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05)
2023(12585)
2022(11039)
2021(10090)
2020(8437)
2019(19291)
2018(19086)
2017(37558)
2016(19945)
2015(22465)
2014(22392)
2013(22496)
2012(20800)
2011(19099)
2010(19038)
2009(17542)
2008(16730)
2007(14680)
2006(13017)
2005(11497)
作者
(58049)
(48167)
(48001)
(45768)
(30937)
(23025)
(21705)
(18961)
(18452)
(17259)
(16536)
(16310)
(15304)
(15213)
(14947)
(14723)
(14297)
(14008)
(13786)
(13621)
(11955)
(11922)
(11550)
(11005)
(10860)
(10678)
(10521)
(10350)
(9744)
(9287)
学科
(104208)
经济(104106)
管理(58862)
(53804)
(44961)
企业(44961)
方法(44477)
数学(39118)
数学方法(38796)
地方(22765)
中国(22434)
(21065)
(20772)
(20454)
业经(19687)
(14727)
贸易(14720)
(14585)
农业(14557)
地方经济(14360)
(14345)
理论(14175)
(14137)
环境(14044)
(13012)
财务(12951)
(12949)
金融(12947)
财务管理(12926)
技术(12462)
机构
大学(297539)
学院(293164)
(128092)
经济(125592)
管理(118985)
理学(103753)
理学院(102641)
管理学(101094)
管理学院(100565)
研究(98613)
中国(71623)
(62371)
科学(58484)
(55999)
(48579)
财经(45908)
研究所(44142)
中心(43472)
(41778)
(41168)
(41039)
业大(40946)
经济学(39899)
北京(39609)
(38122)
师范(37843)
经济学院(35803)
(35485)
财经大学(34248)
(33370)
基金
项目(199340)
科学(157537)
研究(146982)
基金(146539)
(126102)
国家(125103)
科学基金(108527)
社会(94691)
社会科(89912)
社会科学(89889)
基金项目(78018)
(75980)
自然(69625)
自然科(67982)
自然科学(67969)
自然科学基金(66775)
教育(66589)
(63587)
资助(61055)
编号(59032)
成果(47779)
(44740)
重点(43732)
(42410)
(40847)
课题(39808)
国家社会(39156)
教育部(39122)
人文(38480)
创新(38079)
期刊
(141674)
经济(141674)
研究(91578)
中国(48980)
管理(44119)
学报(43624)
(40742)
科学(40203)
(36355)
大学(33427)
学学(31095)
教育(28540)
农业(25371)
技术(25128)
(24153)
金融(24153)
经济研究(23770)
财经(23461)
业经(20548)
(20022)
问题(17983)
图书(17395)
技术经济(16082)
理论(15328)
实践(13631)
(13631)
科技(13373)
统计(13284)
现代(13266)
商业(13154)
共检索到4268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冷志明  
近年来国外新经济地理实证研究发展迅速,在测度指标、研究方法和实证结论等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基于最新文献,本文从集聚度量指标与集聚水平测度、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以及多重均衡的存在性等方面进行了述评,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经济地理未来实证研究进行了展望。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汤学兵  
保罗·克鲁格曼获得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着其开创的新经济地理学已经成为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分支之一,标志着区位已经成为主流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范畴。近年来,新经济学不仅在理论上深入发展,而且产生了一系列丰富的实证研究成果。本文在回顾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演进的基础上,概括和总结了新经济地理学的最新实证研究成果,最后在分析新经济地理学实证研究困难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姜彩楼  朱琴  
近年来,创新经济地理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和延伸,成为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的重要视角。本文从创新经济地理测度、创新经济地理空间集聚和创新全球化视角对创新经济地理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并进行了简要评述,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思路和方向,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曾刚  王秋玉  曹贤忠  
创新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创新经济活动的空间特征、过程、机理和调控手段的学科,也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新的研究方向之一。2003年英国学者Karen R.Polenske首次提出了创新地理学概念,尽管创新经济地理学提出的时间不长,其理论体系和系统分析方法还有待完善,但结合世界主要国家日趋活跃的创新实践活动,关注创新问题研究的经济地理学者越来越多,并在创新与知识、创新活动空间、创新活动组织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有影响的成果。展望未来,创新经济地理学者应加强创新经济活动的数据库建设,深化创新活动的空间格局、地域类型、演化过程、创新机理、调控体制机制问题的研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何枭吟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主要包括核心—边缘模型、城市演化模型和集聚与贸易模型,并且已发展成为均衡框架中解释经济地理驱动力量的重要理论之一。文章认为,新经济地理模型的局限性是过分依赖于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替代弹性效用函数和冰山运输成本等假设条件,大量运用抽象数学模型,缺乏实证检验。随着空间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理论与实证方面的研究会不断取得新进展。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金滟  宋德勇  
