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53)
- 2023(12425)
- 2022(10621)
- 2021(9820)
- 2020(7929)
- 2019(18501)
- 2018(18378)
- 2017(35507)
- 2016(19332)
- 2015(21671)
- 2014(21806)
- 2013(21664)
- 2012(19901)
- 2011(17910)
- 2010(17695)
- 2009(15595)
- 2008(15051)
- 2007(13154)
- 2006(11485)
- 2005(9442)
- 学科
- 济(77522)
- 经济(77441)
- 管理(57889)
- 业(49112)
- 企(40599)
- 企业(40599)
- 方法(35345)
- 数学(30621)
- 数学方法(30314)
- 中国(22953)
- 农(20020)
- 地方(18389)
- 财(18211)
- 学(17657)
- 环境(17488)
- 业经(16921)
- 和(13620)
- 农业(13496)
- 理论(13082)
- 贸(12461)
- 贸易(12455)
- 划(12301)
- 制(12051)
- 易(12031)
- 技术(11810)
- 务(11228)
- 财务(11160)
- 财务管理(11144)
- 教育(10634)
- 企业财务(10571)
- 机构
- 大学(269760)
- 学院(268006)
- 管理(109956)
- 济(104011)
- 经济(101505)
- 理学(95755)
- 理学院(94677)
- 管理学(93103)
- 管理学院(92622)
- 研究(88176)
- 中国(63720)
- 京(57941)
- 科学(55842)
- 财(46314)
- 所(42667)
- 业大(40620)
- 农(40487)
- 中心(40250)
- 研究所(39084)
- 江(38056)
- 财经(37609)
- 范(36854)
- 师范(36543)
- 北京(36397)
- 经(34312)
- 院(33061)
- 农业(31515)
- 州(31309)
- 经济学(30764)
- 师范大学(29608)
- 基金
- 项目(192067)
- 科学(151305)
- 研究(141015)
- 基金(139150)
- 家(120733)
- 国家(119762)
- 科学基金(103771)
- 社会(88456)
- 社会科(83803)
- 社会科学(83781)
- 基金项目(75338)
- 省(74974)
- 自然(67984)
- 自然科(66373)
- 自然科学(66363)
- 自然科学基金(65115)
- 教育(64200)
- 划(63230)
- 编号(57792)
- 资助(55962)
- 成果(45611)
- 重点(42568)
- 部(41902)
- 发(40906)
- 创(39599)
- 课题(39410)
- 创新(36928)
- 科研(36470)
- 教育部(36024)
- 国家社会(35928)
- 期刊
- 济(110145)
- 经济(110145)
- 研究(78612)
- 中国(49347)
- 学报(41541)
- 科学(38789)
- 管理(38659)
- 农(35906)
- 财(33143)
- 教育(31768)
- 大学(31427)
- 学学(29202)
- 农业(25533)
- 技术(23569)
- 融(19840)
- 金融(19840)
- 业经(18312)
- 财经(17126)
- 经济研究(16955)
- 图书(16855)
- 问题(15753)
- 经(14535)
- 科技(13757)
- 理论(13591)
- 资源(12974)
- 业(12725)
- 技术经济(12718)
- 实践(12695)
- 践(12695)
- 现代(12543)
共检索到3818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林育妙 程秋旺 许安心
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是为应对气候变化、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采取的一项积极措施,客观评价该政策的碳减排效果对于试点城市的系统性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7—2020年我国284个城市面板数据,以新能源示范城市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实施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能够显著减少试点城市的碳排放。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后,进行了安慰剂检验、PSM-DID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论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政策的碳减排效应在长江经济带城市、非资源型城市以及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要强于非长江经济带城市、资源型城市以及高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机制分析表明产业结构升级、社会投资、技术创新均在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与碳排放之间发挥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建议应坚持因地制宜,针对各个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和精准化措施积极推动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促进示范城市有序扩散。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崔立志 孙旺 李向前
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是推动可再生能源优先发展和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的重要战略举措。文章基于2005—2018年我国240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和中介模型实证分析了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结果发现: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对城市污染物排放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研究结果依然有效;新能源示范城市的环境治理效应存在异质性,对中东部地区的污染减排效果较为明显,且对大城市和可再生资源城市的污染抑制作用更加显著;新能源示范城市主要通过政府支持、社会投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等渠道对城市污染产生影响,且政府支持和社会投资的中介传导作用更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景国文 汪达
本文利用新能源示范城市设立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2005~2021年28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研究能源转型政策如何影响碳排放。研究发现,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能够显著促进碳减排,而且随着时间推移,降低碳排放的效果更加明显;机制分析发现,环境规制强度提高、技术创新是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实现碳减排的主要机制;异质性分析发现,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降低碳排放的政策效应在东部城市、非资源型城市、FDI流入低及城市行政等级高的城市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的碳减排效应具有明显的示范效应,能够降低邻近地区的碳排放。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推动新能源政策实施及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扩容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梦成 卢新海 马宇翔 匡兵 唐一峰
