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97)
- 2023(9283)
- 2022(8456)
- 2021(8075)
- 2020(6723)
- 2019(15914)
- 2018(15940)
- 2017(31326)
- 2016(17152)
- 2015(19282)
- 2014(19390)
- 2013(19274)
- 2012(17725)
- 2011(15937)
- 2010(15677)
- 2009(14179)
- 2008(13424)
- 2007(11489)
- 2006(9932)
- 2005(8528)
- 学科
- 济(68731)
- 经济(68662)
- 管理(46606)
- 业(44978)
- 企(36231)
- 企业(36231)
- 方法(31897)
- 数学(27708)
- 数学方法(27407)
- 农(19679)
- 学(17043)
- 地方(16545)
- 中国(16107)
- 财(15156)
- 业经(14466)
- 农业(13410)
- 和(11109)
- 贸(10976)
- 贸易(10971)
- 理论(10866)
- 环境(10840)
- 易(10587)
- 制(10497)
- 技术(10353)
- 务(9548)
- 财务(9490)
- 财务管理(9476)
- 土地(9404)
- 教育(9267)
- 划(9039)
- 机构
- 大学(239800)
- 学院(237399)
- 管理(98979)
- 济(89844)
- 经济(87765)
- 理学(86521)
- 理学院(85520)
- 管理学(84041)
- 管理学院(83621)
- 研究(78904)
- 中国(57325)
- 京(51993)
- 科学(51588)
- 农(40959)
- 所(39626)
- 业大(38853)
- 财(38372)
- 研究所(36558)
- 中心(36488)
- 江(33527)
- 北京(32700)
- 范(32621)
- 师范(32356)
- 农业(32170)
- 财经(31779)
- 经(28928)
- 院(28790)
- 州(27930)
- 师范大学(26322)
- 经济学(25451)
- 基金
- 项目(171733)
- 科学(134161)
- 研究(125458)
- 基金(123953)
- 家(108391)
- 国家(107475)
- 科学基金(91763)
- 社会(76781)
- 社会科(72538)
- 社会科学(72517)
- 基金项目(67397)
- 省(66412)
- 自然(61152)
- 自然科(59654)
- 自然科学(59641)
- 自然科学基金(58529)
- 划(56823)
- 教育(56768)
- 编号(52508)
- 资助(50477)
- 成果(42067)
- 重点(37953)
- 部(37680)
- 发(36490)
- 创(35340)
- 课题(35096)
- 科研(32954)
- 创新(32891)
- 教育部(31891)
- 大学(31833)
共检索到3354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酆慧兰,王和根
本区位于新疆北部,包括富蕴和青河两县。西部、南部分别与福海县、昌吉州毗邻,东北、北部与蒙古接壤。全区土壤总面积为4.6万平方公里,人口11万多,为一多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约占人口总数的65%以上,尤以哈萨克族为主,占人口总数的58%左右。本区地形复杂,气候寒冷而干旱。北部山区降水较丰,为河流发源地,南部干旱,植被稀疏,形成沙漠。大部地区土层薄,土壤贫瘠,不利农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康相武,吴绍宏,杨勤业,杨佩国,马欣,刘自强
新疆阿勒泰地区的生态环境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经历了曲折的变化过程,但是总体来说该区生态环境一直在退化,只是在不同时期其退化的速度有所不同。虽然目前阿勒泰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有所减缓,但是曾经导致阿勒泰地区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纵观从1950年代至今的生态环境变化,阿勒泰地区的草场退化、森林资源剧减、耕地次生盐渍化、沼泽化、土地沙漠化、河流水量减少、虫鼠灾害及工矿对环境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在我国的西部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回顾阿勒泰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和恶化过程,分析其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并探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关键词:
生态环境 持续发展 对策 阿勒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培莲
阿勒泰地区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北部,和苏联、蒙古交界,面积11.7万km~2,共辖7个县(市),人口约47万,以哈萨克族为主。这里地处边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丰富的国土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特点〕(1)地貌呈阶梯状。从阿尔泰山脉南麓到准噶尔盆地北部,地势呈阶梯状下降,依次形成高山冰川、高山草甸、森林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等不同景观带,从而奠定本区发展立体农业的基础。(2)草场资源丰富。草场面积1.4亿亩,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晓娜 封志明 姜鲁光
