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83)
2023(8380)
2022(6726)
2021(6466)
2020(5235)
2019(11573)
2018(11446)
2017(19804)
2016(12260)
2015(13592)
2014(13805)
2013(12453)
2012(11533)
2011(10460)
2010(10464)
2009(8967)
2008(9019)
2007(8358)
2006(7117)
2005(6562)
作者
(31984)
(26741)
(26496)
(25424)
(16869)
(13006)
(12329)
(10317)
(10197)
(9599)
(9194)
(9133)
(8674)
(8438)
(8428)
(8332)
(8219)
(7898)
(7869)
(7504)
(6896)
(6788)
(6477)
(6156)
(6104)
(6101)
(5892)
(5837)
(5453)
(5380)
学科
(35961)
经济(35930)
管理(23028)
教育(21778)
(18815)
中国(16677)
(15651)
企业(15651)
方法(14541)
(12479)
数学(11838)
地方(11715)
数学方法(11634)
理论(11260)
教学(8798)
(8213)
(7894)
业经(7426)
地方经济(7327)
研究(6921)
(6682)
技术(6568)
(6494)
(6086)
农业(5573)
(5521)
贸易(5519)
(5486)
金融(5484)
学校(5356)
机构
大学(161923)
学院(153235)
研究(58865)
(48301)
管理(47254)
经济(46793)
理学(40712)
理学院(39957)
管理学(38804)
管理学院(38461)
科学(37850)
中国(35865)
(35776)
(35268)
师范(35036)
教育(33848)
(29789)
师范大学(28718)
研究所(27629)
中心(25416)
(25060)
(23839)
(23603)
北京(23107)
业大(21809)
(21738)
技术(20744)
(20177)
财经(18926)
农业(18669)
基金
项目(105839)
科学(84745)
研究(83332)
基金(72365)
(63612)
国家(62951)
科学基金(52585)
社会(49249)
教育(47192)
社会科(46450)
社会科学(46440)
(43154)
(39176)
基金项目(37831)
编号(36208)
成果(33237)
自然(32961)
自然科(32207)
自然科学(32198)
自然科学基金(31618)
课题(29164)
资助(28112)
重点(26481)
(24742)
(24648)
(24485)
(23152)
规划(22398)
(22170)
项目编号(22086)
期刊
教育(58474)
研究(55889)
(51172)
经济(51172)
中国(41816)
学报(26428)
科学(22835)
大学(21023)
(19719)
(17394)
学学(17285)
管理(16184)
技术(15064)
农业(13894)
职业(13586)
图书(11355)
(9654)
金融(9654)
财经(9109)
(8946)
论坛(8946)
(8757)
高等(8572)
经济研究(8403)
书馆(8303)
图书馆(8303)
技术教育(8226)
职业技术(8226)
职业技术教育(8226)
(8171)
共检索到2381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蓉  
跨文化教育是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向。我国的跨文化教育呈现出不同的区域性特征,其中以新疆的跨文化环境最为典型和复杂。民族结构和地缘环境决定了新疆跨文化教育的区域特殊性,也赋予新疆外语人才多元化的跨文化结构。因此,必须明确新疆跨文化教育的特殊使命,构建对内涵盖中华各民族文化、对外涵盖周边国家文化的双向文化认知体系,强化培养各族外语人才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国际意识,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外语学科跨文化教育机制。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桂峰兰  
高校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高校外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业务需要、社会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有效提升高校外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高校和广大外语教师共同探索并实践。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的重点是要掌握中外思维方式的差异,掌握中外价值观念的不同,掌握中外社会规范的异同。提升的主要路径包括提升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和跨文化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静利  
外语作为不同国家人们进行交流的重要语言工具,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学的重要课程组成。鉴于对外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当前教学的重点,而对于外语语言国家文化的理解则是教学的难点,跨文化交际专业因此应运而生,成为了高校外语专业教学的重点辅助专业。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内涵,我们就能够以此为方法解决高校外语语言实践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跨文化交际出发,研究外语语言实践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以期为当前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做出贡献。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龚素瓅  
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在地方就业为主,海外留学、游学意识弱,人数少,缺少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强烈愿望。地方高校应树立跨文化教育大众化、常态化教育理念,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大学生具备跨文化能力。积极推进"专业学习"转向"专业和跨文化知识的同步学习",将跨文化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实践环节。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志伟  吴艳梅  