研究目的:探究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ULUE)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方法:PSM-DID、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结果:(1)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对ULUE的提升作用显著,相较于非试点地区,示范城市的ULUE提升11.2%;(2)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在有效提升本地区ULUE的基础上,能够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邻近区域ULUE的提升;(3)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空间异质性,表现出空间溢出效应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城市依次增强的趋势,且相较于东部城市,中西部城市能够通过示范城市建设获得ULUE的显著提高。研究结论:应促进新能源示范城市试点的有序扩散,因地制宜地设计新能源示范城市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的政策效应,强化试点政策对ULUE的空间溢出效应,实现区域ULUE全面提升。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逯进 王恩泽
新能源示范城市试点是促进中国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客观评估其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效果,对于这一试点政策的进一步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国261个地级市2002—2016年的面板数据,应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双重差分法评估了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对效应的内在机制进行了解析。研究结论表明:第一,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会显著减少废水和废气的排放,进而有效降低城市环境污染;第二,新能源示范城市可以通过能源技术创新效应、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和财政资金扶持效应3条中介路径实现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第三,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治理效应存在异质性,主要体现为:一方面,经济增长水平较低的城市在进行示范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更大的污染治理效应;另一方面,示范城市的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其越能有效地抑制污染物的排放。本研究为中国进一步推进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战略、提高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质量、总结与推广新能源城市建设经验以及深入研发与推广新能源技术提供了依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珊 湛泳
随着我国迈入“双碳”目标下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攻坚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为城市发展“赋能聚力”和“加档提速”的战略意义更加凸显。文章基于2003—2020年22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选用多期DID模型和PSM-DID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能显著降低区域碳排放水平,产业转型升级是智慧城市建设抑制区域碳排放的有效路径,其中数字化发展和绿色创新能力较好、具备经济集聚优势、严格环境规制的城市碳减排效应更为显著。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双向赋能可以开创循环经济新格局,对区域经济减污降碳和绿色转型发挥重要作用。文章的核心结论有助于激活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智慧城市建设对区域碳减排效应的“创新红利”和“结构红利”,也为实现“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的政策愿景提供了路径支撑和决策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余达锦
发展新能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是低碳城市建设中新能源发展的强有力保障。文章基于系统动力学视角对低碳城市建设中的新能源支撑体系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博弈的角度研究了低碳城市建设中新能源发展及政府行为,建立了低碳城市建设中新能源发展四方协调博弈模型,分析了政府能源行为内容,提出了低碳城市建设中政府能源行为创新策略,为相关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
低碳城市建设 新能源发展 政府行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高琦 闫婷
本文基于我国2007-2022年200个地级市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对商贸流通业碳减排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实施低碳试点城市建设政策有助于降低商贸流通业碳排放水平,其中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是低碳试点城市建设政策促进商贸流通业碳减排的重要机制。此外,从异质性分析来看,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能够有效促进非资源型城市商贸流通业碳减排过程。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程洪飞 李豫新 曹梦渊
实现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需要将经济增长纳入气候变化的约束框架。文章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两难困境的现实问题,将降碳与增长纳入统一框架,通过绿色创新补偿效应与“去”资本错配效应阐明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实现降碳与增长兼得的逻辑过程。文章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并利用2006—2019年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能显著降低碳排放并促进经济增长,实现降碳与增长兼得。机制分析表明,绿色创新补偿效应不仅发挥了绿色技术进步的减碳作用,而且创新补偿效应能够助推城市经济增长。“去”资本过度配置能优化资本配置结构、提升配置效率,进而降低碳排放并促进经济增长。异质性分析表明,由于城市资源禀赋特征、能源消费偏好及环境规制强度不同,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的“破局”效应存在明显差异。文章结论为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突破两难困境提供了可靠的经验证据,同时有助于加深对能源转型政策的理解,为实现“双碳”目标与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钟顺昌 汪文竹 闫程莉
