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831)
2023(16259)
2022(13918)
2021(12890)
2020(10937)
2019(24504)
2018(24454)
2017(47086)
2016(25565)
2015(28308)
2014(27615)
2013(27525)
2012(25063)
2011(22224)
2010(22104)
2009(20473)
2008(20299)
2007(18064)
2006(15777)
2005(14049)
作者
(72623)
(60422)
(60128)
(56977)
(38539)
(28886)
(27183)
(23484)
(22673)
(21679)
(20526)
(20418)
(19264)
(19090)
(18615)
(18426)
(18041)
(17788)
(17360)
(17254)
(14947)
(14765)
(14506)
(13836)
(13598)
(13450)
(13390)
(13292)
(12057)
(12039)
学科
(104930)
经济(104818)
(99290)
(90491)
企业(90491)
管理(88943)
方法(48298)
数学(38352)
数学方法(37948)
业经(33080)
(32349)
(30985)
中国(25723)
技术(24801)
(24184)
财务(24118)
财务管理(24093)
企业财务(22895)
农业(21966)
理论(20591)
(20432)
(19865)
(18980)
地方(18884)
(17905)
(17306)
贸易(17295)
(16888)
(16791)
环境(15537)
机构
学院(360312)
大学(356897)
管理(148903)
(145627)
经济(142663)
理学(128544)
理学院(127229)
管理学(125346)
管理学院(124680)
研究(115179)
中国(87533)
(75772)
科学(71247)
(66910)
(59359)
(57256)
业大(54026)
财经(53649)
(53434)
中心(52127)
研究所(51985)
(48901)
北京(47514)
农业(46625)
(44168)
师范(43757)
(43122)
经济学(42854)
(42028)
商学(40344)
基金
项目(244464)
科学(193897)
研究(179759)
基金(178143)
(154635)
国家(153298)
科学基金(133608)
社会(113962)
社会科(108128)
社会科学(108100)
(96892)
基金项目(94884)
自然(87123)
自然科(85172)
自然科学(85153)
自然科学基金(83703)
教育(81348)
(79926)
编号(72534)
资助(72240)
成果(57102)
(55224)
重点(54015)
(53316)
(52086)
创新(50824)
课题(49262)
(47490)
国家社会(46815)
科研(46345)
期刊
(161029)
经济(161029)
研究(104418)
中国(68424)
管理(59877)
(54421)
(54318)
学报(54150)
科学(51799)
大学(41382)
学学(39200)
教育(38401)
农业(38216)
技术(34909)
(30117)
金融(30117)
业经(28352)
财经(26578)
经济研究(25277)
(22825)
(22760)
技术经济(20927)
问题(20438)
科技(19433)
现代(17792)
图书(16816)
理论(16731)
商业(16679)
财会(16353)
(16151)
共检索到5273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苏屹  冯筱伟  苏帅  梁德智  
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国家提高环保能力的重要举措,新能源企业是实施相应战略的载体。基于2014—2018年78家新能源企业面板数据,采用DEA-RAM模型对其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量,并应用经济收敛理论,分析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收敛性。结果表明: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水平不高,三大区域间差异较大,整体仍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全国以及东部地区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效率δ收敛性不显著,但存在绝对β收敛及条件β收敛;中部地区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效率δ收敛性以及绝对β收敛性并不显著,而条件β收敛性显著;西部地区新能源企业δ、绝对β以及条件β收敛性均不显著。最后,从提升新能源企业投入水平、提高新能源企业产出质量、适度提升新能源企业规模、优化新能源企业股权集中度等方面,提出提升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实际增长率的建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潘雄锋  刘凤朝  
本文采用基于对数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研究了1996-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状况,研究表明,该期间各区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呈逐步上升趋势,区域间的效率差距在逐步减小,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度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采用β-收敛法对我国各地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收敛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差异趋于收敛。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李小娟  岳宏志  
采用DEA-Malmquist指数,从多投入多产出角度测算了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来研究。发现全国技术创新TFP增幅仅为2.3%,按区域东部最高,中部其次,西部最低;中、东部技术创新TFP主要源于技术进步,西部主要源于技术效率。同时,中、西部技术创新TFP存在绝对β收敛,技术创新TFP趋于同一稳定增速,存在"技术溢出效应",地区差异逐渐缩小;东部只存在条件β收敛,技术创新TFP仅趋于自身稳定增速。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宝慈  刘井建  金涛  李柏洲  
文章从技术创新投入、环境、产出三个层面,分析了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现状,运用DEA模型和非参数Malmquist方法,对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从行业、地区两个维度,进行静态比较和动态测度,并分析了区域间技术创新效率的差异是否存在收敛性。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总体不高,东部高于中部和西部,2001-2010年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平均提高了22.4%,中部提高的幅度最大,总体上存在收敛趋势。最后,结合现状与实际问题,进一步探析了实证结果的启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爽  
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SFPM)对中国92家新能源上市企业在2010~2014年间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并重点考察了R&D强度和政府支持度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程度。结果发现: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普遍处于较低水平且增长缓慢;企业内部研发投入对技术创新效率有明显的正向作用;政府补助在新能源企业创新活动中的促进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为此,应继续加强基础研发工作,确立企业在新能源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加强政府补助的申请及落实制度。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胡振兴  王阿娇  
以2004-2017年上市的136家新能源企业为样本,研究了创业投资对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撬动效应。首先,将样本企业分为有、无创业投资撬动两组,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测度两组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并对两组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均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创业投资撬动效应明显。其次,按照创业投资出资背景、注资策略和持股强度3个特征,运用多元线性回归MLR验证了创业投资对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撬动效应。结果显示,从创业投资出资背景看,国资背景没有撬动效应,外资背景和高声誉背景均具有正向撬动效应;从创业投资注资策略看,注资时机越早,撬动效应越大,注资轮次数和注资联合者个数均与技术创新效率显著正相关;从创业投资持股强度看,持股比例与技术创新效率呈倒"U"形关系,持股期限越长,撬动效应越明显。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曦  郭淑芬  
