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81)
2023(9187)
2022(7734)
2021(6845)
2020(5792)
2019(13093)
2018(12777)
2017(24920)
2016(13013)
2015(14329)
2014(14356)
2013(14221)
2012(13382)
2011(12457)
2010(12749)
2009(12356)
2008(11868)
2007(10907)
2006(10107)
2005(9553)
作者
(38259)
(32343)
(32228)
(30760)
(20445)
(15233)
(14421)
(12240)
(12010)
(11377)
(11230)
(10770)
(10727)
(10381)
(9981)
(9963)
(9614)
(9476)
(9414)
(9082)
(8415)
(7848)
(7642)
(7372)
(7313)
(7284)
(7034)
(6893)
(6402)
(6347)
学科
(78557)
经济(78474)
管理(43007)
(35690)
(30835)
企业(30835)
方法(24963)
数学(20599)
数学方法(20468)
地方(19297)
(16511)
(16325)
业经(16298)
中国(15989)
(14263)
(13315)
地方经济(13047)
(12664)
环境(10842)
(10434)
金融(10431)
产业(10322)
(9964)
银行(9953)
体制(9941)
理论(9635)
农业(9627)
(9581)
(9508)
财务(9488)
机构
学院(202516)
大学(202073)
(95511)
经济(93724)
管理(76322)
研究(70903)
理学(64866)
理学院(64096)
管理学(63226)
管理学院(62812)
中国(53374)
(45243)
(41350)
科学(39567)
财经(35413)
(34565)
(31861)
经济学(31130)
中心(31104)
(31031)
研究所(30857)
经济学院(27541)
(27019)
师范(26799)
北京(26289)
财经大学(26053)
(25388)
(25297)
(24223)
业大(23628)
基金
项目(127535)
科学(102706)
基金(95502)
研究(94433)
(81707)
国家(81117)
科学基金(70973)
社会(65145)
社会科(61978)
社会科学(61964)
基金项目(50509)
(48802)
自然(43288)
自然科(42252)
自然科学(42244)
教育(42184)
自然科学基金(41539)
(39968)
资助(39145)
编号(35791)
成果(29429)
(29097)
(28848)
重点(28803)
(28652)
国家社会(27938)
(26203)
教育部(25424)
课题(25351)
人文(25285)
期刊
(117812)
经济(117812)
研究(64767)
中国(38750)
(35093)
管理(30685)
科学(26765)
学报(25980)
(23664)
大学(20799)
学学(19856)
经济研究(19578)
(19091)
金融(19091)
财经(18982)
业经(16939)
技术(16817)
(16538)
农业(15520)
教育(15103)
问题(14929)
技术经济(11316)
(10804)
世界(9999)
(9994)
商业(9746)
统计(9657)
经济问题(9546)
国际(9176)
经济管理(9126)
共检索到3136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董尊孟  李晓东  李偲  
采用修正引力模型及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新疆旅游经济网络模型,以2004,2010,2016年为时间截面,从社会网络角度分析新疆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时空演变,并使用QAP分析,探讨旅游经济网络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新疆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经历了"非均衡—均衡—相对均衡"的发展过程,以乌鲁木齐为核心的空间格局向多核心协同发展的模式演变,核心-边缘结构渐趋弱化;旅游要素集聚与扩散、交通建设、技术进步与创新、对外开放、旅游资源禀赋共同驱动着新疆旅游经济网络结构演变及扩展优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新越  刘晓艳  
高铁“时空压缩”效应重构了区域的旅游空间格局,成为助推黄河流域实现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基于“关系”视角,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复杂网络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高铁影响下黄河流域旅游城市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发展演变。结果表明:(1)2007—2019年黄河流域主要旅游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空间网络趋向均衡化,太原→晋中为旅游联系度最强的两地市,旅游经济联系总量极化特征突出;(2)旅游经济网络结构从多核心引领转向网络化发展,兰州、银川、西宁的网络“孤岛”状态被打破;(3)中心性态势优化,中心城市对外辐射增强;(4)“小世界”特征显著,五大社团演化为四大社团,济南—泰安、郑州—开封、太原—晋中、西安—渭南为主要发展轴链。最后,提出黄河流域主要旅游城市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优化措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博  吴清  罗静  
运用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以2001、2007以及2012年为研究的时间截面,分析武汉城市圈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旅游经济联系呈现出以武汉为中心的分布格局,武汉在旅游经济网络中具有较强的垄断性;旅游经济网络整体联系密度较低,网络结构发育程度不成熟,且具有逐渐提升的趋势;核心—边缘结构明显,核心地区的地位突出,空间辐射效应逐步增强;旅游经济网络的核心节点已基本形成,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交通可达性对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影响较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承忠  马慧  徐竹嫣  
