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08)
2023(15798)
2022(13566)
2021(12341)
2020(10325)
2019(23749)
2018(23504)
2017(44278)
2016(24337)
2015(27768)
2014(28335)
2013(27999)
2012(26741)
2011(24570)
2010(25218)
2009(23490)
2008(23515)
2007(21618)
2006(19387)
2005(18087)
作者
(74478)
(62307)
(62243)
(59374)
(39793)
(29905)
(28455)
(24257)
(23621)
(22530)
(21506)
(20949)
(20320)
(19950)
(19710)
(19277)
(18836)
(18450)
(18137)
(18014)
(16071)
(15617)
(15179)
(14300)
(14177)
(14116)
(13941)
(13894)
(12803)
(12476)
学科
(117252)
经济(117119)
管理(70352)
(65000)
(51802)
企业(51802)
方法(41826)
数学(36075)
数学方法(35703)
中国(32368)
(30111)
地方(29424)
(27354)
(25328)
业经(25324)
(23597)
农业(20126)
(19267)
贸易(19253)
(19143)
银行(19089)
(18636)
金融(18632)
(18531)
(18338)
环境(17254)
地方经济(16998)
理论(16739)
(16659)
(16185)
机构
学院(362872)
大学(362559)
(154895)
经济(151384)
研究(132016)
管理(130456)
理学(109552)
理学院(108176)
管理学(106316)
管理学院(105623)
中国(100168)
科学(79168)
(78596)
(73570)
(68890)
(64264)
研究所(61505)
(59625)
中心(59241)
财经(56327)
业大(52891)
(50617)
北京(50507)
农业(50010)
(49311)
师范(48791)
经济学(48090)
(47056)
(46813)
(43161)
基金
项目(225784)
科学(175490)
研究(167152)
基金(159792)
(139051)
国家(137790)
科学基金(116156)
社会(104967)
社会科(99370)
社会科学(99339)
(90416)
基金项目(83967)
教育(77731)
(75161)
自然(72455)
自然科(70678)
自然科学(70654)
自然科学基金(69425)
编号(68806)
资助(65662)
成果(57852)
(53608)
重点(51712)
(49773)
课题(49656)
(46576)
创新(43712)
(43503)
国家社会(43023)
发展(43003)
期刊
(189737)
经济(189737)
研究(117672)
中国(84372)
(59688)
(59067)
学报(57023)
科学(51679)
管理(50113)
教育(45983)
大学(43147)
学学(40306)
农业(39673)
(37848)
金融(37848)
技术(33458)
经济研究(30073)
业经(29701)
财经(29081)
(25150)
问题(24280)
(21162)
技术经济(19265)
(19212)
图书(17469)
(17338)
世界(17271)
商业(16953)
统计(16847)
国际(16712)
共检索到5806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殷勤凡  
新经济首先是在美国而不是在其他国家诞生 ,是因为美国有适宜其生长的制度环境。深入探讨和研究这些制度因素 ,对我国发展新经济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谢燮  杨开忠  
20世纪 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经济地理学”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其一报酬递增思想的演进 ,其二是复杂科学所强调的自组织、路径依赖和“锁定”等概念 ,其三是垄断竞争的Dixit Stiglitz模型框架及其应用。复杂科学的路径依赖与“锁定”等概念为新经济地理学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问题提供了基本的认识论基础。Dixit Stiglitz垄断竞争模型为经济学处理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提供了技术的可能 ,其在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中的应用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应用做好了铺垫。在此基础上 ,新经济地理学应运而生。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袁康  胡承统  
新经济还处在雏形阶段,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是初步的,甚至是假设性的。但是新经济的实际生长过程已经表明,从根本上说,新经济的生长基础是各种性质和各种形式的创新,并且新经济是现代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中国来说,在现有条件下发展新经济的关键是通过创新形成适合新经济生长的制度保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吕拉昌,魏也华  
近年来,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转型和全球化,资本主义进入了制度重建的新阶段,社会科学日益重视“制度”因素的作用。经济地理学强调制度、文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提出了经济地理学的“制度转向”。文章深入分析西方学者提出的制度转向、制度厚度概念及与区域发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理论评析,并简要探讨对中国区域发展的启示。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卓珺  
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不仅与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的资源禀赋有关,也与意识形态、社会观念等非制度因素有密切关系。本文以近代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天津、上海为例,分析两地非制度因素的差异及其成因,探讨由于非正式制度的不同造成两地经济发展路径上的区别,从而进一步理解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廷柱  吴慰  
