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62)
2023(12026)
2022(10660)
2021(9993)
2020(8383)
2019(19368)
2018(19277)
2017(37240)
2016(20392)
2015(22834)
2014(22890)
2013(22507)
2012(20388)
2011(18398)
2010(18280)
2009(17022)
2008(16510)
2007(14377)
2006(12711)
2005(11178)
作者
(58151)
(48239)
(47987)
(45658)
(30673)
(23141)
(21687)
(18845)
(18168)
(17140)
(16623)
(16180)
(15331)
(15191)
(14742)
(14681)
(14501)
(14320)
(13850)
(13737)
(12005)
(11813)
(11468)
(10958)
(10754)
(10746)
(10717)
(10593)
(9613)
(9457)
学科
(77910)
经济(77791)
管理(62777)
(57048)
(48941)
企业(48941)
方法(35949)
数学(30042)
数学方法(29709)
(22131)
(20528)
中国(19245)
业经(18782)
(18198)
(16919)
地方(15667)
理论(14236)
(14040)
财务(13973)
财务管理(13944)
农业(13610)
环境(13402)
企业财务(13235)
(13060)
贸易(13054)
(12974)
(12676)
(12664)
技术(12578)
(12111)
机构
大学(289815)
学院(288267)
管理(117057)
(110591)
经济(108032)
理学(101589)
理学院(100428)
管理学(98827)
管理学院(98287)
研究(93699)
中国(68582)
(61638)
科学(58668)
(53541)
(46068)
财经(42656)
(42530)
研究所(41937)
中心(41916)
业大(41874)
(41384)
(39215)
北京(38990)
师范(38887)
(38612)
(34206)
(33728)
农业(33138)
经济学(32424)
财经大学(31738)
基金
项目(199387)
科学(157130)
研究(147263)
基金(144955)
(125333)
国家(124315)
科学基金(107516)
社会(92418)
社会科(87546)
社会科学(87526)
基金项目(78163)
(77473)
自然(70038)
自然科(68345)
自然科学(68333)
自然科学基金(67091)
教育(66946)
(65053)
编号(60288)
资助(59108)
成果(48933)
重点(44049)
(43738)
(41977)
(41444)
课题(41135)
(39477)
创新(38645)
科研(37798)
教育部(37722)
期刊
(122625)
经济(122625)
研究(84311)
中国(52363)
学报(43705)
管理(42473)
科学(41355)
(40487)
(38785)
大学(33354)
教育(31643)
学学(31292)
农业(27090)
技术(23757)
(22482)
金融(22482)
业经(20346)
财经(20281)
经济研究(18269)
(17138)
问题(15909)
图书(14866)
理论(14695)
科技(14272)
实践(13583)
(13583)
(13209)
现代(13004)
技术经济(12949)
(12888)
共检索到4135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珊  朱怡婷  杜嘉  刘欣鹭  李心蕊  
本文以2009—2018年新疆各地州旅游收入为依据,借助重力模型对新疆入境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收入进行时空演变刻画,并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法进行驱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入境旅游收入重心在2009—2018年间均位于北疆地区。新疆入境旅游收入重心在2009—2011年间不断向西迁移,在2011—2015年间垂直向北迁移,在2015—2018年间则先向东南方向迁移后向西部迁移呈"V字型"分布。国内旅游重心与总旅游收入重心迁移轨迹基本一致。第二,三类旅游收入重心均位于北疆地区,入境旅游收入重心较国内旅游收入重心、旅游总收入重心整体更偏西北部,变化范围更广。第三,GDP发展在全疆层面对旅游收入发展影响较弱,但对地州层面的入境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具有显著影响,且多为正向影响。高等级旅游资源禀赋同样在全疆层面未对入境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产生显著影响,但对各地州的入境、国内旅游收入影响不一。交通因素在旅游经济发展较强的区域产生负向影响,在旅游经济发展较弱的区域产生正向影响。开放度和政府三产投入额在地州层面影响旅游经济的发展,并且对入境旅游发展的影响具有南、北疆差异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董尊孟  李晓东  李偲  
采用修正引力模型及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新疆旅游经济网络模型,以2004,2010,2016年为时间截面,从社会网络角度分析新疆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时空演变,并使用QAP分析,探讨旅游经济网络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新疆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经历了"非均衡—均衡—相对均衡"的发展过程,以乌鲁木齐为核心的空间格局向多核心协同发展的模式演变,核心-边缘结构渐趋弱化;旅游要素集聚与扩散、交通建设、技术进步与创新、对外开放、旅游资源禀赋共同驱动着新疆旅游经济网络结构演变及扩展优化。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包富华  陈瑛  
