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34)
2023(7656)
2022(6385)
2021(5647)
2020(4525)
2019(9733)
2018(9441)
2017(18001)
2016(9017)
2015(9767)
2014(9342)
2013(8958)
2012(8145)
2011(7547)
2010(7607)
2009(7421)
2008(6496)
2007(5608)
2006(5191)
2005(4562)
作者
(23958)
(20254)
(19945)
(19090)
(12816)
(9424)
(8996)
(7660)
(7601)
(6971)
(6945)
(6511)
(6368)
(6156)
(6133)
(6061)
(5956)
(5811)
(5586)
(5580)
(4999)
(4720)
(4711)
(4697)
(4637)
(4447)
(4162)
(4086)
(3961)
(3922)
学科
(59441)
经济(59403)
管理(26548)
(21253)
(17632)
企业(17632)
方法(16373)
地方(15979)
数学(14142)
数学方法(14048)
中国(12138)
地方经济(12010)
业经(11062)
(10300)
(9353)
(8858)
环境(7630)
(7365)
(7207)
贸易(7202)
农业(7108)
经济学(6917)
(6899)
(6831)
金融(6830)
(6389)
产业(6381)
(6355)
(6336)
理论(6285)
机构
学院(131161)
大学(127577)
(65747)
经济(64689)
管理(48223)
研究(45128)
理学(41602)
理学院(41132)
管理学(40503)
管理学院(40244)
中国(33484)
(27697)
(24647)
科学(24168)
财经(22388)
经济学(22113)
(21346)
(20262)
中心(20036)
经济学院(19606)
研究所(19137)
(18722)
(16858)
师范(16752)
财经大学(16515)
(16141)
北京(15113)
(15019)
(14927)
业大(14611)
基金
项目(84563)
科学(67951)
研究(65327)
基金(61969)
(52511)
国家(52101)
科学基金(45626)
社会(45088)
社会科(42849)
社会科学(42841)
(33226)
基金项目(32121)
教育(29382)
(26741)
自然(26346)
编号(26159)
自然科(25756)
自然科学(25751)
自然科学基金(25268)
资助(24277)
成果(20547)
(20140)
国家社会(19291)
重点(19098)
(18428)
(18082)
课题(17961)
发展(17140)
人文(16999)
(16890)
期刊
(81189)
经济(81189)
研究(42670)
中国(22033)
(21057)
管理(19713)
科学(15481)
经济研究(15066)
学报(14760)
(14505)
业经(12453)
财经(11965)
大学(11829)
技术(11704)
(11619)
金融(11619)
学学(11404)
教育(11202)
(10578)
农业(9893)
问题(9659)
技术经济(7940)
(7636)
商业(7221)
世界(6971)
统计(6669)
国际(6468)
经济问题(6227)
现代(6195)
(6072)
共检索到1980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我国服务业工资差异研究"课题组  张军  
利用2008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层面服务业的汇总数据和2007年的城市数据,我们对影响服务业产业集聚及工资差异的因素作了初步考察,特别关注代表地区市场容量以及与市场接近程度的城市市场潜能带来的影响。分析表明,在市场潜能高1%的城市,其服务业集聚程度高0.2%左右,且市场潜能对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在中部地区最为明显,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则不显著。而在市场潜能高1%的城市中,服务业的工资水平平均高0.181%,且这种影响在西部地区最大,东部地区其次,中部地区不明显。市场潜能对服务业影响在地区间的差异可能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在城市体系以及地理位置的不同有关。本文还分析了城市层面的其他特征对服务业的影响。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郑飞虎  史潇潇  
本文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基础上,结合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战略管理理论,就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集聚与创新构建了理论框架,揭示了海外R&D集聚与创新的关系,并采用2001-2006年跨国公司在京R&D技术合同交易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跨国公司海外R&D集聚与创新受到跨国公司组织控制、组织规模与组织创新的显著影响,同时受范围经济、空间联系等新经济地理学因素的积极影响,但是受累积循环因果关系影响则较弱。另外,根据R&D集聚与领先大学的关系所作研究表明(利用GIS系统),在京跨国公司R&D机构的确形成了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核心的密集布局,这对R&D机构能力的提升与地区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具有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曹允春  席艳荣  李微微  
新经济地理学具有很强的区域分析能力,将其应用于临空经济的形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研究对象、区域空间的初始状态、市场结构、区域的贸易自由度角度阐述了用新经济地理学分析临空经济成因的适用性,并应用新经济地理学的FE模型分析临空经济的形成机理,最后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及启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文忠  
本文研究和分析了对当今经济学界和地理学界带来较大冲击的"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背景、研究视角和方法等问题。认为经济区位论、传统经济地理学、新国际贸易理论和产业组织论及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的发展是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基础;收入递增带来的规模经济、运输费用、生产要素的不可移动性、历史发展的偶然性、路径依赖等相互作用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和经济发展的基本视角;集聚力和分散力的相互关系是研究空间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郭建万  袁丽  陶锋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纳入环境管制因素考察FDI区位选择因素,结果表明:在不考虑聚集经济情况下,"污染避难所"现象在我国一定程度上成立,考虑集聚经济,外商投资与环境管制关系则呈正相关关系。因此,降低环境标准并不是最佳选择,而需注重提高劳动者素质,培育人力资本和本地FDI集聚效应以吸引更多外资进入。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领  胡晓涛  
通过对新经济地理学中的线性模型加以修改,本文将跨区域交易的商品种类增加了服务品,修改冰山运输成本为更合理的单位可变成本,最后建立大-小城市模型,使用区域间相对吸引力来描述人口流动的方向与强度。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本文得出结论,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服务品提供方式多样化,加上电子商务带来的跨地区交易成本降低,有利于增强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文章最后指出,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利于改变我国区域人口不平衡的现象,但在短期内不平衡仍将存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文雯  金祥荣  朱希伟  