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问题研究是区域旅游经济合作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研究内蒙古旅游经济的空间网络结构演化、驱动机制及优化对策对内蒙古区域旅游经济的科学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内蒙古旅游经济的空间网络结构演化规律进行探究,并对其驱动机制进行阐述,对策建议对于内蒙古构建发达的旅游经济空间网络、提升旅游业整体水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研究发现内蒙古目前的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是交通、区位、经济和政策等因素驱动作用下的结果。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珊  朱怡婷  杜嘉  刘欣鹭  李心蕊  
本文以2009—2018年新疆各地州旅游收入为依据,借助重力模型对新疆入境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收入进行时空演变刻画,并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法进行驱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入境旅游收入重心在2009—2018年间均位于北疆地区。新疆入境旅游收入重心在2009—2011年间不断向西迁移,在2011—2015年间垂直向北迁移,在2015—2018年间则先向东南方向迁移后向西部迁移呈"V字型"分布。国内旅游重心与总旅游收入重心迁移轨迹基本一致。第二,三类旅游收入重心均位于北疆地区,入境旅游收入重心较国内旅游收入重心、旅游总收入重心整体更偏西北部,变化范围更广。第三,GDP发展在全疆层面对旅游收入发展影响较弱,但对地州层面的入境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具有显著影响,且多为正向影响。高等级旅游资源禀赋同样在全疆层面未对入境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产生显著影响,但对各地州的入境、国内旅游收入影响不一。交通因素在旅游经济发展较强的区域产生负向影响,在旅游经济发展较弱的区域产生正向影响。开放度和政府三产投入额在地州层面影响旅游经济的发展,并且对入境旅游发展的影响具有南、北疆差异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程云洁   刘旭  
【目的】能源危机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加快了对光伏可再生能源的布局,光伏组件成为全球光伏产业链贸易流动的重要环节,揭示全球光伏组件贸易网络的驱动机制十分必要。【方法】本文采用2001—2021年全球114个国家(地区)的光伏组件贸易数据,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和动态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探究全球光伏组件贸易网络结构的动态演变特征及其内生和外生驱动机制。【结果】研究发现:(1)全球光伏组件贸易网络呈现高聚集性和较短路径长度,国家(地区)间光伏组件贸易差距呈扩大态势,存在贸易中心极化特征,形成区域内贸易为主导的紧密贸易网络。(2)全球光伏组件贸易网络具有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贸易集团聚类分布现象凸显,以中国为核心的贸易集团影响力最大。(3)全球光伏组件贸易网络存在互惠效应、结构依赖效应和时间依赖效应。(4)国家(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贸易自由度、环境绩效指数和碳排放量对全球光伏组件贸易联系建立的影响显著为正。国家(地区)间的接壤网络、收入水平网络、WTO成员网络是对其有重要影响的外生网络。【结论】全球光伏组件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网络的重心不断东移,需重视对新兴市场的开发与合作,加强沟通和协调,推动全球光伏产业链的国际合作和融合发展。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慧玲  许春晓  
借用重力模型思想,基于社会网络方法,对湖南旅游经济空间网络进行密度、中心性、凝聚子群和核心-边缘等分析后发现,湖南旅游经济空间网络表现出结构松散、省会中心性明显、旅游经济空间的吸引范围正在逐步突破以及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市场基础好等特征。因而,重视旅游经济空间的均衡发展、发挥省会长沙的带动作用、注重跨界空间的合作、分步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可优化湖南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馨  管卫华  
本文运用EDSA、社会网络分析和OAP分析,研究江苏省13个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并对空间结构形成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江苏各城市旅游业发展程度各异,但空间分布越趋均衡。②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经历了"地区三角形一全省多核金字塔形"的演变。③城市旅游知名度差异、交通便捷度、城市经济发展差异是驱动旅游经济联系的主要因素。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朱文娟  王珮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本文利用我国投入产出统计数据构建社会网络分析模型,以了解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并对服务业各细分部门间及其与制造业部门间的产业关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服务行业各部门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其整体结构对各细分部门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加,但服务业各细分部门对制造业部门的影响普遍小于制造业对其的影响。因此,建议服务业在未来的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既要保持其内部各细分产业的均衡发展,又要保证其项目的切实落地进而推动传统制造业的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黄勤  刘素青  
文章应用城市间经济联系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成渝城市群经济网络结构的现状特征,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真正意义的城市群尚未形成,与其他国家级城市群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以成渝两城为双核的"核心-边缘"结构明显。次级城市发展不足,城市体系"中间断层"问题仍然突出。凝聚子群与规划建设的"两圈""三区"的空间格局基本吻合,子群间差异明显。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取得一定进展,但多层次区域合作格局还有待形成。为此,文章提出,优化成渝城市群经济网络结构,应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大力培育次级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黄勤  刘素青  
