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29)
2023(6222)
2022(5114)
2021(4805)
2020(3803)
2019(8234)
2018(7603)
2017(13510)
2016(6975)
2015(7311)
2014(6495)
2013(6147)
2012(5460)
2011(4810)
2010(4933)
2009(4557)
2008(4780)
2007(4364)
2006(3946)
2005(3376)
作者
(18083)
(15226)
(14853)
(14076)
(9475)
(7019)
(6785)
(5650)
(5629)
(5152)
(5088)
(5043)
(4899)
(4840)
(4603)
(4570)
(4401)
(4359)
(4237)
(4125)
(3641)
(3641)
(3608)
(3429)
(3420)
(3362)
(3354)
(3288)
(3080)
(2997)
学科
(28007)
管理(26562)
(23928)
经济(23895)
(22944)
企业(22944)
技术(11106)
(10848)
技术管理(8918)
中国(8471)
(8471)
业经(8166)
农业(8060)
方法(8024)
(7654)
数学(6295)
数学方法(6143)
地方(5832)
(5341)
银行(5334)
(5331)
(5114)
(5111)
收入(5097)
财务(5097)
财务管理(5085)
理论(4967)
企业财务(4912)
(4799)
环境(4506)
机构
学院(90479)
大学(89386)
管理(36792)
(36586)
经济(35781)
理学(31640)
理学院(31337)
管理学(30842)
管理学院(30643)
研究(30485)
中国(24277)
(19339)
(18065)
科学(16857)
中心(14942)
财经(14268)
(14139)
(13727)
(12964)
(12634)
研究所(12243)
(11850)
(11767)
师范(11755)
(11478)
业大(11442)
北京(11290)
经济学(11073)
财经大学(10623)
商学(10048)
基金
项目(63023)
科学(51246)
研究(49121)
基金(45709)
(40055)
国家(39679)
科学基金(34792)
社会(33030)
社会科(31267)
社会科学(31253)
(25620)
基金项目(23713)
教育(22073)
(20833)
自然(20356)
自然科(19923)
自然科学(19918)
自然科学基金(19575)
编号(18844)
(16640)
资助(16278)
创新(15796)
成果(15611)
国家社会(14553)
重点(14530)
(14088)
(13903)
课题(13901)
(13501)
(12084)
期刊
(41808)
经济(41808)
研究(27815)
中国(23164)
(16170)
管理(15990)
教育(12901)
(12626)
科学(12572)
学报(12397)
大学(10420)
学学(9791)
(9650)
金融(9650)
技术(9155)
农业(8411)
业经(7243)
财经(7024)
经济研究(6790)
科技(6484)
(6108)
(5026)
技术经济(4995)
会计(4880)
问题(4857)
(4716)
(4490)
(4350)
论坛(4350)
财会(4295)
共检索到1409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明强  许汉泽  
党建与扶贫需要在基层治理实践中相互促进是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层及基层的共识。基于湘西茶乡的个案研究发现,精准扶贫和基层党建之间相互嵌套所形成的治理机制蕴含着不同于既有理论的新模式。通过强化党员责任、党员干部输入以及"党支部+合作社"的基层实践策略,基层在扶贫领域形成了政党主导式扶贫,在党建领域建构了实践型党建,两者之间产生双向再生产的新型耦合秩序。相对于"国家—社会"关系范式,这种新型耦合秩序在宏观层面更契合"政党—国家"的制度环境,在微观层面更符合当前农村基层治理的日常工作实际。从农村基层治理供给侧改革的角度讲,精准扶贫与基层党建之间的新型耦合秩序为农村基层治理提供了新的治理结构,成为农村治理现代化的主要方向之一。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雪丽  彭怀雪  
“后扶贫时代”,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程为治理相对贫困、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有效路径。以“全周期管理”视角揭示二者耦合机理后发现:非遗助力精准扶贫是在行政力量推动和系统需求的双向驱动下,借助非遗产业得以实现的。参与主体退出、资源支持中断、利益协调失败等会影响非遗助力精准扶贫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选择相对成熟的非遗产业项目、推动地方政府由“划桨人”向“掌舵人”的角色转变、建立多元主体需求导向下的激励机制、强化利益协调机制等有助于推动非遗助力精准扶贫项目的良性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素素  孙黎  
职业教育是推动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实施职业教育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加强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的对接,能够帮助贫困人口树立积极的脱贫致富观,打破贫困代际传递常态化的窘状。然而,当前职业教育依然面临着社会性歧视、基础条件薄弱、办学与招生体制滞后、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难以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长效保障。鉴于此,应加强优化外部环境,构建有利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社会氛围;加大资源投入,提升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能力;改革职业教育办学与招生体制,实现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聚焦;重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夯实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基础;创新扶贫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深度耦合。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怀瑞  田思钰  邓国胜  
以分配正义为方法论策略,从风险分配正义和能力正义两个进路分别探讨顶梁柱公益保险项目对贫困户贫困风险的消除和转移作用及对其可行能力的提升作用,并采用准实验法对比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两种作用上的区别,最终将二者进行了理论意义上的统一,建构出"风险-能力耦合"策略框架。这一框架在避免贫困的恶性循环、实现"风险转移-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方面作用显著。在精准扶贫的攻坚阶段,面对"最难啃的硬骨头","风险-能力耦合"的扶贫将成为解决这一痛点和难点的有效策略。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岗  
当前,中央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切实做到精准施策,实现全面脱贫。金融服务也应密切跟进,精准施策,为扶贫战略实施做好依托与支持。通过对湖北省武陵山、大别山、秦巴山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调研,我们认为,当前金融扶贫精准度不够,工作有效推进的关键在于,通过金融改革创新的不断植入,着力增强贫困地区金融生态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变输入式扶贫为产业扶贫,逐步突破积贫积弱形成的瓶颈约束。制约因素经济环境贫弱导致金融资源回撤。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按照集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义媛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义媛  
