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67)
- 2023(12385)
- 2022(10410)
- 2021(9434)
- 2020(7679)
- 2019(17268)
- 2018(16815)
- 2017(32897)
- 2016(17683)
- 2015(19662)
- 2014(20020)
- 2013(19513)
- 2012(18576)
- 2011(17252)
- 2010(17793)
- 2009(16911)
- 2008(16678)
- 2007(15215)
- 2006(13970)
- 2005(13103)
- 学科
- 济(93840)
- 经济(93726)
- 管理(55871)
- 业(48029)
- 企(39281)
- 企业(39281)
- 方法(29179)
- 地方(24772)
- 数学(24692)
- 数学方法(24407)
- 中国(22892)
- 财(22581)
- 农(21886)
- 制(19937)
- 业经(19699)
- 学(17053)
- 地方经济(15727)
- 融(15056)
- 金融(15052)
- 农业(14795)
- 银(14424)
- 银行(14413)
- 环境(14229)
- 体(14076)
- 行(13957)
- 策(13233)
- 贸(13077)
- 贸易(13069)
- 易(12559)
- 理论(12446)
- 机构
- 学院(266178)
- 大学(265782)
- 济(124370)
- 经济(121832)
- 管理(98763)
- 研究(96306)
- 理学(83626)
- 理学院(82601)
- 管理学(81430)
- 管理学院(80892)
- 中国(74072)
- 财(60239)
- 京(55563)
- 科学(53112)
- 所(47998)
- 财经(46100)
- 研究所(42686)
- 中心(42681)
- 江(41915)
- 经(41463)
- 经济学(40257)
- 范(36233)
- 师范(36013)
- 经济学院(35683)
- 农(35513)
- 北京(35480)
- 院(34512)
- 财经大学(33733)
- 州(32932)
- 业大(31092)
- 基金
- 项目(165470)
- 科学(132522)
- 研究(127214)
- 基金(121019)
- 家(103260)
- 国家(102404)
- 科学基金(88324)
- 社会(84644)
- 社会科(80207)
- 社会科学(80191)
- 省(62953)
- 基金项目(62464)
- 教育(57740)
- 划(52870)
- 自然(52444)
- 编号(51416)
- 自然科(51159)
- 自然科学(51147)
- 自然科学基金(50238)
- 资助(49082)
- 成果(44247)
- 部(37928)
- 发(37872)
- 重点(37851)
- 课题(36523)
- 制(36305)
- 国家社会(35667)
- 创(33991)
- 性(33496)
- 教育部(33267)
- 期刊
- 济(152921)
- 经济(152921)
- 研究(90438)
- 中国(54673)
- 财(46263)
- 管理(39942)
- 农(34139)
- 科学(33782)
- 学报(32617)
- 融(29944)
- 金融(29944)
- 教育(28937)
- 大学(26241)
- 经济研究(24842)
- 学学(24698)
- 财经(24464)
- 技术(22813)
- 农业(22624)
- 业经(21685)
- 经(21281)
- 问题(19277)
- 贸(15684)
- 世界(14242)
- 技术经济(14232)
- 国际(13854)
- 现代(12779)
- 经济问题(12253)
- 统计(12247)
- 经济管理(11915)
- 改革(11841)
共检索到4242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付金存 赵洪宝 李豫新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生产要素跨区域调动未能有效缩小中国地区差距,因此,需要重新探视地区差距的形成机制。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地区差距源于本地市场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作用下人口与产业集聚的空间偏离。这一机制揭示出"第一自然"差异是中国地区差距形成的根本原因,"第二自然"差异则进一步强化了地区差距。未来政策的调整应转变传统的协调发展观,细化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对口帮扶机制,制定偏向于落后地区的优惠政策,构建梯度化的政策体系,最终实现区域间竞争式发展。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孙文杰 沈坤荣
该文从区域创新能力和新经济地理的视角,对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到中国各省份之间的空间依赖性,运用地理加权模型(GWR)并利用中国2000-2005年的统计数据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在控制人力资本、政府财政投资和FDI等变量的前提下,区域创新能力与地区收入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专利授权变量、R&D经费投入变量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区域创新能力差距是形成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区域创新能力 地区收入差距 地理加权模型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周加来 李刚
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主要表现为区域间差距的扩大,而非区域内部差距的扩大。这一现象的发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新经济地理因素的影响下,具有区位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吸引了中西部地区大量的生产要素进行跨区域流动,加上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差距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因此,中央政府应该采取有力措施,以便在全国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进而达到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目标。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黄利秀
经济地理学理论经过了文化转向和制度转向后,20世纪90年代初产生了新经济地理学,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演化经济地理学开始出现。新经济地理学和演化经济地理学为人们理解空间经济景观的形成、发展、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两种理论的区域政策含义既有相互交叉的内容,更是各有特点,我国区域政策的制定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示。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演化经济地理学 区域政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何文 安虎森
文章通过细分国内各税种、内生化税收和财政支出并纳入财政分权和转移支付,构建了一个2×3×2的新经济地理一般均衡模型。研究认为,转移支付政策难以显著缩小区域差距,而税收政策则有明显的效果。此外,所得税对实际GDP的影响非中性,其中个人所得税的影响机制与流转税相似。当区域间贸易开放度较高时,降低流转税、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并提高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可以增加总税收和(或)整个经济系统的实际GDP。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颖