德国高校通过跨文化教育模式推进民族团结事业的经验,对于我国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在面对由复杂的少数族裔群体所构成的社会环境时,德国主要通过高校作为跨文化教育的介质,依靠高校开发和建构自身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跨文化课程、政府部门及机构依托高校实施跨文化教育项目、社会机构为高等教育构建民族团结的人文环境等三项措施和手段,较好地满足了在德少数族裔彼此间文化理解和交流的需求,从而维护了整体族群结构的稳定和团结。其对我国民族团结教育所形成的启示和借鉴主要在于:可从开展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模式、增强公共资金支持下的民族团结教育项目、营造社会集体氛围下的民族团结意识等三个方面着手,提高我国高校践行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效。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黄志成  韩友耿  
跨文化教育是最新的国际教育思潮之一,也成为教育研究中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各国已开展了跨文化教育的实践,其中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跨文化教育对中国教育发展也具有现实意义。跨文化教育研究具有其不同的特点、视角,与全球教育、比较教育、国际教育、和平教育、公民教育等研究领域既有交叉,又有区别。跨文化教育至少有四种模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樊葳葳  
本文分析了我国外语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即只注意语法、语音和词汇的教学,忽略培养学生合适地使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指出外语教学应转向外语教育,外语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包含素质教育在内的跨文化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宋俐娟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全面推进,区域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跨文化交往日益频繁,面临的跨文化交流问题也不断增多,这些在客观上要求提升跨文化教育水平。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需构建跨文化教育体系,建立跨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宋隽  
文化互补思想就是文化之间的取长补短与相互促进,强调理性认识,而非感性排斥。文化身份问题对于跨文化教育是一个重要问题,跨文化环境的多样性和文化差异会影响到个体对文化身份的解释、评价、理解以及自我意识,进而影响人们的跨文化能力。跨文化教育以文化互补为指导思想,可以对跨文化适应、跨文化对话等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懋琼  
针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外语学习背景的不同差异,建议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分级教学并探讨与之相应的多元化评价模式,使得分级教学与评价模式兼顾民族生不同语言层次需求,注重语言习得进程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克里斯托弗·乌尔夫  刘子瑜  
全球化并不是美国化或欧洲化,趋向标准化的全球化进程带来了新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全球范围内的贫困、苦难、战争、恐怖以及过度开发和毁坏自然。必须意识到文化多样性的不可避免,并在教育体系中引入以和平与社会公正为导向的、旨在可持续性的跨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应对社会与自然中他者的能力。本文从多重维度对上述命题进行了探讨,并从概念与教学方式等角度分析了跨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黄志成  魏晓明  
作为一种国际教育新思潮,跨文化教育超越了多元文化教育中的消极被动性共存,是一种主动性互动式教育,关注不同文化的差异,研究不同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使来自不同文化的学生能够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学习。跨文化教育的核心价值是接受并欣赏文化差异;非主流文化也应受到应有的重视;各种文化均有其特性,应相互尊重、相互学习。跨文化教育的目的是要通过教育促进理解人类文化间的差异,承认文化差异的价值,促进理解对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主张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学习、融合共处。学校教育要理解和适应学生的不同文化、行为和学习方式,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不同的文化特性,不要因为学生的不同文化而遭受到歧视和排斥。...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刘颖  董红梅  
中俄两国教育领域的合作为两国人才培养及地域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在合作过程中还有不尽善之问题,只有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中俄教育领域的合作才能更好地发展。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郭郁烈  陶剑灵  
从民族高等院校的历史使命看,选择跨文化教育是其传承和发展不同民族文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推进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交融和尊重是跨文化教育的理想目标,有了交融和尊重,各民族师生团结、和谐的局面就必然会呈现出来。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学校跨文化教育体系,既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也是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迫切需要。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侯海冰  
随着全球化移民浪潮和社会的融合发展,跨文化教育的概念应运而生。德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随着移民数量增加,社会文化不断多元变化。德国政府跨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国对于跨文化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德国的经验对我国研究有着借鉴意义,所以本文重点对德国学校跨文化教育的现状进行阐述,并且评析其优势和不足,为我国跨文化教育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