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66)
- 2023(12254)
- 2022(10345)
- 2021(9516)
- 2020(8023)
- 2019(18868)
- 2018(18864)
- 2017(36140)
- 2016(19739)
- 2015(22595)
- 2014(22805)
- 2013(22687)
- 2012(21438)
- 2011(19728)
- 2010(20260)
- 2009(18734)
- 2008(18652)
- 2007(16994)
- 2006(14989)
- 2005(13739)
- 学科
- 济(91093)
- 经济(91016)
- 业(50570)
- 管理(50134)
- 方法(38889)
- 企(38616)
- 企业(38616)
- 数学(34628)
- 数学方法(34019)
- 农(25861)
- 中国(25661)
- 地方(23995)
- 学(19676)
- 业经(19155)
- 财(18068)
- 农业(17466)
- 贸(16006)
- 贸易(15993)
- 易(15401)
- 制(15001)
- 银(14184)
- 银行(14151)
- 融(13843)
- 金融(13841)
- 行(13668)
- 和(13491)
- 理论(13487)
- 环境(13330)
- 发(13083)
- 地方经济(13068)
- 机构
- 学院(291184)
- 大学(288411)
- 济(116745)
- 经济(114080)
- 管理(108011)
- 研究(104077)
- 理学(91918)
- 理学院(90758)
- 管理学(88753)
- 管理学院(88229)
- 中国(79351)
- 科学(67215)
- 京(63087)
- 农(55172)
- 所(55100)
- 财(52629)
- 研究所(50114)
- 中心(47913)
- 江(46026)
- 业大(45860)
- 农业(43380)
- 财经(40999)
- 范(40731)
- 北京(40446)
- 师范(40315)
- 院(37326)
- 州(36944)
- 经(36902)
- 经济学(34924)
- 省(33299)
- 基金
- 项目(189088)
- 科学(147277)
- 研究(135473)
- 基金(134020)
- 家(118312)
- 国家(117344)
- 科学基金(98938)
- 社会(82944)
- 社会科(78547)
- 社会科学(78524)
- 省(75978)
- 基金项目(70620)
- 自然(65086)
- 划(64379)
- 自然科(63505)
- 自然科学(63489)
- 教育(62813)
- 自然科学基金(62304)
- 编号(56227)
- 资助(55906)
- 发(45900)
- 成果(45710)
- 重点(43810)
- 部(40751)
- 课题(39969)
- 创(38800)
- 科研(36534)
- 创新(36370)
- 发展(35968)
- 计划(35876)
- 期刊
- 济(134495)
- 经济(134495)
- 研究(84897)
- 中国(62884)
- 农(50477)
- 学报(47244)
- 科学(44704)
- 财(39705)
- 管理(38961)
- 大学(34883)
- 农业(34326)
- 教育(34279)
- 学学(32843)
- 技术(27583)
- 融(27224)
- 金融(27224)
- 业经(23623)
- 经济研究(21501)
- 财经(19567)
- 业(19244)
- 问题(17724)
- 经(16776)
- 统计(16129)
- 资源(15404)
- 技术经济(15321)
- 策(14627)
- 商业(14185)
- 版(14147)
- 图书(14015)
- 科技(13556)
共检索到4442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红 吴世新 冯雪力
应用中国科学院土地利用变化时空信息平台,在新疆1990年、2000年、2005年、2008年四期土地利用时空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GIS空间分析提取新疆三个时段的耕地开发利用时空流转数据,并结合新疆环境背景数据库分析近20年来新疆耕地开发流失模式的时空特征变化。结果表明:近20年间,新疆耕地开发速度呈现急剧上升又减缓的趋势,2000年-2005年间达到峰值;耕地开发由壤质绿洲地区逐渐向砾质和砂质的戈壁、沙地等未利用地扩展延伸,由引渠水灌溉向地下水灌溉发展,打破河流、土质定开发的传统模式;近20年间,新疆耕地流失速度持续下降,撂荒一直是耕地流失的主要因素,建设占用在耕地流失中的比例持续下降,生态退...
