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07)
- 2023(11176)
- 2022(9326)
- 2021(8520)
- 2020(6783)
- 2019(15461)
- 2018(15380)
- 2017(29183)
- 2016(15692)
- 2015(17281)
- 2014(17541)
- 2013(17109)
- 2012(16335)
- 2011(15256)
- 2010(16030)
- 2009(15079)
- 2008(14804)
- 2007(13402)
- 2006(12827)
- 2005(12205)
- 学科
- 济(86233)
- 经济(86154)
- 管理(41859)
- 业(37941)
- 企(29109)
- 企业(29109)
- 地方(25996)
- 中国(25751)
- 方法(21813)
- 农(21499)
- 业经(18765)
- 数学(18592)
- 数学方法(18383)
- 制(17292)
- 地方经济(15928)
- 财(15923)
- 融(15116)
- 金融(15116)
- 银(15086)
- 银行(15078)
- 学(14901)
- 行(14800)
- 农业(14477)
- 发(13084)
- 贸(12780)
- 贸易(12768)
- 策(12533)
- 体(12290)
- 易(12238)
- 环境(11823)
- 机构
- 学院(227926)
- 大学(225198)
- 济(107729)
- 经济(105453)
- 研究(90223)
- 管理(81140)
- 中国(70353)
- 理学(66675)
- 理学院(65849)
- 管理学(64968)
- 管理学院(64489)
- 财(51639)
- 京(49510)
- 科学(49399)
- 所(45825)
- 研究所(40499)
- 中心(39438)
- 财经(38030)
- 江(37993)
- 经(34294)
- 经济学(33868)
- 农(33804)
- 范(33167)
- 师范(32933)
- 北京(32878)
- 院(32262)
- 州(29927)
- 经济学院(29813)
- 财经大学(27558)
- 省(27247)
- 基金
- 项目(133378)
- 科学(105431)
- 研究(105143)
- 基金(94085)
- 家(80090)
- 国家(79318)
- 社会(67787)
- 科学基金(67389)
- 社会科(64212)
- 社会科学(64200)
- 省(52270)
- 教育(47749)
- 基金项目(47409)
- 划(43452)
- 编号(43223)
- 资助(38954)
- 自然(38760)
- 成果(37758)
- 自然科(37745)
- 自然科学(37737)
- 自然科学基金(37053)
- 发(35662)
- 课题(32306)
- 重点(30613)
- 发展(29969)
- 部(29688)
- 展(29482)
- 国家社会(27905)
- 性(27479)
- 创(27277)
- 期刊
- 济(141406)
- 经济(141406)
- 研究(85237)
- 中国(56346)
- 财(38013)
- 管理(34559)
- 农(33088)
- 教育(32505)
- 融(31105)
- 金融(31105)
- 科学(28195)
- 学报(27216)
- 经济研究(23502)
- 大学(21960)
- 农业(21957)
- 业经(21802)
- 技术(21558)
- 学学(20223)
- 财经(20055)
- 问题(17688)
- 经(17557)
- 贸(14452)
- 国际(13531)
- 世界(13322)
- 技术经济(12619)
- 改革(11730)
- 革(11730)
- 经济问题(11395)
- 现代(11216)
- 经济管理(11188)
共检索到3921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宋宇 董一一
新经济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多元特征和动态发展的综合性概念,新经济发展及其带来的经济运行新变化给传统宏观经济政策框架的政策目标、调控思维、调控模式和政策工具带来了新挑战。基于供给创新、需求变化及其互动的视角,以新产品生产为切入点,对"传统经济"与"新经济"进行比较,可以揭示出新经济带来的主要变化及新冠肺炎疫情所产生的主要经济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需要进一步以稳定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为目标,更加注意系统性经济金融风险防范,注重就业稳定和就业质量提升,不断创新和完善政策作用方式和工具,构建科学、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芳
价格水平财政决定论从"李嘉图框架"出发复活了凯恩斯主义,而"新共识"宏观经济学则从新凯恩斯主义框架复兴了货币主义,两大阵营"越走越近",在多方面达成了"新共识"。然而,2007年以来的美国"次贷危机"却向这种"新共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宏观经济政策"新共识"在新的背景下又有了新的进展。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曹远征 于春海 阎衍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微刺激"效果下降,而"强刺激"带来了严重后遗症,导致这种状况的关键原因是政策框架在整体上出了问题。重构我国宏观政策框架的战略定位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短期应对不断加剧的宏观经济和金融风险;(2)中期应对结构调整的负面冲击;(3)长期构建高效的、可持续的和动态一致的宏观调控模式。重构政策框架的原则性要求包括:(1)宏观经济及金融的稳定性与国际收支平衡应该成为显性目标;(2)财政政策主要指向结构调整期的短期阵痛,货币政策指向宏观经济及金融稳定性;(3)宏观政策应该遵循市场化、可预期的操作模式。在具体策略上可以选择国债市场作为突破口,通过改变国债发行规模和方式,推动国债市场的大发...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元春
文章通过总结近20年来大时代的五大变化对于宏观经济学界提出的四大挑战,深入分析了宏观经济学界对于这些挑战所进行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指出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对于金融失灵问题和宏观哲学的反思,长期停滞带来对于低利率和经济停滞的反思,新冠肺炎疫情和俄乌战争带来对极端状态下各种经济运行指标和经济逻辑的反思,以及数字技术革命带来对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假设和经济传递机制变化的反思,已构成了未来宏观经济学发展的4大主线,这些理论上的发展无论是边际性的调整还是革命性的重构都需要我们用开放的态度来拥抱。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栗亮 刘元春
