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93)
- 2023(10784)
- 2022(9526)
- 2021(8983)
- 2020(7506)
- 2019(17468)
- 2018(17451)
- 2017(32926)
- 2016(18433)
- 2015(20757)
- 2014(20639)
- 2013(20266)
- 2012(18429)
- 2011(16574)
- 2010(16508)
- 2009(14566)
- 2008(13966)
- 2007(12118)
- 2006(10312)
- 2005(8628)
- 学科
- 济(66907)
- 经济(66838)
- 管理(50155)
- 业(47268)
- 企(39116)
- 企业(39116)
- 方法(33006)
- 数学(28677)
- 数学方法(28346)
- 农(18735)
- 中国(17170)
- 学(16462)
- 财(16269)
- 业经(15231)
- 地方(14080)
- 理论(13524)
- 农业(12500)
- 贸(11872)
- 贸易(11868)
- 技术(11643)
- 易(11506)
- 和(11497)
- 环境(11184)
- 教育(11040)
- 制(10686)
- 务(10438)
- 财务(10381)
- 财务管理(10366)
- 划(9901)
- 企业财务(9815)
- 机构
- 学院(253682)
- 大学(253652)
- 管理(101100)
- 济(93189)
- 经济(90989)
- 理学(88609)
- 理学院(87596)
- 管理学(85977)
- 管理学院(85557)
- 研究(83712)
- 中国(58336)
- 科学(55964)
- 京(53903)
- 农(46703)
- 业大(43280)
- 所(42729)
- 财(41056)
- 研究所(39586)
- 中心(37385)
- 农业(37082)
- 江(35630)
- 北京(33989)
- 财经(33858)
- 范(33832)
- 师范(33489)
- 经(30928)
- 院(30392)
- 技术(29504)
- 州(29357)
- 师范大学(26926)
- 基金
- 项目(183897)
- 科学(142320)
- 研究(132051)
- 基金(130778)
- 家(115848)
- 国家(114901)
- 科学基金(97274)
- 社会(79466)
- 社会科(75205)
- 社会科学(75182)
- 省(73192)
- 基金项目(70764)
- 自然(65649)
- 自然科(64079)
- 自然科学(64062)
- 自然科学基金(62863)
- 划(62226)
- 教育(61510)
- 编号(54520)
- 资助(53582)
- 成果(43255)
- 重点(41707)
- 部(39617)
- 发(38962)
- 创(38570)
- 课题(37883)
- 创新(35883)
- 科研(35292)
- 计划(34759)
- 大学(33935)
共检索到3539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国栋 曾胜和 陈云 梁飞 张磊
运用"3414"试验设计,在田间密植条件下(10.5万株/hm2)研究了不同氮、磷、钾肥配比对新疆滴灌玉米产量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施肥量。结果表明,施用氮(N)、磷(P2O5)、钾肥(K2O)可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增产率、肥料贡献率和农学效率均表现为N>P2O5>K2O;肥料投入符合养分报酬递减定率,过量投入表现出负效益,且过量施肥条件下钾肥导致的产量下降高于氮肥和磷肥。氮、磷、钾三因素间存在显著的正交互效应,但较低的施钾水平与氮、磷的耦合增产效应不明显,表明合理的钾肥施用对提高研究区域玉米产量具有重要作用。综合全部模型分析,研究区域密植滴灌春玉米高产的推荐施肥量N、P2O5和K2O分别是296...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文涛 孙占祥 王聪翔 宫亮 张玉龙
【目的】“一旱二薄”是限制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子。因此,研究滴灌施肥下不同水肥因子对玉米产量的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在滴灌施肥条件下,采用“311-B”D饱和最优设计,通过旱棚防雨条件下进行田间微区试验。【结果】通过对玉米产量结果进行二次回归拟合,建立了水肥回归数学模型。因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氮肥用量,其次是灌水量和磷肥用量。各因素交互作用对玉米产量的影响都表现为正效应,其效应顺序为:N水>P水>NP;从产量角度评价,以较高氮肥用量、高磷肥用量和丰富灌水量为水肥调控的最佳组合。【结论】水肥调控的最佳组合为:较高氮肥用量243.27kg·ha-1、...
