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06)
- 2023(12175)
- 2022(10671)
- 2021(9906)
- 2020(8356)
- 2019(19346)
- 2018(19300)
- 2017(37253)
- 2016(20339)
- 2015(23008)
- 2014(23216)
- 2013(22962)
- 2012(21296)
- 2011(19515)
- 2010(19648)
- 2009(18053)
- 2008(17406)
- 2007(15216)
- 2006(13667)
- 2005(11911)
- 学科
- 济(101774)
- 经济(101679)
- 管理(57625)
- 业(51810)
- 企(43566)
- 企业(43566)
- 方法(41471)
- 数学(35958)
- 数学方法(35523)
- 地方(23210)
- 学(22349)
- 中国(21539)
- 农(21132)
- 业经(19915)
- 财(18748)
- 和(14850)
- 理论(14744)
- 环境(14497)
- 农业(14482)
- 地方经济(14465)
- 制(13912)
- 贸(13553)
- 贸易(13546)
- 易(12992)
- 技术(12069)
- 划(11912)
- 融(11893)
- 金融(11891)
- 务(11493)
- 银(11454)
- 机构
- 大学(302796)
- 学院(299214)
- 济(123753)
- 经济(121152)
- 管理(118921)
- 研究(104261)
- 理学(103258)
- 理学院(102033)
- 管理学(100196)
- 管理学院(99674)
- 中国(74337)
- 科学(66033)
- 京(64782)
- 所(53329)
- 财(53216)
- 研究所(49013)
- 农(46969)
- 中心(45184)
- 业大(44678)
- 财经(43387)
- 江(42816)
- 北京(41051)
- 范(40946)
- 师范(40609)
- 经(39293)
- 院(37537)
- 经济学(37192)
- 农业(36752)
- 州(34777)
- 师范大学(33179)
- 基金
- 项目(205275)
- 科学(160801)
- 研究(148839)
- 基金(148242)
- 家(129367)
- 国家(128324)
- 科学基金(109501)
- 社会(93402)
- 社会科(88427)
- 社会科学(88399)
- 省(80011)
- 基金项目(79112)
- 自然(71538)
- 自然科(69806)
- 自然科学(69787)
- 自然科学基金(68501)
- 教育(67607)
- 划(67532)
- 资助(61490)
- 编号(60063)
- 成果(49048)
- 重点(45939)
- 部(45006)
- 发(44120)
- 创(41760)
- 课题(41681)
- 科研(39008)
- 创新(39007)
- 教育部(38309)
- 国家社会(37865)
- 期刊
- 济(140011)
- 经济(140011)
- 研究(90139)
- 中国(51702)
- 学报(48026)
- 科学(45168)
- 管理(43426)
- 农(41961)
- 财(38460)
- 大学(35763)
- 学学(33686)
- 教育(31027)
- 农业(29568)
- 技术(26218)
- 经济研究(22513)
- 融(21938)
- 金融(21938)
- 财经(21333)
- 业经(20623)
- 经(18209)
- 问题(17772)
- 技术经济(16393)
- 图书(15858)
- 理论(14855)
- 业(14692)
- 科技(14430)
- 资源(14032)
- 统计(13810)
- 现代(13638)
- 实践(13424)
共检索到4345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发余
过去几年中,经济学中出现了一种“新经济地理学”热潮,主要涵盖经济学的两个方向:国际经济学(贸易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前一个方向主要讨论产业的空间聚集问题,后一个方向主要关注区域经济的长期收敛问题。这种“热潮”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有几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与之相关,其中包括克鲁格曼、波特、巴罗和阿瑟,他们的著作都涉及到“地理”问题。这些学者所讨论的“新经济地理学”在内容、方法上都与传统的经济地理学有很大差别。本文试图介绍西方经济学中这种新趋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关爱萍
对新经济地理学的起源、发展、遭受的质疑及未来发展趋势做一简要的评述。经济活动的地理因素一直是许多经济学家、地理学家、规划学者以及区域科学家所关注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为假设前提,以数学建模为分析工具的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有了不断发展,但由于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模型在许多方面显得过于简单,受到了来自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的质疑和批评。有鉴于此,新经济地理学今后的研究除了考虑要素流动性、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等关键因素之外,至少有3个可供未来研究的方向:扩展理论研究范围、加强实证研究、探讨新经济地理学的福利和政策涵义。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陈勇兵 康吉红 王艳
加入了企业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学着重从微观企业层面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本文阐述了"新"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渊源,介绍了"新"新经济地理学的基准模型和分析框架,对"新"新经济地理学经验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中发掘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视角的拓展、理论框架和模型方法的完善以及与相关研究领域的融合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文忠
本文研究和分析了对当今经济学界和地理学界带来较大冲击的"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背景、研究视角和方法等问题。认为经济区位论、传统经济地理学、新国际贸易理论和产业组织论及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的发展是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基础;收入递增带来的规模经济、运输费用、生产要素的不可移动性、历史发展的偶然性、路径依赖等相互作用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和经济发展的基本视角;集聚力和分散力的相互关系是研究空间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规模经济 集聚力 分散力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秀山 汤学兵
本年度诺贝尔奖得主克鲁格曼开创的新经济地理学(NEG)标志着主流经济学对空间问题的重新审视。近年来,NEG 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从微观和宏观角度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将现实中与集聚相关的各种因素纳入 NEG 的研究框架。与此同时试图将城市经济学纳入 NEG的研究领域。本文概括和总结了 NEG 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 NEG 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福柱