以西南地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精准扶贫实践为分析对象,考察了精准扶贫实践的偏离问题,并从基层治理的角度对偏离的原因进行了阐释。从精准识别来看,横截面识别、标准化、僵化的指标与村民生活的动态变化、村庄现实的不规则性以及村庄道义相偏离;而在精准扶贫的实施过程中,偏离主要表现为扶贫资源投入的内卷化和人力投入的内卷化。研究从基层治理的角度阐释了精准扶贫实践偏离的原因。在村庄层面,精准识别的"去政治化",即未能形成对大多数村民的政治动员,是导致实践偏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县、乡层面,精准扶贫实践中"行政吸纳政治"的逻辑也是实践偏离的影响因素,以专业化、标准化为特征的技术治理、将"树典型"作为目的而非手段、事本主义逻辑,都是构成精准扶贫内卷化的原因。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吴信科  
贫困尤其是极端贫困一直是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我国,移民扶贫被视作解决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贫困问题的有效措施,因其移民规模大、涉及人口多和情况较为复杂,这一问题一直受到诸多学者的普遍关注。因此,为了确保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需要针对移民贫困人口进行"精准"帮扶,借此消除贫困以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这不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使命。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钟小东  
文章基于熵权法构建适用于该区域二者耦合关系分析的耦合度模型,对海南省2013~2017年的生态旅游和精准扶贫多指标进行分析,评价近年来生态旅游与精准扶贫的关系及发展趋势,并结合二者的权重值和耦合评价值的变化趋势对其未来耦合关系发展做出评价。结果表明:(1)海南省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于2013~2017年间基本呈上升趋势,受政策推动力影响及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其综合发展水平的变化态势都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程度。(2)海南省生态旅游与精准扶贫的耦合度于2013~2017年间,经历了勉强协调到严重失调、再到基本协调,协调作用总体由弱变强,发展态势良好,但整体协调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明宝  
精准扶贫在具体政策执行中出现了悬浮状态,数字化、文本化扶贫造成真正的贫困治理缺失,压力型体制的运行机制使得扶贫对象错位,保障功能扩大导致村庄社会出现"人人争贫困"现象,干部帮扶制度的形式化使得贫困户对基层政府产生抱怨和不信任。精准扶贫执行中的悬浮使得村干部在具体工作中呈现出职业化的特征,进而带来了村干部群体村治动力的弱化;扶贫实践中的利益分配矛盾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使得基层组织处于夹心层状态。精准扶贫试图通过精细化的技术治理以改变之前瞄准脱靶的难题,但在具体执行中却又带来了扶贫困境,使其成为替代基层治理的中心工作,就出现了精准扶贫对治理的吸纳。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光裕  
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的关键环节,在精准扶贫开发过程中政府处于强势地位情况没有改变,扶贫群众主体地位缺失问题解决效果并不明显,社会力量对于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支持力度不够,这些不仅是精准扶贫中面临的难题,也是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主要困境。为此,应重塑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格局,转变基层政府的角色,赋予贫困群众主体地位,融入社会力量以加速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郭秋娟  
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既面临着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境。本文从精准扶贫背景入手,梳理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瓶颈问题,提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路径,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社会治理合力最大化,效率最高化,真正地实现"精准扶贫"。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查志远  檀学文  
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在扶贫工作中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教育扶贫从理念、政策到实施,需要通过实践创新进行实践转化,而实践转化的程度体现政策设计的合理性和适用性。海南省是较早开展教育扶贫的地区之一,先后实施了教育扶贫移民、职教扶贫等反响较大的项目。开展精准扶贫以来,海南省以"全上学、全资助、上好学、促成长"作为教育扶贫的目标,制定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体系。文章基于实地调研,概括海南省教育精准扶贫思路及省级层面政策设计,并用琼中县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经验来证明,基层的实践创新可以将省级教育扶贫理念和政策设计变为现实。海南省、县两级政府加大投入、利用教育系统人力资源优势,在教育保障、教育资助、贫困和留守儿童关爱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廖斌  王婷  
文章提出"生态使命性贫困"和"生态使命贫困地区"两个概念。基于系统工程视角,对精准扶贫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主要矛盾进行了辨析,从目标、内涵、功能三个方面对二者的耦合机制进行探讨,建立了生态使命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理论框架。以贵州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生态使命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性关系。结果表明:制约该类地区扶贫工作开展的关键是生态保护系统相较于精准扶贫系统的优先隶属地位引起的区域资源倾斜;贵州省两个系统之间当前处于较好的耦合协调状态,并有向优质耦合协调等级升级的趋势。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宜春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邓建军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是当前基层央行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是金融与政府的合作扶贫。本文基于金融扶贫政策合作框架的顶层设计,调查基层合力失效表现,解决金融扶贫的精准性、开发性及可持续性瓶颈,并重点从重塑金融扶贫履职功能、重整金融扶贫履职资源、重构金融扶贫联动通道三个方面对基层央行履职空间进行再构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