创建学系组织并逐步形成现代学系制度,是美国高等教育的重大创新。自18世纪60年代开始,学系已成为美国大学标识教师身份的管理工具;到19世纪20年代,以弗吉尼亚和哈佛大学为代表的部分高校开启了学系组织化的初步探索;1890至1910年美国大学趋于普遍建立学系组织,学系的重要地位以及现代学系制度得以正式确立。学系在美国大学的诞生与发展是众多力量合流的结果,学系的诞生与发展延续了德国大学讲座制的专业主义精神与知识分化逻辑,为美国大学全面提升治理水平、办学质量与规模效益,为迎接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轴心时代的到来提供了组织架构与制度安排,产生了深远与广泛的影响。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奥  
在新经济背景下,农林经济作为促进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林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旨在通过科学的农林经济管理方式、先进的农林科技生产手段、绿色的农林产业发展理念,推动农林经济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我国农林行业的优势,促进农林经济的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贺建达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发展新常态,生产型外贸企业只有正视未来的挑战,积极拥抱新经济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从界定生产型外贸企业的概念、生产型外贸企业的特征、新经济形势下加强生产型外贸企业发展路径研究的重要意义等概念出发,分析了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新经济给生产型外贸企业带来的影响,进而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新经济形势下生产型外贸企业实现发展的具体对策。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问题受到越来越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对城市发展内涵进行简单界定,进一步以新经济地理学中关于城市发展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深入探析城市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城市发展的决定因素。通过分析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应适度的不明确城市规划的具体内容。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荣敬本  赖海榕  
1引言20世纪,原子能的发现和利用,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历史上的巨大飞跃。但是,在核对抗时代,各国都花费了大量资源,用于核爆炸上。我国为了对付美、苏核垄断,反对它们的核讹诈曾经集中了全国的资源,在短短的六七年时间内,于1964年实现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荣增  
伴随着高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一过程,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有别于传统经济理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这种理论对城市区域空间的发展、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以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内涵为出发点,深入分析新经济环境(新增长动力、新经济组织和新区位因子)作用下的一系列新空间现象,很有现实意义。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吴正海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市场主体规模、产业分布、区县分布、税收贡献和就业贡献等视角系统分析了西安民营经济发展现状,揭示了其发展存在的不足和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西安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开展全民行动,优化发展环境;推进政策落实,激发投资活力;拓宽融资渠道,缓解融资难题;减轻企业负担,助力企业发展;加强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升民营企业整体素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肖飞  张落成  姚士谋  
城市群空间格局发展并非均匀的发展,而是密度(Density)更为集中、距离(Distance)逐渐缩短、整合(Division)更为强烈的过程。基于2009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在劳动生产率基础上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发展状态。结果表明:1城市化的推进取决于密度的增加,区域发展取决于距离约束的克服,而区域一体化则取决于减少分割并增强整合,因此3D对于认识城市群区域发展及其一体化进程是非常合适的框架。2上海、苏州和无锡表现为3D类型,常州和南京表现为"密度—距离"2D类型,杭州表现为"距离—整合"2D类型,南通等表现为"距离"1D类型,绍兴等表现为"整合"1D类型,扬州等表现出0D类型;3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密度、心理距离、制造业专业化指数和外商直接投资均与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性,弹性系数分别为1.727、0.218、0.102和0.237,而交通综合可达性作用不再显著,说明现阶段提升城市群内部经济密度和整合内外部资源比缩短各城市间距离更为重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