所(26869)
财经(25713)
北京(24335)
(23412)
(23348)
(22932)
(21984)
技术(21830)
经济学(20908)
基金
项目(112538)
研究(94387)
科学(90909)
基金(78056)
(66287)
国家(65554)
社会(59505)
科学基金(56287)
社会科(55896)
社会科学(55882)
教育(50552)
(45094)
编号(41621)
基金项目(39532)
(39200)
成果(36991)
课题(31741)
自然(31596)
自然科(30878)
自然科学(30872)
自然科学基金(30304)
资助(29081)
(27588)
重点(27092)
(26105)
(26099)
(25486)
项目编号(25308)
规划(24876)
(24302)
期刊
(79031)
经济(79031)
研究(65739)
教育(55780)
中国(45760)
(26492)
(23194)
管理(22971)
学报(22567)
科学(21287)
大学(19284)
技术(17725)
学学(16360)
(16053)
金融(16053)
农业(15545)
职业(14631)
业经(14151)
经济研究(13341)
财经(12948)
(11419)
问题(9940)
(9580)
论坛(9580)
技术教育(9266)
职业技术(9266)
职业技术教育(9266)
(8742)
(8113)
图书(8097)
共检索到2791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姜添辉  
美国操作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对国际社会放送国际竞争力话语,以凸显教育问题作为一种危及社会前景的社会风险,并运用效能之名吹捧商业解决方案的功用。此种情境开启政策网络,使得商业、慈善、社会机构等构成混杂性科层统治方式,政府得以远离责任,但又通过设定标准与目标进行远程操控。同时,资本家得以介入教育决策,将教育服务商业化。其创新性的集体智慧被吹嘘成确保社会繁荣的万灵丹,这种社会贡献等同于实践社会的道德责任,慈善更进一步美化这些商业团体的利益行径。由此而言,效能是全球化教育改革运动的催化剂,市场逻辑是构成社会新思维的媒介,这促使许多政府运用效能、国际竞争力、创新性集体智慧与社会前景等话语,来塑造社会大众的自我知识,从而获得大众对这些话语的主动认可甚至支持。这种社会治疗学是统治艺术的实践,因为它引导他们如何思考与如何行动,这是新自由主义治理性的明显特征。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协京  
20世纪末以来的日本教育改革,一方面朝着个性化、多样化、自由化、分权化的方向发展,带有强烈的新自由主义色彩;另一方面又渗透着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教育思想。强调通过加强道德教育恢复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凝聚力,带有浓厚的新保守主义色彩。这种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教育改革,将给日本的教育带来深远的影响。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姜添辉   李子华  
新自由主义治理性的首要课题是:如何将教师转化成有担当的主体,力行自我提升以实践社会的集体责任。要达到此种目标,必须将在乎自我嵌入教师的自我知识,继而使他们以关爱自身来运作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化的策略往往仰赖道德规范的认知,才能在自我知识的深处激活在乎自我机能。由此而言,主体性化是将教师打造成道德主体的关键策略。基于此种关联性,本文以OECD的PISA为议题,阐述其国际比较如何将教学质量链接于人力资本,继而产生希望与恐惧话语,并藉此话语运作数据治理,将教师改造为可统治的主体,致力运用教学承诺来实践国家发展的集体责任。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吴合文  毛亚庆  
高等教育的存在与发展具有两种特性:理智特性和社会特性。这两种特性的演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受到不同思潮的影响。新自由主义和全球化是影响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两大主要思潮。新自由主义通过强调高等教育所传授知识的可交易性、效率性、个体性、竞争性和自由化来重塑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智特性,全球化则从时空、制度和组织三个维度影响高等教育的社会特性。应对新自由主义和全球化的挑战,需要扭转通过拥抱市场、放弃公共利益来推进高等教育的做法,但也必须抓住机遇使本国高等教育融入全球知识经济。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高益民  
本文分析了20世纪末日本教育改革中的新自由主义理念形成的基本背景,总结了该理念对教育改革措施所产生的影响,并结合日本教育界对该理念的相关讨论,对日本教育改革的新自由主义侧面做出了评价。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贺武华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新自由主义思想主导的公共教育改革运动试图通过教育市场化、教育民营化、教育分权以及父母选择权等方式建立追求效率和质量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但新自由主义取向下的公共教育改革并未取得令人信服的绩效,相反却与社会民主、公平的价值观念相背离。对公共教育的基本属性、新自由主义思想与公共教育理念的内在性冲突等问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公共教育改革不应稀释政府发展公共教育的责任,而应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公共教育改革应立足公共教育性质不变的前提,并遵从教育规律,回归教育理论立场,从而通过教育学、教育理论的视界来看待教育问题,思考本真意义上的教育变革与发展诉求。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许建康  
新自由主义的反扑是对20世纪70年代暴露的资本主义制度结构性危机的“全球治理”,但“治理”的结果反而使问题愈演愈烈。世界资本积累规律在两极出现了食利者阶层和永久失业大军对立的新变化。世界货币失去作为稳定的价值尺度的功能,世界市场也进入饱和状态,各国按实力大小分割和转嫁相对生产过剩的困境,贸易保护主义下的货币战、商品战层出不穷。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兴起及其国内外泛军事化的政策表明,他们把殖民掠夺战争作为配置世界石油战略资源的基础,以及拉美出现的政治中左化新曙光,是新自由主义全球私有化改革将终结的两个预兆。未来世界发展的正反趋势:“和平与发展”VS“战争与革命”。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西方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对英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影响●石伟平1979年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重新执政后,便开始对战后根据《1944年教育法》构建的英国教育体制进行改造,这种变革在1988年达到高潮,一套全新的改革措施随《1988年教育改革法》隆重出台...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邓远秀  