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集聚的某个空间范围,而城市集聚理论则是为城市的形成和演化提供基本的解释。从近年来兴起的新经济地理的视角,本文将城市集聚理论划分为区域非均衡、城市系统和单个城市三个层面,并分别就这三个层面对其最新进展进行梳理和简要评价。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鞠建东  陈骁  
近年来由于新新贸易理论的发展,人们得以建立多地区异质性企业模型,从理论上研究产品、要素以及技术在地区间的流动摩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并结合现实数据做出更准确的量化估计,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方向:新新经济地理学。本文通过梳理发现,新新经济地理学相关文献基本是在Eaton和Kortum(2002)多地区模型的生产和市场结构两个设定基础上进行延展,从而与生产网络、市场结构、全球价值链、人口流动、空间规划、搜寻摩擦以及动态决策等领域产生联系,拓宽了经济运行的解释渠道和政策制定的工具空间。我们试图归纳出新新经济地理学在各方向的发展脉络,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覃一冬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关于经济空间集聚的研究视角,采用我国2003—2009年间26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城市经济集聚的决定因素。实证研究结果发现,Marshall所强调的三个外部性经济均显著影响我国城市经济集聚,但是劳动力市场外部性和知识外溢却呈现出离心力作用。此外,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表明,扩大城市对外开放程度和增加教育投入能促进城市经济集聚,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则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的一体化。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安虎森  李锦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税收竞争理论认为:分散均衡条件下,税收竞争类似于标准税收竞争;而聚集均衡条件下,贸易自由度和聚集因素对税收竞争有重要影响。其研究结论是:区域税收差异随贸易自由度提高先增后减,聚集租金的存在使得核心区可以制定较高流动要素税率,简单的税收协调不一定改善两区域的福利。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邹薇  庄子银  
1993年10月14日,两位美国经济学家以他们在新经济史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是道格拉斯·诺思和罗伯特·富格尔。瑞典皇家科学院称之为“新经济史学领域中的主导人物”。他们在经济史学界发起了一场革命,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广泛的分析框架,构造了一个以制度、制度结构、制度变迁与创新为主轴的新经济史理论体系:“有效的经济组织使得有必要建立制度安排和财产权利——,它们为把个人努力传导为私人与社会收益率趋近的经济活动创造了刺激力”,“有效的经济组织是增长的关键,在西欧有效经济组织的发展解释了西方的兴起。”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商庆军  
本文对众说纷纭的美国“新经济”进行探讨和述评、文章从美国经济“滞胀”和里根政府实施的供给管理政策及其带来的经济结构不均衡问题入手,并对90年代美国宏观经济指标的超常表现作了析述,剖析了结构不均衡风险和严重的经济泡沫等问题,指出“新经济”并不成立,资本主义世界恒定的周期性衰退仍不可避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琰  郭英之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分析中国会议中心城市集聚的影响因素。在经济地理和新经济地理的框架下,本研究采用实证分析方法,通过计量分析检验影响中国会议产业集聚的因素。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城市级别、城市化水平、城市交通状况、信息传播等要素是影响中国会议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对外开放程度等对会议中心城市集聚也有一定的影响。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庄晋财  敖晓红  
新经济地理理论关于空间非均衡性对区域经济聚集影响的观点,为创业活动空间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来自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省的212个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创业者实施创业活动的空间选择,受到区域产业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制约,前者包括市场条件、基础设施、产业关联等因素,后者包括区域政策法规等正式制度和社会风俗、价值观等非正式制度。因此,地方政府制定吸引创业的支持政策,只有考虑了区域空间的非均衡性,才能实现吸引创业聚集的目标。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战仁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通过确立创新空间报酬递增理念,对我国区域创新差异的形成机制做了重新审视。我国省级空间尺度的实证结果表明:投入、需求、政策等传统区域差异变量未能完整解释导致我国区域创新差异产生的全部原因;新经济地理因素中的创新互动溢出、空间报酬递增及要素跨区域流动对我国区域创新差异的形成也具综合影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肖智  张杰  郑征征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劳动力流动与第三产业的联立方程,系统分析2006~2009年中国各省市劳动力流动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两者之间的内生性关系。研究发现,流入地的经济收入、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开放度是吸引劳动力流入的主要动力;随着农村净收入的提高,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劳动力的流动性随之降低;资本、劳动力和市场因素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但过多的政策管制却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城市化策略在不同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其效果不同;劳动力流动与第三产业发展是相互作用的,从而引起劳动力在东部的聚集效应和在中西部的分散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