论文系统评述了中老缅泰"黄金四角"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分类与制图、LUCC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以及环境效应研究进展。研究表明:现有LUCC研究相对零星分散,整体性、综合性以及对比性区域研究不足;LUCC分类与制图多源于全球和大尺度研究,高精度区域性分类与制图研究较少,时空尺度已无法满足区域性研究需求;罂粟地、轮歇地、橡胶林地3种典型地类研究参差不齐,遥感识别方法与时空分析研究不足;LUCC格局和过程变化分析多关注某些地类,整体性空间格局及国别时空对比研究不足;LUCC驱动力研究多停留在局部区域,整体研究较为薄弱;LUCC土壤环境效应研究丰富,水、大气以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则相对不足。研究认为,应加强LUCC的不同时空尺度对比研究、拓展LUCC研究内容、深化LUCC综合研究方法,同时要重视对边境、贫穷地区的LUCC研究;提出应开展中老缅泰交界地区LUCC国别对比研究,既可丰富LUCC基础数据库,也可为这一地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蕫哲 刘海燕 董贝蓓
为了使政府有效地向公众公开土地利用信息,采用自编的土地利用信息心理需求调查问卷,从网上招募了1 242名北京市及其辖区内的公众,进行了土地利用信息的心理需求状况调查。结果表明:69.18%的公众需要公开土地利用信息,其总体需求程度较高,其中对土地征收、地价数据的需求程度最高;在土地征收方面,公众最需要公开土地征收后用途、被征收土地单位面积补偿及征收补偿款分配等相关信息;在地价方面,公众最需要公开房地产交易价格、交易地价等信息;不同职业的公众对土地利用信息的需求程度差异较大;公众在土地利用信息的心理需求上不存在性别差异。
关键词:
土地利用信息 心理需求 问卷调查 公众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蓝艳茹 高鹏 刘起棠 黄景凤 段廷玉
由罗布麻栅锈菌(Melampsora apocyni)引致的锈病是影响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产业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于2016年调查了新疆阿勒泰地区盐湖、红沟两个野生罗布麻和6龄、7龄栽培罗布麻锈病的发生动态,分析了野生和栽培罗布麻锈病发生与气象因子和生境等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锈病均随罗布麻生长期的延伸而加重,其中盐湖、红沟罗布麻锈病分别在7月18日、8月3日达到发病高峰,发病率分别为86.47%和87.60%,随后发病率逐渐下降,生长末期下降至75.97%和53.78%;6龄、7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徐明
本文从传统城市设计的三部曲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特殊性入手,指出相对于目标导向方法,问题导向的城市设计方法更适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文章提出以问题为导向的设计方法并不是要完全抛弃目标导向方法,而是要把它作为重要的分析手段和前提,并通过在新疆阿勒泰市的探索与实践,归纳出"建立整体框架——搜寻重点问题——制定解决方案——转换成管理语言"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设计工作路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凤武 金志丰 崔飞飞 吕立刚 王静
利用1985年、1995年、2005年、2008年4期遥感解译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基于"三生"(生产用地、生活用地、生态用地)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体系,借助ArcGIS和社会学网路分析软件(UcInet),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转移模型等研究方法,定量研究苏南地区1985~2008年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过程、特征及规律。研究结果显示:1985年以来苏南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生产用地的大量减少、生态用地的略有增加和生活用地的显著增加;其中,农业生产用地、水域生态用地、城镇生活用地、农村生活用地四种地类空间转化明显;农业生产用地为主要转出者,城镇生活用地、农村生活用地为最主要的转入者。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廖谌婳 封志明 李鹏 张景华
基于Landsat tM/EtM数据,从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特征、时空变化规律、土地利用程度三个方面,对中老缅泰交界地区199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橡胶园、茶园为增幅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轮歇农地、建设用地、长期性农地也有一定幅度的增加,有林地、灌木林、草地、水域有所减少。2有林地、灌木林之间的转移及其与长期农地、轮歇农地、橡胶园之间的转移,决定着中老缅泰交界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中老缅泰交界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本质上受到市场经济、国家政策、人口迁移、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的影响。3橡胶园和茶园的时空变化基本表现为面积净值增加,空间位置交换变化非常小。长期农地面积变化不大,但存...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柴军 张陆彪 毛炜峄
本文以草地理论载畜量变化为衡量草地退化状况的指标,将影响草地生产力的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因素凝炼为驱动草地退化的牲畜规模因子、耕地因子和气温因子、降水因子和日照因子,利用投影寻踪回归技术(PPR)研究了新疆阿勒泰牧区草地退化驱动因子的影响力问题。计算结果显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的增加对阿勒泰牧区草地退化的相对影响力达55%,而自然因素的相对影响力为45%。研究表明:阿勒泰牧区耕地面积的扩大是草地退化的启动性因素,而近20年来加速草地退化的主要诱因是牲畜饲养量的不断增大,气温、降水以及日照因子始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红旗 梁志武
