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99)
2023(15491)
2022(13539)
2021(12596)
2020(10414)
2019(23563)
2018(23423)
2017(45152)
2016(24288)
2015(27166)
2014(26914)
2013(26396)
2012(24268)
2011(22008)
2010(21978)
2009(20278)
2008(18956)
2007(16325)
2006(14281)
2005(12322)
作者
(68243)
(56768)
(56231)
(53599)
(36080)
(27187)
(25654)
(22230)
(21593)
(20003)
(19325)
(19117)
(18102)
(17719)
(17466)
(17059)
(16809)
(16682)
(16151)
(16117)
(13907)
(13890)
(13490)
(12978)
(12831)
(12496)
(12444)
(12328)
(11344)
(11063)
学科
(113227)
经济(113120)
管理(67522)
(60146)
(49424)
企业(49424)
方法(42803)
数学(36950)
数学方法(36560)
地方(28295)
(26634)
中国(26047)
业经(23241)
(23219)
(21791)
农业(18263)
(17229)
贸易(17215)
(17105)
环境(16778)
(16549)
地方经济(16476)
理论(16374)
(16249)
技术(14323)
(14045)
金融(14042)
(13623)
银行(13586)
(13529)
机构
学院(338731)
大学(337627)
(139625)
经济(136613)
管理(132801)
研究(116152)
理学(115190)
理学院(113851)
管理学(111924)
管理学院(111319)
中国(84464)
科学(71878)
(71266)
(60091)
(57533)
研究所(52610)
中心(52024)
(51299)
业大(48843)
(48699)
财经(48698)
(46379)
师范(46024)
北京(44850)
(44132)
(42830)
经济学(42050)
(39976)
农业(39797)
经济学院(37616)
基金
项目(234634)
科学(184528)
研究(174063)
基金(168918)
(146585)
国家(145374)
科学基金(124908)
社会(109734)
社会科(103792)
社会科学(103767)
(91974)
基金项目(90269)
自然(80314)
教育(79183)
自然科(78317)
自然科学(78299)
(77113)
自然科学基金(76839)
编号(72105)
资助(68401)
成果(57598)
重点(52577)
(51603)
(51042)
课题(49249)
(48699)
创新(45396)
国家社会(44694)
科研(44138)
教育部(43880)
期刊
(159036)
经济(159036)
研究(100906)
中国(61422)
学报(50469)
科学(48139)
管理(47932)
(46687)
(44336)
大学(38000)
教育(37977)
学学(35710)
农业(32458)
技术(29935)
(26586)
金融(26586)
经济研究(25753)
业经(25614)
财经(23349)
问题(20297)
(20088)
图书(17894)
技术经济(16992)
资源(16515)
(16168)
科技(16001)
理论(15800)
现代(15459)
商业(15008)
(14500)
共检索到4939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霞  王明杰  
本文选取成渝经济区为案例区,以新经济地理的理论视角,从密度、距离、分割三个空间维度,选取相应度量指标和模型,构建了区域空间组织结构特征评判体系,并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对成渝经济区进行实证研究,进而诠释案例区区域合作的空间发展机理,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成渝经济区的"4+4+4+4"区域合作层次:第一层次(成都、重庆、德阳、绵阳)、第二层次(资阳、眉山、内江、泸州)、第三层次(自贡、南充、遂宁、宜宾)、第四层次(乐山、雅安、广安、达州),最后,提出了成渝经济区合作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薛昶  李嵩然  
区域金融中心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汇聚优化金融资源、提高区域经济运行效率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在梳理区域金融中心理论,总结国内外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成渝经济区区域金融中心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定位分析,提出在金融条件欠成熟的情况下,成渝金融中心建设应突出特色走专业化金融中心之路,模式宜选择"双核"推动下的区域金融协作。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罗若愚  邹玲  
区域经济的规划与发展通常被认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资源配置的纯经济问题,事实上,它的发展也伴随着国家公共管理体制的演进。国际产业转移的深化极大的推动了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区域的区域治理模式的变革,那么,当前日益深入的由东向西的区际产业转移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区域管理制度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间合作治理的形成,并运用三圈理论,以长株潭和成渝经济区为例对区域合作治理战略进行分析,找出区域治理中价值、能力、支持因素的变化对合作成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曙光  杨晓昕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是新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促进集聚是区域政策中促进创新活动的重要途径,但与自发产生的集聚相比,区域政策指导下形成的集聚其知识溢出水平低且创新成果不显著。本文借助产业营销与采购(IMP)学说丰富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创新政策内涵,明确了"产业集聚、社会资本、知识与创新"等区域创新政策实施中的关键概念,有助于推动政策在区域组织层面上准确实施。本文建议区域政策关注集群各成员间的资源交互过程,鼓励集群中经济个体通过共同项目的实践促使知识接纳与吸收,并结合自身的社会资本进行再创造以形成良性创新循环,促使经济活动中的思想与研发成果在更大范围的商业活动中产生创新价值。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曙光  杨晓昕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是新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促进集聚是区域政策中促进创新活动的重要途径,但与自发产生的集聚相比,区域政策指导下形成的集聚其知识溢出水平低且创新成果不显著。本文借助产业营销与采购(IMP)学说丰富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创新政策内涵,明确了"产业集聚、社会资本、知识与创新"等区域创新政策实施中的关键概念,有助于推动政策在区域组织层面上准确实施。本文建议区域政策关注集群各成员间的资源交互过程,鼓励集群中经济个体通过共同项目的实践促使知识接纳与吸收,并结合自身的社会资本进行再创造以形成良性创新循环,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蔡洋   胡宝民   霍胜泽  