国际旅游与国际贸易的互动关系已被证实,但二者在空间上有何关联?厘清二者的空间关联问题有助于深刻把握人流和物流的关系问题。文章基于系统论和发生学理论,利用重心及重心空间重叠性模型,分析1997—2016年我国入境旅游与进出口贸易重心的时空耦合演变特征与其驱动机制。研究表明:(1)入境旅游和进出口贸易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两类重心具有明显的"形似"演变特征,整体形成了"H"形连接耦合状。(2)重心空间重叠性结果进一步证实二者之间存在较好的时空耦合关系;就耦合演变历程和演变形态而言,入境旅游与进出口贸易重心之间经历了聚散交替并不断扩散的耦合演变历程,整体呈现"喇叭"+"X"形的演变形态。(3)就地带耦合差异而言,东、中、西部分别呈"喇叭"+"X"形"、X"形和倒"V"形的形变差异;就二者的耦合程度和稳定性而言,呈中>东>西的空间差异",反自然梯度"特征明显。(4)驱动机制分析表明,共同的经济目标是两类重心时空耦合的内驱力,人流与物流的需求差异是二者耦合演变的决定力,聚合力和离心力的交互作用造就了二者时空耦合演变的特征,东部优势是耦合演变格局形成的外推力,交通因素是"反自然梯度"差异产生的外动力。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人龙  董亚娟  
针对目前旅游新业态驱动机制研究的薄弱环节,从旅游供给、旅游需求、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相结合的视角,采用系统归纳的方法,构建旅游新业态的驱动机制概念模型,深入剖析旅游新业态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旅游新业态是在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是由旅游需求方面的拉力、旅游供给方面的推力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助力联合驱动下产生和发展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如友  黄常州  
运用重心模型,定量分析了2001—2012年江苏省旅游经济时空格局的演进过程。江苏省旅游外汇收入重心持续北上,国内旅游收入重心则先南下、后北上,旅游总收入重心的演化路径与国内旅游收入较为相似;江苏省旅游外汇收入重心、国内旅游收入重心和旅游总收入重心都明显偏离几何中心,但呈缓慢趋同态势;旅游外汇收入重心与入境旅游客流重心、国内旅游收入重心与国内旅游客流重心、旅游总收入重心与旅游客流总量重心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离特征。从资源开发、政策支持、经济基础、对外开放和事件影响等方面深入剖析了江苏省旅游经济重心移动的驱动机制。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旅游经济重心移动的关键驱动因素,政府的区域发展政策是旅游经济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玲  舒伯阳  王朝举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对乡土情结和旅游情感动机进行维度划分,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依据322份问卷数据,借助AMOS软件展开实证分析得到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物质情结与人际情结对旅游情感动机的影响最为显著,文化情结与家园情结的影响稍弱。在乡土情结影响下,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仍然将景观和自然环境放在首位;其次,他们的出游动机也很容易受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和地域文化的影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许春晓  佘白连  
旅游目的地共生机制是一个基础性课题,基于旅游者需求视角探究目的地共生,意义重大。文章基于认知、情感、行为三者间的逻辑思辨关系,构筑市场驱动机制的结构模型,以长沙居民对"韶山—花明楼"共生目的地系统的态度为调查对象,使用问卷工具以抽样调查获得基础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得到结论:第一,对成本比较和价值比较的认知借助情感的中介影响行为意向的形成,这是旅游者对目的地间共生的需求产生的机制;第二,旅游者的价值认知通过情感的中介影响行为意向,这是"一同游览目的地"的市场需求产生的主要作用路径;第三,旅游者的成本认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馨  管卫华  
本文运用EDSA、社会网络分析和OAP分析,研究江苏省13个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并对空间结构形成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江苏各城市旅游业发展程度各异,但空间分布越趋均衡。②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经历了"地区三角形一全省多核金字塔形"的演变。③城市旅游知名度差异、交通便捷度、城市经济发展差异是驱动旅游经济联系的主要因素。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董广智  
乡村旅游作为我国高速发展的旅游业与面临转型升级的农业相融合而发展出的一种新型业态,在解决我国欠发达的乡村经济发展方面确实的起到巨大的发展促进作用。而乡村旅游带来的高经济收益,市场对于乡村旅游产业的新需求以及政府政策导向成为了驱动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的原动力。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黄大勇  文雪  
云南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利用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大理古城、大理喜洲、丽江和丽江泸沽湖4个4A级景区的抽样调查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各景区居民的总体满意度,进一步采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各因素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政府工作的积极开展和相关政策的有效实施对少数民族旅游开发地居民满意度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董广智  
