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02)
2023(17929)
2022(15391)
2021(14293)
2020(11707)
2019(26560)
2018(26394)
2017(49952)
2016(26994)
2015(30096)
2014(30063)
2013(29743)
2012(27607)
2011(25290)
2010(25475)
2009(23735)
2008(22868)
2007(19998)
2006(17916)
2005(16259)
作者
(78354)
(64879)
(64663)
(61257)
(41528)
(31074)
(29394)
(25428)
(24770)
(23324)
(22065)
(22036)
(20733)
(20649)
(20052)
(20037)
(19218)
(18828)
(18680)
(18428)
(16380)
(16003)
(15668)
(14983)
(14693)
(14438)
(14413)
(14267)
(13204)
(12702)
学科
(125795)
经济(125670)
管理(75675)
(70048)
(57339)
企业(57339)
方法(47283)
数学(39873)
数学方法(39416)
中国(34353)
地方(31246)
(30460)
业经(27608)
(26546)
(25709)
农业(20926)
(20839)
(20414)
贸易(20399)
理论(20126)
(19629)
(19026)
金融(19024)
(18899)
银行(18856)
环境(18778)
(18765)
(18195)
地方经济(17898)
技术(17109)
机构
大学(387599)
学院(386409)
(160421)
经济(156934)
管理(148714)
研究(137466)
理学(127593)
理学院(126083)
管理学(123924)
管理学院(123225)
中国(102807)
(83702)
科学(83599)
(72520)
(69557)
研究所(62931)
中心(60758)
(59262)
(57452)
财经(57296)
(54207)
业大(54093)
师范(53722)
北京(53585)
(51941)
(50142)
经济学(48675)
(46788)
农业(45981)
师范大学(43571)
基金
项目(257091)
科学(202273)
研究(191224)
基金(184782)
(160433)
国家(159066)
科学基金(136173)
社会(120853)
社会科(114430)
社会科学(114404)
(100597)
基金项目(97321)
教育(87561)
自然(86426)
(84509)
自然科(84352)
自然科学(84334)
自然科学基金(82781)
编号(78492)
资助(75670)
成果(64435)
(58698)
重点(58116)
(56314)
课题(54898)
(53226)
创新(49623)
国家社会(49415)
教育部(48445)
科研(48238)
期刊
(188278)
经济(188278)
研究(121662)
中国(78641)
学报(58140)
管理(57117)
科学(55050)
(54552)
(53536)
教育(47858)
大学(43984)
学学(41010)
农业(37962)
(35536)
金融(35536)
技术(34658)
经济研究(30554)
业经(30187)
财经(28263)
(24373)
问题(23688)
图书(21190)
技术经济(19703)
(19250)
理论(18331)
科技(18099)
(18066)
商业(17910)
现代(17796)
资源(17071)
共检索到5900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安国  张越  张英奎  
本文对最近十多年来新经济地理学的最新理论进展进行综述。结合对新经济地理学标准版本与扩展版本进行的比较研究,探讨以新经济地理学扩展版本为核心的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成,并就以新经济地理学为支撑的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郑长德  
文章介绍了马丁应用内生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模型结合而构建的分析区域政策效应的框架。该框架对区域政策的分析表明,传统的转移支付政策或单纯改善区际(区内)交易成本的政策,面临着空间公平与总体经济效率间的权衡,而降低创新成本(障碍)的政策是可以实现总体经济效率和空间公平兼得的。这些分析对于中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有重要启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新阶段,区域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构建和提高方面,并对此提出相应对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安国  张克森  杨开忠  
通过向标准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引入环境外部性和环境经济政策,我们得以为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经济空间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建模。我们的研究表明:在环境外部性具有全局性特征的情形,第一代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所揭示的"灾变式集聚"机制仍然起作用;在环境外部性表现为局部性特征的情形,"战斧状"的灾变式集聚被"干草叉状"的不完全集聚所取代;在存在环境外部性的情形,最优经济空间演化路径是最优空间规划与最优环境财政政策组合作用的结果。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颜银根  
自1994年实现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政府不断向中国内陆地区增加转移支付。然而区域间的收入差距仍然不断扩大,政策效果并不明显。目前虽然主流经济学对转移支付的失效提供了一些解释,然而新经济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对这一问题给予了全新的解释。转移支付失效的主要原因包括:产业集聚存在"路径依赖"、转移支付存在着某个"门槛值"、不同的税收来源和补贴方式效果截然不同。因此,在实施转移支付政策时,转移支付最初的力度一定要足够大、需要"持续地"转移支付、需要整体系统地考虑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和去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钟文  钟昌标  郑明贵  陈林雄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构建了以公平与效率组成的社会效用函数最大化条件下的最优资源再配置理论模型,并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结果发现:全国层面,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投资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实现;区域层面,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表现为影响程度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其原因在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基础设施存在差异,导致影响作用边际效应存在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亚军  张娥  
新经济地理学为研究经济集聚现象提供了有力的建模方法,标志着空间经济学的最新进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文章介绍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模型、主要结论以及重要的理论扩展,这些扩展表明新经济地理学能够以严格的建模方法对不同领域的诸多空间经济问题做出合乎事实的解释。简述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局限性和发展前沿。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李香菊  祝玉坤  