关键词:
滴灌施肥 水肥耦合 D饱和最优设计 玉米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格 白由路 杨俐苹 卢艳丽 王磊 张静静 张银杰
【目的】通过研究华北地区中低产土壤条件下不同氮、磷、钾肥施用量在滴灌夏玉米上的肥料效应,从而优化滴灌施肥系统,为夏玉米高效滴灌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方法】通过两年田间试验,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滴灌带设置为一管带两行,氮磷钾分别设4个处理,其中氮肥处理为0、144、180、216kg·hm~(-2)(记为N0、N1、N2、N3),磷肥处理为0、72、90、108 kg·hm~(-2)(记为P0、P1、P2、P3),钾肥处理为0、72、90、108 kg·hm~(-2)(记为K0、K1、K2、K3),氮磷钾肥料分4次滴施,以研究不同处理对夏玉米产量及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分析不同处理下肥料的利用率。【结果】(1)华北地区中低产田条件下夏玉米产量随施氮磷肥的用量呈抛物线性变化,当施氮量为180 kg·hm~(-2),施磷量为90 kg·hm~(-2)时,作物产量最高;当氮磷肥施用量超过最高产量施肥量时,作物产量随施氮磷用量的提高呈下降趋势,但氮肥处理的下降程度差异不显著,而磷肥施用量超过90 kg·hm~(-2)时,作物产量随施磷量的提高显著下降(P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侯云鹏 孔丽丽 蔡红光 刘慧涛 高玉山 王永军 王立春
【目的】研究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的玉米群体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动态变化与转运分配特征,为区域春玉米滴灌施肥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2016年,在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乾安县进行定位试验,以农华101为材料,在滴灌施肥条件下,分别设置农民栽培(FP)、高产栽培(HY)和超高产栽培(SHY)3种栽培模式。研究了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对群体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动态、转运与分配特征以及产量构成特性的影响。【结果】与FP模式相比,HY和SHY模式玉米产量显著增加,平均增幅分别为16.0%和37.4%;穗粒数和百粒重低于FP模式,但单位面积穗数显著高于FP模式。HY和SHY模式较FP模式显著提高了玉米开花期至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并提高了开花后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占总生育期积累量的比例(花后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占总生育期积累量比例分别提高8.0%、23.3%、10.0%、33.9%和13.8%、42.6%、21.6%、44.6%)。Logistic方程解析表明,HY和SHY模式群体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平均增长速率均高于FP模式(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平均增长速率分别提高6.9%、4.2%和23.8%、10.9%);且最大速率出现时间晚于FP模式。与FP模式相比,HY和SHY模式显著降低了玉米开花前养分转运率和转运养分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提高了开花后积累养分对籽粒的贡献率。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开花前后干物质和氮、磷、钾素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7513—0.9840),其中开花后群体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与产量的相关性高于开花前。【结论】与农户栽培模式相比,高产和超高产栽培模式在提高群体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平均增长速率的同时,推迟了群体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出现时间,进而使玉米开花期至成熟期有较高的干物质与养分积累,同时显著提高了玉米开花后积累养分对籽粒贡献率。因此,在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通过增加种植密度,利用氮磷钾肥料总量控制、分期调控等管理措施,保证玉米整个生育期对氮、磷、钾养分的需求,是实现玉米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重要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冠华 冯绍元 詹卫华 王广兴 刘祖贵 吴海卿
