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69)
2023(13849)
2022(11578)
2021(10299)
2020(8659)
2019(19122)
2018(18315)
2017(35308)
2016(18648)
2015(20178)
2014(19360)
2013(19320)
2012(18157)
2011(16327)
2010(16263)
2009(15022)
2008(14265)
2007(12600)
2006(11404)
2005(10200)
作者
(55303)
(46641)
(46301)
(44034)
(29754)
(22427)
(20695)
(17964)
(17591)
(16166)
(16143)
(15401)
(15005)
(14596)
(14506)
(14289)
(13711)
(13362)
(13321)
(13228)
(11525)
(11443)
(11154)
(10790)
(10585)
(10432)
(10138)
(9580)
(9256)
(8992)
学科
(100975)
经济(100871)
管理(52133)
(49883)
方法(41456)
(38615)
企业(38615)
数学(37472)
数学方法(37248)
中国(23353)
(21555)
(21432)
地方(21311)
(18747)
业经(18180)
(16385)
贸易(16376)
(15822)
农业(15390)
(14268)
地方经济(13966)
环境(13579)
(13419)
金融(13418)
(12271)
财务(12262)
财务管理(12239)
(12113)
银行(12069)
企业财务(11764)
机构
大学(275163)
学院(270035)
(128103)
经济(126073)
管理(102619)
研究(100008)
理学(89767)
理学院(88667)
管理学(87241)
管理学院(86734)
中国(73698)
科学(58990)
(57149)
(56357)
(50475)
(47793)
研究所(46012)
财经(45906)
中心(44768)
经济学(42426)
(42119)
业大(41003)
(38879)
经济学院(38418)
农业(37423)
(35701)
北京(35507)
财经大学(34448)
(33470)
师范(33046)
基金
项目(188476)
科学(150309)
基金(143353)
研究(129831)
(129050)
国家(127749)
科学基金(108850)
社会(89719)
社会科(85589)
社会科学(85569)
基金项目(75821)
自然(70483)
(69558)
自然科(69013)
自然科学(68991)
自然科学基金(67822)
(59862)
资助(57631)
教育(57490)
编号(47279)
重点(42847)
(42565)
(40593)
国家社会(40141)
(39038)
成果(37307)
教育部(36793)
创新(36674)
科研(36596)
人文(35390)
期刊
(137132)
经济(137132)
研究(83437)
中国(48174)
学报(47350)
科学(43021)
(42477)
(41136)
管理(37701)
大学(35563)
学学(34058)
农业(27373)
经济研究(25100)
(24809)
金融(24809)
财经(24117)
(20862)
技术(19449)
业经(18869)
问题(18323)
教育(16415)
(15628)
(15321)
统计(14901)
技术经济(14674)
世界(14086)
国际(13675)
(13363)
商业(12534)
(12345)
共检索到4014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曾永明  张利国  
考虑到空间自相关在人口分布和经济增长中存在的普遍性,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地区溢出模型,在理论上纳入空间因素,在实证上应用消除空间依赖性的空间计量方法,分析了人口分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主要结论有:(1)空间自相关检验显示,人口密度和经济增长都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2)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模型证实人口分布对经济增长既有集聚效应也有拥挤效应,理论上两者存在倒"U"型关系;(3)通过全球126个国家1992—2012年空间面板数据验证了人口密度与经济增长倒"U"型的关系。(4)本文弥补了既有研究缺乏空间视角、忽视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黄肖琦  柴敏  
文章在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下重新审视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决策行为。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表明,劳动力成本、优惠政策等传统FDI区位变量未能较好地解释在华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新经济地理学所揭示的贸易成本、技术外溢、市场规模以及历史FDI等传导机制在我们的实证结果中具有统计显著性。这对中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政府有着深刻的政策启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青海  张志超  蔡伟贤  
对于我国高增长低就业的现象,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就业问题的解决常着眼于产业政策,而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以本土市场效应为理论基础并加以拓展,说明了这种现象不仅仅是产业政策所致,而且更可能是由于不正确的空间政策的问题。认为从长远角度,我国应该主要依赖于国内市场需求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的提高,继而提出增加人口空间密度、减少要素空间流动壁垒、增大国内市场规模、推进城市化的建议。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陈路  孙博文  谢贤君  
为了探索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溢出的影响机制和效应,从一般均衡理论模型角度出发分析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溢出影响的理论机制,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以及经济增长地理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溢出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一方面,产业集聚对本地经济增长溢出的影响,金融危机之前为正外部性,金融危机之后具有负外部性。另一方面,产业集聚的扩散效应有助于毗邻地区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提升。长期来看产业集聚对于经济增长溢出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总效应都有促进作用,而且对毗邻地区的经济增长溢出也有正的外部性;短期来看,金融危机之前间接效应损失大于直接效应损失,而金融危机之后则相反。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范晓莉  
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利用中国2010-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考察研发强度、本地市场效应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及影响效应。结果显示: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是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西部地区第二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特征仍较为明显;扩大资本投资是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东部地区资本投资引致的本地市场放大效应凸显;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均较为显著,且东部地区的收入增长引起的本地市场效应最为突出;研发强度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间呈现负向关系,仍存在逆周期特征,研发经费支出强度不足和区域分化特征是制约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怡达  余华义  
本文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对城市经济增长模型进行了拓展,详细分析了集聚效应和拥挤效应对城市规模的影响机制。通过将基本公共服务因素和房价因素引入拥挤函数对拥挤效应做了进一步的细化,并将拥挤函数纳入增长函数,来构建分析稳态演进路径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显示,城市规模最后都会收敛于适宜规模,适宜规模是动态变化的,它跟城市经济状况,房价,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关,行政等级也会影响到城市的适宜规模。文章利用中国35个大城市2003-2012年的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与理论模型的基本吻合,房价和基本公共服务对城市规模有显著影响。本文还对不同行政层级的城市做了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行政层级城市适宜规模的特点。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余珮  陈继勇  