文章选择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区域内企业集聚力与分散力合力的替代变量,从区域经济增加值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角度构建了区域经济差距效率检验模型。研究发现:东中西之间的创新转移效应差距明显,中西部市场化水平相对于东部还有较大的改进余地,创新转移效应是缩小中西差距的主导因素;东部的技术进步效应变动明显大于西部,略大于中部,东中西三个区域都出现了技术效率效应为负的粗放式增长,西部的粗放程度要高于东中部,技术进步与规模效应变动是扩大东中西差距的主导因素。缩小区域市场化水平差距、技术差距和提高规模效率是现阶段政策调整的方向
关键词:
经济增长差距 效率检验 企业异质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天骄 薛领
新经济地理发展下的异质性企业模型以生产率差异为基石,认为高生产率企业具有低边际生产成本,忽视了产品质量的垂直异质性。本文试图讨论地区生产效率和质量投入双重异质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市场非对称情况下,单独提高质量投入比单独提高生产率更有优势,单独提高质量投入会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而增加市场份额,单独提高生产率则会在运输成本降到一定阈值后导致地区市场份额的削弱;此外,生产率和质量投入“两头兼顾”的方式虽然会增加地区市场份额,但是其所带来的集聚力会弱于单独提高质量投入的方式。总的来看,未来把握好地区的质量投入才是扩大地区产业集聚和空间分布情况的重要途径。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王丹
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创始人保罗.克鲁格曼以规模报酬递增而导致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在一般均衡模型下讨论了空间经济问题,区别于传统经济地理理论,它引发了众多国外学者从理论扩展及实证分析等层面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主要从扩大理论菜单、实证研究以及福利与政策研究三个方面入手,着重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以来的国外学者关于新经济地理理论的研究成果,期望通过对理论研究的梳理,总结和借鉴区域发展的应对政策。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中心—外围模型 集聚经济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战仁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通过确立创新空间报酬递增理念,对我国区域创新差异的形成机制做了重新审视。我国省级空间尺度的实证结果表明:投入、需求、政策等传统区域差异变量未能完整解释导致我国区域创新差异产生的全部原因;新经济地理因素中的创新互动溢出、空间报酬递增及要素跨区域流动对我国区域创新差异的形成也具综合影响。
关键词:
创新 新经济地理学 区域差异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金煜 陈钊 陆铭
本文使用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讨论了经济地理和经济政策等因素对工业集聚的影响,并利用1987—2001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导致中国地区工业集聚的因素。我们的主要发现是(1)经济开放促进了工业集聚,而经济开放又与地理和历史的因素有关;(2)市场容量、城市化、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政府作用的弱化也有利于工业集聚;(3)沿海地区具有工业集聚的地理优势。我们的研究为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提供了来自于中国的证据,同时也发现,除了经济地理的作用以外,政策也是导致工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工业集聚 经济地理 新经济地理 经济政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爱国 黄建宏
在新经济地理理论中,运输成本通过改变经济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来影响经济活动在空间的分布。现代物流的发展有效降低了运输成本,一方面促进区域经济集聚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推动经济由集聚中心向外围扩散。通过发展现代物流,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的集聚、扩散与再集聚、再扩散,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由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化。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罗勇 王亚 范祚军
本文把人力资本分为异质型人力资本和同质型人力资本,将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引入新经济地理学的自由企业家模型,并适度拓展,依托此模型,采用2001—2010年间30个省级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集聚、地区专业化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异质型人力资本集聚在短期提高地区的专业化水平,在长期扩大地区收入差距;而同质型人力资本集聚在短期降低地区专业化水平,在长期缩小地区收入差距。说明:一方面,应在全国范围提高异质型人力资本就业者的比例;另一方面,中西部落后地区要加大对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培养和吸收。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骥
文章构建一个涵盖运输部门和制造业部门在内的新经济地理理论模型,用以说明制造业和运输业长期相互协同发展的作用机理。模型采用了"1+2"的空间设定,即一个制造业产地与两个消费地。模型可以得出两地区非对称且内生的运输成本,在长期均衡中,生产要素是否受约束、运输企业数量以及区域规模将对运输成本产生怎样的影响等结论。运输业制造业协同发展体现在,长期中制造业企业将在不断降低的运费中获益,促进企业数量和产品种类增加,运输业随制造业发展而发展,运量不断提高,企业利润增加。模型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运输产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将成为核心区,因此在实践中有必要重视运输产业的发展。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郑长德
文章介绍了马丁应用内生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模型结合而构建的分析区域政策效应的框架。该框架对区域政策的分析表明,传统的转移支付政策或单纯改善区际(区内)交易成本的政策,面临着空间公平与总体经济效率间的权衡,而降低创新成本(障碍)的政策是可以实现总体经济效率和空间公平兼得的。这些分析对于中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有重要启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新阶段,区域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构建和提高方面,并对此提出相应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