关键词:
耕地开发 耕地流失 年均速度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红 吴世新 冯雪力
以新疆1990年、2000年、2005年和2008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库及其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GIS空间分析提取3期耕地动态变化数据。从现状分析、发展动态对新疆3期耕地开发利用的空间格局、面积变化和类型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耕地总面积持续增加,耕地年均净增和开垦速度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耕地年均流失速度持续递减;耕地开垦由绿洲地区向沙漠、戈壁延伸,而耕地流失则主要集中在绿洲地区,中东、西北和西南的边缘地区的耕地面积变化相对较大(Rid>1.02);耕地开发结构由草地和林地为主转向草地和未利用地为主,未利用地的开发结构由裸土地、盐碱地为主转向沙地、戈壁和盐碱地为主,耕地的利用结构以草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为主;耕地与建设用地的相互转化始终是负转化,与草地间的转化是正转化。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辛艳 王瑄 邱野 徐璐 刘宇
为了确定辽宁省坡耕地在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流失的特征,采用6°坡耕地,选取大豆作为种植作物,在天然降雨条件下,采用顺垄、横垄、免耕、免耕秸秆覆盖等耕作模式进行组合试验,观测分析降雨后氮、磷养分流失的变化特征,并通过回归分析方法说明了降雨对各土壤养分流失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耕作顺垄+平翻模式下,氮、磷流失浓度最高,总氮为24.2mg.L-1,总磷为2.013mg.L-1;免耕和免耕秸秆覆盖在顺垄布置下与传统平翻耕作相比,分别减少总氮流失30%和32%,减少总磷流失18%和30%;与顺垄耕作组合模式相比,横垄耕作组合有效地减少径流中的各种养分流失浓度,减少总氮流失35%,减少总磷流失35....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强 蔡运龙 王乐
利用1996年和2004年北京市两期土地利用图,提取各类用地的图斑,运用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1996年~2004年间北京耕地流失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996年~2004年北京土地利用变化中,大多数地类转换都与耕地直接有关,耕地流失是北京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问题;城镇扩展主要占用耕地,且耕地生产力高的平原地区因建设占用而流失的耕地量大;远郊山区耕地被建设占用的压力相对较小,但被生态用地占用的压力相对较大;1996年~2004年间,尽管耕地面积减少,但耕地破碎化程度却在加重;地形和交通状况对耕地的空间变化过程影响显著。本文研究表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是促使北京地区耕地流失的最主...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麦尔耶姆·亚森 买买提·沙吾提 吐尔逊·艾山 如则麦麦提·米吉提 依克丽曼·阿布都米提 马依拉·热合曼
【目的】耕地资源的变化特征是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到耕地安全与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新疆作为中国农业用地较多和后备耕地资源较大的省区,在中国耕地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中具有突出地位。渭库绿洲是新疆最典型的荒漠绿洲区,是阿克苏地区最大的灌溉区及新疆重要的产棉区之一,深入了解该绿洲耕地分布及其变化过程,对指导该绿洲农业发展,保障生态安全至关重要。【方法】本研究以遥感资料为数据源,选取动态度、区位指数和板块密度等地理计量模型揭示渭库绿洲近21 a来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结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程维明 柴慧霞 方月 周成虎 田长彦 吴世新 汤奇成
以新疆1995、2000、2005及2008年4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水资源分区、SRTM-DEM和数字地貌等数据,分析了基于水资源分区和地貌特征的新疆耕地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总体上,不同时段各水资源分区耕地空间分布稍有变化,但总体格局保持不变。不同时段各水资源分区的耕地面积有增有减,但增加量远超过减少量,耕地总体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从1995年到2008年,共增加126.39×104hm2。②对比4个时期26个水资源分区的耕地数值、变化和升降形式差异,可将耕地变化形式归纳为上升、先降后升、先升后降和升降波动四大类。③新疆耕地空间变化存在分区差异。1995至2008年期间,...
关键词:
水资源分区 地貌特征 耕地变化 新疆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翔 韩骥 孟醒 义白璐 曹武星 黄鲁霞 象伟宁
基于遥感影像、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及地理空间数据,以耕地流失显著的江苏省苏锡常地区为例,在分析耕地流失时空特征的基础上,不仅剖析了驱动耕地数量减少的宏观政策与社会经济因素,还重点研究了影响耕地流失格局的微观空间因子。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耕地数量经历了快速减少-缓慢减少-加速减少的变化轨迹,这与不同时期国家宏观政策的重大调整紧密相关;1990-2010年间耕地流失总量为24.46万hm2,主要流向为建设用地与水库坑塘;②城镇人口的激增和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是驱动研究区耕地数量锐减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③高程因子、距离与交通通达因子、邻域因子均不同程度影响耕地流失的空间格局,其中占主导的是到中心城区的...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刘明达 蒋蕾 李双成
研究目的:揭示云南南部地区20世纪80、90年代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规律,以及耕地格局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方法:应用ArcGIS将研究区域不同时期的土地类型图进行叠加,并将得到的土地覆被变化图进行空间相关分析;运用SPSS软件对耕地变化影响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本区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格局变化以林—草及林草—耕地转换为主,耕地分布随海拔、坡度的不同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且耕地分布格局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时空差异。研究结论:本区的土地利用/覆被格局及其演变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尤以政策和人口经济发展压力为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加强本区土地管理的重要性。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蔡银莺 张安录
耕地非农化现象是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必须付出的一种代价,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根据武汉市1988-2002年来耕地资源变化的详查数据资料,分析其耕地资源非农化过程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1988-2002年武汉市非农建设用地扩张占用耕地面积16394.57hm2,占耕地资源减少面积的48.75%,耕地非农化成为耕地资源减少的一个重要的原因。②近年来城市非农建设基本上是占用质量较好的耕地,以灌溉水田和菜地为主。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非农化的速度在加快。④耕地非农化的区域差异明显,主要集中分布在城市主城区的新区及城郊区。⑤耕地非农化的区域指向性变化明显,主城...