对滴灌条件下麦行间套播的夏玉米水肥耦合效应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套播夏玉米全生育期耗水量保持在4800m3·hm-2,施氮(折纯N)、磷(P2O5)肥量分别保持在175kg·hm-2和145kg·hm-2水平时,可获取9450kg·hm-2以上产量,水生产效益超过1.9kg·m-2,显示出较好的节水增收效益。
关键词:
夏玉米 滴灌 水肥耦合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源 张炎 哈丽哈什·依巴提 张梦婕 李青军
【目的】比较新疆干旱区膜滴灌条件下,控失尿素、常规尿素及不同配比在玉米上的肥效及其利用率的差异。【方法】于2017年田间试验,共设8个处理:①不施氮肥(CK);②常规尿素(UREA):N 225 kg/hm~2;③等氮量控失尿素(LCU):N 225 kg/hm~2;④控失尿素减量20%(LCU_(0.8)):N 180 kg/hm~2;⑤控失尿素减量30%(LCU_(0.7)):N 157. 5 kg/hm~2;⑥控失尿素与常规尿素7∶3配比(LCU_(0.7)Urea_(0.3)):N 225 kg/hm~2;⑦控失尿素与常规尿素5∶5配比(LCU_(0.5)Urea_(0.5)):N 225 kg/hm~2;⑧控失尿素与常规尿素3∶7配比(LCU_(0.3)Urea_(0.7)):N 225 kg/hm~2。在玉米成熟期测定其生物量、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含量。【结果】①与常规尿素相比,LCU_(0.7)Urea_(0.3)、LCU_(0.5)Urea_(0.5)和LCU均能显著增加成熟期玉米的干物质质量和籽粒产量,其中以LCU_(0.7)Urea_(0.3)增产效果最好,增产6.55%~11.77%;而LCU_(0.8)与常规尿素效果相当。②与常规尿素相比,LCU_(0.7)Urea_(0.3)、LCU_(0.5)Urea_(0.5)和LCU均可显著增加成熟期玉米N素吸收量,同时氮肥利用率增加7.96%~12.09%。③各控失尿素与常规尿素配比处理,0~40 cm土层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均高于Urea,且LCU_(0.7)Urea_(0.3)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累积量最高。【结论】选择LCU_(0.7)Urea_(0.3)是新疆滴灌玉米高产的最佳氮肥管理模式,为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提高的有效途径,可为控失尿素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玉米 滴灌 产量 氮肥效率 控失尿素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肖焱波 苏凡 段宗颜
1999—2000年在云南省祥云县草甸土壤上进行移栽玉米的不同水平氮肥试验研究,对移栽玉米在产量、氮素吸收及不同氮肥处理下土壤剖面中硝酸盐残留进行了研究。研究中发现祥云坝区玉米种植中农民习惯施但量明显偏高,在目标产量为1032kg/hm2时最佳施氮量为250kg/hm2,仅相当于农民习惯施氮量的45%。合理施用氮肥,无论对减少农民的投入,还是降低氮肥潜在的环境污染,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关键词:
玉米栽培 氮肥施用 硝酸盐残留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前 秦裕波 孙博 王蒙 孔丽丽 尹彩侠 徐晨 刘志全
旨在研究不同磷钾肥施用方法对东北半干旱区滴灌玉米生长发育、磷钾养分吸收和利用及产量的影响,明确滴灌玉米磷钾滴施时期和次数,为东北半干旱区玉米磷钾滴灌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2018—2019年在吉林松原,以翔玉998为试验材料,设置P0(不施磷处理)、K0(不施钾处理)、P1(磷肥100%基施、钾肥50%基施,50%钾肥分3次追施)、K1(钾肥100%基施、50%磷肥基施,50%磷肥分4次追施)、P1K1(磷钾肥100%基施处理)和P4K3(50%磷钾肥基施,剩余50%磷肥分4次追施、50%钾肥分3次追施)6个处理。结果表明:磷肥分次滴施(P4K3)处理与P1相比,玉米产量提高4.2%,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提高6.8%(P<0.05),花后磷素积累增加33.3%(P<0.05),显著提高磷肥当季回收率21.6百分点和磷肥农学效率28.5%。钾肥分次滴施(P4K3)处理与钾肥一次基施(K1)处理相比,玉米产量提高3.5%,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提高5.1%(P<0.05),钾肥当季回收率和钾肥农学效率分别显著提高了14.9百分点和53.5%;磷钾分次滴施处理与磷钾一次性基施相比,玉米产量提高5.0%,花后磷素吸收量增加26.3%,磷肥当季回收率和农学效率分别提高19.5百分点和32.6%;钾肥当季回收率和农学效率分别提高15.2百分点和95.5%。在滴灌条件下,磷钾肥分次滴施不仅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还可以促进花后养分吸收、提高养分利用率。综合考虑,磷钾分次滴施(P4K3)处理是较为适宜大田生产的滴灌施肥技术。