乡村旅游作为我国高速发展的旅游业与面临转型升级的农业相融合而发展出的一种新型业态,在解决我国欠发达的乡村经济发展方面确实的起到巨大的发展促进作用。而乡村旅游带来的高经济收益,市场对于乡村旅游产业的新需求以及政府政策导向成为了驱动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的原动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燕   胡书玲   王坤   刘彩清   刘大均   周骁  
民族村寨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和乡村振兴的主要阵地。文章解析肇兴侗寨2000、2009和2020年三生空间演变及机制。研究发现:(1)肇兴侗寨已由传统农耕型聚落转变为旅游+农耕多功能民族村寨,呈现出新型复合空间态势:生产—生活空间和生产—生态空间,生活空间持续扩大,生产空间持续缩小,生态空间占绝对主体地位,但呈波动变化。(2)肇兴侗寨国土空间结构相互转换剧烈,生活空间、生产—生活空间和生产—生态空间的单一动态度指数均为正值,生产空间为负值;除2000—2009年生活空间外,所有空间类型的单一动态度均远小于综合动态度。(3)肇兴侗寨以生态空间为基质的景观特征,生活空间景观变化最为明显,其中2009—2020年表现最为突出,表明受到人类活动干扰,景观破碎化加剧。(4)自然地理环境约束民族旅游村寨三生空间演变,旅游市场需求、政府监督治理、微观利益主体和侗族文化是民族旅游村寨三生空间演变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姚国荣  陆林  王海军  
自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发展进入国家战略以来,引起学术界研究热潮和业界高度关注,并对其他地区旅游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示范价值和借鉴意义。文章梳理了相关旅游区域演进过程及动力机制,系统总结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发展要素、发展轨迹和发展动力。结果表明:示范区先后经历了"点"型开拓、连点成"线"、以线带"面"三个演变阶段;示范区演变过程是外在驱动因素(经济、政策、交通、市场)和内在驱动因素(资源、品牌、科技)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健雄  蔡超岳  陕颖颖  
全面揭示黄土高原旅游生态安全状况可为当地生态保护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基于DPSIR模型构建了黄土高原旅游生态安全的评价体系,结合熵权TOPSIS法、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趋势面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深入剖析了黄土高原2004—2019年旅游生态安全的时空动态演进规律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时序演化上,旅游生态安全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其均值由0.093增长至0.225,但城市间发展差距逐步拉大;从等级变化来看,“恶化级”城市数量大幅收缩,“临近安全”及以上等级城市的比重自2014年以来逐渐扩大,但“风险级”和“敏感级”城市仍占据七成以上。2)在空间层面,旅游生态安全“低水平均衡”被长期锁定,但自2013年以来有所改观,西安、郑州、太原等省会城市已成长为相对高值区,且高低水平各自集聚的“马太效应”逐步彰显,冷点区由“零星散落”向宁夏和甘肃东部“连片扩张”,热点区则于2016年后向山西大部铺展。此外,黄土高原的东西向空间趋势面大体呈“倒U型”特征,南北方向的趋势面则相对和缓,但“中部塌陷”的倾向需十分警惕。3)驱动机制方面,旅游经济的相关要素驱动力最为显著,与生态环境相关联的因子解释力普遍呈上升态势。总体来看,旅游生态安全系统是由驱动力(D)、压力(P)、状态(S)、影响(I)和响应(R)各个子维度持续互馈的结果,它们均为系统的良性循环起到了关键作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健雄  蔡超岳  陕颖颖  
全面揭示黄土高原旅游生态安全状况可为当地生态保护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基于DPSIR模型构建了黄土高原旅游生态安全的评价体系,结合熵权TOPSIS法、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趋势面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深入剖析了黄土高原2004—2019年旅游生态安全的时空动态演进规律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时序演化上,旅游生态安全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其均值由0.093增长至0.225,但城市间发展差距逐步拉大;从等级变化来看,“恶化级”城市数量大幅收缩,“临近安全”及以上等级城市的比重自2014年以来逐渐扩大,但“风险级”和“敏感级”城市仍占据七成以上。2)在空间层面,旅游生态安全“低水平均衡”被长期锁定,但自2013年以来有所改观,西安、郑州、太原等省会城市已成长为相对高值区,且高低水平各自集聚的“马太效应”逐步彰显,冷点区由“零星散落”向宁夏和甘肃东部“连片扩张”,热点区则于2016年后向山西大部铺展。此外,黄土高原的东西向空间趋势面大体呈“倒U型”特征,南北方向的趋势面则相对和缓,但“中部塌陷”的倾向需十分警惕。3)驱动机制方面,旅游经济的相关要素驱动力最为显著,与生态环境相关联的因子解释力普遍呈上升态势。总体来看,旅游生态安全系统是由驱动力(D)、压力(P)、状态(S)、影响(I)和响应(R)各个子维度持续互馈的结果,它们均为系统的良性循环起到了关键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