在分析研究了吉泰盆地1950年~1995年人口增长与土地利用关系的演变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之后认为,吉泰盆地具有较典型的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特征,城市化进程缓慢;人口增长以自然人口增长为主,流动人口主要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形式出现;政府政策与人口增长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较重要的两个驱动力,由它们引起的诸如毁林、水土流失等环境退化,还可在政策的干预下得到控制和一定程度的恢复。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郭永奇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两者互为因果关系,且相互影响。在构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建立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模型,利用新疆兵团2001—2011年统计数据对其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兵团在此期间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以中级协调发展类型为主,总体经历了勉强协调发展类土地利用滞后型到初级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随后为中级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到最后的良好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的演化过程;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协调度整体呈现出上升的态势;最后对土地利用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 协调度 新疆兵团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安瓦尔·买买提明 张小雷 杨德刚
选取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比较典型的西部欠发达贫困地区—新疆和田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借助国内外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关系方面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关关系及城市化进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化与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未利用地间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造成农业用地减少和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原因。同时,耕地与未利用地等两种土地类型和城市化间的负相关关系说明,两种地类的减少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体现了和田地区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影响生态环境等一系列有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宝山 马海霞
本文运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对新疆的15个地州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得出各地州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发展水平,并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结合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从城市建设和农业开发等两个角度,提出了新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格格 杨艳昭 封志明 张晶
本文以南方红壤丘陵典型案例区吉泰盆地为例,运用RS和GIS技术,在对典型时段遥感影像进行解译的基础上,采用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以及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趋势和状态指数等模型,计算了1995-2006年吉泰盆地土地利用变化数量特征,揭示了南方红壤丘陵地区11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研究结果表明:①1995-2006年吉泰盆地土地利用结构基本稳定,林地和耕地是该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②11年来吉泰盆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缓慢增长,水域增幅较多,其他地类面积有所下降,草地减幅最大;③林地转化为耕地,耕地转化为水域,以及草地转化为林地是吉泰盆地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模式,三种类型的转化面积依次为2887.91 hm2、2821.19 hm2和2326.97 hm2。从空间分布上看林地转为耕地模式分布最为广泛,耕地转化为水域分布较松散,草地转林地主要分布在吉泰盆地的北部地区;④动态度和状态指数研究发现,吉泰盆地未利用地的年变化率绝对值最大,林地年变化率最小。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水域和建设用地规模呈增大的趋势,其余地类呈不同程度减少的态势。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动态变化 红壤丘陵 吉泰盆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