本文在新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结合1999—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和城市年鉴数据,运用无条件分布特征-参数对应的计量方法,研究了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对我国213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8个制造业行业企业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集聚效应对于不同行业企业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大城市拥有更强的集聚效应;劳动密集型行业在中小城市拥有更强的集聚效应。选择效应对企业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些结果说明,推动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能提高企业效率;减少政府行政干预,加快市场化进程,则能发挥城市中市场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进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郝寿义  张永恒  
在新经济地理学自由企业家模型基础上引入政府税收,将环境规制作为政府税收的一部分,从数理上对环境规制和经济集聚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并利用中国2000~2013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和经济集聚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或单一关系,环境规制和经济集聚之间的关系会因产业类别和经济规模而存在差异;另外,环境规制的影响程度也会由于其实施阶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随着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率先增强环境规制将成为经济集聚的一个有利因素,但其效应可能会随着其他地区的"跟随战略"而趋于弱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林宪生  
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人力资源为依托,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新的经济形态已走近我们。新经济形态使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成为可能。为适应新经济形态,经济地理学要重新确定研究对象、问题和任务,构建现代经济地理学体系和范畴,以指导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合理布局。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安虎森  李锦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税收竞争理论认为:分散均衡条件下,税收竞争类似于标准税收竞争;而聚集均衡条件下,贸易自由度和聚集因素对税收竞争有重要影响。其研究结论是:区域税收差异随贸易自由度提高先增后减,聚集租金的存在使得核心区可以制定较高流动要素税率,简单的税收协调不一定改善两区域的福利。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玲  黄昊  
资产定价是现代金融领域的核心问题,而信息的充分流动和有效传播构成了资产定价的前提基础。现有研究普遍认为,信息不对称与投资者非理性认知是扭曲资产定价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高铁开通这一外生事件,考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软信息"流动的加快对资产定价偏误的缓释效果。双重差分模型(DID)结果显示,高铁开通能有效缓解所在地上市公司的资产误定价现象,并且这种影响主要存在于信息透明度低的公司中。进一步地,高铁开通的效果在省会城市和非省会城市均存在,但对非省会城市的影响显著强于省会城市;同时,高铁开通后显著增加所在地上市公司被实地访问的频次。这表明,高铁开通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得其可以方便地对企业进行实地访问和调研,掌握更多的内部信息,进一步降低信息不对称。本文实证检验交通发展对市场定价效率提升的影响效果,揭示高铁开通对市场定价效率提升的作用机制,以期丰富高铁开通经济后果和资产误定价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章元   甘徐沁  
研究金融机构分布如何塑造经济空间分布对新经济地理学和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银行部门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证明了银行竞争提升会降低贷款利率,进而吸引更多企业进入;且该吸引力随地区间贸易成本下降而加强。基于中国银行网点和工商注册企业创业选址数据的经验研究发现,银行竞争加强确实会显著促进创业企业进入,使用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和中小银行异地扩张冲击作为工具变量的回归结果依然稳健;理论模型刻画的影响渠道在经验研究中也得到支持。本研究有助于理解金融地理结构与创业选址和空间经济分布间的关联。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杨海余  王耀中  刘志忠  
迪克西特(A.Dixit)和斯蒂格利茨(J.Stiglitz)发表《垄断竞争和最优产品的多样性》(1977)一文,用一个严谨、清晰、精致的模型(D—S模型)把垄断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纳入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中。DS模型的出现解决了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等重要经济现象难于模型化的问题,为经济研究提供了—个重要的分析工具,促进了经济学领域其他分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永祥  
文章使用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数据,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研究范式,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对影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因素展开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市场潜能、人力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均对城市化发展存在显著影响,而早期城市规模的影响则显著为负。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陈勇兵  康吉红  王艳  
加入了企业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学着重从微观企业层面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本文阐述了"新"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渊源,介绍了"新"新经济地理学的基准模型和分析框架,对"新"新经济地理学经验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中发掘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视角的拓展、理论框架和模型方法的完善以及与相关研究领域的融合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