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93)
2023(13237)
2022(11425)
2021(10697)
2020(8774)
2019(20181)
2018(19996)
2017(39236)
2016(21122)
2015(23672)
2014(23872)
2013(23470)
2012(21814)
2011(19866)
2010(20156)
2009(18545)
2008(17796)
2007(15669)
2006(14102)
2005(12534)
作者
(60847)
(50529)
(50140)
(48072)
(32457)
(23989)
(22834)
(19826)
(19228)
(18160)
(17085)
(17047)
(16141)
(16082)
(15636)
(15607)
(15040)
(14733)
(14437)
(14307)
(12639)
(12454)
(12164)
(11594)
(11414)
(11238)
(11114)
(10983)
(10193)
(9825)
学科
(102925)
经济(102832)
管理(61901)
(56214)
(46586)
企业(46586)
方法(39767)
数学(34570)
数学方法(34177)
中国(23900)
(23864)
地方(23776)
(21088)
业经(20761)
(20493)
农业(15944)
(15898)
(15488)
贸易(15481)
(14940)
地方经济(14663)
(14571)
理论(14558)
环境(14547)
(14063)
(13155)
银行(13123)
(12943)
金融(12942)
技术(12628)
机构
大学(306480)
学院(305948)
(131577)
经济(128778)
管理(123009)
理学(106152)
研究(105146)
理学院(105024)
管理学(103424)
管理学院(102871)
中国(77338)
(64517)
科学(62622)
(58587)
(52153)
研究所(47309)
财经(46684)
中心(46490)
(44545)
(44233)
(42333)
业大(42276)
北京(41174)
(40576)
师范(40298)
经济学(39561)
(38052)
(35961)
经济学院(35244)
财经大学(34475)
基金
项目(204551)
科学(161128)
研究(153504)
基金(148028)
(127139)
国家(126051)
科学基金(108670)
社会(97089)
社会科(91994)
社会科学(91970)
(78979)
基金项目(77902)
教育(69674)
自然(68962)
自然科(67277)
自然科学(67265)
自然科学基金(66042)
(66027)
编号(63308)
资助(61244)
成果(52106)
(45286)
重点(45147)
(44467)
课题(43397)
(41924)
国家社会(39480)
教育部(39238)
创新(39020)
项目编号(38993)
期刊
(151834)
经济(151834)
研究(96488)
中国(54125)
管理(46173)
学报(43252)
(42384)
科学(41643)
(40638)
大学(33234)
教育(33011)
学学(31280)
农业(28360)
(27510)
金融(27510)
技术(27189)
经济研究(24724)
业经(23291)
财经(23043)
(19721)
问题(19205)
技术经济(16522)
图书(15579)
理论(15565)
现代(14587)
(14069)
实践(14064)
(14064)
科技(13904)
商业(13413)
共检索到4552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舒红兵  
新经济是指新近出现的能以自身供给创造有效需求的经济形态。它表现出创新成为主要驱动力,人力资本和高科技上升为核心生产要素,产业融合大范围展开,定价相对自由等特征。培育壮大新经济,需要在基础研究、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技术攻关、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财政政策支持;针对新经济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匹配不同的融资渠道;配套包容审慎的监管、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性人才的培育、法律法规的及时修订等社会政策;实行在不平衡中发掘新经济商业价值、在取长补短中深化国际创新合作、在解决人类共同问题中化解"木桶效应"、在管控关键技术中保障国家安全等对外政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钞小静  薛志欣  王宸威  
研究目标:探讨中国新经济的理论逻辑、综合测度与区域差异。研究方法:采用"熵值—TOPSIS"法从整体和地区两个层级测度2013~2018年中国新经济的发展水平,利用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指数和Markov链刻画其时空演进趋势,使用"五级分类法—非劣解交集法"、Dagum基尼系数及空间收敛模型分析其区域差异。研究发现:中国新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平稳上升趋势,在2016年后各省份出现明显的梯度差异;各省份的新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依存性,新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省份发生向上转移的概率越高;新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间差异高于区域内差异,且超变密度的贡献起主导作用;七大区域内部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除华中、西南地区外其他区域还具有显著的σ收敛特征。研究创新:基于全局与局域视角对中国新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研究,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刻画了中国新经济的动态分布特征,并进行了系统的区域差异分析。研究价值:拓展了中国新经济的定量研究,为加快发展新经济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彭迪云  
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拥抱新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十三五"时期增长、转型和改革的主线,实质是由追赶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变,实现新平台上的供求平衡、新逻辑下的动力转换、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和新理念下的制度创新。新经济是伴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而产生的经济形态,包括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动能,以及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旧动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催生新经济。而发展新经济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两者在需求、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彭迪云  
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拥抱新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十三五"时期增长、转型和改革的主线,实质是由追赶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变,实现新平台上的供求平衡、新逻辑下的动力转换、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和新理念下的制度创新。新经济是伴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而产生的经济形态,包括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动能,以及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旧动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催生新经济。而发展新经济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两者在需求、目标、动力、过程、手段、效应等方面具有"共生性",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基于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最后提出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新经济的政策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文爽  