文章应用城市间经济联系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成渝城市群经济网络结构的现状特征,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真正意义的城市群尚未形成,与其他国家级城市群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以成渝两城为双核的"核心-边缘"结构明显。次级城市发展不足,城市体系"中间断层"问题仍然突出。凝聚子群与规划建设的"两圈""三区"的空间格局基本吻合,子群间差异明显。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取得一定进展,但多层次区域合作格局还有待形成。为此,文章提出,优化成渝城市群经济网络结构,应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大力培育次级城市,优化城市体系,深化多层次区域合作。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虞虎  陈田  陆林  王开泳  朱冬芳  
以旅游业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将成为未来城市群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之一。结合重力模型与社会网络,构建江淮城市群旅游地旅游经济网络模型,应用Ucinet 6软件分析城市旅游地功能特征,探讨空间发展模式。结果表明:江淮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联系呈南紧北疏的空间不平衡态势,城市旅游地之间网络密度、联结边数、联系紧密度正在增长,而重点城市的中介能力和核心作用有降低趋势,多数城市呈路径依赖的循环累计,网络空间均衡性增强,据此将11个城市旅游地划分为5种类型。结合区域交通布局、旅游资源分布、城市经济实力等要素,对11城市进行旅游地层次划分,提出了"三条一级旅游轴线、两条二级旅游轴线、一条潜在旅游轴线"的空间结构及与周边重要旅游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凯  王梦晗  尹建军  甘畅  
基于武陵山片区71个县(市、区)2010~201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探析武陵山片区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及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内,武陵山片区各县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不断增大,特别是武陵源区、张家界市、黔江区、碧江区等县区间旅游经济联系明显增强,基本实现了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融合;(2)武陵山片区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特征明显,网络关联数、网络密度和网络效率呈微小上升态势,而网络等级度逐渐下滑,说明旅游经济有效联系有待增强;(3)武陵山片区节点中心性差值渐趋缩小,旅游经济网络呈现多核心模式;(4)E-I派系结构表明受行政隶属关系影响,武陵山片区旅游经济网络呈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与“行政派系”结构,四大子群(派系)的旅游经济开放程度稳步提振但仍有较大改善空间;(5)网络密度与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呈正相关,与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差异构成负相关,而网络等级度和网络效率则与之相反,网络中心性各指标的提升均能显著增强旅游经济联系强度。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于伟  张鹏  
为进一步优化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空间格局,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00—2014年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和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显示:我国农业现代化空间网络密度逐年提升,但整体仍较为松散,网络关联度上升明显,网络等级度则存在下降趋势;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长江中游省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空间网络的重要节点和关键行动者,网络内部向多核演变;各子群的群间互动有待强化;邻近地理距离、相似的城市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较大的市场化程度落差能够推动农业现代化产生省际关联。政策设计有必要关注农业现代化的空间网络联动效应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凯   刘美伦  
文章基于2010—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度中国省际共同富裕水平,并采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探析其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省际共同富裕水平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步递减的梯度分异特征,且南北方向共同富裕水平优化均衡程度高于东西方向。(2)中国省际共同富裕空间关联日趋紧密,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呈现出复杂化、多线程与稠密化的特征,空间关联流动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格局;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在共同富裕空间关联网络中居于核心位置,控制和影响共同富裕水平的对外辐射与空间溢出,而西藏、新疆、青海等省区在网络中的影响力较小,处于边缘位置,难以控制和影响其他地区。(3)空间邻接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城市化水平差异与对外开放程度差异共同驱动着中国省际共同富裕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的优化与演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