本文结合当今新经济条件下区域合作的特殊性和时代特征,从基于企业网络的经济和区域发展理论上寻求合作的途径,并在最后部分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爱国  黄建宏  
在新经济地理理论中,运输成本通过改变经济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来影响经济活动在空间的分布。现代物流的发展有效降低了运输成本,一方面促进区域经济集聚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推动经济由集聚中心向外围扩散。通过发展现代物流,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的集聚、扩散与再集聚、再扩散,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由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滨  邓祖涛  梁慧  毛焱  
新经济地理学(NEG)诞生伊始就与正统经济地理学(PEG)存在诸多分歧。正统经济地理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放弃了传统区位理论,而新经济地理学是对古典区位论的继承与创新。二者均重视区域空间研究,但无论是方法论还是关注的区域尺度,都有所不同。在克鲁格曼的学术成就得到主流经济学界的重视和认可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地位陡然提升,为二者在经济政策的空间转向、区域空间研究的政策转向、空间尺度的趋近以及特定研究对象等方面的交融提供了契机和平台。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子曦  万代君  
"成渝经济区"规划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从经济网络和中心城市两个层面入手,对"成渝经济区"16座城市的空间分布、中心职能强度、经济联系度和外向竞争力进行了详细的定量分析并得出加强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联系的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我国服务业工资差异研究"课题组  张军  
利用2008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层面服务业的汇总数据和2007年的城市数据,我们对影响服务业产业集聚及工资差异的因素作了初步考察,特别关注代表地区市场容量以及与市场接近程度的城市市场潜能带来的影响。分析表明,在市场潜能高1%的城市,其服务业集聚程度高0.2%左右,且市场潜能对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在中部地区最为明显,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则不显著。而在市场潜能高1%的城市中,服务业的工资水平平均高0.181%,且这种影响在西部地区最大,东部地区其次,中部地区不明显。市场潜能对服务业影响在地区间的差异可能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在城市体系以及地理位置的不同有关。本文还分析了城市层面的其他特征对服务业的影响。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晓梅  何飞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框架,将服务业纳入经济系统中,考察成都市城镇化进程中的要素空间集聚模式,并深入行业内部,分析不同资源配置机制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结果显示:成都市是典型的服务业空间集聚带动了人口集聚,且主要受市场调控配置行业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更加显著。因此,新常态下,成都市应遵循发展规律,顺应其禀赋推进城镇化。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李颖  杨慧敏  刘乃全  
本文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转移理论,选择全要素生产率为企业集聚力和分散力合力的替代变量,比较分析全要素生产率与要素的空间配置速度,认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优势是产业转移的动力和空间区位选择决策的依据。利用2001~2009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统计数据,采用半参数估计方法对东、中、西三大区域纺织业与其他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比较分析发现:从2001年开始纺织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内在动力逐年加强,但2001~2007年却出现了从中西部向东部的增量调整为主的逆向转移。进一步研究发现,2001~2007年生产要素空间配置效率的决策损失是导致2007~2009年纺织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过程中空间配置效率...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郑长德  
文章介绍了马丁应用内生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模型结合而构建的分析区域政策效应的框架。该框架对区域政策的分析表明,传统的转移支付政策或单纯改善区际(区内)交易成本的政策,面临着空间公平与总体经济效率间的权衡,而降低创新成本(障碍)的政策是可以实现总体经济效率和空间公平兼得的。这些分析对于中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有重要启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新阶段,区域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构建和提高方面,并对此提出相应对策。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孙文杰  沈坤荣  
该文从区域创新能力和新经济地理的视角,对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到中国各省份之间的空间依赖性,运用地理加权模型(GWR)并利用中国2000-2005年的统计数据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在控制人力资本、政府财政投资和FDI等变量的前提下,区域创新能力与地区收入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专利授权变量、R&D经费投入变量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区域创新能力差距是形成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慧  
基于Martin和Roger的自由资本模型并进行进一步推导和参数分析,得出有关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的五个假说,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静态面板数据模型检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的影响因素。结论显示,我国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具有市场寻求和技术寻求特征,对中等发达国家的投资具有"本地生产、本地销售"的特征,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自然资源寻求特征;对最不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具有出口拉动的特征,而所有的分析中,效率寻求的特征都不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