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下,本文从微观层面运用嵌套Logit模型模拟《财富》世界500强中美国制造业跨国公司在华区位战略。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公司并不是将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放在同一层次上进行比较,而是采用"中心-外围"和七大地理区域分层区位选择逻辑对子公司区位进行选择。市场需求、劳动市场、内陆交通运输条件以及集聚效应都呈现出经济地理特征。因此,处于经济"外围"的中、西部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如何正确利用区域和省级经济发展政策,积极、合理和有效引进优质外资,并充分发挥地方比较优势,对于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显得尤为重要。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领  胡晓涛  
通过对新经济地理学中的线性模型加以修改,本文将跨区域交易的商品种类增加了服务品,修改冰山运输成本为更合理的单位可变成本,最后建立大-小城市模型,使用区域间相对吸引力来描述人口流动的方向与强度。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本文得出结论,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服务品提供方式多样化,加上电子商务带来的跨地区交易成本降低,有利于增强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文章最后指出,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利于改变我国区域人口不平衡的现象,但在短期内不平衡仍将存在。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宏艳  齐俊妍  
近年来国际分工表现为生产和贸易的垂直专业化,但现有理论分析未能考虑在垂直专业化中起重要作用的跨国公司的跨国生产因素,而且未能考虑跨国跨产业的投入产出的垂直关联。本文在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加入投入产出垂直关联因素的跨国跨产业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得出完全垂直专业化是国际生产和分工的稳定均衡点的结论,并分析了垂直专业化的两个决定因素运输成本和投入产出关联以及不同垂直关联程度和运输成本对不同国家要素收入的影响。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永忠  林娜萍  林明华  
创意园区的迅速崛起已成为创意产业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从整体来看,中国创意园区发展的实践已远远领先于理论,缺少理论指导成为制约中国创意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知识,运用改进的"中心—外围"模型,对北京798艺术区的形成机制进行动力分析,揭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即对中心地域而言,保护原创,控制地租,搭建平台,以留住创意的源泉;对周边地域而言,充分抓住798艺术区的集聚和辐射效应的机遇,进一步挖掘本地域的创意资源。在此基础上,得出中国创意园区发展的思路应沿前期规划、中期统筹、后期保护来进行。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罗瑞欣  吕涛  蒋其发  
在借鉴传统经典区域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新经济地理学结合国际贸易、新经济增长点等前沿理论,形成了最新的经济研究成果。在世界经济大发展的国际背景下,经济地理学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提升农业经济增长动力方面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有力强化了在农业经济领域中的学科地位。因此,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各区域的农业经济必须做出相对应的调整,从而在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下取得更大的利益。以海西地区为重点研究对象,运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剖析新时代我国海西地区区域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新趋势,为提升农业经济增长动力提供理论支撑,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保持又好又快的可持续性发展。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建军  陈国亮  黄洁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新古典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理论尝试性地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理论框架,探索研究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成因与发展趋势,并采用全国222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截面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知识密集度、信息技术水平、城市和政府规模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显著的影响,并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与制造业集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论在受地理因素影响方面,还是受累积循环因果关系影响方面都较弱。另外,根据服务业集聚与城市规模非线性关系研究表明,由于中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存在截然相反的集聚路径,这使得中国东部地区城市将长期存在集聚效应,而中西部地区在城市相对规模达到一定的熵值后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滨  邓祖涛  梁慧  毛焱  
新经济地理学(NEG)诞生伊始就与正统经济地理学(PEG)存在诸多分歧。正统经济地理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放弃了传统区位理论,而新经济地理学是对古典区位论的继承与创新。二者均重视区域空间研究,但无论是方法论还是关注的区域尺度,都有所不同。在克鲁格曼的学术成就得到主流经济学界的重视和认可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地位陡然提升,为二者在经济政策的空间转向、区域空间研究的政策转向、空间尺度的趋近以及特定研究对象等方面的交融提供了契机和平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晓旭  
本文考察中国的空间工资结构是否支持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使用中国省级行政区的数据,我们估计了从标准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导出的工资方程,结果显示,在大部分年份中,工资的空间分布与新经济地理学的预测是一致的。由此本文表明新经济地理学所揭示的与本地市场相关的前后向关联对解释中国的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一点在有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中却很少被考虑。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鹏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放宽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限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劳动力自由流动引起工业的空间集聚效应,进而推动了各区域的工业化进程。本文运用中国30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从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集聚视角,研究劳动力流动对各区域工业化进程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加快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发挥工业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加快各区域的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缩小各地区间的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