不同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同质性企业假设,"新"新经济地理学以垄断竞争和企业异质性为切入点,分析企业成本差异、效率差异与集聚经济的关系,构建了"新"新经济地理模型。尽管"新"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已经引起了极大反响,但仍需要在本地效应、城市集聚的微观基础、组织行为与企业布局关系等方面,进一步解析异质性企业与集聚经济的微观机理,以不断完善"新"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框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朱华友 丁四保 高斌
文章从理论、方法和实证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背景,进而对其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概述。认为,正如经济地理学所言,新经济地理学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如对研究空间的模糊化、强调研究方法的模型化、外部经济的片面化、区位形成的历史偶然性等,但是新经济地理学在很多方面,如对市场结构的强调、对过于经验化描述的摒弃以及报酬递增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影响等表现出对经济地理学范式的修正。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滨 邓祖涛 梁慧 毛焱
新经济地理学(NEG)诞生伊始就与正统经济地理学(PEG)存在诸多分歧。正统经济地理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放弃了传统区位理论,而新经济地理学是对古典区位论的继承与创新。二者均重视区域空间研究,但无论是方法论还是关注的区域尺度,都有所不同。在克鲁格曼的学术成就得到主流经济学界的重视和认可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地位陡然提升,为二者在经济政策的空间转向、区域空间研究的政策转向、空间尺度的趋近以及特定研究对象等方面的交融提供了契机和平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亚军 张娥
新经济地理学为研究经济集聚现象提供了有力的建模方法,标志着空间经济学的最新进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文章介绍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模型、主要结论以及重要的理论扩展,这些扩展表明新经济地理学能够以严格的建模方法对不同领域的诸多空间经济问题做出合乎事实的解释。简述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局限性和发展前沿。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郝寿义 张永恒
在新经济地理学自由企业家模型基础上引入政府税收,将环境规制作为政府税收的一部分,从数理上对环境规制和经济集聚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并利用中国2000~2013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和经济集聚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或单一关系,环境规制和经济集聚之间的关系会因产业类别和经济规模而存在差异;另外,环境规制的影响程度也会由于其实施阶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随着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率先增强环境规制将成为经济集聚的一个有利因素,但其效应可能会随着其他地区的"跟随战略"而趋于弱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伟博
自2008年保罗·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国内学界掀起了一股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热潮。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新经济地理学的地位、范式及政策影响。本文通过新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综述,评述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础、建模中存在的主要缺陷,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对未来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期。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CP模型 聚集 福利与政策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谢燮 杨开忠
20世纪 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经济地理学”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其一报酬递增思想的演进 ,其二是复杂科学所强调的自组织、路径依赖和“锁定”等概念 ,其三是垄断竞争的Dixit Stiglitz模型框架及其应用。复杂科学的路径依赖与“锁定”等概念为新经济地理学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问题提供了基本的认识论基础。Dixit Stiglitz垄断竞争模型为经济学处理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提供了技术的可能 ,其在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中的应用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应用做好了铺垫。在此基础上 ,新经济地理学应运而生。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石祖葆
新经济地理学是继新产业组织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增长理论之后出现的第四次"新经济学"研究浪潮。它采用收益递增一不完全竞争模型的建模技巧,对空间经济结构与变化过程重新进行了分析,对传统经济地理学进行改造,将空间因素纳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丰富了主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也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年猛 王垚
主流经济学由于缺乏合适的技术工具而长期缺失空间维度,D-S模型的出现和新贸易理论的创立为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奠定了技术基础;新经济地理学只关注宏观异质性而缺乏微观基础,"新"新贸易理论则为"新"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微观理论基础。基于微观异质性,"新"新经济地理学推动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其理论模型主要基于三大分析框架,即D-S垄断竞争分析框架、OTT分析框架和BEKJ分析框架。中国学者应积极借鉴"新"新经济地理学的最新研究视角和方法,并结合中国经济实际,从简单的应用、模仿转向创新、突破,深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花俊
笔者对新经济地理学相关的几个理论问题,分别从理论规范、学科范式、研究方法等方面与地理学、城市区域经济学进行比较,并就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名称进行了探讨。最后,从经济方法论探讨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渊源和发展历程。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理论 比较 方法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