建设用地利用变化是引起碳源/汇变化的重要原因,如何优化省域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配置以驱动碳减排,是双碳战略背景下一个重要课题。用首位城市占比和赫芬达尔指数等表征省域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配置集中度,以地均碳排放量表征碳排放水平,基于2000—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借助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等检验省域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配置集中度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省域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集中配置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2)分功能用地来看,工业、居住和服务用地空间集中配置也均能抑制碳排放,就作用强度来看,工业和服务用地较大,而居住用地略小;(3)能源效率是省域城市建设用地及各功能用地空间集中配置影响碳排放的重要机制;(4)各功能用地空间集中配置的耦合协同将通过增强能源效率而对碳减排产生倍增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正丽 龚艳平 吴俊
文章基于2006—2020年中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减排效应,并进一步分析创新型城市建设减排效应的异质性和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并且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支持这一结论。试点政策的减排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位于东西部地区的城市、规模适中的城市和资源丰富的城市更容易实现减排效果。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通过技术创新、资源配置和结构优化效应降低碳强度,并且技术创新效应的减排效果最强,结构优化效应次之,资源配置效应最弱。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巍 姚海东
将2010年起陆续推出的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视作一项“准实验”,利用2000~2019年中国24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DID的方法,研究其对于城市碳排放的影响以及其机制。研究发现:相较于非试点城市,试点城市的碳排放显著降低了10%;政策在东部地区效果显著。同时,森工城市和非资源城市在成为试点后减排效果显著;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主要通过绿色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来影响城市减排。因此,应继续扩大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覆盖范围,同时在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实施过程中注意保障其可持续性,因地制宜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薛飞 陈煦
实施有效的绿色财政政策是推动节能减排,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文章以“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为切入点,借助双重差分法评估了绿色财政政策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发现:(1)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显著降低了示范城市的碳排放水平,其碳减排效应在示范城市建设后的第二年后开始逐年显现,并随着年份的推移逐渐增强。(2)机制分析表明,示范城市建设的碳减排效应主要是通过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单位GDP能耗、推动产业低碳化和提升绿色技术创新等途径实现的。(3)异质性分析表明,示范城市建设对非老工业基地城市的碳减排效应大于老工业基地城市,对非资源型城市的碳减排效应大于资源型城市。(4)成本与收益分析表明,开展示范城市建设虽付出了一定的财政成本,但其在促进非碳指标减排和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文章为中国未来实施更加有效的绿色财政政策,顺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与政策启示。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赵富森 李璐
知识产权制度能否成为创业的有效支撑?这是知识产权强国背景下通过发掘制度比较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问题。以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这一准自然实验为切入点,结合手工收集的2003—2019年260个地级市企业微观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考察了知识产权制度的创业效应。研究发现,与非示范城市相比,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对创业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估计方法有效性检验、纠正样本选择偏误以及其他多重检验后,该结论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能通过创新活力激发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引致效应以及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效应促进创业。结合进一步的异质性和调节效应分析发现:该政策实施的促进作用具有时期动态性,对于科技型创业活动的促进作用较非科技型创业明显较强;金融发展水平、互联网发展水平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均是正向调节知识产权制度的创业效应的重要因素。研究结论为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证据,对于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展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寰 何广 肖义
【目的】高质量建设低碳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落实低碳发展理念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因此考察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应意义凸显。【方法】本文运用2006—2019年中国216个城市面板数据,以第二、三批低碳城市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PSM-DID)并通过稳健性测试,多维度分析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并采用中介模型考察低碳试点政策的影响机制。【结果】(1)与非试点城市相比,低碳试点政策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且纳入平行趋势、安慰剂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显著。(2)低碳城市试点均能通过提升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和减少能源消耗量来发挥碳减排作用。(3)低碳城市试点碳减排效应具有显著异质性。碳减排效应在东部、中部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要强于西部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基于“胡焕庸线”视角下低碳试点政策对东南半壁城市的碳减排效应较西北半壁城市更为明显。【结论】本文从多维度评价第二、三批低碳城市试点的碳减排阶段性成效,有助于深化低碳发展理念、探索低碳发展路径,为未来更多城市系统性进行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借鉴。新形势下低碳城市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制定差异化与精准化路径促进绿色发展,为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