本文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论述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内在机制,重点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非平衡发展的原因,以及政府政策干预尤其是税收政策如何更有效这一命题。研究表明,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地区经济非均衡结构形成一种新的外生性冲击,使得中西部地区产业面临承接东部地区制造业转移的机遇,但这种区域产业结构演化依赖于政府政策的冲击作用,税收政策应发挥更大作用,以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何枭吟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主要包括核心—边缘模型、城市演化模型和集聚与贸易模型,并且已发展成为均衡框架中解释经济地理驱动力量的重要理论之一。文章认为,新经济地理模型的局限性是过分依赖于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替代弹性效用函数和冰山运输成本等假设条件,大量运用抽象数学模型,缺乏实证检验。随着空间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理论与实证方面的研究会不断取得新进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颜银根  
1990年初,Krugman在《政治经济学期刊》上发表了《规模报酬和经济地理》,由此开辟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通过对新经济地理学相关文献的回顾,研究表明:由于无法放弃规模报酬不变范式,主流经济学中长期缺乏空间维度。新经济地理学在"冰山运输成本、规模报酬递增以及不完全竞争"框架下研究空间问题,而空间经济学则包括经济学中所有涉及空间问题的研究。新经济地理学在近二十余年内理论和实证研究都有着较大的发展,目前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尤其是在税收、补贴以及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学科发展处于中期。从新经济地理的最新研究发展来看,融入消费者异质性产品、移民以及储蓄等偏好和融入企业异质性的"微观主体的异质性行为"是新经济地理学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整体而言,国内现有新经济地理的边际贡献不足,未来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吕拉昌,魏也华  
近年来,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转型和全球化,资本主义进入了制度重建的新阶段,社会科学日益重视“制度”因素的作用。经济地理学强调制度、文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提出了经济地理学的“制度转向”。文章深入分析西方学者提出的制度转向、制度厚度概念及与区域发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理论评析,并简要探讨对中国区域发展的启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阿列夫  顾元吉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要素和当前地理综合空间分布规律以及社会区域特征的发展性学科,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特征。随着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地理学的研究也需要与经济形势结合,并逐渐成为发展变化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目前,基于经济发展视域下的地理学核心研究点,在于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的空间属性活动和地域自身的空间属性,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般包括:基于地理学发展角度下的人类经济创新和分布规律、人类如何利用经济活动正向影响和引导地理学科发展、人类经济地理活动的根本动力等。从经济地理学角度来看,人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永祥  
文章使用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数据,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研究范式,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对影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因素展开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市场潜能、人力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均对城市化发展存在显著影响,而早期城市规模的影响则显著为负。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闫昊生  孙久文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实践层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因而进行理论研究与总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新"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内,构建了包含环境外部性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产业分布会先由分散状态转变为聚集状态,再由聚集状态转变成分散状态,高效率企业具有更强的流动能力;环境污染是一种分散力,会阻碍聚集的出现,降低聚集程度;污染的空间溢出是一种聚集力,会增加聚集程度。本文又进一步将模型扩展为包含了区域差异的三区域模型,验证了模型结论的稳定性。本文理论模型的结论,为京津冀发展中出现的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孙久文  李爱民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在整体效率和空间平等间进行权衡,经由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相对协调发展三个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应着不同的战略重点和区域政策,因而积累了大量的区域问题。新经济地理学从聚集与分散的角度重塑未来区域发展总体格局,本文结合区域发展现实和区域发展阶段,提出"整体分散,优势集中"的区域发展总体格局,构建了"四大板块并重,五条轴线共举,七个经济圈,若干城市群"四个层次的国土开发空间模式,以提高分散力为核心,促进空间平等和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吕国庆  曾刚  顾娜娜  
受1990年代末期"社会转向、文化转向、制度转向"思潮影响,近年来,有关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和延伸。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主要从知识、网络、学习、创新等4个方面展开,集中于网络特征、空间属性和动态演化等问题的探讨。通过对国内外经济地理学者文献的梳理,从创新网络的结构、邻近性、网络演化等3个方面对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简要评价并提出了未来深化研究的初步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