关键词:
耕地资源 非农化 时空变化特征 武汉市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余庆年 王虎威
深入理解和掌握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原因对保护耕地并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中国产粮第二大省河南,以县域为单位,基于河南省1980—2020年土地利用长时序空间数据,采用重心转移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定量揭示全省158个县级评价单元1980—2020年来耕地“非农化”的空间分布特征、时空迁移路径和集聚特征,以期为河南省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河南省耕地资源东西分布差异大,集中连片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耕地总面积随时间推移呈波动减少。(2)耕地“非农化”等级时空差异较大,豫西地区耕地“非农化”较为缓和,中部和东部地区呈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下降的态势。(3)河南省耕地“非农化”空间不均衡性增强,空间格局小幅波动,耕地“非农化”重心以先向东南和西南后向东北的路径迁移。(4)河南省耕地“非农化”空间分布格局在4个时期均呈现出集聚特性,空间集聚程度先增大后减小,高—高和低—低聚类主导格局变化。本研究揭示了1980—2020年河南省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格局,为政府管控耕地“非农化”现象、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包青岭 窦燕 谭娇
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增长有助于协调资源有效配置与经济发展并带动绿色技术创新。文章利用遥感数据和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建立新疆绿色增长指标体系,并通过超效率SBM模型与TOPSIS排序模型,对新疆各县市绿色发展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其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并使用重心转移与空间自相关性方法定量测度空间聚集规模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表明:(1)2000—2016年,新疆区域绿色发展程度存在较大空间异质性;(2)Ⅰ、Ⅱ与Ⅲ三个时期新疆各县市的绿色增长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且正相关性趋于增强;(3)2000—2016年,绿色增长效率的重心继续向东北方向迁移。研究结果对新疆丝绸之路经济核心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包青岭 窦燕 谭娇
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增长有助于协调资源有效配置与经济发展并带动绿色技术创新。文章利用遥感数据和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建立新疆绿色增长指标体系,并通过超效率SBM模型与TOPSIS排序模型,对新疆各县市绿色发展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其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并使用重心转移与空间自相关性方法定量测度空间聚集规模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表明:(1)2000—2016年,新疆区域绿色发展程度存在较大空间异质性;(2)Ⅰ、Ⅱ与Ⅲ三个时期新疆各县市的绿色增长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且正相关性趋于增强;(3)2000—2016年,绿色增长效率的重心继续向东北方向迁移。研究结果对新疆丝绸之路经济核心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田淑英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徐伟芳 胡月明 陈飞香 余富祥 陈岷
[目的]摸底耕地后备资源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探明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可以为政府部门保障基本农田和国土整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限制性因子"评价法,综合分析了青海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宜耕性与限制性。[结果](1)青海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较少,面积为3.81万hm~2,约占全省现有耕地的6.40%;(2)集中分布于北部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3)主要以其他草地和沙地两种地类为主,分别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86.89%和5.40%;(4)从开发的限制性因素分析来看,青海省耕地后备资源总体质量差,加之极端的气候条件,频繁的自然灾害,以及欠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较大。[结论]青海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较少并且分布较集中,开发利用潜力不大;该区域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明确功能区划和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韩璟 李岩 卢新海
在当前全球海外耕地投资活动加剧的时代背景下,系统梳理和总结当前海外耕地投资模式,将会有力化解中国企业的海外耕地投资风险和显著提升中国企业的投资成效。基于部门合作视角,利用当前典型海外耕地投资案例资料,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探讨海外耕地投资模式。结果表明,当前主要有"公对公"、"公对私"和"私对私"三种典型的部门合作型海外耕地投资模式。其中,"公对公"模式的合作双方主要来自政府部门,投资可得到官方支持,项目成效突出,且推广效应明显;投资主导型"公对私"模式是具有官方背景的投资者与来自私人部门的被投资企业间的合作,一般前者资金实力雄厚,且对项目安全性要求较高;引资主导型"公对私"模式是被投资国政府部门与来自私人部门的投资企业之间的合作,并且前者对后者投资实力的筛选较为严格;"私对私"模式是一种在被投资国法律制度框架下的私人部门投资企业间合作,政府一般不参与其中,只负责提供相关管理和服务。研究表明,部门合作型海外耕地投资模式已演化出差异明显的表现形式、操作流程、投资特征和适用特点,中国政府应当在国家层面上重视对海外耕地投资的"公对公"模式和投资主导型"公对私"模式的推广和应用,中国投资企业应重视对国际上海外耕地投资的"私对私"模式和引资主导型"公对私"模式经验教训的总结与提炼。因此,在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和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政策引导下,选择恰当的海外耕地投资模式,不仅是提升中国企业投资效益的需要,也是深入贯彻国家农业"走出去"战略和中国深入参与全球耕地资源再分配的应有之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