本文通过构建附加"金融加速器"的DSGE模型,模拟和测算了2008年前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来源及其变化,并分析了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应当如何调整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些波动的变化,结果发现:(1)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经济具备了一定应对并平滑冲击的能力;(2)2008年之后,中国经济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外冲击的影响,传统的贸易渠道的传导出现弱化,金融渠道的传导不断增强;(3)在2008年之后,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为主的刺激政策成为了推动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技术驱动作用明显下降;(4)在2008年之后,货币政策实施较之前更为有效,财政政策的有效性降低。最后,本文针对这些变化提出了未来政策框架调整的建议。
关键词:
经济波动 宏观经济政策 金融加速器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刘世锦
对一个依然处在快速增长期的经济来说,结构变化往往比总量变化更重要。理解这些产业的特征和增长机制,对理解某些新的宏观经济现象有着特殊意义。本文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即重化工业阶段,这个阶段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增长特征,对此不宜简单套用历史经验来解释。相应地,政府在产业发展和宏观经济方面的政策也应有必要调整。
关键词:
新经济发展阶段 宏观政策取向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吴汉洪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培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薛小峰 覃正
当前,中国经济整体上行的态势基本确立,从经济增长结构上看,基本上属于投资驱动型,消费的驱动作用初步显现,而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为负。总体上看,当前经济自主性增长的基础不牢,经济运行尚未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十二五"时期,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导向需着力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财政政策方面:通过持续公共投资,帮助经济实现平衡增长;利用财政手段,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通过减税、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企业投资能力和居民消费能力;通过税收调节,优化出口结构。货币政策方面: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力度,实现经济发展平衡、稳定;优化信贷结构,支持经济结构调整;根据经济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信贷重点;采取多种手段,渐进...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政策要点:综合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实现稳定和发展双重目标。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保护总量基本平衡和经济稳定,抑制通货膨胀,创造宽松的经济环境;通过积极的资金动员保护较高的投资率水平,加速资本形成,促进经济增长。具体政策主要是:...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周天勇
前几年实行的财政政策中 ,企业税费负担增长过快抑制投资需求与增发国债扩大投资需求相互抵消 ;发行国债的增速在下降 ,还本付息比例在上升 ,国债发行扩大投资的边际效用在递减 ;国债主要投资于短期增加就业和拉动增长的基础项目上 ,其增长和就业连续性较弱。而货币政策方面 ,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等总量性的政策 ,对扩大贷款 ,特别是对推动增长和增加就业最有用的中小企业的放款 ,几乎没有作用。贷存比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持续下降和相对减少。因此 ,需要从行政取向国债为主的财政政策和总量性的货币政策 ,转向市场取向刺激社会投资的财政政策和体制及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减少税费负担 ,实行投资税...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何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三位经济学家布兰查德(Olivier Blanchard),阿里恰(Giovanni Dell'Ariccia)和摩罗(Paolo Mauro)发表了一份《反思宏观经济政策》的报告(SPN/10/03),在学术界和宏观决策部门引起了极大反响。这篇报告首先回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张荣景
理性预期的假说有两个基本假设。其一是理性预期,即假定经济主体(这里指微观层面,下文也是指同一层面的)对未来作出的预测是理性的。其二是持续的“市场出清”,也就是假定,无论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产品价格和货币工资将适应供求状况迅速调整,使市场供给和需求平衡。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韩晓峰 陈师
本文研究利率期限结构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动态响应问题,运用新凯恩斯主义框架下的宏观金融模型,考察利率期限结构在不同政策冲击下的运动机制。研究发现,利率期限结构对货币政策的冲击反应强度大,响应时间短,冲击反应集中在短端利率;对财政政策的冲击反应虽然强度小,但响应时间长,冲击反应集中在中长端利率,且生产性与非生产性财政支出存在利率响应方向相反的现象。研究结论表明,货币政策通过调节政策利率改变了短期资金杠杆,对经济运行具有微调效果;财政政策直接作用于经济实体,影响中长期利率,政策效应更为持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