关键词:
玉米 磷钾肥 滴灌 产量 磷钾利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启辉
本文从整地、选种、施肥、栽培方式、密度调控、病虫害防控等方面分析了玉米高产栽培模式构建的主要途径,旨在构建适合我省耐密型玉米的高产栽培模式,提升玉米生产潜力,为玉米产业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玉米 高产栽培 模式构建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宜伦 白由路 王磊 刘举 韩燕来 谭金芳
【目的】探求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科学施肥技术。【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玉米养分专家系统和国际农化服务中心(Agro Services International Inc,ASI)法推荐施肥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周期产量、经济效益、养分积累量、肥料利用效率及周年磷钾素平衡的影响。【结果】施肥显著增加冬小麦、夏玉米产量,新郑市航空港区和鹤壁轮作周年分别增产24.75%—65.26%和8.18%—35.53%,施氮分别增产31.14%和24.40%、施磷增产11.62%和9.42%、施钾增产11.52%和8.64%,施氮、磷和钾肥平均增收9 369、4 095和3 923元/hm2。养分专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侯旭光 冯勇
以内单4 号春玉米为试验材料,采用五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1/2) 实施方案,通过建立群体光合性能指标模型,系统地研究了主要栽培因素对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大叶面积系数(LAI) 和总光合势(LAD) 与产量的关系呈单峰曲线变化,当最大LAI< 5-8 或总LAD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宜伦 李潮海 谭金芳 韩燕来 张许
【目的】探讨实现超高产夏玉米(≥12000kg·hm-2)简化、高产和高效施肥技术。【方法】2007年和2008年在河南省浚县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超高产夏玉米植株氮素吸收、分配和积累特性及具有知识产权的缓/控释氮肥施用效果。【结果】拔节期至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至灌浆中期是超高产夏玉米两个氮素吸收关键时期,从出苗到吐丝期,叶片是氮素的分配中心,吐丝期以后,籽粒/果穗成为氮素的分配中心;吐丝后超高产夏玉米氮素吸收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40%—48%,生育后期土壤充足供氮促进夏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利用保证籽粒灌浆,对实现超高产至关重要。苗期一次性施用缓/控释氮肥的植株氮素积累量比常规2次施氮提高了6%—7%,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珍 李久生 张航 栗岩峰
【目的】定量评价滴灌均匀系数和土壤空间变异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在华北平原砂质壤土上进行4年田间尺度的春玉米滴灌试验,2009及2010年试验中滴灌均匀系数(Cu)设置0.66、0.81和0.99 3个水平,灌水量设置灌溉需水量的50%、75%和100%3个水平;2011及2012年试验中滴灌均匀系数(Cu)设置0.59、0.80和0.97 3个水平,施氮量设置0、120和210 kg·hm-2 3个水平。分别用经典方差分析模型(ANOVA)和空间效应模型(SP)对春玉米产量数据进行拟合。【结果】ANOVA模型表明,均匀系数、灌水量及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均不显著;而考虑了土壤空间变异...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宛莉 刘恩科 李来福 杜瑞卿 杨建伟
为建立科学的栽培模式和施肥方式,提高土壤生物肥力和实现土壤可持续利用。本研究采用常规裸地栽培玉米和地膜覆盖栽培玉米2种模式下的不同的施肥方式,测定多个微生物指标,土壤的养分和理化特性指标。结果表明:1)栽培模式对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影响,在不同时期,两者的差异性不同;2)各种微生物指标影响系数的绝对值从大到小为:细菌、固氮菌,防线菌和真菌。土壤理化特性及养分指标影响系数的绝对值从大到小为:有机质、土壤pH、碱解N、全N、全P、速效K、速效P、土壤含水分量和土壤温度。不同模式下两指标变量组之间有极其显著的相关系数-0.932 1;3)不同栽培模式对不同施肥处理的重要性影响不大。只要含N,是否含P、...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