习近平同志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不仅是一个对国家经济发展起到驱动作用的要素,而且已经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创新经济体是指以创新为特征的经济载体,如何评价一个经济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创新驱动程度,如何确定一个经济体是否称得上是创新经济体,都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文章重点阐述了创新经济体的评价标准和类别,并对相关政策进行了思考。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燕  王云舒  
中国新经济蓬勃发展,新经济测度工作十分紧迫。构建新经济指数测度体系,采集2011-2019年中国省级数据,依据合成指数构建原理与交叉熵无偏赋权法,对省级新经济指数进行测度,对新经济指数的区域差异进行纵向增长分解和横向空间集聚分析。结论为:各省新经济指数逐年上升,东部新经济指数最高,中部新经济指数增长最快;研发与创新、新产业是决定新经济指数差异的关键项,并存在区域极化现象,新业态新模式、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差异较小;在新经济指数增长中,竞争效应占主导地位,结构效应不稳定;新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呈现动态变化,但已形成一定空间格局。最后从基础研究、高端人力资本培育、区域协调发展以及数字规则建设方面给予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方时姣  朱云峰  
生态文明的创新经济理论和工业文明的创新经济理论是两种不同的创新价值观,两者的本质属性与发展性质不同,两者理论与实践的归旨不同,两者的发展目标和根本任务不同,两者的内生变量与动力机制不同。自然生态发展是人类文明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基础,社会经济运行与发展都要依托这个基础。人类经济活动与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地球生态系统承载力的极限以内,现代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基础之上。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郑长德  
文章介绍了马丁应用内生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模型结合而构建的分析区域政策效应的框架。该框架对区域政策的分析表明,传统的转移支付政策或单纯改善区际(区内)交易成本的政策,面临着空间公平与总体经济效率间的权衡,而降低创新成本(障碍)的政策是可以实现总体经济效率和空间公平兼得的。这些分析对于中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有重要启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新阶段,区域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构建和提高方面,并对此提出相应对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曙光  杨晓昕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是新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促进集聚是区域政策中促进创新活动的重要途径,但与自发产生的集聚相比,区域政策指导下形成的集聚其知识溢出水平低且创新成果不显著。本文借助产业营销与采购(IMP)学说丰富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创新政策内涵,明确了"产业集聚、社会资本、知识与创新"等区域创新政策实施中的关键概念,有助于推动政策在区域组织层面上准确实施。本文建议区域政策关注集群各成员间的资源交互过程,鼓励集群中经济个体通过共同项目的实践促使知识接纳与吸收,并结合自身的社会资本进行再创造以形成良性创新循环,促使经济活动中的思想与研发成果在更大范围的商业活动中产生创新价值。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曙光  杨晓昕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是新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促进集聚是区域政策中促进创新活动的重要途径,但与自发产生的集聚相比,区域政策指导下形成的集聚其知识溢出水平低且创新成果不显著。本文借助产业营销与采购(IMP)学说丰富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创新政策内涵,明确了"产业集聚、社会资本、知识与创新"等区域创新政策实施中的关键概念,有助于推动政策在区域组织层面上准确实施。本文建议区域政策关注集群各成员间的资源交互过程,鼓励集群中经济个体通过共同项目的实践促使知识接纳与吸收,并结合自身的社会资本进行再创造以形成良性创新循环,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香菊   付昭煜  
近年来,全球经济数字化进入快速发展期。数字经济有利于培育拓展新税源,但同时也模糊了地域和国家的界限,给税制设计、税收收入分配、税收征管带来了严峻挑战。不同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针对经济数字化税收征管进行了探索研究,中国也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从国家治理现代化、劳动关系变化、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等视角分析数字经济税收治理的逻辑起点,以此为基石聚焦税收征管制度的全面重构和改革,并提出应对数字经济税收治理的前瞻性思考,即以法律法规保障、技术赋能布局、体制机制优化等为抓手,完善数字税收制度设计;以数字技术赋能税收征管方式改革,建立健全多元协同治税的“以数治税”模式;提升数字税收治理效能,实现税收治理数字化、智慧化、智能化的全方位突破。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吴蔚  
进入90年代以来,以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牵引,美国经济呈现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和持续增长的态势,被誉为“新经济”。本文在分析新经济的同时,着重阐述了克林顿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促成新经济出现的积极作用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于立  吴绪亮  
本文分析了纵向限制的内涵和主要类型,通过整合并扩展近期关于纵向限制行为的理论研究,重点考察了纵向限制的私人和社会福利效应。本文提供了一个针对纵向限制行为的“动机→条件→效应”三阶段经济分析框架,借此甄别在何种情况下何种纵向限制的“恶性”效应会超过“良性”福利效应(或相反),以期为中国的反垄断立法提供借鉴。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立  尤瑜  
中国的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经历了环境经济政策萌芽、形成、发展、深化等四个阶段,逐步实现了运用税费、补贴、价格和交易等多种手段组合治理环境问题。环境经济政策的治理逻辑是在庇古手段和科斯手段的理论指导下,运用价格、财税、补贴、交易等经济手段,解决因"环境—经济"怪圈中"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导致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等问题。环境经济政策的作用机理是通过运用税费、补贴、交易和价格等经济手段,迫使企业将环境成本内部化为产品成本,倒逼企业转型,进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效益的双赢。未来应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加快法制化建设;完善政策目标框架体系、项目技术体系与保障手段体系建设;遵循环境经济政策治理逻辑,坚持多手段组合治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