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加速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经济最明显的特征。文章认为,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既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有新自由主义作为英美官方意识形态的鼎力相助。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宣告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失败,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进行了深刻批判。在批判的基础上主张建立一种公正合理、普惠共享的、超越新自由主义式的全球化范式才是要旨所在。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宋敏  徐明春  王海祥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新自由主义的兴起,经济管理行业化成为席卷全球的浪潮,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纷纷走上行业体制改革之路,英美模式更是被封为典范。但是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拉美的教训说明,盲目的"西学东渐"并不能实现行业改革的完善,日本在20世纪80~90年代之间行业管理成效的巨大反差也证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模式也不具有普适性。西方新自由主义学者和政治家转而以治理作为新的理论工具,并以此评判中国行业体制改革的成败,国内也普遍认为实现善治的关键是形成多元共治的局面,而忽视了治理理论的新自由主义实质,所以他们无法解释中国经济发展和行业改革之间的巨大反差,由此可知中国的行业体制改革...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超颖  
"逆全球化"是当前国际社会一大热点现象,以英国脱欧公投、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贸易保护、边境俢墙、控制移民等一系列"黑天鹅"事件的爆发为标志,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关注。以美英为代表的曾经的全球化的积极倡导者如今成为"逆全球化"的积极煽动者和决策执行者,不顾国际责任与担当,试图从本国利益出发,向国家主义回归。通过"逆全球化"在经济、政治等领域的表现可以发现,"逆全球化"背后体现着新自由主义经济失衡诱发的深刻危机。新自由主义"效率"与"公平"的失衡,不仅是"逆全球化"产生的经济根源,而且显露出资本主义"自由""民主"与"人道主义的自由主义"的虚伪,也是当前欧美国家政治、文化领域出现全球化逆动的根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和平  章征涛  王一波  
快速城市化时期,我国一些大城市逐渐表现出郊区化特征。本文以城市郊区化为背景,从新自由主义的视角,分析了市场转型期间,政府分权、土地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是城市郊区化发展的基础;以转型为切入点,分析了"有中国特色"的新自由主义的政府企业性开发、竞争和再分配模式成为导致城市郊区化产生的主要动力机制;最后分析了新自由主义视角下城市郊区化所产生的空间特征和负面影响,试图从新的视角揭示中国城市郊区化更深层次根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卫东  Michael Dunford  高菠阳  
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在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共同探索国际经济治理新机制的一个平台。与此同时,以新自由主义为旗帜的经济全球化已经走到"十字路口",逆全球化的声音不绝于耳,如何推动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已成为世界性挑战。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政治精英和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将引领新型全球化道路,其中一个重要的探索方向就是包容性全球化。本文在简要剖析经济全球扩张的历程及其机制并揭示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局限性的基础上,结合"一带一路"的实践活动,提出了包容性全球化的核心内涵,包括国家应发挥好"调节者"的角色、解决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卡洛斯·阿尔伯托·托里斯  许心  
"常识"的概念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在当代社会构建霸权主义、并将霸权主义作为道德与智力领导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尽管在事实上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彻底失败,与新自由主义相关的文化政治仍然盛行于世,并在塑造现代政府和教育角色的理念中变成了新的常识。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是全球化中最突出的模式,以市场相对于政府的主导地位和放松管制的治理模式为前提,在"学术资本主义"背景下深深地影响了高校。由此带来的改革通常以促进国际竞争力为合理借口,也被称为"竞争型改革"。市场力量日益渗透到高等教育领域,围绕学术资本主义"游戏"展开的大学治理模式的重构,均显示了新自由主义对高校影响的四个主要方面,即效率与...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海祥  吴东民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新自由主义为旗帜的公共领域民营化改革已成为席卷全球的且无法抗拒的浪潮。尽管拉美等国被动的民营化实践证明:缺乏普适性的西式"休克疗法"并不能使公共事业改革走向"善治",然而随着皮埃尔.布迪厄的去世和乔姆斯基的"投降","对新自由主义的思考已经走到了尽头",在"新自由主义"蔓延的野火之中,欧美民营化的"典范"被无限制复制,甚至在中国,民营化也渐趋成为一种主流思想,反思的声音越来越微不足道,但布迪厄们的批判却警告我们:在对新自由主义民营化的"普世价值"——公民社会、自由市场、民主等主张顶礼膜拜时,更应该反思"普世价值"的普适性,重新审视新自由主义之于中国发展的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