本文基于2009—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非导向、非径向且规模报酬可变的窗口MinDS超效率模型测度各省份的工业技术创新效率,采用全局莫兰指数检验省域工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相关性,然后使用变异系数、建立空间计量模型进行σ收敛、β收敛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际工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均值为0.7499,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差异较明显,依次降低;10年期间东部、中部的工业技术创新效率有降有升,而西部则基本上稳定上升;省域工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分布呈现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全国与分区域均未出现σ收敛,但同时存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本研究明晰了各省份的工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收敛性,为缩小工业技术创新效率区域差距、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现实依据与理论借鉴。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艳  许伟  周园媛  
在国家提出要加快关键新能源核心技术创新的背景下,以2010—2017年我国A股上市的新能源企业为研究样本,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创新政策、直接支持政策和间接支持政策分别进行综合得分的测算,然后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创新政策与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影响效应,得出以下结论:(1)创新政策显著促进了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2)不同类型的创新政策对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影响效应存在差异,直接支持政策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而间接支持政策则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3)创新政策对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存在区位异质性效应和产权异质性效应,创新政策对位于东部地区的国有新能源企业的技术创新有更加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而间接支持政策对位于中西部地区的非国有新能源企业的技术创新有更显著的负向抑制效应。由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继续推进完善促进新能源企业创新的直接支持政策;建立多方位支持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体系;加强科技信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因地制宜制定政策。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范德成  李盛楠  
从创新投入产出视角,运用基于实数编码的投影寻踪法测度了2009~2016年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实际效率,利用泰尔指数法分析了实际效率的差异及构成,应用经济收敛理论检验了实际效率的收敛性。研究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实际效率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且三大区域间、省际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全国与东部地区实际效率存在σ收敛,而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不存在σ收敛;全国及三大区域实际效率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即初始条件相同时,各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实际效率趋于相同的稳态水平;在考虑企业规模、政府支持、产权结构等影响因素时,各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实际效率趋向各自的稳态水平。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杨瑾   朱焱斌  
颠覆性技术创新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企业突破国外技术封锁,进而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基于5家中国新能源汽车代表性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实践,构建新能源汽车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过程与机理模型,揭示资源行动与动态能力交互效应对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结果发现: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呈现利基市场开发—中高端市场渗透—高端市场导入的动态演化规律;企业通过资源拼凑—资源编排—资源协奏的资源行动逐步实现资源组合化、能力化和杠杆化;企业动态能力经历了外部导向的环境感知能力—内部驱动的学习创新能力—内外部协同的整合拓展能力演进过程,由适应环境的一阶能力升级为创造新能力的二阶能力;企业资源行动与动态能力的交互作用经历了要素聚合—知识赋新—系统共生3次跃迁,对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发挥引领作用。结论可为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程中岳   胡华杰   邵龙飞  
文章阐述了知识网络对提升新能源发电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知识网络的开放性、动态性、多元性等特征,探讨了知识网络在促进知识交流与整合、提高创新效率、增强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新能源发电企业应加强知识网络建设,提高知识吸收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跨界知识流动;完善知识管理体系,提高知识利用效率;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激发员工创新动力,从而为新能源发电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唐建荣  丁富民  
基于2005-2012年38家低碳上市公司数据,本文运用随机前沿模型(SFA)测算各家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及其差异性特征,检验低碳企业技术效率的收敛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低碳企业技术效率的整体水平偏低,均值仅为0.5027,企业间技术效率差异性显著并持续存在;低碳企业技术效率存在明显的σ收敛和β收敛,并且各企业也表现出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其中σ收敛呈现出阶段性的波动特征。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赵巧芝  朱雅寒  崔和瑞  
本文构建网络DEA模型测度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分阶段特征,识别30省(区、市)间空间相关、区域差异及收敛规律。研究发现:(1) 2009~2018年间,技术创新效率位于中低水平,上升态势明显,知识生产阶段高于成果转化阶段;(2) 2019年莫兰指数变为显著变量,"高-低"和"低-高"类型居于主导;知识生产阶段仍为随机分布状态,而成果转化则显著为负值;(3)根据基尼系数结果,区域差异程度从中高水平变为中等区间,知识生产阶段低于成果转化阶段。收敛结果显示,全国及东、中、西部均表现出显著的收敛趋势,条件β收敛速度略高于绝对β收敛速度,且东、中、西部差异明显。成果转化阶段是短板,技术创新资源空间溢出通道建设是重要的潜力方向。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红娟  张成浩  
在构建生态效率评估指标的基础上,运用Deap2.1软件对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5-2014年的生态效率进行评价。借助TobiT模型,分析得到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对生态效率起到负向作用;而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生态效率的提高,但由于在资源节约和环境污染治理两方面进行技术创新的专业人员相对较少,使得生态效率提升不显著;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产生影响时,技术创新的作用不能有效体现;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态效率的提高。为了有效发挥企业技术创新对生态效率的提升,从五方面提出建议。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犁  张焕明  
在中国2000~2007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对科技自主创新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科技自主创新效率年均增长0.9%,其中技术效率指数平均下降5.6%,技术进步指数年均增长6.9%,表明中国科技自主创新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进步的增长效应。与此同时,中国东部地区科技自主创新效率明显较强,增长幅度为2.92%,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并呈现出σ收敛现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